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中国古代法研究入门。于细微之处,探中国古代法律文化的精神。

内容简介

本书是法学家梁治平的经典文集。所收录的四十篇短文,以“古法丛谈”为主题,将中国古代法作为讨论的对象,研究材料涉及中国古典文学作品、历史典籍,以及中国古代社会的诸种文化和法律现象等。

作者追本溯源,围绕着“法意”与“人情”两个主题,以独特的法学视角,结合中国古代的社会和文化,探索了中国古代法律的起源、法律观念的萌生、法律制度的演变等问题。

作者凭借对史料的娴熟掌握,穿梭于中国古代法的历史中,同时将其与其他文明体系的法律进行比较,旨在对中国古代法作富于同情的理解,从而由中国文化的设计与格局,去认识中国古代法的真精神。

目录

  • 版权信息
  • 自序
  • 说“抵”
  • 神明裁判
  • 神道设教
  • 中国历史上的刑、法、律
  • “礼入于法”
  • “复仇”情结
  • 国家
  • 成文法
  • 天下为公
  • 商贱
  • 公法
  • “法”中之“儒”
  • 阴阳
  • “约法三章”
  • “诏不当坐”
  • 经义决狱
  • 人命关天
  • 收继婚
  • 监护
  • 时效
  • 诸法合体
  • 文人判
  • 妙判(一)
  • 妙判(二)
  • 释讼
  • 另一种文人判
  • 诗可以为治
  • 诗谳
  • 五声听狱
  • 清官断案
  • 法意与人情
  • 法律中的人性
  • 经与权
  • 法律中的逻辑
  • 律学
  • 刀笔吏
  • 讼师
  • 再说讼师
  • 讼之祸
  • 沈家本与中国近代法制
  • 再版说明
  • 参考文献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评分不足
2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情与理

    其实我们都说法律是社会的底线或者是兜底条款,这句话我们应该常常把它拿出来说一下,为什么,因为经常我们会把法度情理和相矛盾,最容易犯的错误,就是会用情感来评价一些法律的决策和一些社会上的现实。我们讲讲法度,也讲人情,有温度的法律措施是社会进步的表现成然,我们不能把人当做没有人情的,客观的,完全理智的事物去看待,必须要考虑人情的因素在里面,就像我们现在社会舆论,很多时候会对法律产生一些影响,但其实这就是社会的本质,我们不可能完全的按照法理逻辑去推理和处理一些事情,必然要考虑论政治甚至一些老百姓的人性最底层的东西。

      转发
      评论

    出版方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新民说

    “新民说”是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继“理想国”之后,于2012年底开始打造的另一全新文化品牌。“新民说”的理念是寻求“现代中国的维新固本之道”。它不依凭于想象与感性,而是着力于理性的塑造,意在“作新民”;它兼具人文情怀与批判精神,更寻求“建设性”之道。更进一步,在这里,我们试图实践并建立一种商谈的公共文化,善用公共讨论,引进公共讨论的规范和要求,为建构理性的公民社会提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