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分及书评

4.2
89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正视混乱,接受混乱,并从混乱中受益

    有一个根深蒂固的概念根植于我们观念中:井井有条应该是生活的常态,且是理想的最终目标。但是忽略了重要的一点,我们是处于一个熵增的世界中,无序和变化才是主旋律,应该要做的,是在现实中找到属于自己的天地。研究表明,拥有创造力天赋的人的混乱程度比一般人要更强一些,把桌面整理的干干净净,把笔记记得整整齐齐,把文件有序排放…… 这些其实是扼杀创造力的表现。当然并不是崇尚越乱越好,更重要的是在乱中迅速做出反应,找到一座高峰,并矢志不渝的攀登,这样下去,假以时日,或许会站上世界之巅。

      1
      1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自由的人

      我們的說話風格正在加速向機器人的方向靠攏。比如過去你聽說了別人的近況,看到她旅遊時的照片,還要評論幾句,現在你只需點贊。Facebook 現在允許你對朋友圈轉發的新聞做出點贊以外的動作表情:哈哈、憤怒、傷心、愛,總共好幾個。這是讓我們的表達更人性化嗎?根本不是,這是把人的情緒標準化,以便更好地對新聞投放效果做出大數據分析!整潔的背後是循規蹈矩,是把人機械化。混亂的背後是自由獨立,是讓人更像人。

