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这套书选自德国菲舍尔出版社1994年的校勘本《卡夫卡全集》,包括作者创作的(生前发表和未发表的)全部长篇、中篇和短篇小说。

内容简介

这套书选自德国菲舍尔出版社1994年的校勘本《卡夫卡全集》,包括作者创作的(生前发表和未发表的)全部长篇、中篇和短篇小说。之所以选取这个负有盛名的校勘本,是因为它忠实地根据卡夫卡的手稿,既保留了原作无规则的标点符号和异乎寻常的书写方式,又突出了原作完成和未完成的两个部分,同时也纠正了其他一些版本的错误,原原本本地再现了作者手稿的风貌。

目录

  • 版权信息
  • 文前彩插
  • 总序
  • 失踪的人
  • 一 司炉
  • 二 舅舅
  • 三 纽约郊外的乡村别墅
  • 四 去往拉姆西斯的路上
  • 五 在西方饭店里
  • 六 罗宾逊事件
  • 这汽车停了下来,……
  • 清晨,……
  • 残章断篇
  • 审判
  • 译者前言
  • 逮捕
  • 格鲁巴赫太太——毕尔斯泰纳小姐
  • 初审
  • 在空荡荡的审讯厅里——大学生——办公室
  • 鞭手
  • K的叔叔——莱尼
  • 律师——厂主——画家
  • 商人布洛克——解聘律师
  • 在大教堂里
  • 结局
  • 残章断篇
  • 城堡
  • 前言 城堡——一个迷宫似的故事
  • 第一章 到达
  • 第二章 巴纳巴斯
  • 第三章 弗丽达
  • 第四章 同女店主的首次谈话
  • 第五章 会见村长
  • 第六章 同女店主的第二次谈话
  • 第七章 教师
  • 第八章 等待克拉姆
  • 第九章 抵制讯问
  • 第十章 街上
  • 第十一章 在学校里
  • 第十二章 助手
  • 第十三章 汉斯
  • 第十四章 弗丽达的责备
  • 第十五章 会见阿玛丽亚
  • 第十六章
  • 第十七章 阿玛丽亚的秘密
  • 第十八章 阿玛丽亚受到的惩罚
  • 第十九章 求情告饶
  • 第二十章 奥尔加的计划
  • 第二十一章
  • 第二十二章
  • 第二十三章
  • 第二十四章
  • 第二十五章
  • 变形记
  • 地洞
  • 作家生前发表的作品
  • 乡村大道上的孩子们
  • 揭穿一个骗子
  • 突然的散步
  • 决心
  • 山间远足
  • 单身汉的不幸
  • 商人
  • 凭窗闲眺
  • 回家的路
  • 擦肩而过的人
  • 男乘客
  • 衣服
  • 拒绝
  • 为骑手先生所想
  • 临街的窗户
  • 盼望成为印第安人
  • 不幸状态
  • 判决 献给费莉策·B. 小姐的一个故事
  • 在流放地
  • 新来的律师
  • 乡村医生
  • 在马戏场顶层楼座
  • 一页陈旧的手稿
  • 豺与阿拉伯人
  • 在矿井的一次视察
  • 邻村
  • 家父的忧虑
  • 十一个儿子
  • 杀兄
  • 一个梦
  • 一份致某科学院的报告
  • 第一场痛苦
  • 小妇人
  • 饥饿艺术家
  • 女歌手约瑟芬或耗子民族
  • 与祷告者的谈话
  • 与醉汉的谈话
  • 喧嚣
  • 煤桶骑士
  • 作家生前未发表的作品
  • 乡村婚礼筹备
  • 一场斗争的描述
  • 乡村教师
  • 布鲁姆费尔德,一个上了年纪的单身汉
  • 〔桥〕
  • 〔猎人格拉胡斯〕
  • 中国长城建造时
  • 〔敲门〕
  • 〔邻居〕
  • 〔一只杂交动物〕
  • 〔一样每天都发生的事〕
  • 〔桑丘·潘沙〕
  • 〔塞壬的沉默〕
  • 〔普罗米修斯〕
  • 〔夜〕
  • 〔拒绝〕
  • 关于法律的问题
  • 〔征兵〕
  • 〔海神波塞冬〕
  • 〔集体〕
  • 〔城徽〕
  • 〔舵手〕
  • 〔考验〕
  • 〔兀鹰〕
  • 〔小寓言〕
  • 〔陀螺〕
  • 〔出发〕
  • 〔辩护人〕
  • 〔荆棘丛〕
  • 〔一条狗的研究〕
  • 一个评语〔算了吧!〕
  • 〔论比喻〕
  • 夫妻
  • 〔回家〕
  • 附录:致父亲的信
  • 附录:年表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4.8
12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读卡夫卡是人生大事

