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新华社记者亲历观察印度,破除误解和刻板印象,还原一个客观真实的现代印度。

内容简介

记者张兴军行走于中印两国之间,目睹真实的印度与国内流传的印度之间的巨大差距。在印期间,他经历了印度的大选,新冠疫情的暴发,中国企业在印度的蓬勃发展;造访了印度社会的各个阶层:从路边小贩、出租车司机、工厂老板,到教师、学者、电影明星,还通过在印华人的视角,提供了一个中国人眼中真实的印度,见证了古老的大国在现代化的高速发展下的断裂与新生。

对于中国人来说,这个邻国与自己的国家有着诸多的相似之处: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庞大的人口数量,可观的发展空间和潜力,从中国人眼中看印度,就好似看一面镜子。但是,大多数国人对印度的了解,往往局限于一些支离破碎的信息和来自他人的刻板印象。另一方面,随着中国在世界舞台上的影响力愈加强大,中国人需要走向世界,并从自己的角度直接观察世界,而不再通过他者的转述。

作者对于印度的观察,正是基于以上两点,不但要呈现出一个真实的印度,还要“用自己的眼光,认识他人,认识世界”。“某种程度上,这不仅关乎我们如何看待印度,也是一个正在崛起的大国如何看待世界并与之相处的折射。”

目录

  • 版权信息
  • 自序
  • 引子 洞朗对峙事件后的出发
  • 第一部 印度日常面面观
  • 日常印度之初印象
  • 从“达巴瓦拉”到外卖小哥
  • 中产桑尼的孟买“安居梦”
  • 谈场自由恋爱有多难
  • 一顿印式“年夜饭”
  • 海德拉巴的怒火
  • “战谣”从娃娃抓起
  • 第二部 次大陆上的中国痕迹
  • 小学生的“印度书签之问”
  • 在佛故乡遇见佛弟子
  • “巨人不再跛行”
  • 在孟买感受“中国乡愁”
  • 来自“未来”的一拨人
  • 第三部 “电影王国”的两面
  • 与阿米尔·汗面对面
  • 从《大篷车》到《调音师》
  • 宝莱坞并非只有歌舞
  • 当红影视小生之死背后
  • 第四部 步履蹒跚的大国梦
  • 马克思的预言因何落空
  • 绝望的土豆
  • 印度“药神”那些事儿
  • 捷特的眼泪在飞
  • 在印度遭遇“办证难”
  • MBA缘何争当清洁工
  • 在孟买体验无现金消费
  • “一步之遥”的失败与雄心
  • “愤怒象群中的一只蚂蚁”
  • 第五部 “网红”总理和他的国度
  • 直击印度大选投票日
  • “网红”总理是怎样炼成的
  • 以罗摩之名
  • 尾声
  • 新冠风暴来临时
  • 瘟疫照亮被遮蔽之物
  • “孟买孤岛”的日与夜
  • 穿越“虫洞”
  • 出版后记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4.0
18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2.0
    浮光掠影看印度

    今天看刘瑜的一篇文章《印度:民主为什么 “不管用”?》,她认为种姓制度和族群意识,所谓 “表亲的专制”,让 “认知逻辑” 碾压 “理性逻辑”,使得民主的竞争机制失灵。依然坚称,虽然资本主义在财富方面制造不平等,但在消除传统社会等级方面,是一种平等化的力量,随着财富的增加,会消除平等,还在歌颂民主的 “慢,或许就是民主制的特点,因为它依靠试错而不是强制来实现进步,而试错需要时间。借此依然攻击” 威权 “政府的” all in“是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不得不佩服被西方洗脑的一代知识分子,还在竭力挽尊,印度,阿根廷和菲律宾的现实都表明 “形式民主 “的无用。任何地区的发展的关键就是和平环境,只要和平,老百姓懂得如何发展,而破坏和平主要是外部的地缘战争和内部的阶级矛盾,大部分的动乱都是源于内部的阶级矛盾,对于印度,只要和平一定会发展起来,但是不可能共同富裕,贫富差距和种族矛盾才是印度最大的危机,带有种姓制度的印度教,原本历史上是抑制阶级矛盾的良方(宗教的鸦片作用),但资本主义工业化带来的平等意识就是对种姓制度最大的冲击,为转移阶级矛盾的只有挑动民族矛盾,印度国内不同宗教信仰的矛盾必定加深,因为资本主义的” 选票党 “是没有凝聚力的,当年甘地家族的国大党,用电话注册入党,很快成为全世界第一大党,但根本没有凝聚力,党员可以随时横跳,莫迪政府近年来国内挑动宗教矛盾,对外的边境摩擦原因都是为了转移国内的阶级矛盾。作者是新华社记者,本书是 2017 年 - 2020 年三年驻印的各种记录,随着抖音和油管的普及,中印各种题材催生了太多的网红,因为印度有太多值得我们思考。本书作者应该是 80 后,通篇还是印度如何如何,习惯于西式的民族和种族的国家概念叙述,猎奇的角度太多,想想外国记者在过去 40 年对中国的报道,失败的都是站在自己国家习惯看采访国,而没有报道为什么,应该重拾教员的思想武器以阶级划分才能最大程度的团结大多数的人民,就是对灯塔国也要把人民和政府分开对待,对印度也应如此,从财政经济的角度才能理顺社会现象,中国当年的棚户区也不会比孟买的贫民区好多少,印度每个邦之间有不同的税率,对于 14 亿的一个人口大国,概括性的描述都会落入 “盲人摸象” 的以偏概全。印度现在的一切 “落后” 在 30 年前的中国我们都应该经历过,环境污染,办事官僚和腐败等等,20 年前我们也没有高铁,我们要研究的是印度是否能够 “摸着中国过河”,Apple 和三星在赌印度可以。关注底层民众,建立民间平等的友谊才是中国和西方的差别,大国沙文主义和鄙视猎奇都会造成仇视和反感,西方洋买办在中国肆意妄为的日子殷鉴不远,日本企业太小圈子也遭到排斥,而中国人本身因语言饮食非常容易形成小圈子,财富的悬殊也会引起 “排华”,对普通中国人来说,了解印度,防备的是殃及池鱼,62 年战争后,在印度的华人遭到大面积的排挤,能善待敌对国侨民,中国可能是唯一了。本书最值得看的是尾声部分,记录在印度时的 “疫情” 生活,全世界的防疫都和中国不同,就明白中国和外部世界是两个不同的世界。印度裔在欧美政坛出头后和母国印度关系都不错,但华裔在欧美出头的政商两界大部分都是 “反华” 的,阶级不同立场观点自然不同。2024 年元旦的日本地震,有好朋友就在日本,从她的角度看,日本手机和各种新闻媒体的信息预警,各个部门的按部就班的抢险救援,日本人都认为救援工作属于正常,本地满屏的留言都是感恩,就是机场飞机的相撞事故,日本人也归于 “天灾”,而中国对陕西地震的救援,在外国人眼中属于 “不正常的奇迹”。

