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深入反思西方现代哲学,区分经验世界与关系世界,关注不同主体的相遇和对话,思索生命中的重大问题。

内容简介

《我和你》通过探讨“我和你”与“我和它”两种关系范畴,区分出经验世界与关系世界,对西方近代以来的哲学进行了深入的反思。“我和你”的关系存在于两个能动的主体之间,不是主体对客体的认识,而是两个主动主体的相遇和对话。本书观点对人文社科各个领域都产生了广泛深刻的影响。

目录

  • 版权信息
  • 译者前言
  • 第一部分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13
  • 14
  • 15
  • 16
  • 17
  • 18
  • 19
  • 20
  • 21
  • 22
  • 23
  • 24
  • 25
  • 26
  • 27
  • 28
  • 29
  • 第二部分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13
  • 第三部分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13
  • 14
  • 15
  • 16
  • 17
  • 18
  • 后记
  • 1
  • 2
  • 3
  • 4
  • 5
  • 6
  • 参考文献
  • 德汉术语对照索引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4.4
18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我爱你,正如我爱我,像你爱我一样。”

    当我 “遇见” 你‌, 你‌体验我,经验我,包容我‌时,若我放下我,必成为我‌,‌也就成为了你‌,我便是你。即我爱你,就等于我爱我‌;爱一切你,一切你就是所有我,我‌若是我,我才能 “遇见” 你‌,我‌才能爱你。你只有是你‌时,我才能是我。故你存在,所以我存在。

      2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放下自己,拥抱眼前的真实(《我和你》读书笔记)