        1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生活不仅需要循规蹈矩,更需要顺其自然

        本书的作者是《金融时报》专栏作家蒂姆・哈福德,他擅长用最新的经济学理论为我们生活中的问题提供轻松诙谐的经济学解读,所以被誉为是 “最幽默的生活经济学大师”。他的《卧底经济学》系列书籍特别畅销,在书中,他从 “卧底” 的视角,潜伏到各种行业里,为你揭露商家赚走你钱的各种伎俩,教你用经济学家的各种调查工具,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让我们活得更理性、更智慧。而在这本《混乱》中,哈福德要告诉我们的是,人们经常屈服于整齐思维的诱惑,但其实一定程度的混乱能够激发我们的创造力,有时候整齐才是我们最大的敌人,混乱反而能让我们获得自由。想想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整洁干净已经成了一种约定成俗的习惯。大学时候最痛苦的记忆莫过于桌子上不能有书,床上不能有人,床底不能有鞋,垃圾桶里不能有垃圾。当然大学这个例子有点反人类,但是现实生活中我们的确崇尚秩序,热爱整洁,我们喜欢日程表,我们经常给自己制定任务清单。井井有条的生活能带给人莫大的掌控感和心理安慰,这是我们的本能。即便一定程度的意外和麻烦可能带来预料之外的收获,人们也不愿意冒这种风险。演奏者想要完美的乐器,演说家强迫自己忠于演讲稿,带兵打仗讲究运筹帷幄,作家追求封闭创作,政治家渴望精准政策,老板要求员工桌面整洁,领导者只希望团队安宁和睦,整理文件要分门别类…… 人生似乎有一种与生俱来的冲动,渴望创造一个有条不紊、量化分类的世界,以便规划和预测,以便掌控和安排。我们花费了太多精力去追求整齐与完美,但是有些时候这种过于追求整洁秩序的偏好反而会给我们造成种种麻烦。想想你花费大功夫制定的日程表真的遵守了吗?想想那些精致的任务清单真的帮助你更好更高效地完成任务了吗?很多时候答案都是否定的。哈福德就认为整齐有序只是为了减轻我们的焦虑。它可能只是一种狡猾的做法,明明做的是无用的事,却还觉得自己很忙。过于严谨、紧凑的清单和日程安排把人当做机器一样来对待,一旦遇到突发事件,打乱了当时的计划,后面的日程就会像多米诺骨牌一样倒下,原本的规整也变成了混乱,而想要把它整理清楚,又得再费一番功夫。得不偿失。有严肃的研究表明,只要你干的不是图书馆管理员之类的工作,你就完全没必要把文件归档整理。AT&T 实验室的研究者专门跟踪观察了不同人的整理习惯,结果发现那些热衷于把文档分类整理的人纯属浪费时间。他们花很多时间分类,保留一大堆将来根本就不会用到的文档,而且因为整理花了心血,还不舍得扔。他们不懂什么叫沉没成本。那最好的办法是什么呢?其实就是随手堆在桌子上。用什么拿什么,用完再放在一堆的最上面 —— 这个系统非常合理,它自动保证最常用的文件被放在最上面。看似凌乱的物品摆放,其实已经包含了有关文件优先级的信息!你唯一需要的整理动作,就是把那些时间长了仍然处在各堆最底部的文件给扔了。 凌乱只是一种表象,表象之下有真实逻辑:如果不是经常用到的文件,是不可能堆放在顶端的。归档看似是一种非常职业的做法,但实际上,爱整理、爱归档的人经常被泛滥、无用的文件压得喘不过气来。这是过早分档造成的恶果。文件一来,归档爱好者就要决定该如何处理,把它们留在桌子上显得不整齐,就要把它放在某个地方。但大部分文件并没有长期价值,归档就等于把文件柜当成了废纸篓。你不知道将来会用到哪些文件,人们在整理的时候创建的文件夹只在当时有意义,几个月或几年以后,连它们的创建者也会感到莫名其妙。矜矜业业地整理文档,本质上是把自己放在了一个比外部系统更低的位置,是被动的,你是在为它服务,你被它 “绑架” 了。而随取随用的行为则是主动的,文档、日程表这些东西本质上工具,它们应该为人服务,人不必在乎它们看上去是怎么样的,不应该被工具绑架。生活是属于你的,而你是自由的。哈福德在书中还举了另一个有趣的例子,就是《巴塞尔协议》。这个协议是关于如何监管银行以避免金融危机的国际协议,它不允许银行借款太多或举债过重。但是它却忽略了一个事实,银行投资行为所涉及的风险是完全不一样的,如果只考虑银行的举债而忽略其投资所涉及的风险,是不合理的。《巴塞尔协议》虽然规定了 5 个风险等级,但是依旧太过简陋。正所谓上有政策,下有对策,银行想方设法钻空子,造成了危险的后果。尽管《协议》后来经过多次修改,长达上万页,但依旧不可能堵上所有的漏洞。无论规则再如何复杂,银行也能找到漏洞,也会导致不可预测的后果。追求秩序是人类的天性,但是构建秩序的规则却必然是有限的、简化的、滞后的,当规则无法反映现实、无法助力发展时,问题就会产生,危机就会爆发。我们喜欢秩序,但秩序只会进一步加剧混乱。过于追求规则与秩序,除了会浪费时间精力做无用功之外,还会阻碍人的创造力。所谓规则,就是一套标准化的行动体系,你第一步做什么第二步做什么都给你指导得清清楚楚。在大工业时代,这样的方法能极大地提高效率、降低成本,所以在生产阶段受到热捧。不过可以想象,这种按部就班千篇一律的流程是不利于创新的,因为你只需要照着做,而不需要思考为什么。随着社会的发展,标准化、流程化的工作越来越多的由机器替代,人应该从繁琐、重复的工作中跳出来,重新发挥人类创造力的天赋。而混乱,有利于创新。哈福德说,近代大学中培育了最多大师、诞生了最多创新成果的一个地方,就是著名的麻省理工学院 20 号楼。这个楼除了面积大,基本上没有什么设计,因为它是学校为了容纳军方的雷达实验室项目而临时建的,随便找了个建筑系的学生,用一下午就设计出来了。原本计划用一年就拆除,结果一直用到了 1998 年。这个雷达实验室为美国打赢二战提供了关键的技术,而且还孕育了九位诺贝尔奖得主。军方项目撤走以后,20 号楼里入住了麻省理工学院的各种人马。这里是一个著名黑客俱乐部的诞生地,是一种电脑视频游戏的诞生地,有人在这里完成了认知科学的关键论文,就连著名语言学家和左派政治学家,乔姆斯基,都在这里长期办公。这里还孕育了博士音响公司和 DEC 公司。20 号楼不仅简陋,而且还难看,里面基本上就是,胶合板、空心砖和石棉,没有什么复杂的空间和花哨的设计,但是大师们特别喜欢待在这里。20 号楼好在哪呢?首先,它的确符合乔布斯的要求,促进了不同学科大师的横向交流。大楼的布局 —— 其实没什么布局 —— 就是不按学科安排,办公室分布很凌乱。更有意思的是大楼房间的编号系统非常不科学,新人来了很容易走错路,走着走着就走到别人的办公室里 —— 在办公室里聊天,比乔布斯设计的在卫生间门口聊天效果更好。更重要的是,既然 20 号楼非常简陋,它的入住者想怎么折腾,别人都不会管。有个教授说,如果你在别的楼里想接个新管道,从打报告申请经费到找来管子工不知要消耗几个星期,而在这个楼里你完全可以自己直接动手,没人管,一下午解决问题。在别的办公楼,科研人员要想动改变办公室格局,比如拆一面墙,都非常困难 —— 而在 20 号楼,有一次研究者为了做原子钟实验,直接拆了两层楼的地面。它给了使用者极大的自由度。 所以哈福德说,所谓促进创新的办公室,关键就在两点:它在设计上要能促进不同部门的交流。它要给员工充分的自主权。自主权与灵活性,简单却神奇。自主权比交流机会更重要。20 号楼的使用者对他们所处的空间掌握了绝对话语权,“它由我们设计,它为我们所用”。哈福德说,无论是大学还是企业的研究中心,都可以而且应该打造一个类似于 20 楼的跨学科空间。在这个空间里,不同科研小组可以携手,共同攻破技术难题。如果员工对办公环境没有自主权,一切设计和风格全是老板定的还不能更改,那不管你这个风格是极简还是混乱,你都是在 “刻意地创新” ,那就不是真的创新。多年以来,人们理所当然地认为混乱无序的办公室一定不好,整洁有序的办公室一定高效,却没有思考过这种认识是否正确,是否有事实依据。一个人的办公区是什么样的,根本不重要,重要的是他想让它是什么样,就可以让它是什么样。如果让工程师根据自己的方便来随便摆弄办公室,办公室一定是看上去比较丑陋杂乱的,但是这根本没关系。你不是为了整洁而雇佣工程师,你是希望他创造价值。当一个人可以随心所欲地装点自己的办公环境时,他的积极性就会很高。如果上司非要把自己的审美强加于员工,便会挫伤员工的工作热情。但是很多老板就是不明白这个道理,很多公司居然还有检查卫生的规定,不整洁会被扣工资,如果不是以保洁为主要业务的公司,那这简直是本末倒置。可惜很多老板想不明白这个道理,对他们来说,放手让员工改造办公环境比登天还难。凌乱不堪的办公桌的确碍眼,但这乱哄哄的背后是可贵的民主。管理者要领悟的道理其实很简单:忍住指手画脚的冲动,还下属净土和自由。人们热爱自己的居所或者工作空间,并非是因为设计,而是自己对它的掌控。总而言之,哈福德在这本书中通过种种案例和事实分析,提醒我们,在面对混乱的世界时,我们应该抵抗我们厌恶混乱的本能。混乱未必是不好的,整洁未必是高效的,毕竟说到底,人类过度追求的规则与秩序,不过是一种贪婪和虚妄罢了。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混乱与创意:混乱如何激发创造力 

