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给这本书评了4.0中国殡葬史就是一部中国文化史
在我们的文化认知中,把 “生老病死” 视为人生的 “全过程”,“生” 是起点,“死” 是终点。但是 “死去” 就真的代表消失吗?不,我们希望亲人在离去后,可以去到更美好的 “天上的世界”,那里就是人们逝去后灵魂安息的地方。尤其是古代社会,从帝王将相到布衣百姓,“事死如事生” 成为中国殡葬文化中一个极为突出的特点。
从考古学角度来看,多少重要的考古发现,现在博物馆中收藏的一件件陶器、青铜器、玉器、帛画、珠宝… 大多都是在古代墓葬的挖掘研究中获得新的认知,解码历史谜题,
殡葬史在某种程度上构成中华民族五千年不断裂的礼制文明史。但中国殡葬史不是 “迷信史”,更不是 “落后史”,中国殡葬制度的发展过程是人类文明史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套书共 8 卷,从史前文明,夏商周,再到秦汉、魏晋南北朝… 一直到明清、民国,涵盖了中国历史八个重要历史时期,非常全面探讨了中国殡葬文化在不同时代的观念、礼制、规模、习俗 等方方面面的内容。
慢慢看,一定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2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423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祀死 (祭祀死者)、侍生 (服侍生者),孰重孰轻,一直是传统中国社会讳莫高深,却又绕不开的一个话题。在国内外出版的为数众多的殡葬文化著述中,普遍都存在着如下几个特点:编纂性的著作占有相当大的比重,真正有分量的开拓性的研究仍然不多;殡葬理论研究少,特别是地方性、民族性殡葬文化尚未引起学界足够的重视;历史层面丧葬文化内容的研究相对集中,而对现实层面,尤其是建立在对现代丧葬文化进行调查基础上的研究很是缺乏。李伯森先生主编的这套丛书能从从整体上反映我国不同时代、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不同信仰的殡葬历史发展轨迹与特征的大型系列图书。图书的撰写立足于扎实的文献资料征引、历史考古文献,以及调查论证基础上,做到文字与图像资料相结合。该项目成果总结我国殡葬历史文化的优秀遗产,是一套具有填补学术空白意义的大型学术类图书。应该也是目前市面上最齐备的一套中国殡葬历史集了。关于本书的另一大亮点,就是订出了 3 大研究规范,这是以前同类殡葬史书籍中所未见的,相当有创见性:1. 方向 --> 以唯物史观为指导殡葬史属于历史,历史研究必须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为指导。长期以来殡葬史研究中对于历史上的殡葬现象的发展与变化原因关注不够,很少注意殡葬与其相同时空的客体世界的环境与物质变化关系,更多关注精神层面的研究。这里的物质包括人们的生产方式、生产关系、科技发展水平,以及由物质生活决定的哲学社会科学认知能力。从人类墓葬的起源来说,它不是迷信的产物,而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历史必然。不同地区一般大众的墓葬,因各自环境的不同,决定了先民文化的多样性,正如马克思谈到自然环境的不同而导致的人类文化差异时指出的:“不同的共同体在各自的自然环境中,找到不同的生产资料和不同的生活资料。因此,它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产品,也就各不相同。”2. 基础起点 --> 以社会发展史为基础以往的殡葬史研究大多只是将其作为文化史、风俗史的一部分,而对殡葬史作为社会发展史的必要组成部分则忽略。史前时代的墓葬是人们生产发展的结果,也是相对较为固定群居的出现及人与人之间意识、思维、观念、思想的形成与发展之派生物。从简单埋葬 --> 隆重厚葬 --> 简约务实,这不就跟中国历史的发展脉络相辉映吗?3. 手段 --> 多学科相结合本书以多学科结合的方式进行研究探讨,最大限度地吸收考古学、历史学、环境学、人类学、民族学、民俗学、社会学、法学、哲学等有关古代殡葬文化研究方面的新资料、新成果、新理论、新方法,这也是符合现代科学研究从分学科走向多学科、跨学科结合的发展趋势。
1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17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3.0沧桑辉煌终成土这本书非常细致地从古至今,从先秦到民国介绍了各个时期殡葬的文化,殡葬专业的学生可作为专业参考细读。
墓葬主要分两部分,意义和实物,从古至今意义的变化比较小,让逝者入土为安,期待有来世,灵魂何去何从活着的人大概也是不清楚的,从物理上讲应该是不存在,但人就是愿意为之赋予更多意义的物种,祭祀从古至今也是人之大事。
随葬品从古至今大致的变化是,从简单到复杂再到简单,封建社会的君主、帝王将相的墓应该是最恢宏的,到今天随葬品少很多,不过安全性和社会保障高得多,一般不会有盗今人墓的盗墓者出现。
不同地区和民族的墓葬也有差异,一般意义相似,形式不同。
人生短暂,你我终将作古,感恩这一次生命的获得,在活着的时候多做点有意义的事,便是极大的福祉。
祝开卷有益。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7分享「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