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丧葬文化是历史研究中逃不掉的话题,但是鲜有专著,这套书填补空白。

内容简介

本套书以时间为经、空间为纬,涵盖了先秦、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宋代、辽夏金元、明清、民国八个重要历史时期,每卷紧密围绕该时期的丧葬观念、丧葬制度、丧葬习俗、丧葬设施、丧葬用品等中心议题,对我国不同时期、不同地域和不同民族的殡葬历史进行了较为全面而客观的研究和阐释,重点探讨了殡葬史的相关层面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的“变”与“不变”,为我国殡葬历史文化研究的深入开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目录

  • 版权信息
  • 中国殡葬史(第一卷):史前·先秦
  • 《中国殡葬史》编撰委员会
  • 《中国殡葬史》审定委员会
  • 《中国殡葬史》编审办公室
  • 主编简介
  • 本卷作者简介
  • 总导论
  • 导论
  • 第一章 殡葬观念
  • 第一节 时代背景
  • 第二节 社会思想观念与殡葬礼俗
  • 第三节 “二元”世界中的殡葬形态发展
  • 第四节 厚葬观与薄葬观的争鸣
  • 第二章 史前时期的殡葬习俗
  • 第一节 居住形态和埋葬形式
  • 第二节 葬俗
  • 第三节 葬式葬法
  • 第四节 葬具
  • 第三章 夏商时期的殡葬习俗
  • 第一节 埋葬习俗
  • 第二节 公共墓地
  • 第三节 殉葬与祭祀
  • 第四节 墓葬所见等级差异
  • 第四章 两周时期的殡葬礼俗
  • 第一节 殡葬礼俗
  • 第二节 墓地制度
  • 第三节 等级制度
  • 第四节 殉葬与祭祀
  • 第五节 遗体保护方式
  • 第六节 边远地区殡葬习俗的差异
  • 第七节 余论
  • 第五章 随葬品的多重价值
  • 第一节 随葬品在年代学研究中的作用
  • 第二节 对随葬品的类别、数量与质量的解读
  • 第三节 随葬品所提供的研究信息
  • 第四节 随葬品在生产技术研究中的价值
  • 结语
  • 参考文献
  • 索引
  • 后记
  • 中国殡葬史(第二卷):秦汉
  • 《中国殡葬史》编撰委员会
  • 《中国殡葬史》审定委员会
  • 《中国殡葬史》编审办公室
  • 主编简介
  • 本卷作者简介
  • 导论
  • 第一章 殡葬观念
  • 第一节 春秋战国生死观的延续
  • 第二节 秦汉儒家生死观
  • 第三节 秦汉社会的厚葬与薄葬
  • 第四节 其他殡葬观念
  • 第二章 殡葬制度
  • 第一节 殡葬礼制
  • 第二节 服丧制度
  • 第三节 祭祀制度
  • 第四节 殡葬礼俗与社会生活
  • 第三章 墓葬演变
  • 第一节 帝陵
  • 第二节 诸侯王墓
  • 第三节 平民墓葬
  • 第四章 随葬品
  • 第一节 随葬品的“生活化”
  • 第二节 随葬品中的来世与永生
  • 结语
  • 参考文献
  • 索引
  • 后记
  • 中国殡葬史(第三卷):魏晋南北朝
  • 《中国殡葬史》编撰委员会
  • 《中国殡葬史》审定委员会
  • 《中国殡葬史》编审办公室
  • 主编简介
  • 本卷作者简介
  • 导论
  • 第一章 殡葬理念
  • 第一节 薄葬观
  • 第二节 灵魂不灭思想
  • 第三节 殡葬中的宗教影响
  • 第四节 殡葬中的孝道影响
  • 第二章 殡葬制度
  • 第一节 魏蜀吴殡葬制度
  • 第二节 两晋殡葬制度
  • 第三节 南朝殡葬制度
  • 第四节 十六国和北朝殡葬制度
  • 第五节 殡葬制度的相互影响
