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另辟蹊径,立足时间维度将人生的前6年拆解成3部分,围绕是非观、关系模式和自我界限三个主题讲解童年经历、原生家庭培养对人一生的影响。

内容简介

家人对你的期待是否让你困扰?你的生活中充满了嫉妒、竞争或不自信等元素吗?与别人交往时,你是否总会陷入同一种破坏性的模式中?

作者将多年研究成果整合成本书,将人生最早的6年拆解开,为我们分别展示了一个人因何变得严厉或和善、冷淡或黏人、病态或健康。0~6个月的主题是自体感与自我界限,理应感受到自我价值和能力,否则可能自恋或产生反社会心理;0~3岁的主题是关系模式,理应养成健康的依恋模式,否则可能面临与人相处的问题;3~6岁主要涉及良心,理应学会兼顾自己和他人,否则可能过于墨守成规或叛逆。通过阅读本书,读者可以解读自己的童年经历,认清真实的自己,探索出一套更健康的模式以处理原生家庭问题。

目录

  • 版权信息
  • 修订版序言
  • 前 言
  • 简 介
  • 第1章 我们的基因
  • 欢迎来到我的泡沫
  • 双胞胎研究的发现
  • 以精神分裂症为例
  • 第2章 描述我们的家庭剧本
  • 描述我们和兄弟姐妹之间的差别
  • 描述我们的性别
  • 描述我们在家里的排行
  • 描述特别有成就的人
  • 高成就者的令人沮丧的剧本
  • 描述丑小鸭
  • 描述精神分裂症
  • 过去的经历影响着当下的你
  • 审视你在家庭剧本中的角色
  • 第3章 描述我们的良心,3~6岁
  • 不同类型的良心的抚养剧本
  • 描述性的良心
  • 描述善良的良心
  • 描述惩罚性的良心
  • 描述脆弱的良心
  • 基因和良心
  • 审视你的良心
  • 第4章 描述我们在0~3岁时的关系模式
  • 我们的童年早期经历与当下
  • 描述我们的关系模式
  • 上班族妈妈与婴幼儿缺乏安全感
  • 全职妈妈与婴幼儿缺乏安全感
  • 描述回避型依恋模式
  • 描述缠人型依恋模式
  • 描述混乱型依恋模式
  • 描述安全型依恋模式
  • 重新编辑我们的依恋关系剧本
  • 基因与人际关系模式
  • 童年关系的简史
  • 审视你的依恋模式
  • 第5章 描述0~6个月形成的自体感
  • 描述一种弱的自体感
  • 人格障碍
  • 人格障碍的婴儿期起因
  • 早期抚育、基因和人格障碍的良性与恶性循环
  • 人格障碍的童年后期描述
  • 人格障碍的社会因素
  • 审视你的自体感
  • 第6章 成为你自己的剧本作者
  • 内省
  • 对亲近的人进行自我暴露
  • 一种不自知的自我暴露
  • 责怪父母
  • 心理治疗与内省
  • 精神疾病治疗方法
  • 通过创作实现内省
  • 游戏的重要性
  • 理智、创造力和精神分裂症
  • 成为你自己的剧本作者:一个练习
  • 结 论
  • 成就水平的成因
  • 成人关系模式与人格的成因
  • 不同类型的精神疾病的成因
  • 一些实用的建议
  • 致 谢
  • 参考文献
  • 出版后记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4.2
12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重写原生家庭给你的错误剧本

    最近这几年原生家庭的概念很火,因为对这个话题比较感兴趣,所以看了不少关于这方面的书。
    这本书的角度很有意思,首先他告诉我们家庭是有剧本的,我们每个人都在进行着表演,但是呢这个剧本是其他家庭成员写的,比如我们的父母和兄妹。这个概念很有意思,是我之前没有想过的。
     