      我们总在讨论什么是真实。真实就是我们眼前看到的,耳朵听到的,以及所有感官能感受到的吗?或许未必。我们可以这样来理解,就是我们所有感官到的东西都是对象,都是这个世界的一个侧面,它们或许是我们理解真实的工具和元素,但它们永远只是一个元素,并不是真实本身。这和佛学的一些理念有些相像,所谓 “空即是色,色即是空”,其实想表达的不过是我们的感官其实或多或少都对应着一些虚妄。如果我们把自己感官到的东西当成了真实,那不可能避免地最终会掉落到虚妄里面。但是问题就在于,我们很难认识,或者说表达出来什么才不是虚妄,反过来说我们也就没办法去定义真实。这个真实就只能去尝试用生命或者联系来取解释或者标识。这本书,多少有些玄学的意味在里面。因为它说的就是一个很难用我们贫瘠的语言所表达出来的东西。真实、永恒、联系,这些词看上去意义足够明确,我们把这些词说出来好像就明白了它们的意思。只是当我们真正深入去思考这些词到底在说什么的时候,往往又觉得它们根本没有办法说明到底是什么。所以,这本书里面提出了两个基本词 “我 - 你” 和 “我 - 它”,这两个基本词所代表的世界,就是想告诉我们,真实、永恒、联系这些大词儿,到底要告诉我们的是什么。“它” 的世界,或许就是能被语言描述清楚的世界,是那个物质的、对象的、可认知的世界。“你” 的世界,在我理解,强调的是一个联系的世界。在这个世界里面,关注的就是联系,而不是什么实在的东西,或者说不是对象。这应该就是我们人类理解上的难点,就是人类对现实存在的东西能够很容易的理解,哪怕是一些抽象的概念,只要是能够指代明确的实体,人都是能比较容易理解的。问题是对于这种动态的、不是十分明确的联系,这种没法明确对象,又要把它们拉到一个世界这种实体的概念上来的时候,就会让人很难理解。所以,“你” 的世界,其实很多时候不是我们能认识和描述的,我们只是知道,但是又说不出来。而当我们一说感受到了,“你” 的世界就会 “坍缩” 到 “它” 的世界。这有点像量子世界,就是我们没看到量子的时候,它有一个不太确定的可能,但是当我们看它的时候,它就会有一个确定的结果。拿艺术作品来举例。作品,其实可以理解为一种生命的灵动。它不仅仅是作品那个东西,能被看、被听、被触摸,也不仅仅是一种情绪,可以被接纳、拒绝、感受。它是一种生命的流动。作品要的,是和面前的东西一对一,没有评价和描述,你只是知道,知道自己被触动了,知道自己被链接了。注意,是被,虽然你在主动地看、听或者说是感受,但是触动的那一下是被动的。这就是所谓主动和被动,在 “你” 的世界里,其实是统一的,它就是整个生命。这种感觉很难说清楚,但是有这种感觉的人相遇的时候,或许就是那么会心一笑,就会理解。所以我们不得不承认,我们所有的语言、文字是在是匮乏,它只能描述一些实在的东西,包括情绪和情感,但是当这些词说出来的时候,那个感觉就变了,或者说坍缩了,变成了没有那么丰富的东西,而变成了有具体指向的唯一。这就是人的一种困境,我们感受的东西是如此复杂和丰富,而我们往往在寻找的就是那个能够理解我们这种复杂和丰富的对象,然后和这种对象有了一种说不出来的连接以后,人就会觉得幸福。但问题是,我们没办法确定面前的这个对象能否同样感受的到,只好借助语言和文字来进行确认,可是又由于这种确认总不是自己的全部,就会感到失落。这种寻而不得,或许就是我们所谓的虚无,或者无意义。浮现在我面前的形象,不可能感受、不可能描述,只能使它成真。我们只能知道,知道它是真的,我们知道我和它在互相作用,我们在一起的这种相遇和联系,才是真。而一切语言和文字,都是阻碍,只有所有手段被打掉,才会相遇。我们一直在寻找一种东西,叫 “智慧”。只是到底什么是 “智慧”,没人说的清楚。知识其实我们很容易理解,就是那种能够像幻灯片的东西,它可以根据我们的理解插到一连串的幻灯片里面,我们知道它就在那,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智慧则不是,智慧像一片水,你看着它的时候,它是一片清澈,还能透过它看到大千世界,只是稍稍有些变形。只有你沉浸去了,你才能感受到那种流动、包裹、触摸,还有在智慧里看到的不一样的世界。智慧这个东西,说不出来,所有的语言都是在努力把世界对象化,成为一个个幻灯片。语言越有力,越会把那种紧紧的联系变成对象。面对这种说不清的时候,我们要做的其实就是 “沉默”,我们共同一起默不作声,然后用精神来链接。这很难,很难,非常难。或许这也是为什么有智慧的人那么少吧。人是一种特别奇怪的动物。一个人只能在不断变化的过程中生存,却一直在渴望所谓的永恒不变。所谓的永恒,到底存不存在?没人说的清楚,但是不可否认的是,有太多智者曾经说过自己看到过永恒,只是从来没有人说自己拥有过它。永恒不是个对象,不是个能够掌握在手里的东西。它不是那个 “我 - 它” 世界里一个可以被认识、被认知、被了解、被说出来的东西。那或许是一种状态,只有你和它遇见的时候你才能知道,原来我遇见了永恒,只是它在人类贫瘠的语言里并没有存在的。我们只能用永恒这个词来代表它。所以,对于我们来说,真正和这个世界联结在一起的时候,其实就是永恒。也就是说,永恒其实无处不在、无时不在,只不过我们经常选择忽略了它。我们没有真正张开自己的眼睛去好好看这个世界,也没有真正敞开心灵,去好好感受和这个世界的联结。再换句话说,其实我们一直都和永恒在一起,我们要做的,就是告诉自己,其实我们知道只是,我们还需要一点时间和耐心。或许所谓的真实、永恒,就是最为 “我” 能够真实地明白 “你” 当下的感受,而这种明白可以是对人、对物,亦或是对世界,那这种明白就是所谓的 “联系”。而这种联系,一定是当下的,一个瞬间的,实实在在就在眼前的。也只有这个眼前的,才能遇到真正的永恒。书里对真实给了一个极其有趣的判断,那就是,真实,是我们接受了我们以前所没有接受的东西,而且我们知道。真实是被给与的。所以真实,是我们接受了的东西,不是那个在外面的东西,而是我们接收到自己身体里的东西。我们接受的不是内容,而是眼前,是眼前的能量。这就是我们为什么总觉得这个世界有时候并不真实,因为我们总以为真实是我们所看到的、摸到的,甚至是拥有的。只是当我们去追求那些所谓的拥有的时候,往往却忽略了自己身体里的真实。得到了追求的东西,反而得到的是空虚。或许,所谓的真实就是那种说不清道不明的成长。我们总是在真实里会感到,生命多出了那么一点,虽然或许只有一点,但是也确实只有那一点是我们一生都在追求的真实。其实,意义不是追求来的,是遇到的。或许对于成年人来说,撕裂就是生活的本质吧。从小到大的教育都在试图告诉我们一件事,这个世界是我们能认识的。我们把整个世界切成一片一片的,然后像一张张幻灯片一样去审视和学习。只是,我们好像见识了太多精确以后,拼接起来却发现很难得到一个完整的世界。或许,所谓的能控制,都不是生活吧。你会发现,能够控制的,大多是和你自己的生活无关的东西。拉开了距离之后,它不再是你身体里的东西,你才会没有什么顾忌,才能够去控制。只是,没有了生活,真实也就没了。拉开了距离,也意味着自己的抽离,同时也意味着在真实上蒙上了一层虚妄的薄纱,我们仿佛能看见真实,只是再也触碰不到了。那种一瞬间碰触的质感,再也回不来了。真正地努力生活,或许不是让这个世界和自己想象的一样,而是把自己抛出去,放开对自己的保护和隔离,生活才能真正走进来。只是这真的很难。毕竟,好不容易建立起来的外壳,本身就是脆弱得一触即破,哪还舍得自己亲手敲碎它呢。只是,不敲碎,那个本来就在一天天长大的自己,就没有成长的空间啊。“所有的真实生活,都是相遇。” 所以,真正的生命,或许不是设计出来的,而是用自己生活出来,然后遇见的。

        转发
        2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大概还需要再读个两三遍吧

        读了但又好像没读道理非常深奥,每年读一遍应该都会收获不同的感悟看我读到第几年才读懂吧🥸

          转发
          评论
        • 查看全部5条书评

        出版方

        后浪出版公司

        后浪出版咨询(北京)有限责任公司(简称后浪出版公司),成立于2006年,经过十余年持续稳定的发展,逐步建成了完整的包含编辑、设计、制作、印制、仓储、推广、销售的出版机构组织架构。迄今策划出版图书千余种,在历史、哲学、政治学、人类学、古典语言学、地理学、医学、文学、电影、艺术、摄影、音乐、漫画、大众、生活、经管、童书和少儿英语等所有涉猎的图书品类中均不乏读者口碑上佳的代表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