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本书涵盖文本注释、思想解读、方法反思三个方面,涉及出土文献研究的各个层次。

内容简介

本书选取近年出土的思想类文献中一些非常重要的篇章,如清华简《保训》《五纪》《汤在啻门》《殷高宗问于三寿》《汤处于汤丘》《心是谓中》、上博简《孔子诗论》、马王堆帛书《五行》《黄帝四经》,除分析这些文献的思想结构和哲学价值外,也试图借助这些文献对“中”“五”“和”“天”“命”“性”“孝”“心”“色”“礼”等重要的思想概念以及它们的相互关系作出新的解读。

本书还对上博简《鲁邦大旱》《天子建州》、郭店楚简《尊德义》、睡虎地秦简《为吏之道》四篇的文本作了全面注释,试图从文字到思想,对这四篇予以整体的考察。最后三章对出土文献研究方法论进行多方思考,试图揭示出土文献研究的独特性和有限性。

目录

  • 版权信息
  • 总序
  • 前言
  • 第一章 清华简《保训》的“中”即“公平公正”之理念说
  • 一、“中”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政治原则
  • 二、四个“中”均当释为“公平公正”
  • 三、何谓“三降之德”
  • 四、结语
  • 第二章 从《逸周书》二文看清华简《保训》之“中”的刑书性质
  • 一、既是实物又是理念的“中”
  • 二、由《尝麦》篇看“中”的刑书性质
  • 三、《度训》篇的启示
  • 第三章 清华简《五纪》的“中”观念研究
  • 一、代表最高理念的“中”
  • 二、作为具体德目的“中”
  • 三、作为一种行为方式的“中”
  • 四、余论
  • 第四章 清华简《汤在啻门》所见“五”的观念研究
  • 一、《汤在啻门》所见“五”的材料
  • 二、“水、火、金、木、土”当为“地”之五行
  • 三、《汤在啻门》是否已有尚土和生克观念
  • 四、从《汤在啻门》五行观看此文的性质和时代
  • 第五章 清华简《殷高宗问于三寿》上下两部分简文研究
  • 一、《殷高宗问于三寿》释文及研究现状
  • 二、基本情况和主要内容
  • 三、上下两部分的解读
  • 四、本篇的性质
  • 第六章 从“食烹之和”到“和民”
  • 一、《汤处于汤丘》的基本情况
  • 二、《汤处于汤丘》关于“和”的论述
  • 三、从“和”的角度看此文的思想属性和时代特征
  • 四、余论
  • 第七章 清华简《心是谓中》的心论与命论
  • 一、简文文意的梳理
  • 二、《心是谓中》中的心论
  • 三、《心是谓中》中的命论
  • 四、结语
  • 第八章 “色”与“礼”的关系
  • 一、三家所见“色”与“礼”关系的论述
  • 二、三家关于“色”与“礼”关系的讨论
  • 三、先秦文献所见以“礼”制“色”
  • 四、余论
  • 第九章 上博简《鲁邦大旱》思想研究
  • 一、《鲁邦大旱》的重新解读
  • 二、《鲁邦大旱》的思想特色:与《晏子春秋》比较
  • 三、《鲁邦大旱》的思想特色:神事与人事
  • 四、《鲁邦大旱》的思想特色:刑与德
  • 第十章 上博简《天子建州》注释
  • 第十一章 郭店楚简《尊德义》分章考释
  • 第十二章 郭店楚简中的“天”“命”“性”
  • 一、从“天生本、人生化”看天人意识
  • 二、郭店楚简所见儒家形上学意识
  • 三、余论
  • 第十三章 睡虎地秦简所见对“孝”的重视
  • 一、睡虎地秦简法律文书中与“孝”相关的罪行
  • 二、睡虎地秦简《为吏之道》及《日书》所见的“孝”
  • 三、余论
  • 第十四章 睡虎地秦简《为吏之道》注释
  • 第十五章 马王堆帛书《黄帝四经》法思想的人性论基础
  • 一、《黄帝四经》法思想的天道论基础和人性论依据
  • 二、“有害”论是一种人性论表述
  • 三、“有害”论和动静关系论
  • 四、《经法·道法》的逻辑结构和人性论
  • 五、《黄帝四经》人性论的独特性
  • 第十六章 价值与局限:思想史视野下的出土文献研究
  • 一、出土文献的思想史意义和价值
  • 二、出土文献研究的局限性
  • 三、出土文献研究的方法论问题
  • 第十七章 出土文献与思想史研究方法论刍议
  • 第十八章 20世纪学科体制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古典学
  • 一、近代学科体制影响下的中国古典学
  • 二、20世纪中国古典学研究的三种类型
  • 三、出土文献在古典学复兴中的作用
  • 后记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尚无评分
目前还没人评分

出版方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成立于1955年,是新中国建立后成立的第一家大学出版社。时光在文字与光阴中驻足,我们在积聚书香与赓续文脉之时,也有一点小小的向往,在徜徉中拢住自我与他者的目光,给天下读书人一点点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