  • 第三章 殡葬习俗
  • 第一节 魏蜀吴殡葬习俗
  • 第二节 两晋殡葬习俗
  • 第三节 南朝殡葬习俗
  • 第四节 北朝殡葬习俗
  • 第五节 汉族与其他民族殡葬习俗的相互影响
  • 第四章 墓葬
  • 第一节 家族墓地流行
  • 第二节 墓室形制多样
  • 第三节 墓葬建筑独特
  • 第四节 墓葬绘画盛行
  • 第五章 葬具与随葬品
  • 第一节 棺椁
  • 第二节 随葬品
  • 第三节 赙物与赠官
  • 第六章 殡葬风水
  • 第一节 殡葬风水理论的成熟
  • 第二节 殡葬风水实践的盛行
  • 第三节 宗教与殡葬风水
  • 第七章 居丧
  • 第一节 居丧与丧服
  • 第二节 国恤制度与居丧法律化
  • 第三节 北朝居丧多样化
  • 第四节 居丧习俗的变革
  • 结语
  • 参考文献
  • 索引
  • 后记
  • 中国殡葬史(第四卷):隋唐五代
  • 《中国殡葬史》编撰委员会
  • 《中国殡葬史》审定委员会
  • 《中国殡葬史》编审办公室
  • 主编简介
  • 本卷作者简介
  • 导论
  • 第一章 殡葬理念
  • 第一节 死亡观
  • 第二节 厚薄葬观念
  • 第三节 殡葬思想的发展
  • 第四节 地域观念
  • 第二章 殡葬礼法
  • 第一节 殡葬礼制与法令
  • 第二节 唐礼丧服制度的演变
  • 第三节 职掌殡葬的相关机构与使职
  • 第三章 殡葬习俗
  • 第一节 殡葬方式
  • 第二节 殡葬程序
  • 第三节 葬仪葬法
  • 第四节 相墓与风水
  • 第五节 占卜与择地
  • 第六节 其他习俗
  • 第四章 墓葬形制
  • 第一节 帝王陵墓
  • 第二节 贵族大臣墓葬
  • 第三节 平民与下级官员墓葬
  • 第五章 葬具与随葬品
  • 第一节 凶肆
  • 第二节 棺椁
  • 第三节 随葬品
  • 第六章 殡葬文化的交流
  • 第一节 墓葬中的异域文明
  • 第二节 中原周边地区的丧葬文化
  • 第三节 异域丧葬中的中原文化
  • 结语
  • 参考文献
  • 索引
  • 后记
  • 中国殡葬史(第五卷):宋代
  • 导论
  • 《中国殡葬史》编撰委员会
  • 《中国殡葬史》审定委员会
  • 《中国殡葬史》编审办公室
  • 主编简介
  • 本卷作者简介
  • 第一章 殡葬观念与殡葬制度
  • 第一节 殡葬观念
  • 第二节 殡葬制度
  • 第三节 宋代殡葬礼仪的变革及其特征
  • 第二章 殡葬程序
  • 第一节 殡丧
  • 第二节 埋葬
  • 第三节 祭祀
  • 第四节 墓祭
  • 第五节 居丧
  • 第三章 殡葬礼仪
  • 第一节 帝王的殡葬礼仪
  • 第二节 官员的殡葬礼仪
  • 第四章 殡葬习俗
  • 第一节 火葬
  • 第二节 厚葬
  • 第三节 风水
  • 第四节 佛事
  • 第五节 缓葬与义冢
  • 第五章 墓地与墓室
  • 第一节 帝王陵寝
  • 第二节 家族墓地
  • 第三节 墓室
  • 第四节 合葬与迁葬
  • 第五节 墓域设施
  • 第六章 葬具、明器和随葬品
  • 第一节 葬具
  • 第二节 明器
  • 第三节 随葬品
  • 结语
  • 参考文献
  • 索引
  • 后记
  • 中国殡葬史(第六卷):辽夏金元
  • 《中国殡葬史》编撰委员会
  • 《中国殡葬史》审定委员会
  • 《中国殡葬史》编审办公室
  • 主编简介
  • 本卷作者简介
  • 辽代
  • 导论
  • 第一章 殡葬观念与规制
  • 第一节 各阶层人士对死丧与殡葬的认识
  • 第二节 皇帝为臣下遣使治丧
  • 第三节 官员的丁忧与起复
  • 第二章 殡葬形式及其过程
  • 第一节 殡葬形式
  • 第二节 停柩权厝
