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为“长不大的父母”这一社会问题提出有效的建议。

内容简介

小时候没有被爱过的人,即便长大,身上还是会残留着想任性撒娇、为所欲为的欲望,会想让地球围着自己转、想要受到瞩目。说白了,他们的内心依旧是一个爱撒娇、缺乏责任感且依赖心极强的小孩。成年人的社会无法满足他们的幼儿式愿望,于是他们会将自己想要撒娇的欲望投射到亲子关系中。在面对与自己权力、力量、地位不对等的孩子时,他们更容易表现出:依赖、强迫、操控、隐形虐待、施恩图报、假性互惠等行为。

《长不大的父母 如何终止家庭创伤》作者提出“长不大的父母”已经成为社会问题。如近年来人们热议的“毒父”“毒母”“啃小族”等,他们不仅让孩子丧失了童年的快乐,还会给孩子的底层人格留下阴影,影响其终身。同时,不良的相处模式还会代代相传。

这是一本帮助你终止家庭创伤的疗愈手册。作者加藤谛三用丰富的真实案例深入分析了“长不大的父母”的形成原因和心理构造,并提出了终结这一恶性循环的有效建议。

目录

  • 版权信息
  • 前言
  • 第一章 亲子角色互换之时
  • 1.1 父母的职责
  • 1.2 无法认同自己
  • 1.3 无法得到满足的基本需求
  • 1.4 被压抑的恨意
  • 1.5 撒娇的过程
  • 1.6 神经症式的“亲子角色颠倒”
  • 第二章 住在父母体内的“孩子”
  • 2.1 基本焦虑
  • 2.2 严重的创伤
  • 2.3 不被理解的痛苦
  • 2.4 无法感知爱
  • 2.5 精神暴力
  • 第三章 不得不长大成人的孩子
  • 3.1 退行需求
  • 3.2 父母的布偶玩具
  • 3.3 对母爱的固着
  • 3.4 依赖孩子
  • 3.5 尚未确立的自我
  • 3.6 依赖与敌意
  • 3.7 真实的自己
  • 第四章 育儿的背后
  • 4.1 过度宠爱
  • 4.2 隐形虐待
  • 4.3 堆积在心中的不甘
  • 4.4 把孩子当发泄口的父母
  • 4.5 施恩图报
  • 4.6 假性互惠
  • 第五章 直面真相
  • 5.1 强迫行为的形成原因
  • 5.2 牵连他人
  • 5.3 家人依赖症
  • 5.4 为控制而爱
  • 5.5 否认现实的父母和孩子
  • 5.6 名为“好孩子”的牺牲者
  • 5.7 一味否定
  • 5.8 如何获得幸福
  • 后记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4.4
106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2.0
    日本家庭“亲子角色颠倒”心理问题

    生活在日本现代拥挤反人类的工业化城市,自然会出现各种心理问题。东亚稻作的民族,几千年在村落宗亲环境下农耕,突然进入工业化的钢筋水泥森林,又失去了宗族邻里,出现心理问题是必然,游牧民族适应工业化松散结构有宗教加持,工业社会也要有相应的社会组织结构,日本文化一直是表里两张皮,反而是中国适合融合文化,本书通篇主讲父母不成熟,亲子角色颠倒,出现 “强迫症”“家人依赖” 等等,此类图书如同星象血型等命理类图书,用一些实例概括出似是而非的道理,不可当真,只能闲看。

      3
      1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读书笔记22 - 父母的成长

      “父母操纵孩子,不是因为他们具有权威,恰恰相反,是因为这些父母他们没有长大,还在依赖孩子,他们需要孩子来满足他们的情感需求,在孩子那里,他们可以获得他们想要的一切,尤其是认可和服从,这种父母就是 “长不大的父母”,而这种现象,被称为 “亲子角色颠倒”。” 的确,当我们经常从孩子视角出发认为对父母的索取有点过于理所当然,其实也要想想从父母的角度出发对于孩子的控制是不是也过于天经地义了。有两个值得尝试的办法,可以应对 “这亲子角色颠倒” 的问题。第一是阿德勒提出的 “课题分离”。孩子在各个年龄段,都有自己可以做的选择。谁来承担后果,就是谁的课题。父母只需要在旁评估后果,并且鼓励孩子做出选择。第二是金伯莉布雷恩的 “情感引导”。向孩子传授情感规则,让他们知道如何辨认情感并且以恰当的方式来表达。能够从思维上辨别,并且用语言来表达情感,是一种珍贵的能力。毕竟,我们看到多少成年人,无法分清自己感受的区别,只好笼统称为 “不爽”,或者干脆只能用脏话来发泄和表达。情绪从某种意义上没有好坏,但是至少有名字。书名《长不大的父母》有点悲观,我觉得《没长大的父母》或许更好。谁都有成长的权利,和改变的可能,父母当然也一样。

        1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长不大的父母:亲子角色互换的可怕后果

        什么是亲子关系颠倒对爱与安全感的基本需求的持续匮乏,利用自己与孩子的关系来满足对爱的基本需求,把孩子当做父母,孩子不再是孩子,父母才是那个需要安慰的孩子,孩子是他父母的父母,颠倒了亲子角色。即便长大了,他们的内心依旧是一个爱撒娇、缺乏责任感且依赖心极强的小孩。为什么有的父母会把孩子当做父母如果孩子对爱和安全感的基本需求持续匮乏,会导致他的心理年龄迟迟不能长大。如果就这样早早成了别人的父母,那么他就会利用自己与孩子的关系来满足对爱的基本需求,把孩子当做父母,颠倒了亲子角色。三大特征欺软怕硬,难以平等与他人相处,不是被别人欺负,就是欺负别人。爱欺负人的人,往往曾经被欺负过。频繁与他人比较,极度渴望关注,金钱与权力。总是把自己和别人比较,把孩子跟别的孩子比较,满腹怨言。讨厌有自我主张的孩子,让孩子牺牲自己的未来,成全所谓美满幸福家庭的假象。他们会对孩子传达 “成功是无谓的,只有家人的爱才最重要” 这种令人窒息的价值观。看似温顺的乖孩子为什么长大后变得非常易怒当父母对孩子过度干涉,孩子会心生恨意;而如果父母对孩子不闻不问,孩子则会对爱产生饥渴感。在童年时期,这些孩子往往表现非常乖巧懂事。这样的孩子长大后,离开了那个环境,这些储存的愤怒一旦被刺激,就会喷涌而出,他很容易被冒犯如何才能终止这种家庭创伤父母应该多听孩子诉说,拒绝大段说教;满足孩子需求,满足孩子自恋情结。孩子具体如何自愈?孩子离开控制自己的父母,和喜欢的人表达自己的看法;意识到并学会享受人与人的不同,爱上真实的自己,认同自己,宽容他人,真实的自己包括你的相貌、能力和认知。成长是在和世界相处的时候,获得心得,并且赋予自己变好的能量。

          10
          评论
        • 查看全部38条书评

        出版方

        人民邮电出版社

        人民邮电出版社是工业和信息化部主管的大型专业出版社,成立于1953年10月1日。人民邮电出版社坚持“立足信息产业、面向现代社会、传播科学知识、服务科教兴国”,致力于通信、计算机、电子技术、教材、少儿、经管、摄影、集邮、旅游、心理学等领域的专业图书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