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50篇短文梳理心理学领域重要人物和学术贡献,一本简明版的心理学史。

内容简介

心理学在其不到150年的发展历史中成果卓著,其间无数思想家和学者做出了卓越贡献。很多学者具有哲学和医学的学术背景,又广泛采取了自然科学的观念和研究方法,他们未必是严格意义上的心理学家,但他们的思想和观念对心理学的发展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

本书选取了对心理学历史和发展产生重大影响的50名思想家,介绍了其生平、思想、工作及学术成果。这些最具影响力的人物塑造并推动了现代心理学的发展。

本书适合作为普通心理学及心理学史的补充读物,也适合对心理学感兴趣的普通读者阅读。

目录

  • 版权信息
  • 内容简介
  • 前言
  • 赫尔曼·冯·赫尔姆霍茨(1821~1894)
  • 弗朗西斯·高尔顿(1822~1911)
  • 威廉·冯特(1832~1920)
  • 威廉·詹姆士(1842~1910)
  • 伊万·巴甫洛夫(1849~1936)
  •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1856~1939)
  • 阿尔弗雷德·比纳(1857~1911)
  • 查尔斯·斯皮尔曼(1863~1945)
  • 爱德华·铁钦纳(1867~1927)
  • 沃尔特·坎农(1871~1945)
  • 爱德华·桑代克(1874~1949)
  • 卡尔·荣格(1875~1961)
  • 约翰·华生(1878~1958)
  • 马克斯·惠特海默(1880~1943)
  • 克拉克·赫尔(1884~1952)
  • 弗雷德里克·巴特利特(1886~1969)
  • 库特·勒温(1890~1947)
  • 列夫·维果茨基(1896~1934)
  • 让·皮亚杰(1896~1980)
  • 戈登·奥尔波特(1897~1967)
  • 亚历山大·鲁利亚(1902~1977)
  • 卡尔·罗杰斯(1902~1987)
  • 埃里克·埃里克森(1902~1994)
  • 康拉德·洛伦茨(1903~1989)
  • 詹姆士·吉布森(1904~1979)
  • 唐纳德·赫布(1904~1985)
  • 巴尔哈斯·斯金纳(1904~1990)
  • 雷蒙德·卡特尔(1905~1998)
  • 约翰·鲍尔比(1907~1990)
  • 所罗门·阿希(1907~1996)
  • 亚伯拉罕·马斯洛(1908~1970)
  • 安妮·阿纳斯塔西(1908~2001)
  • 罗杰·斯佩里(1913~1994)
  • 杰罗姆·布鲁纳(1915~)
  • 汉斯·艾森克(1916~1997)
  • 赫伯特·西蒙(1916~2001)
  • 大卫·麦克莱兰(1917~1998)
  • 伊莲娜·麦科比(1917~)
  • 理查德·格雷戈里(1923~)
  • 阿尔伯特·班杜拉(1925~)
  • 罗伯特·卢斯(1925~)
  • 唐纳德·布罗德本特(1926~1993)
  • 劳伦斯·科尔伯格(1927~1987)
  • 恩德尔·托尔文(1927~)
  • 诺姆·乔姆斯基(1928~)
  • 乌尔里克·奈瑟(1928~)
  • 斯坦利·米尔格拉姆(1933~1984)
  • 菲利普·津巴多(1933~)
  • 阿伦·巴德利(1934~)
  • 约翰·安德森(1947~)
  • 术语表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评分不足
1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简单介绍Gibson的一页

