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北京大学赵冬梅教授新作,用深切的同理心和共情力解读历史。

内容简介

本书是北京大学宋史研究专家赵冬梅以30年史学研究为依托,为普通读者打造的一本通解帝制时期人与制度纠葛的通俗读物。

本书以开放的历史话题、充满问题意识的探讨方式,对那些真正塑造了传统中国并影响至今的历史要素进行了深入探讨,并解答了“历史并不一直向前”这一隐蔽逻辑。

在对朝廷性质和君臣关系的认识上,元朝曾出现两大倒退:从朝廷性质看,华夏传统将天下称为江山社稷,主张“以一人治天下,不以天下奉一人”,而元朝的天下则入了皇家私囊——江山社稷变成了皇室私产;从君臣关系看,华夏传统主张“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而到了元朝,臣子沦落到以自称奴婢为荣——君臣关系沦落为主奴关系。专制与猜疑的强化自此一发不可收,直至近代。这使我们不得不思考:金元以降,政治文化的发展和国家治理水平为何会走下坡路?推动其江河日下的原因究竟何在?本书就此话题展开了细致生动的剖解。

作者既能从已有的史观中提出新见解,又能从悉知的史料中得出新史观;其带有问题意识的讲述方式充满了探讨的可能性与话题的延展性。

本书为读者开启了深入了解中国古代制度与文化的通道,同时为管理者提供了可资借鉴的大量管理案例。

目录

  • 版权信息
  • 前言
  • 导读 历史中国的空间、时间与中国人
  • 历史中国的空间
  • 传统中国的时间
  • 中国人
  • 上篇 典章经制下的理乱兴衰
  • 引言 游戏与规则
  • 制度存在的真实状态
  • 制度变迁的根本原因
  • 制度创新的原动力
  • 皇帝的权力与矛盾
  • 帝制的宿命
  • 皇帝也有怕的?
  • 最高权力如何交接
  • 皇帝的“岗前实习”
  • 从家天下到公天下
  • 帝王的礼制与情感
  • 至卑贱者至跋扈
  • 如何决策?如何纠错?
  • 皇权哺育下的相权特点
  • 此消彼长还是共同扩张?
  • 缺宰相的政府靠什么运转?
  • 御前会议解决啥问题
  • 朝堂上的一股清流
  • 君臣关系也有软肋
  • 帝制国家的地方治理
  • 封建与郡县的是是非非
  • 央地关系的错喻
  • 中央巡视制度的兴与衰
  • 如何解决边疆问题
  • 上级集权下的地方狼狈
  • 盗贼之患与解决办法
  • 选官与用官的那些事儿
  • 当官儿的观念与实践
  • 小圈子政治的人才困境
  • 唐后期的升迁高速路
  • 科举时代的中华梦
  • 开放式政府的三大难题
  • 选任集权的利与弊
  • 利益配置的矮化与隔离
  • 如何对待功臣?
  • 出将入相到文武分途
  • 危险的兵权该怎么管?
  • 刺青后是否有回头路?
  • 进退两难的狄青
  • 官吏分途的等级差别
  • 被歧视与被矮化者
  • 结语 陛下与谁“共天下”?
  • 东、西方帝国的差异
  • 雇主伙计到合伙共利
  • 滕子京谪守背后的反思
  • 下篇 王朝政治省思
  • 引言 文化与历史的交错塑造
  • 观念隔膜下的古今代沟
  • 天命观
  • 天人感应的纠错功能
  • 孝的尺度与边界
  • 愚忠是个死胡同
  • 道德至上的真实观
  • 主流政治文化的变迁
  • 迂阔下的稳健
  • 从高效到失效
  • 儒与法的艰难融合
  • 礼治与德化的合奏
  • 兴亡反思下的帝制梦魇
  • 帝政兴衰的北宋故事
  • 这是最好的时代?
  • 养子即位的大转折
  • 立场差异下的大变法
  • 王安石变法是成是败?
  • 宽容政治为何会终结?
  • 司马相公是不是合格的政治家?
  • 传统政治文化何去何从?
  • 金:政治的残暴化
  • 元:政治文化的两大倒退
  • 明:朱元璋的无知与恐惧
  • 明:廷杖下的士大夫之气
  • 清:盛世的狭隘
  • 结语 历史并不永远向前
  • 外篇 中国古代史读书笔记
  • 写作缘起与延伸阅读
  • “帝制时期中国史”私房推荐书目
  • 八部论著解读
  • 祝总斌:《两汉魏晋南北朝宰相制度研究》
  • 田余庆:《东晋门阀政治》
  • 邓小南:《祖宗之法:北宋前期政治述略》
  • 杨讷:《丘处机“一言止杀”考》
  • 黄仁宇:《万历十五年》
  • 姚念慈:《康熙盛世与帝王心术:评“自古得天下之正莫如我朝”》
  • 孔飞力:《叫魂:1768年中国妖术大恐慌》
  • 王汎森:《权力的毛细管作用——清代文献中“自我压抑”的现象》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4.7
364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历史是一堆灰烬,但灰烬深处有余温。

