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本书系统研究了意识的结构和发生,以现象学方法讨论意识的多个方面。

内容简介

本书分为4部分,部分绪论,澄清此书所要讨论的“意识”概念和问题域。第二、三部分是本书的主要部分,分别从意识结构和意识发生的角度,借助现象学、心理学等精神科学的研究,多角度、多层面讨论意识。第四部分是一个总结,从方法和运用角度总结意识研究,如作者所说,这本书里提供的是对意识现象学的一个系统研究的尝试:整个阐述是从感知分析开始,到性格分析结束。现象学的意识分析在这里以三种表述形态逐步完成自身勾画:其一,从静态的意识结构研究到动态的意识发生研究;其二、从横向的意识行为分析到纵向的意识权能分析;其三、从彰显的意识理论到潜隐的无意识理论。概而言之,“系统”在这里是指意识的静态横截面和发生纵剖面的两个向度的展开脉络。从结构现象学的横截面角度进行的权能研究会首先将意识权能分为三大类型来进行研究:认知权能、情感权能、意欲权能。而从发生现象学的纵剖面角度进行的权能研究会首先将权能分为原初权能与习得权能的两大类型,它们以“本性”与“习性”的名义宣示自身。这本书里的阐述试图以再现或重构的方式提供胡塞尔所说的“枝缠叶蔓的现象学证明(可以说是大量细致入微的纵横截面与标本)”。

