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历史好书。全新史料,独家揭秘。哈佛大学教授为你展示,不为人知的苏美政治游戏。

内容简介

1991年苏联的解体无疑是20世纪发生的最重大的事件之一。作者根据新解密的老布什总统图书馆的绝密档案,包括总统顾问的备忘录和老布什与世界各国领导人的绝密电话记录,重新解读了那段纷繁复杂的历史。 本书挑战了关于冷战结束的传统观念,揭示了布什政府试图结束冷战、保全苏联作为其国际舞台上的重要伙伴的复杂游戏。

目录

  • 版权信息
  • 媒体推荐
  • 插图
  • 序言
  • 第一章 最后的峰会
  • 莫斯科会议
  • 宴会上的不速之客
  • 软弱的基辅演讲
  • 第二章 8月的坦克
  • 克里米亚的囚徒
  • 俄罗斯的反抗
  • 自由的胜利
  • 第三章 反政变
  • 俄罗斯的复兴
  • 独立的乌克兰
  • 拯救帝国
  • 第四章 走向分裂
  • 左右为难的华盛顿
  • 俄罗斯方舟
  • 幸存者
  • 第五章 人民的声音
  • 期待
  • 乌克兰公投
  • 斯拉夫三国一体
  • 第六章 再见了,帝国
  • 森林之外
  • 欧亚国家的诞生
  • 莫斯科的圣诞节
  • 后记
  • 致谢
  • 注释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4.5
52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难以挣脱的历史轨迹:苏联崩溃中的戈尔巴乔夫

    我对苏联历史一直有着浓厚的兴趣,作为一个在现代史上对中国影响巨大的国家,一个曾经与美国争锋让世界紧张的国家,它的历史承载太多值得深度挖掘的元素,它的快速坍塌更是令人深思。最近,又读了两本这方面的作品,《失败的帝国:从斯大林到戈尔巴乔夫》,《大国的崩溃》,其中对苏联最后日子的描写尤其令我印象深刻。