    这本书关于吉布森(James Jerome Gibson)的 “生态心理学” 做了一个粗浅的介绍。但是可以帮助对生态心理学感兴趣的读者,去试图理解个体感知世界的方式与其自身行为之间的关系。吉布森出生在俄亥俄州的麦克康奈尔斯维尔,长在美国的中西部。他在西北大学开始了他的大学学习,一年后,转到了普林斯顿,在那里,他受到了埃德温・霍尔特(Edwin B. Holt,早期的一位行为主义者,实验心理学家)和赫伯特・兰菲尔德(Herbert S. Langfeld,他强烈提倡意识不能脱离运动性动作[例如,走路、转弯、举起]而存在,所以不能独立于这些动作对其进行研究)的影响。1928 年,他在普林斯顿完成了他的博士论文。他的研究论题检验了惠特海默这样的格式塔心理学家们提出的一个观点,即复杂视觉形式的记忆会自然地变为结构更为简单的记忆,这与格式塔的组织原则相一致。他证明情况并非如此,并表明,学习非常重要。在获得博士学位后,他来到史密斯学院,获得了他的第一个学术职位,期间,他读到了库特・考夫卡(Kurt Kaffka)《格式塔心理学原理》(Principles of Gestalt Psychology)一书的英译本,这对他的思想与研究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他在史密斯的一个学生埃莉诺・杰克上了他关于实验心理学的课程。“吉米” 与 “杰姬” 结婚了,杰姬成了他最亲密的、对他影响最大的同事。关于他们在一起工作的情况,他这样写道:“我们有时候会合作,但并不经常这样。而且当我们合作时,我们不是一个丈夫与妻子的团队,因为我们也会无休止地争论…… 当有人认为我们夫妻中一个不管说什么,另一个都会认同时,我们就会非常生气,因为事实不是这样的。” 在吉布森对于倾斜 - 诱导效应的论证中可以看到格式塔思想的影响,由于这种倾斜 - 诱导效应,观察者会报告说一条直线似乎是朝与周围背景线条相反的方向倾斜的;因此,当试图将一线条调整为真正垂直时,就会倾向于朝着背景线条的方向倾斜。这种现象与另一位格式塔心理学家阿希所报告的倾斜 - 房间的效应非常相似。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吉布森指导一个心理学研究室从事空军航空兵的心理学项目。他的研究室提供了一种飞行员选拔测验;他们用活动的画面呈现用来测试候选飞行员的材料。战后,他回到了史密斯学院,但接着又到了康奈尔,他余下的整个职业生涯都一直在那里。他在《视觉世界的知觉》(Perception of the Visual World,1950)中论述了他关于空间知觉的 “背景理论”。该理论提出,背景纹理的梯度与视网膜上的梯度相对应,而这些是感知深度与空间的基础。换句话说,眼睛的视网膜容易感受到环境中不同种类的纹理,并且能够运用这些纹理信息来估算距离与空间。他后来不满意于这一理论,并开始认为这些强调眼睛和大脑对光作出反应的视知觉理论是在一种不恰当的水平上阐述的。他认为需要一门新的学科,他称之为生态光学。生态光学是在一种适合理解视觉的水平上对光学信息的研究。这种论述的含意是,恰当的视知觉理论必须能够分析出有机体如何看周围的环境以及如何随周围环境的变化而做出反应。动物们是移动的。它们不是静止不动的有机体,不是被动地对落在其视觉感受器上的所有光都作出反应。事实上,为了能够更清楚地看到事物,它们会经常变换位置。因此,一种视知觉理论必须体现出有机体运动所起的作用,它应该是一种类似于流动视觉的东西。他关于视知觉的新理论,以及他关于生态光学这门新学科的系统阐述体现在他的下一本著作《作为知觉系统的感觉》(The Senses considered as Perceptual Systems,1966)中。在吉布森的理论中,不变因素这个概念是非常关键的。他认为,知觉是一种活动 —— 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视觉不变因素是刺激模式的一种高层次属性,在观察者、环境或者两者皆联系在一起的变化期间,它仍然保持恒定。吉布森理论的追随者区分了两种类型的知觉不变因素:转换性的和结构性的。转换性不变因素能够揭示一个物体身上在发生什么事情。例如,当一辆小汽车以恒定的速度驶离我们时,其外观上的大小变小了。无论在何处获得这种关系,都意味着,我们与物体之间的距离正以一种常规的方式发生改变。若没有获得这种关系,那么就肯定意味着要么这个物体加速或减速,要么就是它真的在改变其大小。结构性不变因素是更为高级的关系模式,尽管视觉信息发生了改变,它还是会保持恒定。例如,一模一样的两辆小汽车停在离我们不同距离的两个地方。我们很容易就能说出其大小是一样的。我们通常会在包含地平线的场景中观察它们,而且可以表明的是,一个物体的高度和它与地平线之间距离的比率,对于所有不同距离的观察者而言都是不变的。吉布森理论中另一个不可或缺的、新颖的部分是可供性(affordance)这个概念。可供性这个概念界定了一个正在感知的有机体与其环境之间的关系。“环境的可供性就是它给动物提供的东西,它所提供或可供性的,不论是好还是坏。可供性的动词形式(afford)可以在字典中找到,但是其名词形式(affordance)字典里没有。这个词是我造的。我给予这个词一种现存的所有词语都不能表达的含义,表示某种既指环境又指动物的东西。它暗含的是动物与环境之间的互补……”(1979:127)。可供性是环境提供给有机体的行动可能,它们引导着行为。吉布森宣称,可供性是直接知觉的。这就意味着,例如,给小孩展示一个新异的物体,这个小孩立刻就能说出他是否能够抓住这个物体,因为在这个物体身上就存在着足够的信息来让这个小孩作出恰当的推断。吉布森的观点与以物理学为基础分析视知觉的取向完全对立。这种以物理学为基础的取向从本质上讲是刺激驱动的,或者说是自下而上的,因为其强调的是光子在撞击视网膜的时候所产生的效应。