目录

  • 版权信息
  • 《中国现象学文库》总序
  • 第一编 绪论
  • 绪言 意识现象学的四定理
  • 第1章 何谓意识:原意识、自意识、自证分、内觉知、感受质
  • 第2章 意识问题的现象学与心理学视角
  • 引子
  • 一、开端上的科学心理学:“主观心理学”与“客观心理学”
  • 二、精神科学和自然科学的心理学“描述”方法
  • 三、自然科学的实验心理学方法论
  • 四、描述现象学观念的形成
  • 五、有别于心理学描述的现象学描述方法
  • 六、现象学描述在整个现象学方法中的位置
  • 七、精神科学与现象学的内在反思与共同精神
  • 八、心灵、精神、意识、无意识:现象学的描述与定义
  • 九、结尾的思考
  • 第二编 对意识结构的描述:结构的奠基
  • 引论
  • 第1章 感知或当下拥有
  • 一、感知意识概论
  • 二、事物感知的结构:物感知
  • 三、错觉与幻觉(错感知、幻感知)
  • 四、他人感知的结构:同感知
  • 五、本己感知的结构:自感知
  • 六、结语:感知意识的本质
  • 第2章 时间意识
  • 第3章 想象或当下化
  • 一、引论
  • 二、想象作为非感性意识或不俱意识
  • 三、想象作为非设定意识和拟设定意识
  • 四、想象作为时间意识和非时间意识
  • 五、想象作为回忆意识
  • 六、想象作为期待意识
  • 七、想象作为图像意识
  • 八、想象作为梦中意识
  • 九、结语:想象的分类学
  • 第4章 情感:感受与情绪
  • 一、引论:处在认知、意欲、性格之间的情感意识
  • 二、情感意识的各个类型
  • 三、价值感受中的价值与感受
  • 四、作为感受的形式与作为价值的质料
  • 五、结语:情感的静态类型学与人格的发生学
  • 第5章 符号意识
  • 第6章 意欲:意志或意愿
  • 一、引论:意欲现象学的历史
  • 二、意欲的区分与界定:意愿、意志与意动
  • 三、“意欲”意识的两种类型与“意念”的关系
  • 四、意欲现象学方法:结构研究与发生研究
  • 五、作为结尾的附论
  • 第三编 对意识发生的说明:发生的奠基
  • 引论
  • 第1章 意识现象学与无意识研究的可能性
  • 一、无意识现象学与“无意识的意识”问题
  • 二、意识现象学与机能心理学之间的关系研究案例:回忆现象与记忆能力
  • 三、无意识研究的“心理区域论视角”
  • 四、无意识研究的“心理动力学视角”
  • 五、无意识研究的发生现象学视角
  • 六、意识研究与无意识研究的不同领域
  • 七、意识研究与无意识研究的不同方法
  • 八、结尾的过渡:从意识与无意识理论到人格现象学或人格心理学
  • 第2章 意识分析的两种基本形态:意识行为分析与意识权能分析
  • 一、引论
  • 二、知性本身:1908年作为“超越的功能”,1916年作为“心理的权能”
  • 三、1916年前后的超越论–发生现象学中的实事脉络或要素
  • 四、关于意识权能的超越论–发生现象学的方法思考
  • 五、结束性的,也是开启性的思考
  • 第3章 意识现象学论域中的人格问题
  • 一、引论:人格与心性
  • 二、关于胡塞尔在这个领域中使用的相关概念术语的解释与说明
  • 三、人格理论研究的一条进路:对本性与习性的发生脉络的关注与追踪
  • 第4章 人格现象学与“先天综合原则”
  • 一、引论:“先天综合原则”从笛卡尔–康德–费希特到胡塞尔及其后学的发展
  • 二、人格现象学或心性现象学意义上的“先天综合原则”与“先天质料本体论”
  • 三、意识结构奠基关系中的先天综合原则
  • 四、意识发生奠基关系中的先天综合原则
  • 五、结语
  • 第5章 性格现象学的问题与可能
  • 一、引论:人格与性格
  • 二、普凡德尔的性格现象学研究
  • 三、性格现象学的对象与分类
  • 四、性格与心灵的其他本质要素的关系
  • 五、性格种类与心理类型和意识权能、性格与情感
  • 六、性格现象学的方法
  • 七、结束语:性格现象学的可能与任务
  • 第四编 意识研究的方法与任务
  • 第1章 反思或超越论现象学还原
  • 一、反思作为超越论现象学的还原方法
  • 二、反思作为自身感知,有别于“内感知”和“自身观察”
  • 三、反思与回忆的差异
  • 四、反思与原意识的关系
  • 五、反思方法的三个局限
  • 六、反思的两个基本类型
  • 第2章 本质直观与描述、说明
  • 一、引论:作为方法论现象学原理的本质直观
  • 二、本质直观与感性直观
  • 三、本质直观的四种类型
  • 四、横向本质直观的特征刻画
  • 五、纵向本质直观的特征刻画
  • 六、结语:关于双重还原的两个顺序以及现象学的严格规律
  • 结语 意识现象学的系统研究脉络
  • 附录
  • 附录1 人类意识与人工意识——人工意识论稿之一
  • 附录2 人工心灵的基本问题与意识现象学的思考路径——人工意识论稿之二
  • 一、引论
  • 二、制作人工智能与人工心灵的目的与意义
  • 三、人工心灵的三种奠基秩序
  • 四、人工心灵的基本结构
  • 五、人工心灵与人类历史
  • 六、人工心灵:完善人类文明还是终结人类文明?
  • 七、人工心灵与神经元的问题
  • 八、人工心灵作为纯粹意识和完美心灵
  • 总结
  • 附录影评 假如“超越”是可能的…… ——一部科幻电影的哲学解读
  • 附录3 意识作为哲学的问题和科学的课题——人工意识论稿之三
  • 一、引论
  • 二、有意识的人工智能意味着什么?
  • 三、“心灵”、“意识”、“无意识”各自所指的是什么?
  • 四、“意识”与“自身觉知”和“自我意识”的区别是什么?
  • 五、物本论与心本论的对峙还能维续多久?
  • 六、意识哲学研究与意识科学研究可以在哪些方面进行合作?
  • 附录4 唯识学中的“二种性”说及其发生现象学的意义
  • 一、二种性:本性与习性
  • 二、本性的问题
  • 三、习性的问题
  • 四、熏习的问题
  • 五、结语:二种性的现象学意义
  • 附录5 关于知、情、意之间三重奠基关系的意识现象学分析
  • 一、引论
  • 二、思维意识、情感意识、意欲意识之间的结构奠基关系
  • 三、这三种意识类型之间的发生奠基关系
  • 四、这三种意识类型之间的动态奠基关系
  • 五、结语
  • 附录6 注意力现象学的基本法则:兼论其在注意力政治学–社会学中的可能应用
  • 附录7 意识的共现能力
  • 一、术语方面的说明
  • 二、“映射的(abschattend)共现”
  • 三、“同感的(einfühlend)共现”
  • 四、“流动的(strömend)共现”
  • 五、“图像化的(abbildend)共现”
  • 六、“符号化的(bezeichnend)共现”
  • 七、“观念化的(ideierend)共现”
  • 八、结尾的思考
  • 附录8 关于几个西方心理学和哲学核心概念的含义及其中译问题的思考
  • 一、“精神”(Geist)与“心理”(Psyche)
  • 二、“同感”(Einfühlung)与“移情”(Übertragung)
  • 三、“感知”(Wahrnehmung)与“知觉”(Perzeption)
  • 四、“直观”(Anschauung)与“直觉”(Intuition)
  • 五、“表象”(Vorstellung)与“表征”(representation)
  • 六、“无意识”(Unbewußtsein)与“未被意识之物”(Unbewußtes)
  • 七、“感受”(Gefühl, fühlen, feeling, feel)、“情绪”(Stimmung)、“感情”(Gemüt)、“心情”(Zustand)、“情感”(sentiment)、“感觉”(Empfindung, sensation)、“情绪”(emotion)及其他
  • 八、Wille/will, wollen/willing, volonté:意志、意欲、意愿
  • 九、“本能”(Instinkt)的含义与中译:“官能”(Sinne)、“机能”(Funktion)、“权能”(Vermögen)
  • 十、“自我”(Ich)与“自己”(Selbst)以及“单子”(Monade)与“人格”(Person)
  • 十一、intellectus:含义与中译
  • 主要参考文献
  • 代跋一 写于前而置于后的话
  • 代跋二 现象学与心性思想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尚无评分
目前还没人评分

出版方

商务印书馆

商务印书馆是中国出版业中历史最悠久的出版机构。1897年创办于上海,1954年迁北京。与北京大学同时被誉为“中国近代文化的双子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