    古人留下的一砖一瓦,无不揭示着历史的底蕴。铭记历史不是为了记住仇恨,而是为了让悲剧不再重演。人们为什么喜欢历史?喜欢历史的人,是真正的聪明人 —— 懂得反思的力量,时常会停下奔忙向前的脚步,回望走过的路。喜欢历史的人,是看过了世界或者对外部世界有着强烈好奇与融入欲望的人。牢记历史,吾辈当自强,愿山河无恙,祖国繁荣昌盛,国泰民安!

      5
      11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3.0
      从制度演变看政治得失,从历史文化看民族性格

      每日一书:《法度与人心》。本书讲了一个倒退的故事:从制度演变看政治得失,说的是国家的故事;从历史文化看民族性格,说的是群体的故事。帝制中国的政治文化,在北宋抵达最好状态,然后节节倒退,直到 1911 年清帝国灭亡。这本书故事性不错,体系性不强。如果真想研究中国的制度与文化,个人认为写得最好的还是吕思勉先生的《中国政治史》和《中国文化史》,10 万余字就能把中国五千年治理体系和文化变迁说得通透见底,全书无一句废话,功力卓绝。从制度演变看政治得失,说的是国家的故事;从历史文化看民族性格,说的是群体的故事。这就是我要讲的两个故事。英国历史学家柯林武德说:“历史学的价值就在于,它告诉我们人过去做过什么,从而告诉我们人是什么。” 哲学家梁漱溟先生,看姓氏当为汉族无疑。然而,梁先生自述是蒙古人后裔,而且是蒙古皇帝的同宗。元朝最后一个皇帝元顺帝逃回北方的时候,梁先生的祖先没有随行,而是留在了河南汝阳,把姓氏从一看即知为蒙古人的 “也先帖木儿” 改成了 “梁”。五百年后,周围已经没有人知道梁家的蒙古族血统。梁家人则是靠着家谱的记载传承祖先记忆。梁先生说,几百年来,他家和汉族通婚,不断融合两种不同的血统,自然是具有 “中间的气质” 的。这个 “中间的气质”,就是混血气质。著名民族学家费孝通先生把中华民族的发展历程形象地比喻成 “滚雪球”。这个大雪球滚了四千年,最早是黄河下游的不同部落之间碰撞融合,汇聚成雪球的核心;然后长江流域的部族加入进来;到秦汉时期,长城以南的农耕地区基本融为一体,汉人出现;东汉至隋四百年,北方游牧民族内迁入华;两宋三百年间,女真、蒙古相继崛起,以战争促融合;清朝满洲的入主、对新疆的开拓、对西南统治的加强,又为雪球增添了新元素。其他民族的加入,在数量上壮大了华夏人口,在文化上则让华夏趋于多元。宋朝开创了中国式的 “三权分立”:宰相原则上只管行政,另外有枢密院管军事,三司管财政;这三家单独向皇帝汇报,因此,真正能够全面掌握信息从而掌控全局的,有且只有皇帝。宋朝的皇帝很明白这个秘诀,所以再怎么进行制度改革,“分权制衡” 这一条都是 “咬定青山不放松” 的。元、明、清三代,虽然中枢机构的具体名称发生了改变,但是 “分权制衡” 的追求不变。古人所说的 “封建”。它有三个关键词:第一,“西周”,这是儒家政治理想中的黄金时代,开创封建制度的周公更是孔子的偶像;第二,“贵族政治”,权力世袭;第三,“地方分权”,诸侯是封国的主人,周天子不干预封国事务。郡县制” 总结出三个关键词来:第一,“秦朝”,郡县制是和短命而亡的暴秦联系在一起的;第二,“官僚政治”,官僚的权力不能世袭;第三,“中央集权”。秦汉时期的两版中央巡视制度当中已经包含了帝制时期中央巡视制度的两种可能形态:1.0 版,也就是秦代的监郡御史,特点是一对一,与监督对象同地办公;2.0 版的典型形态,也就是西汉的刺史,特点是一对多,从中央派出定期巡视地方。