          混乱不仅仅是一种困扰,它还是激发我们创造力的秘密武器。在新环境中,混乱能点燃我们的好奇心,激发创新思维 ;面对难题时,混乱能帮我们打破僵局,找到突破口 。别把混乱当敌人,它其实是你创意的好朋友。🌟 当我们置身于新环境时,兴奋与好奇心会在心中燃起。这种兴奋感可以激发我们的创造力,打破常规思维,创造出新的想法和解决方案。混乱并不是阻碍,而是创意的源泉。🌟 潜意识的交叉作用也能为我们带来新的创意。当我们尝试新事物时,潜意识可能仍在处理之前的事情。这种交叉作用可以促进新的创意的产生。接受混乱状态,它会成为你创造力的秘密武器。🔥🌟 面对困难任务时,混乱可以帮助我们摆脱僵局。换个话题或暂时逃离混乱状态,会给我们带来新的兴奋感,激发我们解决问题的动力。别怕混乱,它能让你在困境中找到突破口。🌟 混乱与创意之间的关系非常密切。如果我们想要拥有更具创造力的人生,就要接受混乱并将其视为朋友而不是敌人。在混乱中,我们能打破思维定势,创造出独特的想法和解决方案。麻烦、摩擦和意外是我们成长和进步的必要条件。对于作出判断和决策的工作来说,多样性是非常重要的。当团队中拥有不同背景、不同经验和不同观点的人时,能够提供不同的思维方式和解决问题的途径,从而增加团队的创造力和创新能力。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混乱中的有序

            看完这本书最大的收获,就是突然释怀了很多自己曾经想做而没做到的事,也明白了一个道理:无论是 “混乱” 还是 “有序”,都仅仅是手段和方式,不是目的,目的是你想要达成的效率或结果。我们的常识也会有错误,觉得有序在大多数情况下是高效的,但我们可能高估了有序的作用。有序需要很强的逻辑和习惯,因人而异,因事而异。我们需要一种平衡,当你需要创造力时,也许混乱能帮助你的更多。当你为做到有序付出的时间和精力更大时,可能不如混乱。总之,如果你想达成一件事、或者提高做事的效率时,哪种方式对你更有利,你就用哪种。如此而已,无关对错。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混乱其实并不乱

              混乱其实并不乱。作者通过一系列实列、研究说明混乱其实并不乱,比我们认为的有意义。从麻省理工学院的 20 号楼,到布莱恩・伊诺的 “另辟蹊径”,到罗伯特・普罗普斯特的 “活动办公室”,到布莱恩・克里斯琴大战聊天机器人,到亚马逊创始人杰夫・贝佐斯,到约翰・伯伊德的 OODA 循环,再到钢琴家基思・贾勒特、爵士传奇迈尔斯・戴维斯、民权运动领袖马丁・路德・金。一次又一次,我们见证了创造力、刺激和人性隐藏在生活的凌乱之下。绝大多数游乐场不能包容孩子的创造力和才能,在那里,秋千就得有秋千的样子,旋转木马就得像旋转木马,最后反倒让孩子觉得受到太多控制而失去玩耍的兴趣。一份好的工作、一栋好的建筑、一段好的关系都应该像索伦森设计的游乐园那样,具有韧性、包容性和开放性。事实却是,绝大多数工作、建筑、关系都没有这样的特质,它们用条条框框限制着我们,循规蹈矩,单调乏味。而我们呢?一次又一次地听之任之,就是因为条条框框虽然限制着我们,但也给我们带来了廉价的安全感。开放和灵活隐藏于混乱之中。索伦森的游乐场对成年人来说是一场噩梦。是的,它看上去很危险,很混乱,但是这种危险和混乱才是我们的下一代所需要的。何不让孩子早些做好迎接凌乱生活的准备呢?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在这充满秩序与套路的世界,你应当拥有“混乱”的能力

