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刘擎老师自2003年到2019年撰写的西方知识界年度回顾,从“内部视角”去观察西方,为当今中国的公共讨论提供相关背景和线索。

内容简介

作者围绕重要的思想争端、事件和书籍,从政治发展趋势、意识形态和文化领域等方面,呈现西方世界在20世纪前二十年的思想图景。同时,书中还收录作者重要的演讲和访谈,从总体上评估全球秩序的困境与未来、西方社会的现状和主流趋势,探讨世界主义与身份政治之间的关系。

“在知识的意义上,西方也是中国的一部分。”“对西方而言,现在的中国已经不只是中国问题专家关注的对象,也正在成为他们知识思想发展的一个不容忽视的参照。”

目录

  • 版权信息
  • 我们如何想象世界(代序)
  • 2019年
  • 序言:近身的世界
  • 脆弱的新共识:美国对华战略的分歧
  • 美国:弹劾总统与政治分裂
  • 欧洲:新的雄心与危险
  • 面对全球气候紧急状态
  • 优绩主义的陷阱及其教训
  • 资本主义的未来
  • 2019年的获奖者与辞世者
  • 2018年
  • 动荡世界中的思想迷宫
  • 美国政治的战场
  • 欧洲的艰难岁月
  • 自由主义的死亡与重生
  • 科学探索与政治正确的争论
  • 通向常春藤大学的荆棘之路
  • 思想暗网与文化左派的危机
  • 2017年
  • 美国的特朗普元年
  • 欧洲的“马克龙时刻”
  • 中国的影响力与所谓“锐实力”
  • 探究民主的危机
  • 三种呼声:从布拉格、巴黎到波士顿
  • 反性侵运动与女性主义辩论
  • 思想工业与明星学者
  • 人工智能的神话与现实
  • 2016年
  • 裂变时刻的来临
  • 特朗普与“沉默的大多数”
  • 全球化的断层线
  • 全球化议程的再设定
  • 文化认同的裂痕
  • 身份政治与美国传统的界定
  • 民粹主义的威胁
  • 民主政治面临的考验
  • “自由秩序”的未来
  • 2015年
  • 震惊之后:辨析恐怖主义的渊源
  • 欧洲移民危机与捍卫西方价值的左右合流
  • 奥巴马的政治遗产
  • 中国经济与中国模式
  • 知识分子的黄昏或黎明
  • 有效利他主义运动的兴起
  • 如何思考会思考的机器
  • 阿伦特逝世四十周年
  • 2014年
  • 冷战终结二十五年:思想激辩的开启
  • “历史终结论”的辩驳与重申
  • 资本主义的警钟与丧钟
  • “中国世纪”的来临
  • 美国退入孤立主义
  • “一战”百年:历史与警示
  • 福柯逝世三十周年:令人意外的新发现
  • 精英大学的神话与现实
  • 《新共和》的剧变
  • 2013年
  • 曼德拉未竟的理想
  • 斯诺登风暴
  • 民主的真相:在必胜与失败之间
  • 重访《耶路撒冷的艾希曼》
  • 科学与人文的融合与冲突
  • 新老左派的交锋:乔姆斯基对垒齐泽克
  • 经济学家的争议:巴格沃蒂挑战森
  • 2012年
  • 新利维坦:国家资本主义的崛起
  • 美国衰落论的迷思
  • 科学与人文的再次交战
  • 欧洲危机的政治根源
  • 马克思主义的再兴起
  • 探索国家失败的新著引起反响
  • 2011年
  • 第四波民主化?
  • 占领运动:另一种民主化浪潮
  • 2011年:觉醒的时刻与开放的未来
  • 欧盟危机与哈贝马斯的方案
  • 德里克·帕菲特的哲学巨著问世
  • 明星学者尼尔·弗格森引发争议
  • 2010年
  • 维基解密:喧哗中的辩论
  • 《经济学人》刊登中国特别报道
  • 道德与理性:跨学科的对话
  • 重新思考社会主义
  • 《流浪者》引发文化争论
  • 新视野下的罗尔斯研究
  • 2009年
  • 新资本主义还是新世界?
  • 备受瞩目的中国模式
  • 达尔文进化论:在争议与误解中传播普及
  • “气候门”事件与怀疑派的声音
  • 海德格尔与纳粹主义:旧问题与新争论
  • 保守主义的衰落与思想多样性的危机
  • 美国著名大学的开放课程
  • 2008年
  • 金融危机下的新“终结论”
  • 奥巴马的意义
  • 自由市场与道德腐败
  • 1968年激进运动:四十周年的纪念与反思
  • 数字时代的文化愚昧
  • 关于《犹大福音》的争论
  • 2007年
  • 欧盟五十年:纪念与沉思
  • 宗教与政治:神学灵光的再现
  • 委内瑞拉政局引发的讨论
  • “大屠杀工业”与学术自由
  • 《齐泽克研究国际学刊》创刊
  • 2006年
  • 拉美政局与左翼思潮的复兴
  • 纪念阿伦特百年诞辰
  • 福山再度成为焦点人物
  • 漫画引发的文化战争
  • 国际知识界声援贾汉贝格鲁
  • 反击对施特劳斯的妖魔化
  • 英国“思想战役”开辟新的公共空间
  • 君特·格拉斯迟到的自白
  • 2005年
  • 萨特百年诞辰纪念
  • 佩里·安德森批评“自由左翼”的国际政治理论
  • 新教皇对理性与宗教的看法引起争议
  • 西方公共知识分子评选
  • 保罗·利科去世
  • 女性主义风潮再起
  • 言论自由与“政治正确”
  • 美国主流报刊开展阶级问题讨论
  • 英国历史学家大卫·欧文在奥地利被捕
  • 2004年
  • 电影《华氏 911》的政治风暴
  • 德里达去世的风波
  • 反对“弱智化”的文化战争
  • 围剿乔姆斯基
  • 法国知识界讨论民族的认同危机
  • 亨廷顿新作引发争论
  • 沃尔夫对哈罗德·布鲁姆的指控
  • 电影纪录片《多瑙河》追忆海德格尔
  • 结 语
  • 2003年
  • 国际著名学者发出反战呼吁
  • 施特劳斯学派与美国右翼势力
  • “华盛顿共识”引发新的辩论
  • 《伽达默尔传记》引起争论
  • 爱德华·萨义德去世
  • 罗伯特·默顿去世
  • 附录
  • 全球秩序的困境与未来
  • 西方社会现状与广义政治学理论
  • 西方主流正在从“单声部”重回“多声部”
  • 世界主义与身份政治
  • 谁害怕贝尔纳—亨利·莱维?
  • 萨义德轶事
  • 德里达引发的争议
  • 桑塔格之于我们这个时代
  • 领略罗蒂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4.4
309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眼睛向外,看懂别人,明白自己

