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本书以西欧经济史为考察对象,研究工业化和制度调整之间的关系。

内容简介

本书以西欧经济史为考察对象,研究工业化和制度调整之间的关系。

基本观点是:西欧国家资本主义制度建立后,从18世纪末到20世纪初实行的是自由市场经济体制;从1929~1933年严重经济危机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西欧各国的资本主义已自由市场经济体制转向混合市场经济体制,这一转变就是资本主义的制度调整。

目录

  • 版权信息
  • 前言 工业化和产业革命
  • 一、工业化
  • 二、产业革命
  • 三、本书的宗旨
  • 第一章 工业化是对传统生产方式的突破
  • 第一节 西欧国家工业化过程的回顾
  • 一、为什么必须突破传统生产方式?
  • 二、突破传统生产方式之后进行工业化的例证
  • 三、边进行工业化、边突破传统生产方式的例证
  • 第二节 工业化初期的三大难题
  • 一、问题的提出
  • 二、突破传统生产方式后进行工业化的西欧国家是如何解决三大难题的?以英国为例
  • 三、边进行工业化、边突破传统生产方式的西欧国家是如何解决三大难题的?以德国为例
  • 第三节 传统生产方式对工业化的消极影响的长期存在
  • 一、生产要素流动和重组的困难
  • 二、财富观念
  • 三、竞争意识的薄弱
  • 四、行政效率
  • 五、传统生产方式对工业化的消极影响是缓慢地消失的
  • 第二章 工业化和资本形成
  • 第一节 投资是工业化的第一推动力
  • 一、资本形成概念
  • 二、“投资是工业化的第一推动力”的含义
  • 三、工业化初期的行业组织
  • 四、金融业和工业化中的资本形成
  • 五、从海外得到的财富在多大程度上转化为工业资本?
  • 六、工业化开始时工业资本来自何处?
  • 第二节 地方商人在工业化的资本形成中的作用
  • 一、传统生产方式下的地方商人
  • 二、工业化初期的地方商人
  • 三、小工业企业主的分化
  • 四、工业企业家地位的变化
  • 第三节 政府在工业资本形成中的作用
  • 一、政府参与工业化投资的多种方式
  • 二、政府用于工业化投资的资金来源
  • 第四节 地主阶级在工业资本形成中的作用
  • 一、从传统生产方式走向工业化时期的西欧地主阶级
  • 二、地主阶级在工业化过程中的分化
  • 三、新型地主同政府的关系
  • 第五节 外国资本在工业资本形成中的作用
  • 一、外国资本进入的多种途径
  • 二、超经济意义的外国资本进入
  • 第三章 工业化和技术创新
  • 第一节 工业化过程中不断技术创新的动力
  • 一、工业化中的技术创新是一个不间断的过程
  • 二、为缓解资源和动力问题而引起的技术创新
  • 三、为扩大市场和占领新市场而引起的技术创新
  • 四、技术创新对小企业的双重影响
  • 五、军用技术向民用技术的转移
  • 第二节 技术创新中的人才供给
  • 一、熟练技工的供给
  • 二、技术人才的引进和外流
  • 三、高等教育的发展
  • 四、劳工市场的发展和二元劳工市场的形成
  • 第三节 技术创新和融资
  • 一、工业化开始后的技术创新融资
  • 二、技术创新和金融创新
  • 三、技术创新融资引起的经济波动
  • 第四节 工业化过程中的环境保护问题
  • 一、工业化过程中环境保护问题的提出
  • 二、环境治理被提上政府议事日程
  • 三、技术创新与环境监管并重
  • 四、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政府态度的转变
  • 第四章 工业化和社会流动
  • 第一节 社会流动的重要性
  • 一、两类社会流动
  • 二、工业化和社会流动的关系
  • 第二节 工业化和垂直社会流动
  • 一、垂直社会流动的前提
  • 二、工业化过程中垂直社会流动的重要性
  • 三、工业化过程中对垂直社会流动限制的逐渐消失
  • 四、工业化过程中垂直社会流动的特征
  • 第三节 工业化和水平社会流动
  • 一、水平社会流动的前提
  • 二、工业化过程中水平社会流动的重要性