                一:总体感受这是一本打破固有理念的书,它揭示了我们所厌恶的 “混乱” 在世界中的重要作用。现在是一个充满秩序与套路的世界,如果你想突围,“混乱” 也许是你所应具备的最重要能力。二、读书目的不知为何,我的桌子总是比较凌乱;如果打扫干净,反而心里不适。不知何时起,我制定计划不再详细,总觉得这样才更有掌控力。为此,我和家人不知争吵过多少次。理性告诉我整洁或者详细计划是正确的,可是直觉却告诉我其实现状还不错。难道我真的错了吗?为什么我感觉还挺好呢?怀揣着这个目的,我需要选一本关于 “乱” 的书来读。三、选书为什么选《混乱》这本书?首先看豆瓣评分,“7.1 分”,7 分以上说明口碑还不错,这本书是经过了读者检验的。其次看作者,蒂姆・哈福德,他主笔的 “亲爱的经济学家” 专栏已成为《金融时报》关注度极高的专栏之一。曾在世界银行工作,担任牛津大学的经济学教授,曾为国际知名金融公司担任经济学家。著作有《卧底经济学》等畅销书,说明他的写作通俗易懂。这种既有学术经验又是畅销书经验的人写出来的书自然是我阅读的首选。最后重要的一点,万维钢老师推荐的书,本书有精英日课的一个金句型的思想:“任意的震动”。四、本书的核心观点本书主旨就是探讨相对于秩序,混乱同样具有重要性。 书中认为混乱最大的作用是提供一种 “任意的震动”,他能够让你向随机的方向换种思路,而这个新思路将成为灵感的源泉。我们经常说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混乱就是带你走向柳暗花明的关键所在。五、本书对我印象深刻内容(一)混乱的桌子有利于工作先说作者观点:无论书桌还是办公室,其凌乱不仅揭示了我们的工作方式,还能提高我们的工作效率。观点是不是很反常,下面我们来说明下原因。1、混乱的摆放有利于效率混乱会让最常用的文件自动置于上方。凌乱也好,混乱也罢,乱成一团只是一个表面现象,但这其实也是一种不太完美的归档系统。混乱整理的规律是经常用的文件会被堆在顶端,不常用的文件则被压在下方。混乱最大的好处是让最常用的文件放在最上方,当你回来工作的时候,顺手拿起摞在最上方的文件会十分的方便。感想:(1)吵架的原因:我的书桌看起来很乱,有时候家人会善意的整理,但正是这整理打乱了我工作的节奏,让我想取文件的时候反而找不到了。所以对于我这种堆叠者来说整理就是灾难。(2)断舍离:对于常年摞在文件堆下方的文件,就说明了他的无效性,我们是不是可以断舍离了。2、混乱的摆放可以节省时间混乱有利于减少总体时间成本。这里所说的时间是从全局的角度出发。为了让桌子达到整洁的效果,我们必须花费时间和精力进行整理,而整理是需要时间的,时间就是成本。我们节省下来的时间是否超过整理所用的时间呢?书中给出了很明确的答案,混乱的摆放效率反而更高。感想:整理消耗了自己的心血,带来的沉默成本很高,它反而让你变得不舍得断舍离。3、整理好未必找的快这点对于电脑尤为明显。对于电脑桌面来说,你是不是喜欢把下载的文件分门别类,下次找的时候直接打开指定的文件夹即可,并且这样电脑桌面会显得十分整洁。实际上,用搜索代替文档分类,会给你带来更高的效率。电脑桌面的整理也许仅仅是做到了看着好看而已。4、为什么喜欢秩序这是人的本性使然,整齐有利于记忆,会让我们心情愉悦,我们会不自觉的认为规律和整齐能让自己的生活更美好、工作效率更高、变得更成功。注意:如果你的整理是为别人服务的,或者有的文件十分重要,混乱不适合你,那可能真的是灾难。例如图书管理员等。(二)工作计划不那么具体有利于完成任务先说一组实验,员工 A 有个非常好的计划系统,每天制定工作计划并明确进度。员工 B 则是只有一个总体目标,工作计划仅仅做到月份。你认为谁的效率更高?会不会自然的认为员工 B 的状态很让人羡慕,但是员工 A 的效率才更高呢?书中给出明确的答案,B 的效率更高,而且生活状态也更好。原因:1、每天制定计划太花时间,重复的工作容易让人放弃 2、计划太满,容易缺少冗余,一旦出现意外,可能会让整体计划崩盘。3、一旦出现一次没有完成计划的日程,会给计划制定者带来打击,从而影响信心,导致最终动力丧失。感想:我们制定计划时候,切记不要过于具体,一定要给自己留有冗余,为意外留有缓冲的时间。(三)工作不那么努力有利于创造力如果你是一名脑力工作者,你是否会为了自己创意枯竭而焦虑,从而用加班来弥补自己灵感的不足。书中给出答案,分心或者休息可以让你获得更多的灵感。分心也好,休息也罢,他们的作用就是带来 “任意的震动”,增加一点不确定性。创新需要的不是秩序,而是意外的连接,这点不确定性可能就是你寻找的灵感。书中用布莱恩・伊诺的魔盒卡片创作乐曲为例子。魔盒里有一些随机话语的卡片,每当伊诺音乐创造枯竭之时,他会从魔盒中抽出一张卡片,乐队成员们只需按照卡片上给出的随机指示来做。就是在这套混乱的魔盒指导下,他所在的乐队创造出了 《低迷》和《英雄》等著名专辑。感想:当你灵感枯竭的时候,出去走一走休息一下,或者去干点别的不相关事情。不加班可能会给你带来的是意外的惊喜。甚至有的时候,你可以特意给自己制造一些意外。猛然间,灵感就会来敲你的门。六、其他重要内容上述内容是我所关心的部分,书中 “混乱” 所涉及的方面十分广泛,包含工作、战争、自动化、教育等方方面面,非常值得细细品尝。马丁路德金如何在混乱中即兴创作成就了永恒?和谐的团队为什么不如混乱的团队决策更准确?隆美尔军团如何利用混乱打法在战场上封神的?电脑的自动化为什么消除了混乱却带来了灾难?孩子生活在缺少混乱的保护下是否有利于成长?如果上述内容你很感兴趣,建议读一读原文。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混乱

