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以中国封建哲学为经,以现代政治理论为纬,梳理中央帝国两千余年统治哲学的发展脉络,洞悉中国文化的深层结构。剖析中国哲学的现实意义,理解政治与哲学互动的奥秘。

内容简介

本书以中国封建哲学为经,以现代政治理论为纬,上至秦汉,下至 晚清,划分神学谶纬期 、玄学自然期、三教开放期、经世致用期、道学封闭期、实学兴起期六个阶段,详细梳理中央帝国两千余年统治哲学的发展脉络,剖析中国文化的深层结构,力图说明中国哲学的演化与封建帝国的统治有着必然的逻辑关系。

中央帝国的哲学可以看作思想格式化与反格式化的历史,分为两个大的周期:第一个周期从西汉的儒教哲学开始,经过魏晋南北朝玄学的“反叛”、佛学的产生,直到隋唐三教并存、互相竞争才宣告结束;第二个周期从宋代一直持续到晚清,至今仍有影响,包括宋代道学体系的建立、理学的思想控制,明代心学的诞生及反思,清代实学的兴起及发展……

本书叙述的就是两大周期之中政府的格式化、民间的反抗,中国哲学为什么如此演变以及每一个在哲学史上留下姓名的学者的贡献。

目录

  • 版权信息
  • 前言 两千年往复的学术之殇
  • 大一统哲学问题的产生
  • 庸俗化、反叛和回归
  • 第一部 集权洗脑术:政教合一体系的建立(公元前202—公元200年,西汉到东汉)
  • 第一章 汉高祖的皇帝危机 (公元前202—公元前141年)
  • 一场荒唐的演出
  • 失控的帝国
  • 集权帝国的根本哲学问题
  • 初步神化方案
  • 第二章 皇帝神化运动 (公元前141—公元前87年)
  • 熬过秦火的儒家
  • 从孔丘变公羊
  • 儒教的诞生
  • 文化集权的第一次高峰
  • 第三章 汉代圈养的知识圈 (公元前87—公元23年)
  • 博士、太学和门阀
  • 政治化的儒教
  • 谶纬的世界
  • 第四章 谁是真经? (公元前53—公元36年)
  • 论道石渠阁
  • 发现古文经
  • 打不破的围城
  • 复古,复古
  • 伪造大比拼
  • 第五章 文人打架与皇帝和泥 (公元36—公元200年)
  • 光武帝时期大辩论
  • 白虎观大和泥
  • 一个哲学异类的生存方式
  • 反对谶纬的机械论者
  • 合并时,已临近死亡
  • 第二部 哲学嬉皮士:以自然的名义反叛教权(公元166—公元316年,三国到西晋)
  • 第六章 乱世文人抱脚难 (公元166—公元220年)
  • 夹缝中的文人结派
  • 儒教理想的终结
  • 经学葬处,玄学萌发
  • 第七章 一切都是“无” (公元220—公元260年)
  • 何谓玄学?
  • 阴阳、五行与才性
  • 嬉皮士的贵无论
  • 第八章 放诞俗世做酒仙 (公元249—公元316年)
  • 非汤武而薄周孔
  • 越名教而任自然
  • 分道扬镳的贤人们
  • 玄学思辨的精华
  • 第九章 被收编的嬉皮士 (公元266—公元316年)
  • 回归正统,死于正统
  • 独化:最后的调和派
  • 倒向享乐主义
  • 第三部 当皇权遭到拒绝:三教的竞争与妥协(公元316—公元960年,东晋到五代)
  • 第十章 长不大的道教,思辨的佛教 (公元前2—公元316年)
  • 作为宗教的“道”
  • 儒道从来是合流
  • 浮屠真义
  • 普度众生的大篷车
  • 西域舶来,落户中原
  • 第十一章 南朝:政治资源争夺战 (公元317—公元589年)
  • 不拜皇帝的和尚
  • 华夷之辨与中国特殊论
  • 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
  • 梁武帝:垮于佛教
  • 第十二章 北朝:入笼之鸟 (公元317—公元589年)
  • 灭佛与兴佛
  • 老子佛陀的迷雾
  • 佛道大斗嘴
  • 不屈的和尚
  • 第十三章 隋唐:从现代边缘坠落 (公元581—公元960年)
  • 作为空壳的儒教
  • 本土化佛教的兴盛
  • 向老子认亲的王朝
  • 唐朝思想的现代萌芽
  • 回归孔夫子
  • 皇帝缺钱找佛祖
  • 第四部 叛逆的害人者:重建神权政治(公元960—公元1506年,宋到明)
  • 第十四章 复古主义和实用主义 (公元960—公元1127年)
  • 温和的改革,未了的结局
  • 王安石向左,司马光向右
  • 受排挤的苏轼
  • 实用主义的终结和余韵
  • 从出版业看政府控制
  • 第十五章 存天理,灭人欲 (公元960—公元1200年)
  • 卫道士的到来
  • 北宋的道学谱系
  • 互相吹捧的“道统兄弟”
  • 最后的先知
  • 第十六章 从斯多葛到大一统 (公元1200—公元1506年)
  • 辽金:野蛮人学舌
  • 元代画瓢
  • 明代考试体系如何固化道学?
  • 第十七章 蒙古大汗的宫廷圈奴 (公元1206—公元1368年)
  • 法国人记录的大辩论
  • 第一次佛道大辩论
  • 被剃头的道士
  • 第五部 世俗哲学兴起:洗脑术的没落(公元1368—公元1911年,明到清)
  • 第十八章 用“心”反叛束缚 (公元1368—公元1529年)
  • 鹅湖寺风波
  • 陈白沙:变奏之始
  • 王阳明:无奈的思想反叛
  • 第十九章 从心学到犬儒 (公元1529—公元1644年)
  • 赤手搏龙蛇
  • 游侠之死
  • 以死卫童心
  • 朋党重现
  • 庸俗化的心学
  • 第二十章 神学散去,实学到来 (公元1644—公元1911年)
  • 王夫之:从务虚到务实
  • 黄宗羲:政治学曙光
  • 顾炎武:提倡实学精神
  • 阎若璩:伪经的发现
  • 戴震:大一统理论消亡
  • 附录 中央帝国时期中国哲学简单年谱
  • 参考史料及著作
  • 后记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4.7
104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中华文明思想史

