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
类型
可以朗读
语音朗读
224千字
字数
2019-07-01
发行日期
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本书深入探讨了应用文文体在汉唐小说发展和建构过程中的影响,研究角度别开生面。
内容简介
汉唐小说在文体构成上“杂糅众体”。目前学界多关注史传、诗歌、辞赋等与汉唐小说之关系,公牍文、书牍文、祝文等文体则较少关注。本课题在对融入汉唐小说“众体”统计、分类的基础上,考察其融入汉唐小说的具体方式;以叙事学和文体学交融的视阈,剖析各“文体”在小说叙事中的功能,揭示其融入汉唐小说的原因、规律;最后比较“众体”在汉唐小说中的组合方式,探讨汉唐小说文体建构的特点,及汉魏六朝小说过渡到唐传奇的深层原因。
本课题的价值和创新主要表现在:第一,将学界甚少关注的多种文体纳入汉唐小说研究的范围和视野,可进一步认识中国古代文言小说的文体特征、演变规律;第二,公牍文、书牍文、判文等对汉唐小说的渗透,影响了小说文体的嬗变,甚至新文体的衍生。考察汉唐小说对诸文体的“跨界借镜”,有助于推动古代文体研究的深入。
目录
- 版权信息
- 绪论
- 一、研究现状
- 二、存在的问题
- 三、解决问题的思路与方法
- 第一章 史传与汉唐小说
- 第一节 史传叙事体例对汉唐小说叙事结构的影响
- 一、“史传叙事体例”对汉魏六朝小说叙事结构之影响
- 二、“史传叙事体例”对唐代小说叙事结构之影响
- 三、汉、唐小说叙事结构之差异
- 第二节 “史识”对小说叙述干预及汉唐人小说观念的影响
- 一、求真——合乎情理
- 二、弘扬佛道儒教——劝诫世人
- 三、广见闻——补史之阙
- 第二章 论说文与汉唐小说
- 第一节 汉唐小说中“议论”的主体
- 一、叙述者与故事人物
- 二、叙述者与作者
- 第二节 汉唐小说中论说文本的形式
- 一、论(辩)
- 二、评
- 三、说(解、释)
- 第三节 汉唐小说中“论说文本”的叙事功能
- 一、调节叙述节奏
- 二、揭示主旨
- 第三章 书牍文与汉唐小说
- 第一节 汉魏六朝小说中书牍文本之扫描
- 第二节 唐代小说中的书牍文本
- 一、完整引用
- 二、摘录
- 三、转述
- 第三节 汉唐小说中书牍文本的叙事功能:串联故事
- 第四节 唐代小说中书牍文本的叙事功能
- 一、刻画故事人物心理
- 二、改变叙事结构
- 第四章 公牍文与汉唐小说
- 第一节 汉魏六朝小说中公牍文本概况
- 一、诏令类
- 二、奏议类
- 第二节 唐代小说中公牍文本概况
- 一、神仙、道士上书皇帝
- 二、帝王、冥王、臣子上书天帝
- 三、臣民上书皇帝
- 四、天帝及皇帝颁布的诏令
- 第三节 汉唐小说中公牍文本之叙事功能:连接叙事元素
- 第四节 唐代小说中公牍文本的叙事功能
- 一、聚焦主脑
- 二、展示故事人物心理
- 第五章 祝文与汉唐小说
- 第一节 汉唐小说中的祝文本
- 一、祈祷的主体
- 二、祷祝的目的
- 三、与宗教、文化习俗之关系
- 第二节 汉唐小说中祝文本的叙事功能
- 一、揭示人物内心世界
- 二、引故事人物出场
- 第六章 诗赋、骈文与汉唐小说
- 第一节 汉魏六朝小说之“诗笔”
- 一、汉魏六朝小说“诗笔”概况
- 二、汉魏六朝小说“诗笔”特点
- 第二节 唐代小说之“诗笔”
- 一、小说与诗相配
- 二、“诗笔”包孕于小说
- 第三节 “诗笔”在汉唐小说叙事中的作用
- 一、预叙情节或推动情节发展
- 二、控制叙述节奏
- 三、奠定叙述基调
- 四、揭示人物内心世界
- 第七章 碑铭文与汉唐小说
- 第一节 汉魏六朝小说中的碑铭文本及其叙事功能
- 一、补充故事内容
- 二、预言故事结局
- 第二节 唐代小说中的碑铭文本及其叙事功能
- 一、介绍墓主身世经历
- 二、抒发对墓主的哀悼和评赞
- 三、预示故事的走向和结局
- 第八章 词、判文与唐代小说
- 第一节 唐代小说中的词文本
- 第二节 唐代小说中的判文本
- 第九章 唐代小说对汉魏六朝小说的吸收
- 第一节 唐代小说对志怪小说的吸收
- 一、沿袭题材
- 二、增改情节
- 三、叙事思维
- 第二节 唐代小说对志人小说的吸收
- 一、取材真实
- 二、娱乐
- 三、以情节展现人物性格
- 第十章 “文本”的会通与汉唐小说的生成和演变
- 第一节 以一种“文体”为骨架会通其他“文本”
- 一、以史传为骨架融合其他文本
- 二、以书牍文本为骨架融合其他文本
- 三、以公牍文本为骨架融合其他文本
- 四、以诗文本为骨架融合其他文本
- 五、以碑铭文本为骨架融合其他文本
- 第二节 以一种“文本”为核心融会其他“文本”
- 一、从史传中选取核心文本加以衍生
- 二、从诗歌中选取核心文本加以衍生
- 三、从辞赋中选取核心文本加以衍生
- 四、唐代小说从志怪中选取核心文本加以衍生
- 结语
- 主要参考文献
- 一、典籍
- 二、专著
- 三、期刊论文
- 四、学位论文
展开全部
出版方
中华书局
中华书局,全名为中华书局股份有限公司,是中国一家集编辑、印刷、出版、发行于一体的出版机构,于1912年1月1日由陆费逵筹资创办于上海。创立之初,以出版中小学教科书为主,并印行古籍、各类科学、文艺著作和工具书等。同时,中华书局还自办印刷厂,至1937年拥有印刷机械300余架,职工1000余人。1954年5月,中华书局总部迁址北京,1958年改为以整理古籍为主的专业出版社,在整理出版古籍和学术著作方面更有长足的进展,从而享誉海内外。曾出版《中华大字典》《四部备要》《图书集成》《中华百科丛书》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