                  自从山下英子的《断舍离》和近藤麻理惠的《怦然心动的整理魔法》大火以后,加之《清单革命》风靡一时,导致我更喜欢井井有条的生活,虽偶尔会觉得有些无趣,但咱也得顺势而为不是。直到万维刚推荐了这本《混乱》,读下来更为之心动。是呀,太过桎楛的生活和工作,哪里会有轻松和有趣可言呢。混乱的代名词其实就是具有韧性、包容性和开放性。嗯,我更加喜欢混乱了。不过,也得分情况而定。哈哈😃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茁一读书|《混乱》

                    🍓混乱的确会带给我失序的感觉。・这本书让我也学到了如何掌控【混乱】,享受【混乱】带来的灵感时刻。・🍓但享受【混乱】有一个大前提,那就是我需要有一个足够深或足够广的【能力池】。否则就真的只是一堆乱码的生活。・🍓整理了一下整本书带给我的启发和灵感太热衷于分类整理 —— 如各种文档📃,纯属浪费时间,而且还保留一大推舍不得扔的文档。做计划 —— 只做中长期计划,然后灵活安排时间完成。家居的公共环境要保持清爽,自己的和每个家庭👪成员各自的居心地,有创造性的小空间可以随心,甚至凌乱一些。多项目工作法 —— 哈福德写此书时,面前黑板上🈶超过 15 个项目,他每次选 3 个作为重点工作。・当一项任务进入疲乏区时,会在另一个项目中找到兴奋点。・顶级科学家总是不断变换自己的研究课题,相互碰撞灵感。团队多样性 —— 一个网球🎾运动员与其请 3 个网球🎾教练,不如一个网球教练一个健身教练一个营养师。所谓分心 —— 其实恰恰有利于集中注意力分心你才能注意到新东西。一生之中,命运可能会随机将我们抛到任何一处,那就就地展开工作,立刻寻找当下生活的最适节奏,把力所能及之事做到极致。弱链接理论 —— 在困境中,往往帮助到你的,不是强链接而是弱链接的某个人。一个🈶创造性的办公环境 —— 创造让不同部门的员工常常有偶遇机会,同时给员工足够的自主权,决定自己的办公间布置,穿着打扮等⓿跨学科认知链接 —— 一个人的认知中,🈶多种思维模型进行碰撞,就会带来智慧的灵感。真正的创新者 —— 不但不怕,而且欢迎🎊,甚至主动为当下增添一点不确定性!・🍓就爬山而言,我们既需要意志力,也要学会选点。・意志力,就是我们日常刻意的 “笨功夫”。・选点,是运气是混乱带来的灵感。・光知道选点,没有意志力来爬山,和只知道闷头爬山不懂选点,都不行。・回到了最开头的那个观点,享受【混乱】有一个大前提,那就是我需要有一个足够深或足够广的【能力池】。・能力池的修炼就来源于我们日常的努力,和刻意练习。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3.0
                      拥抱混乱,而不是制造混乱