这两种形态,加上一时一事的特派专使,基本上构成了中央巡视制度的全部可能。科举最实质性的创新点还不是通过考试当官,而是 “自由投考”,几乎任何一个男性,只要他肯读书,就可以自由报名参加考试,通过考试改变命运。一个人,无论家庭出身多么平凡,只要他足够努力(运气也不能太坏),就可以通过某种公开、稳定、制度化的通道实现自身和家族社会地位的提升。按照这个标准来衡量,从宋朝开始,帝制中国是真有 “中华梦” 的,把梦想变成现实的制度通道就是科举考试。“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 就是科举时代 “中华梦” 夸张而生动的写照。立功军人想做官,朝廷该如何应对?在中国历史上,我们看到了三种不同类型的解决方案:第一种是 “魏式方案”,第二种是 “隋式方案”,第三种是 “宋式方案”。三种解决方案分别来自北魏、隋和北宋,代表了三种思路,这三种思路在其他朝代也有不同程度的表现。《通典》成书两年之后,杜佑入朝为相,一直到死,一共做了十年宰相。这位伟大的时代弄潮儿耗时三十六年完成的巨著《通典》,是中国第一部制度通史。现代学者评论说:“中国史学之具有自觉的和明确的经邦致用思想,当自杜佑始,当以《通典》为里程碑。” 从某种意义上说,吏在道德上的 “集体卑劣” 得到了体制的默许,官通过对吏的批评获得了道德上的优越感和满足感,同时成功地把造成政府腐败、低效的黑锅推给了吏。通过对吏的揭露、惩罚,官向上对朝廷、向下对百姓都有了交代。这仿佛是一个 “黑锅推转机制”—— 皇帝把 “锅” 推给臣下,官僚把 “锅” 推给吏 —— 皇帝是好的,都是奸臣惹的祸;官员还是不错的,都是污吏惹的祸。推无可推,吏只得背锅。这种 “天命观” 是周人的伟大创造。它的最伟大之处是将 “皇天上帝” 塑造成一个公正无私的至上神。相比之下,殷商的至上神 “上帝” 或者说 “帝” 是商人私属的,商人相信,他们是上帝的选民。

        3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历史永远是值得学习

        无数的历史影视剧中,皇帝永远是高大上的形象。现实中的好皇帝不多,近 2 千年的中国帝制社会是如何向前发展和推进的。看完本书就可以知道答案,同时从历史分析中国帝制朝代,北宋在史上是个相对完善的朝代。此后的金元明清则是历史的倒退,越来越黑暗。为什么金元明清又能长存,作者也没有给出答案。为什么要学习历史?历史的影响积淀成为文化,文化影响群体的选择,最终决定现实与未来的走向。在这个意义上,过去塑造现在,并影响未来。

          转发
          评论
        • 查看全部106条书评

        出版方

        中信出版集团

        中信出版社,成立于1988年,隶属于中国中信集团公司,是全国中央级出版社。2008年改制为中信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中信出版集团满怀激情,关注思想、关注理念、关注人物、关注资讯、关注时尚,为读者提供最前沿的思想与最优秀的学习实践,通过有价值的、有享受的阅读,倡导与展示新的文化主流,启动一个“大众阅读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