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熊逸作品,讲透古代中国的正义、道德、伦理,告诉你许多难题的答案。

内容简介

这本书主要探讨的是古人所面临的伦理上的两难困境,其中不乏一些相当有趣的问题。诸如亲情与国法孰先孰后;法律条文是否应该向全社会公开;敌人阵营里的起义者是否应该受到我们的热情接纳;一切的侵略战争是否都是非正义的;在利益足够大的时候,见利忘义是否才是唯一合乎道德的选择……

全书以学贯中西古今的现代视角反观古代中国社会,叙述旁征博引却流畅自然,直抵观念核心而不晦涩难懂。即便是最普通的读者也能看懂全书,在妙趣横生的文字中寻踪索迹,从中洞悉真知灼见,体会到智慧与思辨的趣味。

目录

  • 版权信息
  • 自序
  • 第一章 圣天子的违法逃亡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13
  • 14
  • 15
  • 16
  • 17
  • 18
  • 19
  • 20
  • 21
  • 22
  • 23
  • 24
  • 25
  • 26
  • 27
  • 28
  • 29
  • 30
  • 31
  • 32
  • 33
  • 第二章 特权的道德依据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13
  • 14
  • 15
  • 16
  • 17
  • 18
  • 19
  • 20
  • 21
  • 22
  • 23
  • 24
  • 25
  • 26
  • 27
  • 28
  • 29
  • 30
  • 31
  • 32
  • 33
  • 34
  • 35
  • 36
  • 37
  • 38
  • 39
  • 40
  • 41
  • 42
  • 43
  • 44
  • 45
  • 46
  • 47
  • 48
  • 49
  • 50
  • 51
  • 52
  • 53
  • 54
  • 55
  • 56
  • 57
  • 58
  • 59
  • 60
  • 61
  • 62
  • 63
  • 64
  • 65
  • 66
  • 67
  • 68
  • 69
  • 70
  • 71
  • 第三章 叛徒·正义的边界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13
  • 14
  • 15
  • 16
  • 17
  • 18
  • 19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4.8
80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烹小鲜,不简单

    2019 年春天,我入警培训时看的这书,那段时间让我印象最深的就是,看本书时想到一个堪称拷问警察灵魂的问题:“办案的第一目的究竟是探求真相还是促进和谐?” 本书作者熊逸是广受到友喜爱的老师,不必赘述。副标题是 “古代中国的正义两难”,全书就三章,列举了三个刁钻的两难问题,旁征博引的论述了我国古人的正义观。当然了,看完你收获的绝不仅仅是重新审视 “正义” 二字,我姑且抛出两个熊老师写的案例供你思考吧,看看你会不会感兴趣。 一、先回到第一段办案的目的,书中有个非常有趣的案例,明代吉水县尹胡鹿崖判过一起耕牛案,两户人家的耕牛打起架来,一头牛被另一头牛顶死,死牛之家告到县衙,胡知县的判词是:“二牛斗争,一死一生;死者共食,生者同耕。” 这看上去是一种不问是非黑白的和稀泥式的解决方案,然而 “两家皆服”,传为一时之佳话。本案似乎昭示这样的道理:维系并促进社会和谐才是办案的首要之务,至于清晰地界分责任归属,追究责任人,并不那么重要。 我看推理小说,有一个案子是妻子长期被家暴,便杀了丈夫,按照故意杀人将妻子绳之以法就是实现正义了吗? 二、本书开篇写了一个《孟子》中的经典问题,桃应问孟子:“假如舜为天子,皋陶为法官,舜的父亲曹瞍杀了人,怎么做才是对的?” 舜是理想型的天子,皋陶是理想型的法官,舜的父亲瞽瞍是一个理想型的坏分子。天子是完美的,法官也是完美的,如果天子的坏父亲杀了人,应该怎样处理才是对的?孟子极其简单明的回答:“把瞽瞍抓起来就是了。” 桃应疑惑地追问,孟子补充说:“舜让皋陶逮捕父亲后,舜会偷偷背着父亲,逃到政府找不着的地方度过余生。” 在儒家刚诞生的年代,亲情是亲情,国法是国法,但家优先于国,所以孔子提倡 “父为子隐”,他们判断是非的标准不是抽象的正义,而是具体的人性。只不过随着社会发展,我们判断是非的标准复杂了。 熊叔还有很多精彩的论述,鞭辟入里,有些或许略显难以接受,但我不知道如何反驳,想半天再默默接受,这就是熊叔的出众之处吧。利益是判断正义与否的终极尺度,所谓道义,不过是一种集体的自私。

      3
      5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终于读完了……

      书中大部分例子我都了解,有些还是高中作文时代经常用来证明论点的论据。可是,用这些具体的、真是的历史记载,来讨论在中国语境(儒家)下的正义问题,真是别开生面。熊逸老师说这书是《正义从哪里来》的姊妹篇,在我看来,这书和桑德尔的《正义》是双星。难读,难啃,痛苦但不后悔。

        2
        1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古代不是没有智者,只是我们过于愚蠢,而他们也只是被时代限制而已。“自然” 绝非自然。你眼中的问题,可能就是他人的解决方案。儒家_封建,法家_资本。

          转发
          评论
        • 查看全部20条书评

        出版方

        联合读创

        联合读创以“阅读创造生活”为理念,签约国内外众多优秀的年轻作者、优质IP,努力为年轻一代提供优质图书文化产品。让世界最前端的新型思维、年轻文化交汇在读创,这是读创努力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