                      《卧底经济学》作者销声匿迹了五年,然后捧出了这本新书,用九个章节描述了九个领域的「不可控」,比如艺术创作、团队合作、危机公关、即兴演讲等等。
                      这本书的观点并非「乱糟糟的人更有创造力」这么简单,而是阐述了一个我们不得不接受的既存事实:这个世界的复杂程度,已经远远超过任何人能通过井然有序的计划来从容应对的范畴。
                      所以,我们并不是要制造混乱,而是要拥抱混乱。
                      身处充满机械化、标准化的现代世界,你是选择循规蹈矩,还是选择自由独立。整洁的背后是循规蹈矩,是把人机械化;混乱的背后是自由独立,是让人更像人。

                        1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乱中有序

                        混乱才应该是常态,有能力应对混乱,首先是思维上拒绝单一化。有句金句说得好:能够对抗复杂的,也要依靠复杂。而不是寻找简单省事。有很多做题的秘籍,但如果真的整天追求这些,实在是错误的做法。做好基本功,有处理复杂问题的能力,从混乱中获得灵感,追求精进才是王道。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怎样才能解放自己的创造力?

                          过去我们认为专注带来创新,混乱导致低效。真的如此吗?


                          这本书,就带你一个全新的视角,重新看待工作中的混乱
                          1. 生活中,我们面临的问题分为两种:一种是完全确定的,另一种则充满变量。过去大部分的工作,都是单一、机械的,需要人们有条理、专注、整齐。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各种充满不确定性的工作越来越多。
                          2. 以往我们习惯将 “混乱” 和 “低效” 划等号,这并不完全正确。对于大部分机械的工作,确实需要专注和刻意练习。但研究发现,混乱并非一无是处 —— 对于那些没有固定规则,需要创意的工作,适当的混乱反而更有利于效率的提升。
                          3. 从混乱带来的不确定性中获得灵感的例子,不胜枚举:科幻小说家阿西莫夫,每次写不下去就去看电影,经常豁然开朗。还有些作曲家会事先制作一些卡片,写上 “强调缺点”“只要部分,不要整体”“颠倒顺序” 等,一旦灵感枯竭,就随便抽一张,根据提示继续写,经常能获得意外的效果。
                          4. 日常工作中,不妨利用混乱,尝试 “多项目工作法”:同时进行几个项目,而不是专注于单一任务。在我们的大脑中,每个开始的项目都有 “存档”,即使暂时不做它,大脑也在不停的收集处理和它有关的信息。这样在做其他项目时,我们往往会获得意外的灵感。而且每次转换项目,都会给大脑带来新鲜感,消除大脑疲劳。
                          5. 除了图书管理这类机械的工作,平时不必专门整理文件。最好的办法,就是随用随放,这样最常用的文件自然在最上面,其实是 “乱中有序” 的。你要做的,只是定期把最底下不用的文件处理掉。
                          6. 把日程表当工具,不要让日程表支配自己。研究发现,中长期的计划最好实现,比如说每个月一个大目标;相反,详细地计划每天要做什么,很可能因为任务太多而无法坚持。所以,日程表最好删繁就简,只需要列上大概的提醒事项即可,不必太过琐碎。
                          7. 混乱的作用,在多人组成的团队中同样起作用。对于目标明确、方法单一的团队,凝聚力越强,实力就越强。比如皮划艇比赛,行动高度统一,就能取得好成绩。而对于集思广益、追求创意的团队,凝聚力反倒会让团队陷入单一化,多样性才是提升实力的奥秘。
                          8. 如果你处在一个创意团队,要提高团队多样性,可以注意两点:第一,团队成员的组成不能太单一。比如,已经有了三个统计学家,就可以再找个经济学家或社会学家,外来的新鲜思想往往能给人带来新思路。
                          9. 第二,保证团队里有 “外人” 在。如果团队成员都是亲友或者太熟悉,大家可能就不好意思提反对意见;而面对陌生人,就不存在这种顾虑。这样的团队,决策更加科学。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不确定中的生存之道

                            人们处于本能都喜欢有秩序有计划的生活。我们身边有各种 App 帮你规划时间与安排日程,期待着你能让各种事务的处理都井井有条。然而事与愿违,我们总是在面对突如其来的混乱。尤其是在不确定性越发增加的现代社会,“黑天鹅都快成家禽了”,我们如何能够自处,又如何能够掌握应对的方法论,这本《混乱》中会告诉你答案。


