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分及书评

4.8
12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读卡夫卡是人生大事

    卡夫卡遗嘱的内容和方式充满矛盾:他希望自己的作品,已经发表和没有发表的,都不要继续存在于世上,这是个典型的卡夫卡式的遗嘱。然而,他托付的对象,是一个对他使用过的杯子都崇敬有加然而缺乏文学天分的朋友。所以,他的作品得到了完整的保存。


    这也是卡夫卡的忧虑之一。他的写作有强烈的半成品和个人色彩,这种作品最受研究者钟爱。对于某些人来说,自己的名字是否留存,真是不重要的。
    有些杂志曾经扒瞎过卡夫卡的轶事,说他其实故意做作出笔下那种精神生活,他爱锻炼、爱时尚、爱谈恋爱,好像生活得比作品正常是件见不得人的事儿一样。我刚刚想到,卡夫卡的所有作品按照时间顺序排下来,有点儿像一部博客 —— 不,不像公众号,任何严肃文学都不会像公众号,公众号像日历,指向真正的遗忘 —— 他把日记和呓语写成故事或者寓言的模样,他有些故事没有写完而且似乎从一开始就没打算要写完。
    古典的故事恪守自己 “说书人” 的角色。这条路上的行人越来越稀少,艾萨克辛格表表示过对乔伊斯、卡夫卡等人的不满,说他们 “败得很惨”,自己选择从另一个方向上山。然而,任何作者、任何读者都不能忽视卡夫卡写下的故事,以及他留下的空白。
    他的《城堡》是每个人都做过的那种难以醒来的梦。《变形记》教会了马尔克斯该怎样去讲述一个现代性的故事……

      7
      1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文学阅读指南🗝卡夫卡

      卡夫卡的文学地位远超其人生的戏剧性。比他经历更轰轰烈烈的作家太多了,却少有把生命看得这么透彻的。他从不重墨着笔人物,可他的作品像一阵后劲十足的浓雾。卡夫卡让我想到下面三篇在文学史上拥有一席之地的小说,按推荐顺序依次为:📒茨威格《旧书贩门德尔》,📒博尔赫斯《博闻强记的富内斯》,📒梅尔维尔《抄写员巴特尔比》。读完这几篇,你会很神奇地离卡夫卡又近了一些。💙《阅读是砍向我们内心冰封大海的斧头 - 卡夫卡谈话录》这本书相比同系列装帧很像的毛姆书评《阅读是一座随身携带的避难所》,卡夫卡谈话录更特别。️首先,它的文字精当程度超过我们对一本谈话录的期待。我有英文版的《卡夫卡日记》和《城堡》,但这些都与谈话录不重合。卡夫卡这样的人,很适合别人来写他,那是在他自己过于清冷的文风中看不到的一面。卡夫卡就是那把冰斧。️再者,毛姆的原著普及率很高,容易获得,他的书评被整编成好几本不同的中文书,避难所这本不算最 好的。详情见我前面具体写毛姆的文章。💛《卡夫卡中短篇小说全集》这本书很值,布面精装,人民文学出版社。为你推荐一些选篇,是根据卡尔维诺在诺顿文学讲座和文学批评大家哈罗德布鲁姆文集中精选的:🗝《在法的门前》🗝《饥饿艺术家》🗝《女歌手约瑟芬》🗝 《煤桶骑士》🗝《猎人格拉胡斯》🗝《地洞》

        转发
        1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与“最瘦的人”相遇

        想读懂象征大师卡夫卡的作品,必须暂别丰腴的现实,回到 “现场”,与这位自称 “最瘦的人” 相遇。

        其一,犹太人卡夫卡。“犹太人” 三个字何其沉重,绝非 “成功商人” 的标签可以涵括的。自公元 135 年 “大流散” 至第二次世界大战,犹太人惨遭欧洲主流文化排斥、凌辱、迫害和屠杀。讽刺的是,为了一张 “欧洲入场券”,少数犹太人不惜背叛血统和信仰。犹太大诗人海涅就改宗了基督教,从此过上了圣诞节。于卡夫卡而言,其故乡波希米亚,多民族混居,语言构成复杂,奥匈帝国式微,政治、宗教、文化、社会冲突激化,犹太人在夹缝中求生存,讲德语的犹太人,其生存空间更加逼仄。1918 年一战结束,奥匈帝国解体,卡夫卡在 1918 年以前是奥地利作家,之后就成了捷克作家。