    两部著作聚焦的并非苏联整体历史,《失败的帝国》聚焦苏联二战后的历史,而《大国的崩溃》的英文原版副标题是 “苏联最后的日子”,着眼点更在苏联解体过程,其中戈尔巴乔夫、叶利钦、布什的互动和博弈是重点。是的,这两本书就如我们看一张地图,不断调整比例尺,将范围缩小,却对细节更加明了,从苏联历史切出二战后一段,又从其中切出苏联的解体一段放大,整个阅读过程如同一次深度认知之旅,充满惊喜和快意。
    在两部作品中,戈尔巴乔夫的命运给我的印象更深,可以说,他承接的是一个疲态尽显的帝国。二战后的苏联,人们沉浸在一种大国幻觉之中,《失败的帝国》生动的描绘了那时苏联的状况,而正是这种大国定位,让本身基础薄弱的苏联走上了一条不断消耗国力和人民期待的不归路。在这个过程中,似乎曾有转折出现,但是其体制从未有根本改变,所以,赫鲁晓夫看上去要带来些新气象,但是在苗头不对后,很快刹车,也让他很快失去了知识分子的支持。而告别了爱瞎折腾的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时代显得僵化无趣,但是,勃列日涅夫却是苏联领导人中与欧美关系上最为柔和的一位,他非常珍视与美国总统,特别是尼克松的个人关系,并推动着双方军事对峙的冷却。
    但是,无论是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都无法摆脱那种二战以后的苏联的自我定位,这已经成为一种深入苏联内政外交的基因。所以,赫鲁晓夫依然要将坦克开入匈牙利,勃列日涅夫也要向阿富汗派出军队,他们曾经积累的国内外声望,常常很快就毁于一旦。他们也常常感到委屈,为什么他们的 “善意” 妥协和让步,回报却是自己联盟的离心力,于是,他们的选择是以一种激进的方式进行对抗,此时,理智似乎已经退居二线。
    终于,到了戈尔巴乔夫时代,他的后来的声望有些吊轨,他一方面被认为是摧毁苏联的罪人,又同时被另一些人视作给前苏联带来民主自由的英雄。然而,当你阅读苏联解体前后的那段历史,你会感觉这是一个悲剧性的人物,无论从战略上到细节上,甚至到个人魅力,他在同时代领导人中都可谓较为平庸的一员,却发起了一场失控的变革,在这个过程中,他屡次误判,敌我不分,始终无法有效的建立一个联盟,倒是成为他人的棋子。苏联的解体恰恰是戈尔巴乔夫最不愿看到的结果,在《大国的崩溃》中,对他那段日子的描述,让读者足以心生同情,那时的他几乎成为了叶利钦任意利用和羞辱的玩物,尊严丧尽。同时,他却还不识时务的试图保持这个联盟,那一刻完全站在了时代趋势的反面,结果只能是自取其辱,悲哀的退在幕后。
    事实上,戈尔巴乔夫身上,依然继承着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沿袭下来的特质,同样的在改革和维系苏联所谓大国地位的地缘政治中纠结。事实上,复盘来看,苏联最后的崩溃,美国没有起到太大作用,布什政府甚至一直试图力撑戈尔巴乔夫,保住苏联的结构,毕竟对于一个拥有核武器的大国来说,稳健的变革对美国不是坏事。而在改革过程中,戈尔巴乔夫体现出了自己的性格弱点,他激进的推进,愈发不顾其他利益集团的感受,并未充分的建立一个改革核心。到了后期,他的改革班子越来越窄,成为少数几个人的游戏,而不顾苏联已有政治结构下的其它领导人,类似的激进而把自己往墙角逼的改革故事,我们并不陌生,它最终制造利益团体的分裂。而与此同时,中央的分裂,势必造成对整个联盟控制力的弱化,要知道所谓 “苏维埃联盟”,那是有着不同民族和诉求的成员国组成,从波罗的海三国到乌克兰,终于,这个联盟开始坍塌,而当叶利钦以俄罗斯总统的身份公开与戈尔巴乔夫对抗的时候,这个联盟的存在也就失去了根本的依托。而最后,戈尔巴乔夫还似乎如鸵鸟一般的要维系一个苏联的架子和名义,如同一个克林姆林宫的祥林嫂一般,唠唠叨叨,实质上却已经成为无法参与后苏联时代政治博弈的边缘人。
    从《失败的帝国》到《大国的崩溃》,你可以感受到一种政治模式的传承,它不容易被打破,往往需要更有决断力,同时更有利益团体捏和力的人物才能促成。很遗憾,戈尔巴乔夫不是这种人,有趣的是,从俄罗斯的叶利钦,到乌克兰的克拉夫丘克,却恰是在本国中更有决断力,又善于辨识和达成联盟的时代枭雄,面对他们,戈尔巴乔夫的失败更加不可避免。
    不过,令人遗憾的是,叶利钦,甚至到后来的普京,都未能完全摆脱苏联的政治基因,他们同样在开始乐于与西方接触和合作,却慢慢发现得不到预期的收益,更不断增强一种受辱感。所以,苏联解体后的兴奋很快散去,而美国一些缺乏远见的政客也过于沉浸于 “肢解” 敌人的快感中,没有及时抓住时间窗口,将苏联纳入到一个更友善的框架下。相反,西方国家的过度提防和傲慢终于还是让后来的俄罗斯与美国成为关系复杂,如今对抗性的关系。而对于俄罗斯,从更远的历史,到更近的苏联,依然沿袭着大国的自我定位,尽管它的 GDP 如今不到美国的 7%,中国的 12%,德国的 40%,甚至比韩国低。历史的发展常常有难以轻易摆脱的轨迹,它穿越历史,并试图继续延伸,考验着历史参与者的智慧和担当,而《失败的帝国》和《大国崩溃》读罢,会让你对苏联这段历史轨迹,有更细节的认识,引发更深度的思考。