                            这本书拥有非常翔实的案例,从军事到商业到科研甚至自我管理,都有他山之石。“沙漠之狐” 隆美尔将军就善于运用奇兵,他总是能在瞬息万变的战场找到战机,趁乱进攻或趁乱突围。即使没有混乱局面,他也可以人为制造混乱,让对方措手不及。这种乱中取胜的精神在亚马逊的创始人贝佐斯身上得到了继承。亚马逊发展的好多关键时间点都不是深思熟虑的结果,而是在混乱的市场环境中看到机会立刻冲上去的。贝佐斯甚至认为凡事提前十分钟做准备都是愚蠢的。
                            而习惯于制度化和体制化的人是无法应对混乱局面的。比如书中提到的空客事故,就是由于飞机性能太好,飞行员没有足够的手动驾驶训练时间,而让数百个生命陨落。因此,不收拾办公桌的人都是效率高的人,他们能接受文件按照使用优先级自动排序;能抓住观众情绪即兴演讲的人才是真的善于倾听和掌控注意力的人,马丁・路德・金就是他们中的代表。这本书讲述的混乱的故事就真实发生在我们的生活中,能够掌控混乱并抓住机会的人才是在这个时代脱颖而出的弄潮儿。
                            愿我们都能临危不乱,永远驰骋在风口浪尖。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读的有些混乱

                              混乱是世界的常态,我们能关注的只是混乱状态中的一点,关注好这一点我们就能不断进步,不要试图让一切整齐,这些整齐是你的精力无法驾驭的,只有你的精力能够驾驭的你才能做好。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从容应对内心的焦虑,混乱中自有创造性

                                英文名:MessyThe power of disorder to transform our lives 写书评的主要目的:1、公众影响力,在公众号、得到发送 2、给自己的日后调用知识埋下线索,用自己的语言写下来,知识可以用在哪里,详细拆解,写在公众号:大梅老师教财创 3、跟过往的知识产生链接,横着读书,彼此印证信息。读这本书,让我感觉到这是可以对抗焦虑情绪的良药。对付焦虑,首先就要理解世界包容万象,理解多样性,才能够从容应对。我们实在太渴望秩序了,希望生活井井有条,但是 “臣妾真的做不到啊”~ 例证是本杰明富兰克林都做不到(其他书里提到的都是他如何成功),第一次听到这个事实的时候,我原谅了我的混乱;如何用混乱代表活得像人,那么我们真的活得太有人样了!比如天天面对老大上学交不好作业,每天斗智斗勇,面对老二吃东西卡着,啪啪啪,海姆立克急救法,虽然也害怕,但是还算从容;比如工作太平淡的时候,会主动找更多事儿干;比如不太怕犯错误,自诩为脸皮厚,愿意从错误中学习…… 从知识连接角度去读本书,我想有这么基本可以复习后再加工,产生更多的知识和知识之间的连接。启发:可以结合几本书来横着读。1. 塔勒布《反脆弱》研究的是不确定性,可以说跟混乱理念相通;2. 在孩子的教养过程中,是宽容孩子的带来的混乱,还是让孩子处于被管理的状态?这里可以和《高效能家庭的七个习惯》一起读;3. 无论是课程还是书,都要学一《即兴表演》,在得到大学体验过线下 yes,and 游戏,再也不会忘记那份珍贵体验;4. 金融危机是如何产生的?系统就那么可靠吗《黑天鹅》是一个可以横着读的参照物;5. 作者引用了一个心理学实验,说明月计划更加有效,结合经典时间管理书籍《搞定》 ,GTD,来看看时间管理的落地 6. 如果再来一本,那就是超多人推荐的 阿图葛文德《清单革命》 ,看看如何用清单避免损失,比较法航 447 号航班和萨利机长,如何处理危机。7. 蒂姆・哈福德的其他著作和万维钢老师的解读都值得花时间去学习。本书的核心:你对生活的选择,是选择循规蹈矩还是选择自由独立,整洁的背后是循规蹈矩,是把人机械化,混乱的背后是自由独立,是让人更像人。《异类》作者马尔科姆・格拉德威尔评价说,蒂姆・哈福德让 “沉闷的科学” 看起来那么有趣。值得深入了解本书作者:蒂姆・哈福德 一位宝藏作家,经济学家, 被誉为 “幽默的生活经济学大师”, 是《金融时报》“亲爱的经济学家” 的专栏作家,同时担任国际金融公司首席经济学家主笔,在这之前,他还曾担任牛津大学的经济学教授。他是一位非常高产的作家,万维钢老师在他的《精英日课》中多次讲述他的著作,包括《混乱》、《让世界讲的通:十个数字思维法则》、《塑造现代经济的五十个发明》。他的著作有:《让世界讲的通:十个数字思维法则》(How to Make the World Add Up: Ten Rules for Thinking Differently About Numbers)2020 年新书,尚无中文版,它的主题是怎样通过数字,使用统计学的思维,理解现代世界;《卧底经济学》是蒂姆・哈福德的代表作,共四册,被誉为魔鬼经济学的姊妹篇,《卧底经济学 1:像经济学家那样思考》通篇都在讲述稀缺这个概念。蒂姆・哈福德从我们熟悉的生活场景出发,深入浅出地给我们描绘了一个经济学家眼中的现实世界;《卧底经济学 2:经济学家如何看待世界》这本书实际上是作者回复读者来信的合辑, 教你如何在生活中运用经济学的信息、成本与博弈理论,以更科学的方法来规避无谓的争论、矛盾和犹豫;《卧底经济学 3:非理性世界的理性经济学》讲的是理性选择理论。它是经济学理论的前提和人类行为的源代码,能从各个方面为你提供更加深刻的洞见。《卧底经济学 4:世界经济运行的真相》本书一改前 3 部 “身边的经济学” 风格,带你挑战宏观经济学。它可能不能指导你的生活,但它能帮你更深入理解宏观经济,成为 “走在时代前面的人”。 这本书将通俗地解决许多人的困惑:宏观经济学的两大流派究竟在争什么?怎么理解政府在不同环境下的的经济政策?宏观经济形势、GDP 等概念,对普通人的生活意味着什么?《塑造现代经济的五十个发明》, 这本书聚焦于世界经济运行中令人着迷的一些细节,为此挑选了 50 项具体发明 —— 纸张、条形码、知识产权和书写本身等。在每一个案例中,我们会近距离观察,看看这些发明到底改变了什么。 让我了解到这个世界如何运行,这有助于我们注意周围一些看似平常的奇迹。其中一些涉及巨大、无情的经济力量;另一些则是关于人类或荣耀或悲剧的故事。此外还有《适应性创新》 将进化生物学、人类学、物理、数学、政治科学和经济学的知识与适应性创新的理念结合在一起,揭示了如何利用适应性创新应对气候变化、贫富不均、金融危机等当今世界最受人们关注的重要问题。《试错力:创新如何从无到有》 揭秘推动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强大方法 —— 试错。伟大企业长盛不衰的秘密既不是利润驱动,也不是领导者高瞻远瞩,而是不断试错。《混乱:改变我们生活的无序力量》, 著名经济学家泰勒・科文说,这是哈福德最好、也是最深刻的书。 混乱的科学,在无序和不确定中找到创造力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混乱」是怎么帮人成事的?

