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
类型
可以朗读
语音朗读
183千字
字数
2020-06-01
发行日期
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以接受美学为方法,比较全面地阐释了中国新诗生成、发展的艺术规律,力图借此给新诗的创作与理论研究提供新的视角与启示。
内容简介
本书从新诗的效应和接受研究两个方面,分别从横向、纵向展开,来探讨新诗在不同时代的接受问题。
新诗的效应研究注重同一时期新诗的共时效应,诗人的创作(经验谈、自述、自序)、批评家的评论(赞美、批评、导读)、读者的反应(欣赏、拒绝、冷漠),报刊、广电、出版社等现代传播媒介和文化机构的作用、传统审美心理的制约(抒情言志意象系统)、时代风潮的影响、先在的传统诗歌审美心理结构等因素制约着新诗的接受反应和实际传播效果,形成了一个时代的阅读潮流和风尚趣味。
新诗的非审美功能也值得重视。新诗的接受研究则从不同时期的历时接受人手,从历时的角度来看,同一诗人、同一诗作在不同时期的不同接受情况,探析同一诗人、诗作在不同时代语境受到追捧或冷遇的命运及原因,这才能体现出新诗作品在文学史中真实、全面的存在情况,表现不同时代读者期待视野的融合及变化情况。
受众是新诗生存、发展的土壤,新诗能否在读者当中得到接受,是关系着新诗生死存亡、兴衰起落的大事。探讨新诗与受众的关系,必将对解决新诗的创作与理论问题提供新颖的视角和有益的启示。
目录
- 版权信息
- 总序
- 传统与世界当中的新诗
- 接受中的中国新诗与研究
- 绪论
- 一、缘起
- 二、研究现状
- 三、研究方法
- 四、写作思路
- 第一章 媒介革命与受众革命
- 第一节 近代报刊业兴起及深远影响
- 第二节 晚清的诗界革命
- 第二章 新诗的阅读研究
- 第一节 新诗的倡导与发生
- 一、胡适的大力倡导
- 二、新诗的诞生
- 第二节 新诗读者群的出现
- 第三节 初期新诗的接受反应
- 第三章 新文学运动时期期待视野的变化
- 第一节 诗的新旧之争
- 第二节 小诗热潮与白话新诗的期待视野
- 一、小诗的接受热潮
- 二、初期白话新诗的期待视野
- 第三节 新诗的“贵族”“平民”之争
- 第四节 新诗集《冬夜》、《草儿》与读者反应
- 第四章 新诗发展时期的多元追求与反应
- 第一节 象征诗派纯诗主张及其反应
- 第二节 读者引起的《现代》“谜诗”讨论
- 第三节 新月派格律诗运动及其影响
- 第四节 中国诗歌会的大众化追求
- 第五章 抗战文化语境与新诗接受
- 第一节 边区的呼喊——大众歌调
- 一、街头诗运动
- 二、朗诵诗运动
- 三、“民歌体\"诗歌
- 第二节 沦陷区的诗歌活动——心灵的哀音
- 第三节 国统区的反抗——讽刺诗的盛行
- 第六章 不同时期的不同接受
- 第一节 郭沫若《女神》经典地位的确立
- 第二节 徐志摩诗歌的接受命运
- 第三节 李金发的新异诗风及评价
- 第四节 艾青诗歌的接受轨迹
- 第五节 诗人穆旦的重新发现
- 第七章 当代新诗的接受潮流
- 第一节 新民歌运动——诗歌的意识形态化
- 第二节 朦胧诗诗潮——审美经验的提升
- 第三节 汪国真热——读者的作用
- 第四节 新诗的否定接受及反思
- 一、新诗危机论、死亡论
- 二、新诗问题审思
- 三、新诗真的已经死亡了吗?
- 四、新诗的接受命运思考
- 结语
- 参考文献
- 后记
展开全部
出版方
四川大学出版社
四川大学出版社有限责任公司自成立以来,有400余种图书获省、部委以上奖励。2012年被四川省人民政府确定为四川省首批重点文化企业的骨干企业,2012年获得新闻出版总署批准的全国中小学教辅材料主科出版全资质,2013年获得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出版资质。2011年以来共获得国家出版基金项目7项,2013年来共获得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5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