      6
      14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一个值得我们深入了解的邻居

      这本《断裂与新生:一位中国记者笔下的印度日常》应该是目前为止,将印度的最新进展,介绍的最全面的一本书了。由于作者的职业原因,总能最敏锐的捕捉到如今的印度值得我们关注的点点滴滴。全书最精采的部分,就是第 224 页转述的那一篇没有署名的 “为什么是中国而不是印度”。以下是该篇全文:『在这个话题上,我时不时地遇到类似的问题,却不记得有人曾经指出过真正的原因。为什么印度不能在制造业中超越中国,不是因为基础设施,不是因为熟练劳动力,不是因为腐败,也不是因为 “中国人智力上的优越性”。我想用这个名词来回答这个问题:不可预测性。现在,请跟我复述:不可预测性、不可预测性、不可预测性。正是这个最强大的名词,阻止印度成为制造业中心 —— 在印度做生意是如此该死的不可预测,因此在与印度打交道时无法计算你的投资回报。糟糕的基础设施?没问题 —— 那可以被计入运输成本和物流时间。缺乏熟练劳动力?没问题 —— 那可以被计入资本和启动成本。腐败?没问题 —— 告诉我需要付钱给谁和付多少,那将变成运营成本的一部分。太多的文书工作?没问题 —— 虽然更长的启动时间意味着更低的投资回报,但同样,这也可以计算,也可以用更高的利润率来弥补。你知道印度的问题在哪里?没有什么能够被计算。在印度:当有人说 “是” 时,你不知道他或她实际表达的是 “是” 还是 “否”。当一个工人说:“我 5 分钟后到。” 你不知道他是那些守信的工人之一,还是那些只会在 4 小时后出现的工人之一。当一个官员接近你且索要 “进度费” 时,你不知道他会要多少,进度能够加快多少,以及还有多少像他这样的人。当看到一堆文书时,你不知道这是最后一堆,或者接下来还有 20 堆,甚至不知道给你填写的表格是否正确。唉,即使有人要来帮助你,你也不知道他是否会在前来这里的途中撞到一头牛,然后被迫再等待 8 个小时让 “萨满”(shaman)出现并走完程序。所有这些加上偶尔的 “我拒绝与那个种姓的人共事”,加上工会罢工和停电,使得在印度做生意极其不可预测。如果你是企业家,你是愿意在知道该商品很可能会按时、按规格交货的情况下,从某人那里购买价值 3 美元的商品,还是打算从某人那里购买价值 2 美元的同一商品,但是不知道何时,甚至能否拿到?多数人会购买那个 3 美元的,然后再提高利润。商业的全部是关于可预测性的,试图在没有预测能力的情况下赚钱被称为赌博,企业家不喜欢在能够规避的时候去赌博。总括而言,不可预测性是印度制造业的杀手。不是基础设施,不是熟练劳动力,不是腐败,不是智力。是大写加粗的,不可预测性。还有疑问吗?』安心了,哈哈。还有疑问吗?哈哈。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3.0

        议论多过写实

          转发
          评论
        • 查看全部5条书评

        出版方

        后浪出版公司

        后浪出版咨询(北京)有限责任公司(简称后浪出版公司),成立于2006年,经过十余年持续稳定的发展,逐步建成了完整的包含编辑、设计、制作、印制、仓储、推广、销售的出版机构组织架构。迄今策划出版图书千余种,在历史、哲学、政治学、人类学、古典语言学、地理学、医学、文学、电影、艺术、摄影、音乐、漫画、大众、生活、经管、童书和少儿英语等所有涉猎的图书品类中均不乏读者口碑上佳的代表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