                                  9 种混乱,让你意识到人这玩意,严丝合缝还真不行。


                                  过去我们总觉得混乱意味着无序,意味着低效。
                                  散乱的桌子、随机的数据、错杂的交通...
                                  那是不是意味着我们不需要混乱?
                                  显然,答案是否定的。
                                  作者结合许多生活、工作、社会实例,告诉我们一些颠覆性的结论:
                                  适当混乱,会让你更有创造力、会让团队更和谐、让创作更丰富、能让监管更有效、能增强适应能力...
                                  当然,这本书并不是在为「混乱」洗白,
                                  而是告诉我们:
                                  「混乱」未必是「规则」「严谨」「整齐」的反义词,它们同样很有用。
                                  千万不要低估了混乱的价值。
                                  推荐你进来看看,混乱到底是怎么在 9 个方面起作用的。

                                    转发
                                    1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这是一本颠覆了我们对生活方式正常认知的书

                                    书里用海量科学研究结果告诉我们,不那么循规蹈矩,学会拥抱混乱,甚至主动去制造混乱,更能激发出创造力,当你不去努力计划成功的时候,你可能离成功更近。这本书可以说是一本案例集,全书 9 成以上都在摆事实、分析案例,讲道理的篇幅不多,就是要充分说明混乱对现代人很重要。简单有序,复杂混乱,现代社会做事不仅需要专注力、意志力和刻意练习,更需要灵感和运气,但混乱不是被动地无序,而是有主动性地任意震动,因为有自主权的混乱不仅是一种工作方法,还代表了拥抱自由独立、拒绝循规蹈矩的人性。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混乱》

                                      很少读外国书籍,尤其是这样一本涵盖了心理学、军事学、脑科学、建筑学、生物学、社会学、经济学、医学、气象学等多个学科知识的书籍。作者通过分析具体的案例和实验结论,让我直观的感受到混乱的积极作用和如何利用混乱来激发创造力、提高适应性和应对复杂问题的能力。一直对极简、秩序感、干净整洁、条理清晰、一尘不变有执念,读完此书引发了对自我认知的思考,那样的极致真的好吗?是不是在秩序中加点混乱更加能提升秩序感的建立,允许自己允许周边的多样性才能凸显独特性。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这个世界就是混乱的,所有事物的发展,有生命与无生命的,有意识和与意识的都不是按部就班的,而是随环境不断改变自己的策略,不断创新,也许这才是生命的本质,所有的规则都是滞后的,凡事都讲规则注定慢半拍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3.0
                                          创新的想法,但缺乏论证

                                          这本书指出混乱的种种好处,其中比较重要的就是激发创意,以及可以为我们一层不变的生活,带出不一样的转变。不过,整本书对有序充满敌意,一味的把有序说成是一种浪费或者是无谓的追求。这本书在讨论有序的问题时,总是会举出一些有序不好的例子,哪怕那很有可能只是实行的不好的有序而已。盲目追求有序固然不好,难道我们就不能提高有序的效率吗?可惜的是,这本书错过了讨论有序和混乱共同存在的可能性。

                                            转发
                                            评论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