  • 第三节 营造墓穴与依礼下葬
  • 第三章 墓葬形制
  • 第一节 火葬
  • 第二节 土葬
  • 第四章 殡葬风俗
  • 第一节 墓葬中的风水说
  • 第二节 殡葬中的佛教因素
  • 第三节 金属网络与金属面具
  • 第五章 葬具和随葬品
  • 第一节 葬具
  • 第二节 随葬品
  • 第三节 墓室、墓道、棺椁壁画与随葬画像石
  • 第四节 人殉、随葬木石俑与牲殉
  • 第六章 墓志铭
  • 第一节 墓志铭的各种称谓
  • 第二节 撰写志文者之身份
  • 第三节 志主人数与志文风格
  • 第七章 契丹皇帝的葬仪与陵墓
  • 第一节 契丹皇帝的葬仪
  • 第二节 祖陵与祖州
  • 第三节 怀陵与怀州
  • 第四节 显陵、乾陵与显州、乾州
  • 第五节 庆陵与庆州
  • 第六节 奉陵州城建制之特色
  • 第八章 皇家的宗庙与祭祀
  • 第一节 御容造像
  • 第二节 帝王宗庙
  • 第三节 祭祖活动
  • 西夏
  • 导论
  • 第一章 党项族先民的殡葬
  • 第一节 唐代党项族上层的殡葬
  • 第二节 五代时期党项族上层的殡葬
  • 第三节 宋初党项族的殡葬
  • 第二章 殡葬观念和礼仪
  • 第一节 重视殡葬
  • 第二节 厚葬和薄葬
  • 第三节 儒、佛、道对丧葬的影响
  • 第三章 殡葬形式
  • 第一节 土葬
  • 第二节 火葬
  • 第三节 塔葬
  • 第四节 天葬
  • 第五节 混合葬和招魂葬
  • 第四章 皇室丧葬
  • 第一节 西夏陵古今
  • 第二节 皇陵的布局
  • 第三节 皇陵的特点
  • 第四节 陵园地面建筑
  • 第五节 陵园建筑的装饰
  • 第六节 陪葬墓
  • 第五章 贵族、官员墓葬
  • 第一节 宁夏闽宁村西夏贵族墓
  • 第二节 内蒙古乌海市西夏某参知政事墓
  • 第三节 甘肃武威西郊林场西夏官吏墓
  • 第六章 平民和僧人的墓葬
  • 第一节 贫民的墓葬
  • 第二节 僧人的墓葬
  • 第七章 葬具和随葬品
  • 第一节 葬具
  • 第二节 随葬品
  • 第八章 丧事和丧服
  • 第一节 丧事
  • 第二节 丧服
  • 结语
  • 金代
  • 导论
  • 第一章 殡葬观念
  • 第一节 生死观和殡葬观
  • 第二节 殡葬与孝道
  • 第二章 殡葬礼仪和习俗
  • 第一节 殡葬礼仪
  • 第二节 风水与殡葬
  • 第三节 殉葬、剺面、“烧饭”及其他
  • 第三章 墓地、墓室、葬具及随葬品
  • 第一节 帝王陵寝
  • 第二节 墓葬类型和葬具
  • 第三节 神道与石刻群
  • 第四节 随葬品与墓葬装饰
  • 第四章 帝王宗庙与祭祀制度
  • 第一节 帝王宗庙
  • 第二节 祭祀制度
  • 结语
  • 元代
  • 导论
  • 第一章 丧葬程序
  • 第一节 汉人的殡葬
  • 第二节 居丧与祭祀
  • 第三节 蒙古人的丧葬
  • 第四节 回回和其他族的丧葬
  • 第五节 收埋孤老及无名尸体
  • 第二章 殡葬习俗
  • 第一节 火葬的流行
  • 第二节 风水与丧葬
  • 第三节 佛、道二教对丧葬的影响
  • 第四节 厚葬和盗墓
  • 第三章 墓地与墓室
  • 第一节 墓地
  • 第二节 墓室的形制
  • 第三节 墓室的壁画和砖雕
  • 第四节 义冢、普济塔、生茔(寿函)和衣冠冢
  • 第四章 葬具和随葬品
  • 第一节 棺椁
  • 第二节 墓志铭和神道碑
  • 第三节 基督教徒、伊斯兰教徒墓碑
  • 第四节 随葬品
  • 参考文献
  • 索引
  • 后记
  • 中国殡葬史(第七卷):明清
  • 《中国殡葬史》编撰委员会
  • 《中国殡葬史》审定委员会
  • 《中国殡葬史》编审办公室
  • 主编简介
  • 本卷作者简介
