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史记》被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是中国历史上首部纪传体通史,位列“二十四史”之首。

内容简介

《史记》是西汉有名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一部纪传体史书,是中国历目前靠前部纪传体通史,被列为“二十四史”之首,记载了上至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元狩元年间共3000多年的历史。与后来的《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合称“前四史”。本书精选《史记》中的代表性篇章进行注释、翻译和题解。

目录

  • 版权信息
  • “中华经典指掌文库”出版说明
  • 前言
  • 五帝本纪
  • 秦始皇本纪
  • 项羽本纪
  • 高祖本纪
  • 孔子世家
  • 陈涉世家
  • 留侯世家
  • 商君列传
  • 魏公子列传
  • 淮阴侯列传
  • 李将军列传
  • 货殖列传
  • 太史公自序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4.0
5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发愤著书 以史明志

    1、精选再精选。本书是《史记》的选本,选取本纪 4 篇,世家 3 篇,列传 5 篇,加上《太史公自序》,共 13 篇。每篇开篇先讲选择的理由,概括大意,再精选段落,进行注释。2、先易后难。文言文初中水平,推荐从这本书入手,大意概括及选段注释都很接地气。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沉默的竹简

      竹简摊开在案几上,泛着幽暗的光。我蘸了墨,笔尖悬在简上,却迟迟不能落下。窗外雨声淅沥,仿佛两千年前那个太史公执笔时的夜晚。历史是什么?是胜利者书写的赞歌,还是失败者无声的哭泣?当我翻开《史记》,看到的不是冠冕堂皇的 "正史",而是一个被阉割之人的血泪。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写道:"所以隐忍苟活,幽于粪土之中而不辞者,恨私心有所不尽,鄙陋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也。" 这哪里是在写历史?分明是在用刀笔刻写自己的墓志铭。项羽本纪中,那位西楚霸王在垓下被围,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 而后慷慨悲歌,泣数行下。司马迁写他 "力拔山兮气盖世",写他 "不肯过江东",写他最终自刎乌江。这些文字里,我读到的不是对失败者的嘲讽,而是一种近乎痛苦的共情。司马迁在项羽身上看到了什么?是否看到了同样被命运碾压的自己?李将军列传中,那位 "飞将军" 李广一生不得封侯,最终因迷路贻误军机而自刎。司马迁写道:"余睹李将军悛悛如鄙人,口不能道辞。及死之日,天下知与不知,皆为尽哀。彼其忠实心诚信于士大夫也?谚曰 '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此言虽小,可以谕大也。" 这些文字里没有史官的冰冷评判,只有一个活生生的人在为另一个活生生的人鸣不平。最令人心惊的是《酷吏列传》。那些以严刑峻法为能事的官吏,在司马迁笔下现出了原形。张汤 "所治即上意所欲罪,予监史深祸者;即上意所欲释,与监史轻平者"。杜周更直言:"三尺安出哉?前主所是著为律,后主所是疏为令,当时为是,何古之法乎!" 这些文字像刀子一样剖开了所谓 "法" 的真相 —— 不过是统治者一时喜怒的遮羞布罢了。司马迁受过宫刑,他太知道权力如何以 "法" 之名施暴了。《史记》的伟大,正在于它的 "不客观"。传统史官讲究 "秉笔直书",但司马迁偏偏要把自己的愤怒、同情、悲悯都倾注其中。他写刺客列传,写游侠列传,为那些被正统史书排斥的边缘人物立传。他笔下的历史不是帝王将相的家谱,而是无数被时代车轮碾过的人的集体悲鸣。案几上的烛火摇曳,映得竹简上的字迹忽明忽暗。我突然明白,司马迁之所以能写出《史记》,正是因为他失去了作为男人的尊严。那个时代,一个被阉割的人本应默默消失,如同不曾存在过。但他偏不,他用文字重建了自己的男子气概,用历史审判了那些审判他的人。"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这是司马迁的选择。他本可以死,像许多受辱的士人那样以死明志。但他选择了更难的路 —— 活着,记住,书写。在《史记》的字里行间,我看到一个残缺的身体里,跳动着一颗比任何人都完整的心。雨停了。我放下笔,竹简上仍是一片空白。面对《史记》,任何评述都是多余的。最好的敬意或许是沉默 —— 就像那些没有被史书记载的无数生命,他们的沉默构成了历史最沉重的底色。两千年来,权力更迭,王朝兴替,但《史记》始终在那里,像一面镜子,照出每一张冠冕堂皇面孔下的狰狞与脆弱。而这,或许就是司马迁对那些伤害他的人最优雅的报复。

        转发
        评论

      出版方

      中华书局

      中华书局,全名为中华书局股份有限公司,是中国一家集编辑、印刷、出版、发行于一体的出版机构,于1912年1月1日由陆费逵筹资创办于上海。创立之初,以出版中小学教科书为主,并印行古籍、各类科学、文艺著作和工具书等。同时,中华书局还自办印刷厂,至1937年拥有印刷机械300余架,职工1000余人。1954年5月,中华书局总部迁址北京,1958年改为以整理古籍为主的专业出版社,在整理出版古籍和学术著作方面更有长足的进展,从而享誉海内外。曾出版《中华大字典》《四部备要》《图书集成》《中华百科丛书》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