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完整讲述华为的创业历程和当下企业布局的一本全新著作。

内容简介

作者通过对任正非及相关华为高管的深入调查采访,运用第一手资料,建立起一套全面而完整的华为企业图景。

华为是今日中国最有影响力和知名度的企业之一,在世界商业格局中也占据着重要地位,作者认为,华为是世界改变对中国认识的一扇窗口,华为传递出的商业精神和企业理念,或可成为整个世界借鉴与学习的榜样。

目录

  • 版权信息
  • 致谢
  • 序言
  • 华为发展的八大阶段
  • 1937-1984:任正非,与共和国共成长
  • 1944年10月:战火中的童年
  • 1962年6月:“文革”动荡时期的青年大学生
  • 1967年7月:步入职场,首次接触技术
  • 1974年1月:短暂而闪亮的军旅生涯
  • 1984年4月:复员生活,谈何容易
  • 1987-1992:先自立,后自强的企业家
  • 1987年9月:华为初生
  • 1988年10月:首次押注技术
  • 1991年12月:为客户而生,为客户不断超越自我
  • 1992年11月:首次赴美考察
  • 1993-1999:从攻擂人到擂主
  • 1993年10月:C&C08问世,向电信巨头宣战
  • 1994年10月:在国内市场崭露头角
  • 1995年12月:首次“重启”
  • 1998年1月:引领中国,冲击世界
  • 1998年3月:《华为基本法》彰显公司文化
  • 1998年10月:外国专家助力华为升级
  • 1999年6月:研发跨越国界
  • 2000-2003:以钢铁一般的企业精神应对危机
  • 2000年3月:互联网泡沫破灭,电信业遭遇寒冬
  • 2002年7月:华为的春天
  • 2003年1月:思科事件
  • 2003年11月:摩托罗拉收购华为计划夭折
  • 2004-2008:不断壮大的全球企业
  • 2005年4月:跨国时代
  • 2008年5月:3G业务先锋
  • 2009-2014:创新、多元的国际化企业
  • 2009年12月:从3G到4G,从网络到设备
  • 2010年7月:跻身世界500强
  • 2013年11月:5G业务先锋与云业务的首次成功
  • 2014年10月:推出专门为千禧一代设计的品牌——荣耀(Honor)
  • 2015-2019:电信行业的新界限:智能时代的网络连接
  • 2016年11月:从连接到算法
  • 2019年2月:在巴塞罗那世界移动通信大会上大放异彩
  • 2019-今天:超越榜样,硬件软件双管齐下,缔造华为王国
  • 2019年5月:坚定决心走向硬件独立
  • 2019年8月:发布鸿蒙系统,实现软件自研
  • 如今的华为解读关键数据
  • 华为八项重要战略行动
  • 以奋斗者为本:第一战略力量
  • 选择事业开始的地方创新中心——深圳
  • 早期发展员工持股建立有凝聚力和参与感的团队
  • 推行“狼性文化”集体作战、坚韧奋斗的商业形象
  • 广纳全球英才多元文化的团队和背景
  • 激励和留住最优人才将知识主义作为激励员工参与感的杠杆
  • 持续的自我赋能传递知识的华为大学
  • 以研发为发展核心要素
  • 持续大规模投入研发以业务为导向的“针尖”战略
  • 从行万里路中获取灵感将所学运用于实践
  • 积极参与行业标准制定参与国际规范和标准制定,并从中获益
  • 推行敏捷管理,实现权力共享
  • 决策共享平衡精神领袖与指挥官的双重形象
  • 管理团队的轮值体系轮值管理下的组织平衡
  • 持续优化内部流程持续践行和优化管理方法
  • 视未知为力量化危机为重生
  • 充分履行社会责任投身慈善活动,参与地区事务
  • 想客户所想,是华为一切行动的出发点
  • 充满激情的团队不懈奋斗的团队和“床垫文化”
  • 以最偏僻的市场为切入点践行“农村包围城市”战略
  • 在市场尚未形成的地方创造市场率先在快速增长的企业构建行业框架
  • 及时适应客户的流程走出舒适区,攻占关键市场
  • 寻求多样化提供新的产品和服务以拓宽业务面
  • 尽一切努力增强客户信任
  • 聚焦客户唯一的使命和信仰
  • 赢得售后战役在生产最优产品之前,提供最优的服务
  • 将网络安全作为获取客户信心的核心不假定任何事情,不相信任何人,检验所有的东西
  • 沟通推动业务与品牌影响力增长
  • 逐步建立品牌形象一个很难发音的品牌如何获得用户垂青
  • 把握企业传播打破沉默,安抚用户
  • 持续监控运行效率
  • 投资打造完整价值链生产自动化
  • 构建并激活生态系统,维护可持续发展
  • 创建战略产业联盟建立联盟、相互汲取灵感,以在全球市场实现创新
  • 投身未来致力于打造无缝连接的世界
  • 专业人士看华为
  • 徕卡公司前首席执行官奥利弗·卡尔特纳访谈录
  • Orange前首席执行官蒂埃里·博诺姆访谈录
  • 摩纳哥电信总经理马丁·佩龙内特访谈录
  • 华为法国数学与算法科学实验室主任迈尔万·德巴访谈录
  • 中国联通网络技术研究院院长张涌访谈录
  • 华为法国公司总经理施伟亮访谈录
  • 喀麦隆电信总经理朱迪斯·阿希迪访谈录
  • 深圳市政府代表孙海滨、彭礼寿访谈录
  • 总结
  • 参考文献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4.5
33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华为的另一面

