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7 用户推荐指数
历史
类型
8.0
豆瓣评分
可以朗读
语音朗读
58千字
字数
2024-05-01
发行日期
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本书集中探讨明清时期中国的稻米种植和消费。
内容简介
粮食的主要功能,是为了养活人类。究竟一个人吃多少才够?一方面是营养问题,一方面也是习惯问题。如何能保障一个人吃够?这里涉及到了主食和杂粮、不同品种的稻米的产出问题。如果这其中再加上对于不同品种稻米的口味选择问题呢?
围绕这几个问题,本书对于明清长江中下游地区在稻米种植方法上的差异进行了探讨,通过华南的粮食种植和消费的个案、长江流域粮食种植和消费的个案论证稻米的商品化以及长途贸易的出现等,以此探讨影响长途稻米贸易量的主要因素,尤其稻米贸易是如何在“互通有无”——长途贸易应该自由地存在、“养民”——政府的仓储制度两个看似矛盾的传统观念下得到发展的。
目录
- 版权信息
- 作者简介
- 内容简介
- 问题的缘起
- 一 够不够吃的问题
- 二 何不吃番薯
- 三 问题:味道的追求
- 江南有耕牛吗?
- 一 华北的牛
- 二 宋朝江西的水稻种植
- 三 耕牛或铁搭
- 四 小结
- 清初华南稻米贸易的缘起
- 一 岭南人的杂粮
- 二 进口暹罗米的成本问题
- 三 西江船运
- 四 人口压力论的陷阱
- 五 价格和口感的考虑
- 六 小结
- 对稻米挑剔的江南人
- 一 谈迁的痛苦经历
- 二 粳稻和籼稻的取舍
- 三 杂粮素不惯食
- 四 小结
- 应对米贵的办法
- 一 上海县饥荒
- 二 粥厂的理想与现实
- 三 监察市场动向
- 四 政府粮仓的成本和效益
- 五 平粜如何定价
- 六 米贵的元凶
- 七 小结
- 结论:稻米种植的全球史
展开全部
出版方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是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的核心企业,成立于1980年,是以教育出版为主体、以专业出版和大众出版为两翼的综合性出版社。30多年来,北师大出版社始终坚持“传播科学真理,促进教育创新”、“弘扬中华文化,共享世界文明”的出版理念,出版图书万余种,发行量达15亿册,出口图书近千种,百余种图书获得国家级、省部级奖,积累了丰富的出版资源,形成了知名的图书品牌,在中国出版界、教育界、学术界享有盛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