    学科的分野是现代教育体系的产物。在古典时代,比如希腊传统里面,科学本来就是哲学的一部分,叫作自然哲学,近代早期仍然如此。启蒙时代的那些思想家,比如伏尔泰等,他们都是所谓 “百科全书式” 的思想家。我觉得恢复一种综合的视野是有意义的。我们需要把被现代学院体制割裂得越来越细的学科交叉融汇起来,这不仅能帮我们获得更开阔的眼界,而且可能带来一个全新的研究方法,甚至形成新的范式。现在上学,学科越分越细,跨学科就如隔山,医院专业科室越分越细,跨专业科室也是如隔山。多数的人,都变成了学科或专业科室专家,但是跨出自己的狭隘范围,就一头雾水,如小学生进入大学课堂。这种发展就容易造成很多人抱着自己片面认知而排斥甚至攻击自己认知以外的东西。这很不利于全面深刻认识理解这个世界。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开启一个不同的视角

      这个世界现在是什么样的,正在发生什么,过去是什么样的,曾经发生过什么,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主观视角,当然我们也顺理成章的把更大的权重赋予了我们自己的生活,往往我们会觉得这就是世界的真实样子,甚至是全部,或许格局大一些的,关心技术革命,跟踪经济走势,而这本书聚集的政治体制,文明冲突,思想演变,文化主张很少成为思考的主要内容,或许看完会有不同的体验和感受。这本书是个倒叙,从 2019 年开始往前写,开始觉得这样的安排挺奇怪的,真的看起来,充满了从熟悉到恍若隔世的感觉,短短几年十几年,曾经舞台中央无比巨大的政治文化事件,几乎已不存在多少痕迹。

        转发
        1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告诉我一些美好的事物吧

        对于作者写本书,对西方要了解,要读大量的英文文献,那不是每个人都能读得懂的,关注学科领域比较广,知识储备量要全面,考虑问题思维模式多样化,实属不易。从 2003 年 —2019 年,每年发生的重大事情,伟人事迹,故人辞世,伟大巨著,人文地理思想,都有提及。根据这本书所叙述的年限,我顺势回忆自己的这些年,从上学到出来工作,从结婚生子到我们的自己创业,回忆一遍,用一种文字的方式把自己的经历叙述一遍,是回忆,是探索,是进步。

          1
          评论
        • 查看全部108条书评

        出版方

        一頁folio

        一頁™️,独立出版品牌,2019年创立于北京。专注于人文社科、文学艺术及儿童图书三大领域,凝望历史纵深,关注知识发生学,珍视人文艺术的温度,力图让每一本书的出版都成为一次突破边界的出发,承载每一种热爱,抵达更远的远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