  • 三、工业化过程中对水平社会流动限制的逐渐消失
  • 四、工业化过程中水平社会流动的特征
  • 第四节 社会流动和工业化过程中人力资本作用的发挥
  • 一、工业化的进展依赖于人力资本作用的发挥
  • 二、人力资本的作用得以发挥的制度因素
  • 三、人力资本的作用得以发挥的文化因素
  • 第五节 工业化过程中垂直社会流动和水平社会流动的交叉影响
  • 一、工业化过程中垂直社会流动和水平社会流动互为前提
  • 二、初始流动和持续流动的关系
  • 三、工业化因社会流动性增大而不断推进
  • 四、传统生产方式下的“宁静生活”被打破以后
  • 第五章 工业化和利益集团
  • 第一节 工业化过程中的利益集团
  • 一、工业化过程中利益集团的含义
  • 二、工业化过程中不同利益集团的形成
  • 三、有形的利益集团
  • 四、无形的利益集团
  • 五、利益集团的利益交叉性
  • 第二节 工业化过程中的弱势群体
  • 一、绝对贫困概念
  • 二、相对贫困概念
  • 三、弱势群体概念
  • 四、弱势群体地位改善的基本途径
  • 五、弱势群体向非弱势群体的转化
  • 第三节 工业化过程中相对贫困的持久性
  • 一、相对贫困的第一种表现:利益集团之间的相互比较
  • 二、相对贫困的第二种表现:期望值和现状之比
  • 三、相对贫困的第三种表现:现期收入同历史上高峰时期收入之比
  • 四、非经济意义上的相对贫困
  • 五、生活圈和相对贫困
  • 第四节 工业化过程中激进和保守的相互转化
  • 一、利益集团的倾向:激进和保守
  • 二、工业化过程中激进和保守相互转化的条件
  • 三、新激进势力的产生
  • 四、新保守势力的产生
  • 五、工业化在激进和保守两种势力不断斗争的过程中前进
  • 六、激进和保守之间冲突的长期性
  • 第六章 工业化和城市化
  • 第一节 城市化和工业化是相伴而行的
  • 一、原有城市适应于工业化的调整和改造
  • 二、工矿城市和交通枢纽
  • 三、城市中的移民
  • 第二节 城市化的基本特征
  • 一、城市化的含义
  • 二、城市化的必然性
  • 三、城市郊区化
  • 四、农村人口向城市中心区流动的趋势
  • 五、城市化是一个长期的、持续的过程
  • 第三节 就业是城市发展中最重要的问题
  • 一、城市的就业压力
  • 二、城市中新贫民区的出现和改造
  • 三、城市就业问题的缓解
  • 四、城市就业是一个长期存在的问题
  • 第四节 有关城市规模的不同观点
  • 一、关于城市规模出现不同观点的原因
  • 二、大城市的优点和缺点
  • 三、小城镇的优点和缺点
  • 四、中等城市的优点和缺点
  • 五、城市规模并没有统一的模式
  • 第七章 工业化和中产阶级
  • 第一节 金字塔形收入分配结构的长期存在
  • 一、传统生产方式下和工业化初期的中产阶级
  • 二、为什么金字塔形收入分配结构会长期存在?
  • 三、工业化前期社会收入分配结构不可能发生重大变化的深层次原因
  • 四、金字塔形收入分配结构改变的渐进性
  • 第二节 中产阶级在工业化过程中逐渐壮大的主要原因
  • 一、中产阶级逐渐壮大的原因之一:技术进步和管理的要求
  • 二、中产阶级逐渐壮大的原因之二:自行创业者增多
  • 三、中产阶级逐渐壮大的原因之三:受教育机会趋于平等
  • 四、中产阶级逐渐壮大的原因之四:社会流动性增大和上升机会的涌现
  • 五、中产阶级逐渐壮大的原因之五:市场扩大和新行业的成长
  • 第三节 政府在促进中产阶级壮大中的作用
  • 一、对私有财产的保护
  • 二、对技术创新成果的保护
  • 三、增加社会流动性的措施
  • 四、工业化过程中的区域发展政策
  • 五、与促进中产阶级壮大有关的金融政策
  • 第四节 中产阶级的分化
  • 一、工业化过程中的中产阶级分化趋势
  • 二、工业化过程中的中产阶级分化的特点
  • 三、中产阶级中一部分人地位上升的可能性
  • 四、中产阶级中一部分人地位下降的可能性
  • 五、中产阶级本身的变化:从旧式的中产阶级到新型的中产阶级
  • 第五节 收入分配结构由金字塔形向鸡蛋形的转变
  • 一、鸡蛋形收入分配结构的含义
  • 二、从金字塔形收入分配结构向鸡蛋形收入
