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罗振宇、万维钢作序。还原混乱的9个重要场景,教你迎接多变世界的9个关键姿势。

内容简介

这个世界的杂乱无章,无法测量、不协调,即兴,缺憾,不连贯,粗糙,凌乱,随意,模棱两可,暧昧不明,麻烦,变化多端,甚至肮脏……它们,也是这个世界的一部分。
  
人们总是喜欢整齐,总觉得有序比混乱好,总是从有序中获得好处,却忽略了无序带给我们的益处。作者认为,有序、整齐意味着过分僵硬、脆弱和无创意。这本书揭示了响应能力、应变能力和创造力比以往更大的价值,这些价值与无序有着很多内在联系,甚至可以说正是来自无序和混乱。作者的理论对个人和企业寻求创意前沿有许多潜在的益处,对社会的发展影响深远。

目录

  • 版权信息
  • 推荐序1
  • 推荐序2
  • 前言
  • 第一章 创造力
  • 第二章 团队合作
  • 第三章 办公环境
  • 第四章 即兴创作
  • 第五章 出奇制胜
  • 第六章 监管机制
  • 第七章 自动化
  • 第八章 适应能力
  • 第九章 生活
  • 致谢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4.3
88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正视混乱,接受混乱,并从混乱中受益

    有一个根深蒂固的概念根植于我们观念中:井井有条应该是生活的常态,且是理想的最终目标。但是忽略了重要的一点,我们是处于一个熵增的世界中,无序和变化才是主旋律,应该要做的,是在现实中找到属于自己的天地。研究表明,拥有创造力天赋的人的混乱程度比一般人要更强一些,把桌面整理的干干净净,把笔记记得整整齐齐,把文件有序排放…… 这些其实是扼杀创造力的表现。当然并不是崇尚越乱越好,更重要的是在乱中迅速做出反应,找到一座高峰,并矢志不渝的攀登,这样下去,假以时日,或许会站上世界之巅。

      1
      1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自由的人

      我們的說話風格正在加速向機器人的方向靠攏。比如過去你聽說了別人的近況,看到她旅遊時的照片,還要評論幾句,現在你只需點贊。Facebook 現在允許你對朋友圈轉發的新聞做出點贊以外的動作表情:哈哈、憤怒、傷心、愛,總共好幾個。這是讓我們的表達更人性化嗎?根本不是,這是把人的情緒標準化,以便更好地對新聞投放效果做出大數據分析!整潔的背後是循規蹈矩,是把人機械化。混亂的背後是自由獨立,是讓人更像人。

