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影响一代知识分子的传奇畅销书,用结构观念省察中国文化,对“国民性”深刻而理性的批判。

内容简介

本书中谈的 “深层结构 ”显然并非历史时序,但也不属于普遍适用于任何时空的因果关系范围,确切一点,该说是一种针对特定范围——中国——的共时性设定。书中无疑举了许多历史例证,但是处理方式并不同于一般职业历史学家,而是把它们归入我所谓的 “表层结构 ”现象,亦即是属于特殊性领域。书中的 “深层结构 ”概念既然是一种相对稳定性的设定,而不是一种 “亚细亚”式的先天不变性,因此,并不存在它是否在 “将来 ”甚至在 “现在 ”会遭改变的问题。

目录

  • 版权信息
  • 新千年版序
  • 修订版序
  • 第一版序
  • 第一章 导论
  • (一)试从一个新的角度看中国文化
  • (二)“良知系统”与“深层结构”
  • (三)中国历史形态的超稳定性
  • 第二章 中国人的“良知系统”
  • (一)中国文化对“人”的设计
  • (二)“身体化”的倾向
  • (三)中国人的“人心”逻辑
  • (四)“心”对“身”的照顾
  • (五)“心”对“身”的组织
  • 第三章 “二人”关系
  • (一)中国人的“和合性”
  • (二)他制他律的人格
  • (三)中国人的代际关系
  • 第四章 中国人的“个体”
  • (一)“社会”对“个人”的权威主义笼罩
  • (二)自我压缩的人格
  • (三)“个人”的不发展
  • (四)不发展的“个人”对别人的伤害
  • 第五章 国家与社会
  • (一)中国式的专制主义
  • (二)“大一统”的倾向
  • (三)“小国寡民”的倾向
  • (四)平均主义的倾向
  • (五)特殊化的倾向
  • 第六章 对待世界的态度
  • (一)锁国心态
  • (二)中国人的现实感
  • 第七章 “现代”中国人政治行为的“文法”规则
  • (一)代际的政治关系
  • (二)“外抗强权”与“内除国贼”的关系
  • (三)“团结”与“斗争”的关系
  • (四)“天下大治”与“天下大乱”的关系
  • (五)“广开言路”与“壅塞防川”的关系
  • (六)“土”与“洋”的关系
  • (七)“锁国”与“开国”的关系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4.4
28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3.0
    40年前的“野火集”,但作者“没有猜到结局”

    此书是 40 年前(1983)的 “老” 书了,出版当时可真是风行一时的 “野火集”,作者因为有两岸三地中港台美国的生活和学习经历,身为局外人傍观者清,对 “中国” 人的各种习俗和习惯有细微的观察,但所有以 “国” 和民族来划分进行的分析观点已经走偏了,只是博取眼球。现在再看书中的种种描写,觉得挺好笑的,现在可当闲书看,反思我们在 “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 的年代,如何看待社会上的种种问题。教员批判知识分子 “牢骚太盛防肠断” 是有道理的,知识分子总是不免 “爱之深,责之切”,作者生逢中华民族转型期(45 年生人),眼看欧美先进,自然从传统文化找病根,书中通篇中国前工业化的落后事例,挺好笑的,现在是应该平视的时候了。书中关于中华民族外来 “形而上学” 思想的引进也是有意思,书中说:中国人从来不会接受外来文化,只有在本身的文化价值体系陷于破产的时机,才会出现。印度佛教的传入以及现代马列主义的传入,都是适逢这样的契机。外来事物在传入之时或可以成为补充甚至基本上改变中国文化体的因素,但终归会遭到本土化的命运,那就是为那个没有变动意向的、完全在眼前实现的 “超稳定体系” 服务。作者 “猜到了开头,却没有猜到结局”,佛教进入中国被本土化,成为中华文明的一部分,马克思主义进入中国也必将结合中国具体实践而和中华文明融为一体。

      1
      1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总结出来的点很有道理,但是表述的时候啰嗦且书的整体架构混乱

      书中对中国人的论述很有道理,可以解释很多社会问题。但是口语化挺多的,"的确" 两字反复出现。同一个观点反复论证,导致整体结构很散,这书如果有浓缩版是最好不过。但是对吃的评价,信仰的评价非常到位,提炼的很好,总体推荐阅读。

        1
        1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3.0
        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

        看了武志红老师的书 <<感谢自己的不完美>> 的推荐。找来看的因为我现在在做内衣品牌,做的是她经济,想多了解下个体方面的内容看了中国人的 “个体” 这一章,感觉很陌生,经过 20 年的发展,中国目前的情况已经大不一样。而且作者没有以发展的眼光看问题,一味的批判,中国是中原文明,农耕文明,对性的约束或者说对女性的约束,是社会制度自然选择的结果,或者说中国社会按照这样的逻辑才得以演进到现在,随着工业化社会,互联网社会的到来,中国人的思想也在变化,不要说个体觉醒,女性也都在觉醒,更加注重自己的感受,也更加懂得争取自己的权利,因为现在争取权利,有法律的保障,古代社会可能不一样,你去争取,有可能你的命都没了。还有说到性,性的觉醒,更加追求的是爱情,现在中国的情况也是这样子。但作者在歌颂美国个体与个体之间性高潮的比例,现在中国这方面的比例也在提高,但其实说白了,就是基因为了繁衍后代,分泌神经递质作用,让你愉悦的结果,这有多高尚呢?美国迫害黑奴,19 世纪女性的地位也很低解放黑奴,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南部种植园经济阻碍了北方工业化经济的发展对女性的地位的提高,也是因为女性给社会创造的经济效益越来越高因此请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

          转发
          评论
        • 查看全部10条书评

        出版方

        中信出版集团

        中信出版社,成立于1988年,隶属于中国中信集团公司,是全国中央级出版社。2008年改制为中信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中信出版集团满怀激情,关注思想、关注理念、关注人物、关注资讯、关注时尚,为读者提供最前沿的思想与最优秀的学习实践,通过有价值的、有享受的阅读,倡导与展示新的文化主流,启动一个“大众阅读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