  • 导论
  • 第一章 殡葬观念
  • 第一节 孝道与厚葬观
  • 第二节 择葬与风水观
  • 第三节 殡葬观念中的佛教因素
  • 第四节 宗族与殡葬观念
  • 小结
  • 第二章 殡葬礼制
  • 第一节 明清国家有关丧葬的律令
  • 第二节 皇家的殡葬制度
  • 第三节 官民的殡葬制度
  • 小结
  • 第三章 殡葬习俗
  • 第一节 殡葬习俗概略
  • 第二节 停丧缓葬的盛行
  • 第三节 火葬的局部盛行
  • 第四节 南方地区的二次葬
  • 第五节 夭殇和冥婚
  • 第六节 归葬
  • 小结
  • 第四章 殡葬问题及其社会应对
  • 第一节 作为社会问题的殡葬
  • 第二节 国家的治理
  • 第三节 社会的应对
  • 小结
  • 第五章 墓葬
  • 第一节 墓地
  • 第二节 墓地建筑与坟冢
  • 第三节 墓制
  • 第四节 葬具与随葬物品
  • 小结
  • 第六章 殡葬的地域特色和民族差异
  • 第一节 地域特色
  • 第二节 民族差异
  • 小结
  • 第七章 中西交汇与明清殡葬礼俗的变革
  • 第一节 传教士与中国葬俗
  • 第二节 晚清西式葬礼的出现
  • 小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索引
  • 后记
  • 中国殡葬史(第八卷):民国
  • 《中国殡葬史》编撰委员会
  • 《中国殡葬史》审定委员会
  • 《中国殡葬史》编审办公室
  • 主编简介
  • 本卷作者简介
  • 导论
  • 第一章 殡葬观念
  • 第一节 传统殡葬观念的延续及其批判
  • 第二节 科学文明的殡葬观念
  • 第三节 指向阶级、国家与民族的殡葬观念
  • 小结
  • 第二章 殡葬制度
  • 第一节 《礼制》、《服制》中的殡葬条款
  • 第二节 社会公众人物的殡葬制度
  • 第三节 《丧礼》的制定
  • 第四节 军人的殡葬制度
  • 第五节 殡葬服务设施管理制度
  • 小结
  • 第三章 殡葬礼俗
  • 第一节 农村传统殡葬礼俗的延续
  • 第二节 城市殡葬礼俗的新旧杂糅
  • 第三节 政治盛典:“国父”孙中山的葬礼
  • 第四节 政府力量与殡葬习俗的嬗变
  • 小结
  • 第四章 殡葬礼俗的奢华风尚
  • 第一节 上海的大出丧
  • 第二节 其他地区的大出丧现象
  • 第三节 社会等级与炫耀性消费
  • 小结
  • 第五章 祭祀
  • 第一节 民间社会中的私祭
  • 第二节 国家层面的祭天与祀孔
  • 第三节 对著名政治人物的公祭
  • 第四节 对烈士的公祭
  • 第五节 抗战时期国民党、共产党对黄帝陵的公祭
  • 小结
  • 第六章 殡葬服务设施
  • 第一节 殡仪馆、寄柩所
  • 第二节 火葬场
  • 第三节 现代公墓
  • 第四节 名人墓
  • 第五节 革命烈士墓
  • 小结
  • 第七章 少数民族的殡葬习俗
  • 第一节 殡葬习俗的“汉化”倾向
  • 第二节 外来宗教对殡葬习俗的影响
  • 第三节 部分殡葬习俗的消亡、简化与革新
  • 第四节 较为普遍的殡葬高消费
  • 小结
  • 第八章 殡葬组织
  • 第一节 殡葬合作组织
  • 第二节 慈善类殡葬组织
  • 第三节 营利性殡葬组织
  • 第四节 殡葬同业公会
  • 小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索引
  • 后记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4.1
7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中国殡葬史就是一部中国文化史