    1、从即是外部(中国以外)又是内部(华为高管)的视角,带你从另一个角度了解华为。2、伟大的形成,有迫于无奈的孤注一掷、有背水一战的勇敢坚持、有虽然弱小但敢于仰望星空的理想主义、有为了生存不怕汤汤水水的琐碎。3、简要介绍了华为的发展史,也带你深入细节,更全面的了解华为。4、让你了解更多外部视角,如华为合作伙伴、华为客户,对华为的评价。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快速了解华为

      这本书从三个方面来讲述了华为,整体还是不错的,先按照华为发展的八个阶段讲了华为是怎么样一路走过来的,然后写了华为的八项重要战略选择,每一次都是非常关键的点,最后再采访了一些华为的合作伙伴,让他们讲讲他们眼里的华为是什么样的。华为如今已经是国货之光了,成为世界了解中国的一个通道,确实每个人都可以去读读这本书,了解了解华为是怎么从无到有,从开始艰难到如今登顶的。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华为一路走来,未来从过去可见。

        📚管中窥豹读书计划(第 295 本)📚📚《华为传》📚📕 公司取名华为。“华”—— 衍生于 “花朵” 的 “花”,在现代汉语中代指 “中国” 和 “中国人”;“为”—— 取 “有为” 和 “作为” 之意;两个字合在一起,寓意 “中华有为”。这个名字,灵感来源于某天任正非在墙上看到的爱国标语:“心系中华,有所作为”。📕 初生的华为是充满希望的。1992 年,华为的销售额达到 1300 万欧元。此时团队规模已经达到 200 人,其中研发部门占 50 人。每个人都已筋疲力尽。每台售出的专用自动交换分机中都附带一张说明,上面写道:“客户可无条件退货,华为永远欢迎你们。” 自那时起,售后服务就是华为产品的标配。每个销售人员都拥有一定产品库存量的调度权,如若产品出现故障,销售人员可以自主为客户退换。定期进行客户回访也是一项必须完成的任务。 📕 全体员工的薪水,一部分以货币形式发放,另一部分以股票形式发放。员工持股计划在日后成为华为文化的精髓,也让一部分员工跻身百万富翁之列。在某些人对公司未来存疑的时候,这一体系无疑有助于保持凝聚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1995 年,华为总营业额达到近 2 亿欧元,农村市场贡献居多。从 20 世纪 90 年代中期开始,华为开始与国内竞争对手和西方运营商抢占中国市场份额,从而真正在国内市场站稳脚跟。 1995 年末,任正非做出了一个无异于 “地震” 的决定。12 月 26 日,他要求市场部的所有经理,包括部门主管,同时提交一份过去一年的工作总结以及一份辞职报告。这场 “辞职” 运动整整持续了一个月,也挽救了整个华为。在这过程中,大概三分之一的干部被替换下来。📕 任何一个民族,任何一个公司或任何一个组织,只要没有新陈代谢,生命就会停止…… 如果我们顾全每位功臣的历史,那么我们就会葬送我们公司的前途。如果没有市场部集体大辞职对华为公司文化的影响,任何先进的管理、先进的体系在华为都无法生根。📕 在成立十年之际,公司迎来了新的发展阶段。任正非称之为 “死亡之谷”。公司不再是一家敏捷的初创企业,但也还不具备大型企业所必备的成熟和专业化水平。1998 年 1 月 16 日,任正非在与管理人员开会时说:“华为处在一个超常的发展时期,当前最严重的问题不是竟争对手,也不是人才、资金等问题。最大的敌人就是自己。” 言下之意是说在整个发展过程中,华为始终依赖经验主义,缺乏新的突破。尽管人才济济,财务状况良好,但要迎接未来的增长挑战,华为必须彻底更新管理方式。📕 《华为基本法》用了 6 章 103 条的内容来描绘华为的整个价值体系。我们从中读出了 4 个强烈信号:・客户的满意是企业的生存之道。・不断变化的管理和集体决策至关重要,能够避免公司由极个别 “贵族” 掌权。・人才是企业的宝贵资产,其重要性甚至超过技术本身。・技术是企业核心,每年至少将 10% 的营收投入研发。在组建拥有相同目标和价值观的团队的过程中,《华为基本法》发挥了重要作用。它是公司的精神支柱,一切决策以它为中心,它也是华为能够在几个月后深化组织结构转型的奠基之石。

          转发
          评论
        • 查看全部10条书评

        出版方

        博集天卷

        公司成立于2011年,中南博集天卷文化传媒有限公司自成立以来策划出版了许多在社会上具有相当影响力的文化产品,拥有毕淑敏、蔡康永、大冰、郭敬明、高晓松、黄永玉、素黑、桐华、俞敏洪、袁腾飞、张嘉佳、张德芬、张小娴(排名不分先后)等作者以及彼得·巴菲特、马克·李维、威尔·鲍温和《秘密》作者朗达·拜恩等最优秀的作者团队,引领了一次又一次的文化潮流。中南博集天卷目前在一般竞争领域图书的市场占有率位居前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