    卡夫卡遗嘱的内容和方式充满矛盾:他希望自己的作品,已经发表和没有发表的,都不要继续存在于世上,这是个典型的卡夫卡式的遗嘱。然而,他托付的对象,是一个对他使用过的杯子都崇敬有加然而缺乏文学天分的朋友。所以,他的作品得到了完整的保存。


    这也是卡夫卡的忧虑之一。他的写作有强烈的半成品和个人色彩,这种作品最受研究者钟爱。对于某些人来说,自己的名字是否留存,真是不重要的。
    有些杂志曾经扒瞎过卡夫卡的轶事,说他其实故意做作出笔下那种精神生活,他爱锻炼、爱时尚、爱谈恋爱,好像生活得比作品正常是件见不得人的事儿一样。我刚刚想到,卡夫卡的所有作品按照时间顺序排下来,有点儿像一部博客 —— 不,不像公众号,任何严肃文学都不会像公众号,公众号像日历,指向真正的遗忘 —— 他把日记和呓语写成故事或者寓言的模样,他有些故事没有写完而且似乎从一开始就没打算要写完。
    古典的故事恪守自己 “说书人” 的角色。这条路上的行人越来越稀少,艾萨克辛格表表示过对乔伊斯、卡夫卡等人的不满,说他们 “败得很惨”,自己选择从另一个方向上山。然而,任何作者、任何读者都不能忽视卡夫卡写下的故事,以及他留下的空白。
    他的《城堡》是每个人都做过的那种难以醒来的梦。《变形记》教会了马尔克斯该怎样去讲述一个现代性的故事……

      7
      1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文学阅读指南🗝卡夫卡

      卡夫卡的文学地位远超其人生的戏剧性。比他经历更轰轰烈烈的作家太多了,却少有把生命看得这么透彻的。他从不重墨着笔人物,可他的作品像一阵后劲十足的浓雾。卡夫卡让我想到下面三篇在文学史上拥有一席之地的小说,按推荐顺序依次为:📒茨威格《旧书贩门德尔》,📒博尔赫斯《博闻强记的富内斯》,📒梅尔维尔《抄写员巴特尔比》。读完这几篇,你会很神奇地离卡夫卡又近了一些。💙《阅读是砍向我们内心冰封大海的斧头 - 卡夫卡谈话录》这本书相比同系列装帧很像的毛姆书评《阅读是一座随身携带的避难所》,卡夫卡谈话录更特别。️首先,它的文字精当程度超过我们对一本谈话录的期待。我有英文版的《卡夫卡日记》和《城堡》,但这些都与谈话录不重合。卡夫卡这样的人,很适合别人来写他,那是在他自己过于清冷的文风中看不到的一面。卡夫卡就是那把冰斧。️再者,毛姆的原著普及率很高,容易获得,他的书评被整编成好几本不同的中文书,避难所这本不算最 好的。详情见我前面具体写毛姆的文章。💛《卡夫卡中短篇小说全集》这本书很值,布面精装,人民文学出版社。为你推荐一些选篇,是根据卡尔维诺在诺顿文学讲座和文学批评大家哈罗德布鲁姆文集中精选的:🗝《在法的门前》🗝《饥饿艺术家》🗝《女歌手约瑟芬》🗝 《煤桶骑士》🗝《猎人格拉胡斯》🗝《地洞》

        转发
        1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与“最瘦的人”相遇

        想读懂象征大师卡夫卡的作品,必须暂别丰腴的现实,回到 “现场”,与这位自称 “最瘦的人” 相遇。

        其一,犹太人卡夫卡。“犹太人” 三个字何其沉重,绝非 “成功商人” 的标签可以涵括的。自公元 135 年 “大流散” 至第二次世界大战,犹太人惨遭欧洲主流文化排斥、凌辱、迫害和屠杀。讽刺的是,为了一张 “欧洲入场券”,少数犹太人不惜背叛血统和信仰。犹太大诗人海涅就改宗了基督教,从此过上了圣诞节。于卡夫卡而言,其故乡波希米亚,多民族混居,语言构成复杂,奥匈帝国式微,政治、宗教、文化、社会冲突激化,犹太人在夹缝中求生存,讲德语的犹太人,其生存空间更加逼仄。1918 年一战结束,奥匈帝国解体,卡夫卡在 1918 年以前是奥地利作家,之后就成了捷克作家。