    郭建龙的密码三部曲和三部游记都可读,不精深非专业但通俗易懂,本书《中央帝国的哲学密码》梳理了二千年来中华文明思想史的发展历程,书名叫哲学,可作者不是哲学家,关于中国思想史目前争论很多,作者认为儒释道一路发展到鸦片战争 1840 年中华文明迎接西方哲学并全面转型,虽着教育体制的改革,中国摒弃旧国学,转向西方哲学自然科学体系。但也有中国哲学学者反向从中华古老文明中汲取营养,比如王阳明心学的流行和推崇,不断消化和融合西方哲学理论,走出自己的文化自信。哲学作为人生观的基础,自然受到意识形态的影响。既然佛教能到中国完成本土化转型,近代马哲也将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融入中华文明。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批判很容易,建设很难。

      对于我而言语收获最大的还是解释文景之治转向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的章节。全书通俗易懂,有对象感。也许到了后边,最重要的是建设,而不是批判,批判也很重要,但做起来很容易。

        1
        1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一部儒法的斗争合流史

        “劝君少骂秦始皇,焚坑事业要商量。祖龙魂死业犹在,孔学名高实秕糠。百代都行秦政法,十批不是好文章。熟读唐人封建论,莫从子厚返文王。”

          2
          评论
        • 查看全部31条书评

        出版方

        福建鹭江出版社

        鹭江出版社成立于1985年2月15日,是福建省新闻出版局直属的一家综合性出版社。组织出版了大量直接为特区两个文明建设服务的图书;发掘福建出版资源,借助厦门地缘优势,出版了不少介绍港、澳、台地区及东亚、东南亚周边国家的经济、文化以及社会生活等方面的图书;注重组织原创作品,出版了一系列具有文化积累意义的学术著作,以教育图书为经济基础,出版了一系列颇具影响力的教育教辅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