        1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生活不仅需要循规蹈矩,更需要顺其自然

        本书的作者是《金融时报》专栏作家蒂姆・哈福德,他擅长用最新的经济学理论为我们生活中的问题提供轻松诙谐的经济学解读,所以被誉为是 “最幽默的生活经济学大师”。他的《卧底经济学》系列书籍特别畅销,在书中,他从 “卧底” 的视角,潜伏到各种行业里,为你揭露商家赚走你钱的各种伎俩,教你用经济学家的各种调查工具,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让我们活得更理性、更智慧。而在这本《混乱》中,哈福德要告诉我们的是,人们经常屈服于整齐思维的诱惑,但其实一定程度的混乱能够激发我们的创造力,有时候整齐才是我们最大的敌人,混乱反而能让我们获得自由。想想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整洁干净已经成了一种约定成俗的习惯。大学时候最痛苦的记忆莫过于桌子上不能有书,床上不能有人,床底不能有鞋,垃圾桶里不能有垃圾。当然大学这个例子有点反人类,但是现实生活中我们的确崇尚秩序,热爱整洁,我们喜欢日程表,我们经常给自己制定任务清单。井井有条的生活能带给人莫大的掌控感和心理安慰,这是我们的本能。即便一定程度的意外和麻烦可能带来预料之外的收获,人们也不愿意冒这种风险。演奏者想要完美的乐器,演说家强迫自己忠于演讲稿,带兵打仗讲究运筹帷幄,作家追求封闭创作,政治家渴望精准政策,老板要求员工桌面整洁,领导者只希望团队安宁和睦,整理文件要分门别类…… 人生似乎有一种与生俱来的冲动,渴望创造一个有条不紊、量化分类的世界,以便规划和预测,以便掌控和安排。我们花费了太多精力去追求整齐与完美,但是有些时候这种过于追求整洁秩序的偏好反而会给我们造成种种麻烦。想想你花费大功夫制定的日程表真的遵守了吗?想想那些精致的任务清单真的帮助你更好更高效地完成任务了吗?很多时候答案都是否定的。哈福德就认为整齐有序只是为了减轻我们的焦虑。它可能只是一种狡猾的做法,明明做的是无用的事,却还觉得自己很忙。过于严谨、紧凑的清单和日程安排把人当做机器一样来对待,一旦遇到突发事件,打乱了当时的计划,后面的日程就会像多米诺骨牌一样倒下,原本的规整也变成了混乱,而想要把它整理清楚,又得再费一番功夫。得不偿失。有严肃的研究表明,只要你干的不是图书馆管理员之类的工作,你就完全没必要把文件归档整理。AT&T 实验室的研究者专门跟踪观察了不同人的整理习惯,结果发现那些热衷于把文档分类整理的人纯属浪费时间。他们花很多时间分类,保留一大堆将来根本就不会用到的文档,而且因为整理花了心血,还不舍得扔。他们不懂什么叫沉没成本。那最好的办法是什么呢?其实就是随手堆在桌子上。用什么拿什么,用完再放在一堆的最上面 —— 这个系统非常合理,它自动保证最常用的文件被放在最上面。看似凌乱的物品摆放,其实已经包含了有关文件优先级的信息!你唯一需要的整理动作,就是把那些时间长了仍然处在各堆最底部的文件给扔了。 凌乱只是一种表象,表象之下有真实逻辑:如果不是经常用到的文件,是不可能堆放在顶端的。归档看似是一种非常职业的做法,但实际上,爱整理、爱归档的人经常被泛滥、无用的文件压得喘不过气来。这是过早分档造成的恶果。文件一来,归档爱好者就要决定该如何处理,把它们留在桌子上显得不整齐,就要把它放在某个地方。但大部分文件并没有长期价值,归档就等于把文件柜当成了废纸篓。你不知道将来会用到哪些文件,人们在整理的时候创建的文件夹只在当时有意义,几个月或几年以后,连它们的创建者也会感到莫名其妙。矜矜业业地整理文档,本质上是把自己放在了一个比外部系统更低的位置,是被动的,你是在为它服务,你被它 “绑架” 了。而随取随用的行为则是主动的,文档、日程表这些东西本质上工具,它们应该为人服务,人不必在乎它们看上去是怎么样的,不应该被工具绑架。生活是属于你的,而你是自由的。哈福德在书中还举了另一个有趣的例子,就是《巴塞尔协议》。这个协议是关于如何监管银行以避免金融危机的国际协议,它不允许银行借款太多或举债过重。但是它却忽略了一个事实,银行投资行为所涉及的风险是完全不一样的,如果只考虑银行的举债而忽略其投资所涉及的风险,是不合理的。《巴塞尔协议》虽然规定了 5 个风险等级,但是依旧太过简陋。正所谓上有政策,下有对策,银行想方设法钻空子,造成了危险的后果。尽管《协议》后来经过多次修改,长达上万页,但依旧不可能堵上所有的漏洞。无论规则再如何复杂,银行也能找到漏洞,也会导致不可预测的后果。追求秩序是人类的天性,但是构建秩序的规则却必然是有限的、简化的、滞后的,当规则无法反映现实、无法助力发展时,问题就会产生,危机就会爆发。我们喜欢秩序,但秩序只会进一步加剧混乱。过于追求规则与秩序,除了会浪费时间精力做无用功之外,还会阻碍人的创造力。