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本书从考古发现入手,站在考古学家的角度,解读从神话到历史的进程,讲述早期中国的故事。

内容简介

公元前2000年,在以传世文献为本位的夏王朝始年的推定上,是个便于记忆的数字。公元前2000年,在所谓的夏王朝前夕,考古发现中看不到与传世文献相对应的“王朝气象”。公元前2000年,在中原地带发生了一系列事件,为随后以二里头为先导的中原广域王权国家的飞跃奠定了基础。公元前2000年——中国文明史上一个重要转折点。从考古发现入手,站在考古学家的角度,解读从神话到历史的进程,讲述早期中国的故事。

目录

  • 版权信息
  • 解题
  • 一 陶寺的兴衰
  • 陶寺“革命”了?
  • 都城与阴宅的排场
  • 龙盘、鼍鼓和特磬
  • “革命”导致失忆?
  • “拿来主义”的硕果
  • 大邑小国
  • 小铜器的大问题
  • 是字吗?什么字?
  • 寻“夏墟”找到陶寺
  • 禹都乎?尧都乎?
  • 衰亡的谜团与意义
  • 二 嵩山的动向
  • “地理王国”出中原
  • 两大集团
  • 林立的聚落群
  • 扑朔迷离话城址
  • 城邑分布有玄机
  • 危险来自邻人?
  • 近看大邑王城岗
  • “王城”是怎样造出的
  • 大洪水,传说还是史实
  • 大禹在哪儿治水?
  • “王城”下游有大邑
  • 大邑瓦店的气派
  • 方正城池的由来
  • “贵族社区”平粮台
  • 不可小瞧古城寨
  • 暴力:现象与动因
  • 三 新砦的发轫
  • 新砦的分量
  • 众说纷纭话新砦
  • 困惑与收获
  • 从围垣到环壕
  • 铜礼器的讯息
  • 古书中“挖”出铜鬶
  • 龙形象,权贵的秘符?
  • 墨玉璋的来龙去脉
  • 那年月,有国家吗?
  • 逐鹿何以在中原
  • 四 大邑二里头
  • 山北的政治图景
  • 二里头人从何而来?
  • 此洛河非彼洛河
  • 一水冲三都
  • “半岛”上的新居民
  • 都邑大建设
  • 走向全盛
  • 持续辉煌与都邑终结
  • 不堪重负的陶器
  • 难哉,一刀断夏商
  • 五 中原与中国
  • 文化大扩张
  • 二里头国家的“疆域”
  • “畿外”的殖民据点?
  • 长江边的“飞地”
  • 铜与盐,扩张的动因?
  • 国家群与“国上之国”
  • 软实力催生“中国”世界
  • 余 论
  • [注释]
  • 后记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4.2
44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3.0
    一流的考古学家,三流的讲师

    作者是非常有名的考古学者,在二里头耕耘 20 年,成绩卓著,但写出来的书还是犯了专家的毛病,专业性太强,对作者来说显而易见的常识,对于小白没讲好故事。比如作者发掘到 4000 年前的夯土道路的十字路口,这个 “伟大” 发现对普通人来说,不明白有什么 “震惊”,普通人不能想象这标志着人口的聚积规模,形成了国家。那条禄松石的龙,也标志着阶级的出现,人们生产 “无用” 之物。想象就在 100 年前世界上还有很多原始部落过着采集生活,他们为何没有进化出文明,在 “中国” 这片土地上,为何就能进化出 “国家”,那是四千年前呀!只有想象商朝的司母戊鼎需要至少 300 名熟练工匠同时浇筑,殷墟夯土城的人工需要 3 千人劳作 5-7 年。这样才能体会考古发现的伟大。二里头和周边考古发现,证明中华文明是在 “中国这片” 土地上,多部族竞争交互发展起来的,不是外来文明,是内生发展起来的,这时候再看陶寺遗址发掘才体会成果斑斓,从文字 “符号”,祭祀模式都证明中华文明的古老和一脉相承。

      转发
      1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回答第一个哲学问题的书

      记得,郭德纲先生和于谦先生说过的《我要》系列相声作品,其中,某段包袱讲述他俩参加某届全国相声大赛时,遇到某位行业领导,领导问他的第一问题是:你是谁?上述例子可能与考古不匹配,但是,许宏先生以考古学家知识积累与广纳百川般胸襟写就本书,就是要回答:中原文明遗迹上的古人类是谁?中国人是谁?向致力于中华文明史追根溯源的人们致敬👏👏👏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考古学家眼中最早的中国

        何以中国?毫无疑问,这是一个宏大的问题。



        似乎只有鸿篇巨制才配得上这样厚重的发问。偏偏有那么一本小册子,150 页多页,用单薄的身子骨去直面这样一个大到可以压死人的话题。单单是这份胆量,就足以让人佩服。


        历史上,文明的诞生,国家的出现其实不是一个具体的时刻,而是一段或波澜壮阔,或暗流涌动的过程。对于这种点时刻的考证和执着大多数时候只是人们的一厢情愿,结果往往会让你离事实更远。中国,也是一样的。
        中华文明起源的草蛇灰线实际早就伏脉千里,在黄土掩埋的废墟下,静默地等待着重见天日的那一天。
        翻开小书,作者带我们回到中华文明的前夜 —— 公元前 2000 年。当时中原地区的大城市,陶寺,发生了暴力革命。这是一场 “下等人” 对 “上等人” 发起的战争,彼时宫殿区散落的大量带有砍伤痕迹的人骨昭示着这场革命的惨烈。可以确定的是,这场革命摧毁了旧有的秩序,让这座辉煌了二三百年的城市失去了活力,最终沉寂,曾经高度繁荣的中国龙山时代划上了句号。而此时,在离陶寺不远的嵩山地区则是邦国林立,聚落之间相互抗衡,看不出有一丝统一的气象。而正是在这片不起眼的地方,将诞生未来最早的中国......
        后文作者用了大量的笔墨去描述了新砦文化、二里头遗址,试图重建早期中国形成的过程。文章写得很好,抓住了文明起源的主线,给出了许多细节和证据,更可贵的是他并没有因此被细节束缚住,依旧保持了恢弘的想象力,推荐大家阅读。
        考古讲究 “以物透人”,这个道理似乎也可以用在读书上,“以书观人”。透过这本小册子,我们隐约看到了这样一个考古人的形象:不甘于考古学正经补史的历史任务,试图在学术中撕开一个口子,对考古学本位的坚定不移。同样,我们也能看到他在面对 “文明探源工程” 时候的小心翼翼。书中呈现的可能是许宏完整人格中的一些细小的碎片,有棱有角,浪漫克制,让人喜欢,弥足珍贵。

          转发
          评论
        • 查看全部11条书评

        出版方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简称三联书店) 是一家有悠久历史的著名出版社。 它的前身是邹韬奋、徐伯昕等三十年代在上海创立的生活书店、新知书店和读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