例如,对表面与深度的知觉被看做是由视知觉的这些原子所提供的信息组成的。正在知觉某物体的有机体将某种价值附在了这个物体上 —— 价值是被知觉者附在一个物体之上的,它不是直接感知到的。生态学取向坚持的是一种迥然不同的观点。它认为表面是直接感知到的,而不是在视觉系统中通过在视网膜上收集一点点信息而组织起来的。它还坚持这样的观点,即认为这些表面的可供性是动物可以直接知觉的;它们不是该动物计算出或推断出的。批评者已指出,吉布森的论述否认了信息加工(或者甚至是思维)在视知觉过程中的位置。支持者反驳说,他的生态理论表明了环境是如何决定心理或大脑的内在过程的,除非根据动物的内在因素来理解,否则就不再能理解信息加工过程。因此,环境为正在感知的动物提供了结构信息,减少了其知觉复杂实体所需的加工量。源自吉布森知觉生态理论的一些原理已被运用于认知心理学的许多领域。例如,知觉可供性这个概念已经将很多思想渗入设计心理学,在这个领域的实际运用中,它已成为刺激 - 反应相容性这个概念的同义词 —— 这个概念指的是,使得一些任务更难或不太难操作的东西,部分是由单个刺激与反应相匹配的方式决定的。要有效地操作一项任务,或使用一个物体,刺激(或物体)就必须提可供性感知者或使用者操作该行为所需的信息。门提供了很多关于好设计与差设计的例子。一块平板的门显然是用来推的;然而,带有把手的门(尽管它们提供了拉的功能)如果在实际中也只是使用推的方式,则说明其设计失败了。有人针对吉布森的理论提出了一些批评。第一,有人提出,该理论没有详细说明 “直接知觉” 的含义。我们有可能建构出简单模型来看出两种截然不同的运动,即使到达视网膜的刺激排列在物理上没有发生任何改变。当人们看这些模型时,他们会注意到,对方向的知觉先于对运动的知觉,这表明对物体运动的知觉并不是 “直接的”,而是可以被分解成不同的阶段。第二,吉布森认为,在物理事件中存在着不变的属性,这些属性决定着最后的知觉。然而,大卫・马尔(David Marr)以及其他学者已经在尝试创造视觉的计算机模型,以及制造可以看见东西的计算机。这些可以看见东西的计算机包括一个物理事件中不变属性的角色,但是马尔表明,详细说明这些不变属性的任务比吉布森设想的要复杂得多。这并不是说吉布森是错误的,而是说某种他认为相对简单的东西,结果却被证明是非常成问题的,而且这也表明,他的理论中有一部分没有得到详细的阐述。第三,吉布森认为可供性是知觉恒定最为细致的形式。但是,要想界定可供性以及预测它与行为之间的关系却非常困难。例如,如果世界上特定的物体 “提供” 吃,那么从光阵列性质上说,使得这种可供性清楚显现的是什么呢?与此相关的是真正找到不变因素和可供性所存在的困难。对于如何克服这种困难,吉布森的理论几乎没有给出任何指导。可供性理论从根本上脱离了其他关于价值观和意义的理论,这体现在吉布森对于可供性概念的扩展中,使其超出动物的知觉信息。他对于该理论更为激进的扩展宣称,人们可以直接感知到表面,而且对这些表面的使用也可以直接地被感知到,即使那些看起来与视知觉没有直接联系。这意味着,例如,一种东西尝起来怎么样,是可以直接感知到的。这是有可能的。“不变因素的一种独特组合,或者说不变因素的复合,也仅仅只是另一种不变因素”(1979:141),而一种东西的味道就是一种复合的不变因素。不过,正如吉布森自己所指出的,他更为激进的理论不能恰当地解释错误的知觉是如何产生的。如果个体觉察到了错误知觉,那么这种错误信息是由周围的光线导致的,还是由个体内在的知觉过程导致的?第一种可能性,即认为光线本身就具有一种错误的意义,似乎是完全站不住脚的。第二种可能性暗指某种机制要依赖于感知者,而这肯定是错误的原因所在 —— 这又暗含知觉并不是直接的。在用来解释学习时,吉布森的理论也遇到了困难。对于可供性(与知觉者的内在知觉过程并不直接相关)的学习是如何产生的?例如,一位老年人如何开始认识到,对他而言带有可供性信息的周围光线,对于其他人而言,如一个蹒跚学步的孩子,也带有同样的可供性信息?周围的光线不能带有一个物体提可供性其他人的可供性信息。因此,学习需要的不仅仅是直接的知觉,这表明有些可供性无法直接感知到。尽管存在着这些局限与批评,但吉布森的理论取得了知觉心理学中一些具有根本性的、重要的进展。第一,他将环境置于知觉研究的中心,并鼓励人们在研究中使用生态学上的或自然的刺激,而不是实验室中的刺激。第二,吉布森的 “生态光学” 概念激起了研究者们对于其他物种之知觉的兴趣,并因此引出了关于知觉过程之本质的普遍性问题。他最后一本著作《生态学取向》(The Ecological Approach,1979)用了一句辩解的话来作为总结,他的理论中的术语与概念应该 “…… 永远不会像以前的术语和概念那样来束缚思维!”

      转发
      1

    出版方

    北京新曲线出版咨询有限公司

    北京新曲线出版咨询有限公司 (New Curves Co., Ltd.)成立于2002年。 多年来,与麦格劳-希尔教育出版公司、培生教育出版集团、剑桥大学出版社、圣智学习出版集团、威立出版公司等均有良好的合作。新曲线定位于“基于教育的专业化学术性出版”,在经济学、管理学、心理学和商务英语等领域,致力于国际上优秀教材和学术著作的引进、翻译和出版。 “用心雕刻每一本”是新曲线的品质信仰和坚持;“为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出版一流的好教材,为高端内容在内地的传播提供基因,为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素质人才提供智力支持”是新曲线勇于担当的社会责任和时代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