所谓规则,就是一套标准化的行动体系,你第一步做什么第二步做什么都给你指导得清清楚楚。在大工业时代,这样的方法能极大地提高效率、降低成本,所以在生产阶段受到热捧。不过可以想象,这种按部就班千篇一律的流程是不利于创新的,因为你只需要照着做,而不需要思考为什么。随着社会的发展,标准化、流程化的工作越来越多的由机器替代,人应该从繁琐、重复的工作中跳出来,重新发挥人类创造力的天赋。而混乱,有利于创新。哈福德说,近代大学中培育了最多大师、诞生了最多创新成果的一个地方,就是著名的麻省理工学院 20 号楼。这个楼除了面积大,基本上没有什么设计,因为它是学校为了容纳军方的雷达实验室项目而临时建的,随便找了个建筑系的学生,用一下午就设计出来了。原本计划用一年就拆除,结果一直用到了 1998 年。这个雷达实验室为美国打赢二战提供了关键的技术,而且还孕育了九位诺贝尔奖得主。军方项目撤走以后,20 号楼里入住了麻省理工学院的各种人马。这里是一个著名黑客俱乐部的诞生地,是一种电脑视频游戏的诞生地,有人在这里完成了认知科学的关键论文,就连著名语言学家和左派政治学家,乔姆斯基,都在这里长期办公。这里还孕育了博士音响公司和 DEC 公司。20 号楼不仅简陋,而且还难看,里面基本上就是,胶合板、空心砖和石棉,没有什么复杂的空间和花哨的设计,但是大师们特别喜欢待在这里。20 号楼好在哪呢?首先,它的确符合乔布斯的要求,促进了不同学科大师的横向交流。大楼的布局 —— 其实没什么布局 —— 就是不按学科安排,办公室分布很凌乱。更有意思的是大楼房间的编号系统非常不科学,新人来了很容易走错路,走着走着就走到别人的办公室里 —— 在办公室里聊天,比乔布斯设计的在卫生间门口聊天效果更好。更重要的是,既然 20 号楼非常简陋,它的入住者想怎么折腾,别人都不会管。有个教授说,如果你在别的楼里想接个新管道,从打报告申请经费到找来管子工不知要消耗几个星期,而在这个楼里你完全可以自己直接动手,没人管,一下午解决问题。在别的办公楼,科研人员要想动改变办公室格局,比如拆一面墙,都非常困难 —— 而在 20 号楼,有一次研究者为了做原子钟实验,直接拆了两层楼的地面。它给了使用者极大的自由度。 所以哈福德说,所谓促进创新的办公室,关键就在两点:它在设计上要能促进不同部门的交流。它要给员工充分的自主权。自主权与灵活性,简单却神奇。自主权比交流机会更重要。20 号楼的使用者对他们所处的空间掌握了绝对话语权,“它由我们设计,它为我们所用”。哈福德说,无论是大学还是企业的研究中心,都可以而且应该打造一个类似于 20 楼的跨学科空间。在这个空间里,不同科研小组可以携手,共同攻破技术难题。如果员工对办公环境没有自主权,一切设计和风格全是老板定的还不能更改,那不管你这个风格是极简还是混乱,你都是在 “刻意地创新” ,那就不是真的创新。多年以来,人们理所当然地认为混乱无序的办公室一定不好,整洁有序的办公室一定高效,却没有思考过这种认识是否正确,是否有事实依据。一个人的办公区是什么样的,根本不重要,重要的是他想让它是什么样,就可以让它是什么样。如果让工程师根据自己的方便来随便摆弄办公室,办公室一定是看上去比较丑陋杂乱的,但是这根本没关系。你不是为了整洁而雇佣工程师,你是希望他创造价值。当一个人可以随心所欲地装点自己的办公环境时,他的积极性就会很高。如果上司非要把自己的审美强加于员工,便会挫伤员工的工作热情。但是很多老板就是不明白这个道理,很多公司居然还有检查卫生的规定,不整洁会被扣工资,如果不是以保洁为主要业务的公司,那这简直是本末倒置。可惜很多老板想不明白这个道理,对他们来说,放手让员工改造办公环境比登天还难。凌乱不堪的办公桌的确碍眼,但这乱哄哄的背后是可贵的民主。管理者要领悟的道理其实很简单:忍住指手画脚的冲动,还下属净土和自由。人们热爱自己的居所或者工作空间,并非是因为设计,而是自己对它的掌控。总而言之,哈福德在这本书中通过种种案例和事实分析,提醒我们,在面对混乱的世界时,我们应该抵抗我们厌恶混乱的本能。混乱未必是不好的,整洁未必是高效的,毕竟说到底,人类过度追求的规则与秩序,不过是一种贪婪和虚妄罢了。

          转发
          评论
        • 查看全部37条书评

        出版方

        中信出版集团

        中信出版社,成立于1988年,隶属于中国中信集团公司,是全国中央级出版社。2008年改制为中信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中信出版集团满怀激情,关注思想、关注理念、关注人物、关注资讯、关注时尚,为读者提供最前沿的思想与最优秀的学习实践,通过有价值的、有享受的阅读,倡导与展示新的文化主流,启动一个“大众阅读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