    然后书里绝大部分篇幅是在讲家庭尤其是父母,在孩子的 0-6 岁之间是怎样影响孩子的心理成长的。
    这一点也很有教育意义,我们通常只知道几岁到几岁孩子在生理上如何成长,很少有人在乎孩子的那个时候的心理成长。
    我用我自己的理解概括一下:
    0-0.5 岁 决定了孩子的精神和生理是否统一,如果这个时候孩子缺乏安全感,长大后容易有精神障碍。
    0.5 岁 - 3 岁 决定了孩子的依恋模式,在家长看来也可以看作是独立性?有必须缠着别人型的,也有非常不喜欢和别人交流型的,我们比较希望得到的是安全型,也就是独立性比较好,既可以和别人很好相处,也可以自己过的很好。
    3-6 岁 决定了孩子的三观,这个时候家长不适合过于严厉或者过于宠溺,会给孩子形成不好的价值观和世界观等。
     
    看到这有人可能就想说了,了解这些有什么用?我只想知道怎么解决原生家庭带给我的问题。别急,书里马上就要讲方法了。
    解铃还须系铃人,我们了解了他们是怎样影响我们的,我们就能顺着这根线到根源上解决问题了。但是我们不可能穿越到小时候吧,那怎么办呢?
    作者就提出了一个类似于写作疗法的方法,让你创作自己的家庭剧本。
    就像写小说一样,但是尽量让登场的人物都是你身边真实存在的人,然后从你想解决的那个问题出发,描述场景,赋予每个人人设,包括你自己的,写着写着你就会发现潜意识里的那些东西被表达出来了。
    然后你再跳出来像是局外人一样看这个故事,会比在局中更加清晰,解决问题也会更容易。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除了脑电波,大脑的化学物质也会受到童年经历的巨大影响。例如,皮质醇(cortisol)这种激素的分泌就是为了应对来自环境的威胁或其他行动要求。在正常人体内,皮质醇水平会随着周围环境的变化而不停上升或下降,但如果我们在 6 岁之前生活在气氛紧张的家庭环境中,我们的大脑中就会像被放置了一个失灵的调控器(它负责设置我们体内的皮质醇水平),使皮质醇水平异常。如果一个成年人在童年时受到了持续的威胁,被父母虐待或忽视,那么这个人的应激系统要么会关闭(皮质醇水平过低),要么会一直处于警戒状态(皮质醇水平过高)。也就是说,这个人体内的皮质醇水平可能总是很低,因为他对会引起 “战斗或逃跑” 反应的外界刺激已经麻木,这些刺激已经不能使他体内的皮质醇水平上升了;或者,他体内的皮质醇水平可能一直都很高,随时准备对危险做出迅速反应。一个人若在童年时遭受过虐待,那么在成年后,他体内就会有特定的皮质醇模式,这能反映他所受虐待的类型。一个人若在童年时遭受过性虐待,那么到了成年后,他体内的皮质醇水平就会很高;一个人若在童年时生活在冷漠和缺爱的环境中,那么到了成年后,他体内的皮质醇水平就会很低。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3.0
        你需要自己对你的人生负全责

        我们每一个人都或多或少的会受到原生家庭的影响,包括童年遭遇到的不幸,缺乏关爱,以及父母的相处关系对我们带来的影响。因此,在成年以后,很多人把自己性格上的缺陷,以及情感上的缺陷,都归罪于原生家庭。这样做不仅是不合理的,还同时会给你和父母带来双重的愧疚感。如何让原生家庭中好的因素对我们起到更加关键的作用,如何摆脱原生家庭中坏的影响,这些都需要我们为自己的人生负全责。只有这样,你才能够重新审视自己当前的人生,并且努力去创造一个更好的生活。

          转发
          评论
        • 查看全部5条书评

        出版方

        后浪出版公司

        后浪出版咨询(北京)有限责任公司(简称后浪出版公司),成立于2006年,经过十余年持续稳定的发展,逐步建成了完整的包含编辑、设计、制作、印制、仓储、推广、销售的出版机构组织架构。迄今策划出版图书千余种,在历史、哲学、政治学、人类学、古典语言学、地理学、医学、文学、电影、艺术、摄影、音乐、漫画、大众、生活、经管、童书和少儿英语等所有涉猎的图书品类中均不乏读者口碑上佳的代表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