        其二,恐惧的化身。初读卡夫卡的作品,感觉是恐惧而晦涩的。“恐惧” 从何而来?犹太人身不安、命不立的境遇。卡夫卡在书信和日记中写道:“你,终归是犹太人,知道自己恐惧什么,害怕什么。”“他们没有安全感…… 唯有握在手心里、咬在牙齿间的事物,他们才敢相信;唯触手可及的财产让他们有望生存…… 防不胜防的危险威胁着他们;不谈危险,更准确地说,他们被威胁所威胁。”

        《女歌手约瑟芬或耗子民族》堪称 “这一时代最具犹太风格的文献”。“耗子民族” 是哪个民族,无须明言。所谓 “学校”,正是犹太民族痛失近两千年的土地和国家。《城堡》,饱含着对土地的渴望,也许 “土地测量员” 不算隐喻,而是犹太民族对 “迦南” 的诉求。1914 年完成的《在流放地》是对战争的批判,不仅针对一战,还指向所有战争,更检讨法律、社会、文明和人性本身。

        其三,并非恋母仇父。卡夫卡对父亲的情感如何?想必一封可结集出版的几万字的《致父亲的信》能窥其一二。大作家指控父亲不称职,没给他快乐的童年。可称职的标准是什么呢?父亲赫尔曼・卡夫卡刚好也没有快乐的童年!爷爷雅各布・卡夫卡出生在赤贫的家庭,成年后的职业是屠夫。父亲赫尔曼・卡夫卡继承了家族 “坚强、健康、食欲旺盛、声音洪亮、能言善辩、自满自足、高人一等、坚忍不拔、沉着镇定、通晓人情世故” 的优良基因,从街头小贩做起,杀出一条血路,成为儿子笔下 “在北方他们会发出热量,在南方他们可给人遮阳” 的资本家。多么完美的阶层晋升曲线呀!在动荡的局势中,父亲不是舔舐伤口的窝囊废,对儿当然要求甚高,希望儿子一能继承家业,二能遵从犹太教义尽早结婚。然而卡夫卡一心逃进文学,感情生活也是一唱三叹。所以信中 “我瘦削、羸弱、窄肩膀,您强壮、高大、宽肩膀” 的 “咆哮” 可以看作卡夫卡清醒地意识到自己与父亲能量对比后的自卑。“父亲”,于卡夫卡而言,就是生活的代表,代表生活逼迫他,砸碎他!

        《判决》中,格奥尔格(Georg)的字母数与卡夫卡(Kafka)一样多。《变形记》则讲出了关于异化的真理。故事中,父亲跟妹妹轮番 “代表生活消灭你”。要想做人,就必须认同普世的法则,跟大家一样,不然就会被 “异化”—— 变成遭人嫌弃的虫子。

        其四,婚姻是极限。犹太人的婚姻观深植于《希伯来圣经》,它规定了人类最基本的任务 —— 婚姻。“人要离开父母与妻子联合,两人成为一体。”《判决》的题献 “献给菲莉斯・B 小姐的一个故事” 中的菲莉斯,跟卡夫卡纠葛 5 年,两次订婚,两次解除婚约。卡夫卡言:“肺部的感染只是象征,它的炎症叫作 F.(菲莉斯)。”“世界(F.[菲莉斯] 是它的代表)和我的自我在难分难解的争执中撕碎我的躯体。”