        其二,恐惧的化身。初读卡夫卡的作品,感觉是恐惧而晦涩的。“恐惧” 从何而来?犹太人身不安、命不立的境遇。卡夫卡在书信和日记中写道:“你,终归是犹太人,知道自己恐惧什么,害怕什么。”“他们没有安全感…… 唯有握在手心里、咬在牙齿间的事物,他们才敢相信;唯触手可及的财产让他们有望生存…… 防不胜防的危险威胁着他们;不谈危险,更准确地说,他们被威胁所威胁。”

        《女歌手约瑟芬或耗子民族》堪称 “这一时代最具犹太风格的文献”。“耗子民族” 是哪个民族,无须明言。所谓 “学校”,正是犹太民族痛失近两千年的土地和国家。《城堡》,饱含着对土地的渴望,也许 “土地测量员” 不算隐喻,而是犹太民族对 “迦南” 的诉求。1914 年完成的《在流放地》是对战争的批判,不仅针对一战,还指向所有战争,更检讨法律、社会、文明和人性本身。

        其三,并非恋母仇父。卡夫卡对父亲的情感如何?想必一封可结集出版的几万字的《致父亲的信》能窥其一二。大作家指控父亲不称职,没给他快乐的童年。可称职的标准是什么呢?父亲赫尔曼・卡夫卡刚好也没有快乐的童年!爷爷雅各布・卡夫卡出生在赤贫的家庭,成年后的职业是屠夫。父亲赫尔曼・卡夫卡继承了家族 “坚强、健康、食欲旺盛、声音洪亮、能言善辩、自满自足、高人一等、坚忍不拔、沉着镇定、通晓人情世故” 的优良基因,从街头小贩做起,杀出一条血路,成为儿子笔下 “在北方他们会发出热量,在南方他们可给人遮阳” 的资本家。多么完美的阶层晋升曲线呀!在动荡的局势中,父亲不是舔舐伤口的窝囊废,对儿当然要求甚高,希望儿子一能继承家业,二能遵从犹太教义尽早结婚。然而卡夫卡一心逃进文学,感情生活也是一唱三叹。所以信中 “我瘦削、羸弱、窄肩膀,您强壮、高大、宽肩膀” 的 “咆哮” 可以看作卡夫卡清醒地意识到自己与父亲能量对比后的自卑。“父亲”,于卡夫卡而言,就是生活的代表,代表生活逼迫他,砸碎他!

        《判决》中,格奥尔格(Georg)的字母数与卡夫卡(Kafka)一样多。《变形记》则讲出了关于异化的真理。故事中,父亲跟妹妹轮番 “代表生活消灭你”。要想做人,就必须认同普世的法则,跟大家一样,不然就会被 “异化”—— 变成遭人嫌弃的虫子。

        其四,婚姻是极限。犹太人的婚姻观深植于《希伯来圣经》,它规定了人类最基本的任务 —— 婚姻。“人要离开父母与妻子联合,两人成为一体。”《判决》的题献 “献给菲莉斯・B 小姐的一个故事” 中的菲莉斯,跟卡夫卡纠葛 5 年,两次订婚,两次解除婚约。卡夫卡言:“肺部的感染只是象征,它的炎症叫作 F.(菲莉斯)。”“世界(F.[菲莉斯] 是它的代表)和我的自我在难分难解的争执中撕碎我的躯体。”

        菲莉斯何许人也?“ 菲莉斯是不可摧毁的。她是普鲁士 - 犹太人的混合种,这是一种强大的、必胜的混合体。” 这是她的未婚夫卡夫卡对她的评价,完全没有荷尔蒙的气息。事实上,卡夫卡对她 “一见钟情”。“审慎、能干、宽怀大度” 的菲莉斯让卡夫卡隐约看到这样一种可能的婚姻:既能保证写作所需的孤独环境,又能维持与世界的适当联系。菲莉斯是理想的 “绳索” 或 “窗口”。结婚、生子将带来独立与光荣,卡夫卡就能跟父亲平起平坐了,对他的人际关系网络、宗教信仰也有了交代。然而,就卡夫卡内心而言:“据我看来,结婚,建立一个家庭,生儿育女,在这动荡不定的世界上抚养他们,甚至带领他们走一段路,这是一个人所能达到的极限了。” 又是一道拧巴而不解的题!

        《审判》中有父亲的影子,也有菲莉斯的。被审判者并不一定是罪人,但在生活的法庭上,卡夫卡无可辩驳。不能在生活中成为父亲,那就到文学的世界里去吧。

          1
          1
        • 查看全部8条书评

        出版方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51年3月成立于北京,系国家级专业文学出版机构,现为中国出版集团公司成员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