    在我们的文化认知中,把 “生老病死” 视为人生的 “全过程”,“生” 是起点,“死” 是终点。但是 “死去” 就真的代表消失吗?不,我们希望亲人在离去后,可以去到更美好的 “天上的世界”,那里就是人们逝去后灵魂安息的地方。尤其是古代社会,从帝王将相到布衣百姓,“事死如事生” 成为中国殡葬文化中一个极为突出的特点。


    从考古学角度来看,多少重要的考古发现,现在博物馆中收藏的一件件陶器、青铜器、玉器、帛画、珠宝… 大多都是在古代墓葬的挖掘研究中获得新的认知,解码历史谜题,
    殡葬史在某种程度上构成中华民族五千年不断裂的礼制文明史。但中国殡葬史不是 “迷信史”,更不是 “落后史”,中国殡葬制度的发展过程是人类文明史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套书共 8 卷,从史前文明,夏商周,再到秦汉、魏晋南北朝… 一直到明清、民国,涵盖了中国历史八个重要历史时期,非常全面探讨了中国殡葬文化在不同时代的观念、礼制、规模、习俗 等方方面面的内容。
    慢慢看,一定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2
      4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祀死 (祭祀死者)、侍生 (服侍生者),孰重孰轻,一直是传统中国社会讳莫高深,却又绕不开的一个话题。在国内外出版的为数众多的殡葬文化著述中,普遍都存在着如下几个特点:编纂性的著作占有相当大的比重,真正有分量的开拓性的研究仍然不多;殡葬理论研究少,特别是地方性、民族性殡葬文化尚未引起学界足够的重视;历史层面丧葬文化内容的研究相对集中,而对现实层面,尤其是建立在对现代丧葬文化进行调查基础上的研究很是缺乏。李伯森先生主编的这套丛书能从从整体上反映我国不同时代、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不同信仰的殡葬历史发展轨迹与特征的大型系列图书。图书的撰写立足于扎实的文献资料征引、历史考古文献,以及调查论证基础上,做到文字与图像资料相结合。该项目成果总结我国殡葬历史文化的优秀遗产,是一套具有填补学术空白意义的大型学术类图书。应该也是目前市面上最齐备的一套中国殡葬历史集了。关于本书的另一大亮点,就是订出了 3 大研究规范,这是以前同类殡葬史书籍中所未见的,相当有创见性:1. 方向 --> 以唯物史观为指导殡葬史属于历史,历史研究必须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为指导。长期以来殡葬史研究中对于历史上的殡葬现象的发展与变化原因关注不够,很少注意殡葬与其相同时空的客体世界的环境与物质变化关系,更多关注精神层面的研究。这里的物质包括人们的生产方式、生产关系、科技发展水平,以及由物质生活决定的哲学社会科学认知能力。从人类墓葬的起源来说,它不是迷信的产物,而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历史必然。不同地区一般大众的墓葬,因各自环境的不同,决定了先民文化的多样性,正如马克思谈到自然环境的不同而导致的人类文化差异时指出的:“不同的共同体在各自的自然环境中,找到不同的生产资料和不同的生活资料。因此,它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产品,也就各不相同。”2. 基础起点 --> 以社会发展史为基础以往的殡葬史研究大多只是将其作为文化史、风俗史的一部分,而对殡葬史作为社会发展史的必要组成部分则忽略。史前时代的墓葬是人们生产发展的结果,也是相对较为固定群居的出现及人与人之间意识、思维、观念、思想的形成与发展之派生物。从简单埋葬 --> 隆重厚葬 --> 简约务实,这不就跟中国历史的发展脉络相辉映吗?3. 手段 --> 多学科相结合本书以多学科结合的方式进行研究探讨,最大限度地吸收考古学、历史学、环境学、人类学、民族学、民俗学、社会学、法学、哲学等有关古代殡葬文化研究方面的新资料、新成果、新理论、新方法,这也是符合现代科学研究从分学科走向多学科、跨学科结合的发展趋势。

        1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3.0
        沧桑辉煌终成土

        这本书非常细致地从古至今,从先秦到民国介绍了各个时期殡葬的文化,殡葬专业的学生可作为专业参考细读。


        墓葬主要分两部分,意义和实物,从古至今意义的变化比较小,让逝者入土为安,期待有来世,灵魂何去何从活着的人大概也是不清楚的,从物理上讲应该是不存在,但人就是愿意为之赋予更多意义的物种,祭祀从古至今也是人之大事。
        随葬品从古至今大致的变化是,从简单到复杂再到简单,封建社会的君主、帝王将相的墓应该是最恢宏的,到今天随葬品少很多,不过安全性和社会保障高得多,一般不会有盗今人墓的盗墓者出现。
        不同地区和民族的墓葬也有差异,一般意义相似,形式不同。
        人生短暂,你我终将作古,感恩这一次生命的获得,在活着的时候多做点有意义的事,便是极大的福祉。
        祝开卷有益。

          转发
          评论
        • 查看全部4条书评

        出版方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是专业的人文社科学术出版机构,以“创社科经典,出传世文献”为己任,出版经管、社会学、历史、文化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