        菲莉斯何许人也?“ 菲莉斯是不可摧毁的。她是普鲁士 - 犹太人的混合种,这是一种强大的、必胜的混合体。” 这是她的未婚夫卡夫卡对她的评价,完全没有荷尔蒙的气息。事实上,卡夫卡对她 “一见钟情”。“审慎、能干、宽怀大度” 的菲莉斯让卡夫卡隐约看到这样一种可能的婚姻:既能保证写作所需的孤独环境,又能维持与世界的适当联系。菲莉斯是理想的 “绳索” 或 “窗口”。结婚、生子将带来独立与光荣,卡夫卡就能跟父亲平起平坐了,对他的人际关系网络、宗教信仰也有了交代。然而,就卡夫卡内心而言:“据我看来,结婚,建立一个家庭,生儿育女,在这动荡不定的世界上抚养他们,甚至带领他们走一段路,这是一个人所能达到的极限了。” 又是一道拧巴而不解的题!

        《审判》中有父亲的影子,也有菲莉斯的。被审判者并不一定是罪人,但在生活的法庭上,卡夫卡无可辩驳。不能在生活中成为父亲,那就到文学的世界里去吧。

          1
          1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大概很多时候会觉得外文小说是难懂的,尤其是针对自己不熟悉的时代背景和生活背景。但卡夫卡,是值得让你去读懂和读懂的小说集。序里面写,他几乎用一个精神病患者的眼睛去看世界,在观察自我,在怀疑自身的价值,因此他的现实观和艺术观显得更加复杂,更加深邃,甚至更加神秘莫测。最喜欢《审判》,其次是《变形记》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享受卡夫卡作品如梦境般的荒诞,它是一面镜子,镜里面只有你。

            现实觉得卡夫卡作品就如梦境般的荒诞,但是人在做梦的时候是不会去质疑梦境的真假,也不会用现实的逻辑去思考,梦与现实,卡夫卡与读者,唯一相通的是情感。卡夫卡创作的是自己的梦,但后来都成为了读者的梦,不要去想卡夫卡为什么会做这样的梦,而是回想刚才做梦的时候,你的情绪,你的感觉,只需要接受,不需要解析。

              转发
              6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我不知道要如何形容卡夫卡的文章,荒诞中透出真实,冷漠中充满讽刺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忧郁的卡夫卡

                走在布拉格的碎石板街上,想着脚底下的路是卡夫卡曾经走过的,又去布拉格郊区卡夫卡纪念馆看到忧郁的卡夫卡,只后悔当时没有读过卡夫卡全集,不能在现场更深刻的理解他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认识自己从读卡夫卡开始

                  有人说,读卡夫卡是人生大事!没错,刚看完一大半这部大部头的时候,就忍不住要说出这样的话了…… 在自己不惑之年纪读卡夫卡真的是很幸运的,我想更年轻的时候也许就不会有这样的体会,甚至根本无法安静下来读完。卡夫卡的作品是很特别的,故事情节似乎没有太复杂,也谈不上跌宕起伏,高潮迭起,在一开始你就不会对故事的结局抱有特别大的期待,因为卡夫卡似乎从来就不是最看重故事结局如何的,很多作品甚至都没有写完!但这丝毫不影响读者的观感,因为卡夫卡写出来的每一个章节,每一个段落,甚至每一个句子都是有生命的,他们都在生动地呼吸着,或急或缓,或忧或喜,当你读过一遍的时候就觉得自己都已经跟这许许多多的生命做了灵魂的沟通。卡夫卡的文字很朴实,没有华丽的词藻和修饰,但却无比真诚地直接击中要害,他就是这样用自己的方式诉说着自己的孤独和时间的孤独。也许可以说,如果你没有一颗真心,是体会不到这份卡夫卡式的孤独和从容的,因为他从不张扬,但却无比真实。在读卡夫卡之前,我一直以为文字是有很多局限性的,人类的情感不可能完全用文字充分表达出来。然而看过卡夫卡的作品,我开始越来越怀疑自己了,因为从他的作品里我似乎更能理解人类,理解自己。

                    转发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