      4
      1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 帝国之殇 •🔥

      —— 苏联解体三十年・12.25 —— ️ 谁也不会想到:强大到让西方世界,生活在恐惧中达半个世纪之久的苏联…… 最后一任领导人戈尔巴乔夫问英国前首相撒切尔夫人的问题居然是 "您是如何保障英国人民获得足够的食物呢?"。🔻地大物博,物产丰富的社会主 yi 带头大哥苏联,解体前,人民饥肠辘辘,常年都吃不饱饭……🔻撑到 1991,存在 69 年,有着 2000 多万党员的苏联解体,唯一的象征性反抗,只有为期 3 天的 819 事件,曾经的社会主 yi 灯塔,就此轰然倒塌!️ 很多人觉得这是社会主 yi 的错,可以去查查资料: 是谁…… 推平纳粹将红旗插上国会大厦? 是谁…… 为农业国迅速建设成工业国提供了一个全新的样板? 是谁…… 为落后社会跃升到发达社会指明了另外一个方向?🔻很多人觉得这是计划经济体制的锅,再查查资料: 是谁……20 世纪大萧条期间工业产量跃居世界第二? 是谁…… 建造了第一座核电站? 是谁…… 发射第一颗人造卫星? 是谁…… 送去了太空第一位宇航员?🔻‘’很多人通常认为计划经济的缺陷在于缺乏激励机制:一切都由中央大包大揽,吃大锅饭,按需分配,那么既然不能多劳多得,谁会有动力拼命工作呢?此外谁会主动做那些最脏最累的活呢? 米塞斯说,即便所有人都成了圣人,由于欠缺经济计算的工具,计划经济必然会因为生产混乱,最终导致贫困和崩溃。这都是因为主观的内心世界不可度量,而外部物质世界是可以被度量的,计划经济欠缺打通这两个世界的工具,也就是基于货币的经济计算。 计划经济由于没有私有产权,生产要素不能被私人所有,因此无法基于个人的意愿进行交易;没有交易也就没有办法产生交易的货币价格,没有交易的货币价格,就没办法计算你成本和收益,和你的目标的收益。无法经济计算,也就无法知道盈亏,从而也就没办法知道你是否有效地使用了资源。‘’ 说的都对!🔻但是,想要发展是需要原始积累的,想要快速发展,要么学早期西方国家:靠对外掠夺,要么像二战后马歇尔计划:靠外部援建…… 鉴于外部氛围和苏联的体量,当这两条都无法实现时,就只能靠国内勒紧裤腰带,集中力量办大事……🔻我在《富国陷阱》的解读里也提到过:其实对于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来说,先进行市场化的轻工产业发展进行前期积累,比较合理。🔻但这需要较长的发展时间以及内外部环境适合的前提,而对于当时内外部紧张的情况,对于类似苏联这种体量的国家:计划经济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反而是最优选择。🔻而在历经前期积累,度过危机时段,进入平稳发展期的时候,市场经济对于资源分配的优势就体现出来了:就像我国在 70 年代末对市场机制的引入和运用,就是时机把握相对合理的例子。💢・是因为,市场经济,还是目前为止社会经济资源分配最有效的方式。💢・尤其适用于常规的,和平时期的发展环境。️ ‘’实际上,历史上的苏联是存在价格的,只不过这种价格是虚假的价格,是苏联的官员们拍着脑门武断的规定出来的价格,而不是基于私人所有权的真实价格。🔻随着技术发展,尤其是计算机技术的迅猛发展,一些企业家们受技术的影响,认为计划经济的难题将被技术攻克。马云和刘强东就曾发表类似意见。马云说,由于大数据强大的数据获取能力,未来很可能计划经济会比市场经济更有效率。🔻但是即便是这样,内心世界仍然是无法用数字来表示和度量的;而外在的物质世界里,各式各样的生产要素的单位,仍然是不同的。 即便在这么科幻的场景下,内心世界还是无法沟通到外部世界,经济还是无法有效进行盈亏计算。 只要人类的心灵构造不变,只要我们人还是今天这样的人,那么私有产权和市场经济就是目前经济繁荣必要的基础。‘’💢・经济发展早期的原始积累阶段,计划经济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太过于明显,让这种体制惯性依赖延续了下来,而没有看清楚两种机制各自的片面性和适用期的不同。💢・经过早期的快速发展,面对更加庞大的经济规模和复杂的经济结构,在方向和全局上运用计划手段的同时。可逐步引入市场机制,利用好价格信号,可以更有效配置资源!……️ 苏联之殇,本质上并不在于计划与市场机制的优劣,更不在于主义之分! 其实是没有在合适的时期,运用合适的制度优化资源配置,促进社会经济发展,以至于结构僵化,经济停滞,人心尽失…… 而如果不是国家之殇,又何至于沦为纷争动乱之地,欧洲子宫之所……💢 亡, 终究还是百姓苦! 望,以史为镜,中华复兴!!…………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改变人类历史进程的崩塌

        本书详细的复盘了苏联最后的五个月,各式各样的人物缤纷登场,使用详实材料,跌宕起伏的情节,像看小说似的读来欲罢不能,非常精彩。读本书也澄清了流传很广的美国阴谋论。看着这个强大的帝国崩塌还是很兴奋的,推荐一下。

          转发
          评论
        • 查看全部10条书评

        出版方

        天地出版社·华夏盛轩

        北京华夏盛轩图书有限公司 成立于2008年08月18日,注册地址在北京市丰台区方庄芳群园三区3号楼7层,主要从事图书、报纸、期刊、电子出版物批发、零售;资料编辑;版权贸易;组织文化艺术交流活动(不含演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