  • 三、中产阶级队伍的继续扩大
  • 四、中产阶级的不同层次
  • 五、低收入阶级成员的变换
  • 六、鸡蛋形收入分配结构倒退为金字塔形收入分配结构的可能性
  • 第八章工业化和农村、农业的变化
  • 第一节 对“工业化导致农村、农业衰退”说法的分析
  • 一、问题的提出
  • 二、判断工业化过程中农村和农业状况的标志之一:农业生产率的变化
  • 三、判断工业化过程中农村和农业状况的标志之二:农民人均绝对收入水平的变化
  • 四、判断工业化过程中农村和农业状况的标志之三:农村中的公共设施状况的变化
  • 五、工业品和农产品价格之比的分析
  • 第二节 工业化过程中农业生产率的变化
  • 一、农业生产率变化的重要意义
  • 二、农业生产率变化的制度性因素
  • 三、农业中所使用的劳动力在全国劳动力中比重的下降是正常的
  • 四、农业产值在国内生产总值中比重的下降也是正常的
  • 第三节 农民人均绝对收入水平的变化
  • 一、农业增长率不可能与非农业增长率一致
  • 二、农民收入增长率不可能与非农民收入增长率一致
  • 三、农民人均绝对收入的增长和农民生活状况的改善
  • 四、农民从农业以外取得较多收入的途径
  • 五、政府对农业的支持和农民收入的上升
  • 第四节 农村中公共设施的增加和农民人均公共设施享有量的变化
  • 一、增加农村公共设施和提高农民生活质量
  • 二、农村教育文化设施的作用
  • 三、环境保护和农村生活质量
  • 第九章 工业化过程中制度调整的第一阶段
  • 第一节 制度更替和制度调整的比较
  • 一、制度更替:推进工业化的前提
  • 二、工业化过程中的制度调整:从刚性体制逐渐转向弹性体制
  • 三、制度更替和制度调整的行为主体的比较
  • 四、制度更替和制度调整的过程的比较
  • 五、制度更替和制度调整的后果的比较
  • 第二节 工业化过程中制度调整的必要性
  • 一、工业化进行到一定程度后政府作用的递减问题
  • 二、市场制度的完善和健全
  • 三、企业制度的改进
  • 四、个人作为劳动者、消费者、投资者各种权益的保护
  • 五、缓解社会矛盾问题的提出
  • 第三节 制度调整第一阶段的成效
  • 一、工业化过程中的制度调整最初是自发的
  • 二、工业化过程中制度调整一开始要解决的问题:市场运作的规范化
  • 三、工业化过程中制度调整逐渐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 四、政府在资本主义制度调整第一阶段扮演的角色
  • 五、福利国家思想的最初体现
  • 六、工业化过程中制度调整开始后社会政治生活发生的变化
  • 第十章 工业化过程中制度调整的第二阶段
  • 第一节 由制度调整的第一阶段向第二阶段的过渡
  • 一、工业化过程中制度调整第一阶段和第二阶段的划分
  • 二、工业化过程中制度调整由第一阶段向第二阶段过渡的条件
  • 三、20世纪30年代西方经济理论的重大转折
  • 第二节 工业化过程中制度调整第二阶段的任务
  • 一、任务之一:缓解社会矛盾
  • 二、任务之二:协调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
  • 三、任务之三:保证经济增长和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 四、任务之四:满足人们提高生活质量的要求
  • 第三节 西欧国家制度调整的第二阶段和向后工业化时期的转变
  • 一、西欧福利国家的形成
  • 二、走向后工业化时期
  • 三、资本主义的制度调整仍在继续进行中
  • 四、西欧社会对制度调整的适应问题探讨
  • 结束语 世界金融风暴对资本主义制度调整的影响
  • 后记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尚无评分
目前还没人评分

出版方

商务印书馆

商务印书馆是中国出版业中历史最悠久的出版机构。1897年创办于上海,1954年迁北京。与北京大学同时被誉为“中国近代文化的双子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