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本书讨论了明清时期大运河沿岸的文化中心城市,力图透过政区和地方史的视角来展示考据学的崛起。

内容简介

《从理学到朴学:中华帝国晚期思想与社会变化面面观》旨在从清代社会经济的背景考察江南学术共同体的演变过程。这一考据学赖以生存的江南学术共同体后为1850年爆发的太平天国战争摧毁。本书旨在从清代社会经济的背景考察江南学术共同体的演变过程。这一考据学赖以生存的江南学术共同体后为1850年爆发的太平天国战争摧毁。

作者艾尔曼指出,18世纪晚期的中国历史,实际上是17世纪以来政治、学术变革的延续及其发展的极致,其影响甚至播及19世纪乃至20世纪。18世纪的历史是17世纪满族入关到19世纪西方入侵的漫长历史进程的有机组成部分,因而不应被孤立出来,搁置一边。

目录

  • 版权信息
  • 中文版序
  • 初版序
  • 第一章 中华帝国晚期的学术话语革命
  • 第一节 江南学术界的内外环境
  • 一、内在理路和外在变迁
  • 二、江南地区的交通和地位
  • 第二节 清代政治与学术
  • 一、清廷政策和考据学
  • 二、戴震的社会批判:从考证回归义理
  • 三、今文经学的政治观:经学与义理
  • 第三节 理学的解体
  • 一、汉学的目标
  • 二、批评和怀疑
  • 三、古代和现代
  • 第二章 考据学派与共认的认识论观点的形成
  • 第一节 考据学的出现
  • 一、考据学话语的起源
  • 二、晚明儒学话语的变化
  • 三、“五经热”的复活
  • 第二节 明亡的冲击
  • 一、思想的回应
  • 二、经世致用与内圣之学的衰落
  • 第三节 实证学风的冲击
  • 一、汉学和宋学
  • 二、传统经典考证和研究的复兴
  • 三、《四库全书》工程
  • 第四节 专业化与实证学风
  • 一、古文献的辨伪和辑佚
  • 二、江南的历史研究
  • 三、诸子学:春秋战国思想的复兴
  • 四、18世纪江南科学的发展
  • 五、科学及其对考证的附属地位
  • 第三章 江南学者的职业化
  • 第一节 考据学派的社会起源
  • 第二节 中华帝国晚期的职业化
  • 第三节 官方与半官方赞助
  • 一、徐乾学的学术赞助活动
  • 二、18世纪的学术赞助
  • 三、阮元的学术赞助
  • 第四节 江南学界与书院
  • 一、17世纪的学术界
  • 二、官学的发展
  • 三、官学和考证学派
  • 第五节 士大夫社会角色的转变
  • 一、走向讲台的汉学家
  • 二、私人研究与幕僚生活
  • 三、汉学家的非官方收入
  • 四、江南的研究结构
  • 第四章 学术、图书馆、出版业
  • 第一节 江南的藏书楼
  • 一、江、浙的图书楼
  • 二、18世纪的杭州藏书家
  • 第二节 江南出版业
  • 一、丛书的作用
  • 二、江南及北京的图书交易
  • 三、清廷对藏书、出版业的支持
  • 第三节 资料收集与考证研究
  • 第四节 乾嘉时代的目录分类
  • 第五章 江南地区的学术交流网络
  • 第一节 通行的研究方式:札记体著作
  • 第二节 考据话语中资料运用
  • 一、阎若璩的古文《尚书》研究
  • 二、数学、天文学和考古学
  • 三、考据研究中资料利用与引证
  • 四、考古学和金石学
  • 五、金石学对清代书法的冲击
  • 六、年谱的编著
  • 第三节 协作、书信和会晤
  • 一、尚书古文真伪之争
  • 二、书札往来在考据研究中的作用
  • 第四节 累积性研究
  • 一、清代学术的延续性
  • 二、1740年以后的《尚书》研究
  • 三、文字学研究
  • 第五节 学术发明权的争论
  • 一、学术优先性与《尚书》真伪之辨
  • 二、《水经注》学术争议
  • 三、其他学术发明优先权的争议
  • 第六节 考据学派的“进步”意识
  • 第六章 考据运动的终结
  • 第一节 考据运动的衰落
  • 一、经世学风与今文经学
  • 二、方东树在广州:批判汉学
  • 三、汉宋折衷的趋势
  • 第二节 太平天国起义的冲击
  • 一、精神冲击
  • 二、同治中兴与学术
  • 结论
  • 参考书目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4.8
4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最近,我高兴地获悉拙作《从理学到朴学》中文版已收入 “海外中国研究” 丛书,即将由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首先,我衷心感谢故宫博物院陈列部的赵刚先生、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的雷颐先生。赵刚先生花费大量精力、时间把此书译为中文,雷颐先生认真审定了译稿。再次,我向挚友,原中国人民大学清史所所长,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析访问教授,现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副总编王俊义先生、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所副所长陈祖武先生致以诚挚的谢意。没有他们的帮助,这部书的中文版是无法问世的。最后,谨向戴逸教授、杨向奎教授、汤志钧教授致以深谢,在我 1983~1984、1992、1994 年秋三次来华访问研究时,他们及所在单位均给予我巨大的帮助。

      转发
      评论

    出版方

    江苏人民出版社

    江苏人民出版社成立于1953年1月,国家一级出版社,首批“全国百佳图书出版单位”之一,是具有深厚历史积淀和众多图书品牌的综合性出版社。年均出版图书1000余种,承担多项国家重点出版项目。先后有400余种图书获得省部级以上优秀奖,其中17种图书21次获得国家级大奖。 近年来出版的《五个一工程入选作品·少儿书系》(108卷)、《中国近代通史》(10卷)、《南京大屠杀史料集》(55卷)、《西方哲学史》(8卷)、《现代经济词典》、《中国人民解放军简史》(2卷)、《世界现代化历程》(6卷)、《资本主义理解史》(6卷)、《中国佛教通史》(15卷)、《中国古城墙》(6卷本)等一大批重点图书,受到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和赞誉,努力把自己打造成一流的人文社科学术出版基地、大众出版创新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