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分及书评

4.4
8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白瓷之路》

    书名里的 “路”,既是空间概念,代表作者在三大瓷都的游历,也可以理解为时间概念,指代瓷器发展的历史。精美的中国白瓷,一度被欧洲人视为圣杯,同时也激发了法国、德国和英国人的雄心。他们备尝艰苦,最终掌握了白瓷的秘密。“圣杯” 落到凡尘,中国白瓷很快在市场上就被欧洲制造替代。 这个模式我们很熟悉:先是引进、模仿外国工艺,然后专研、改良、量产,直到在市场上取而代之。200 多年前欧洲人发现白瓷工艺秘密的故事,是一个欧洲摆脱对中国工艺依赖的故事。这就不免让人想到,今天中国制造业也面临着跟当年欧洲类似的境况,只是二者的角色互换了。所以,这不仅是个充满戏剧化的故事,一定程度上也是一个鲜活的商业案例。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白瓷几百年前的高科技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瓷器的制作已经有一千年的历史,贸易也有一千年的历史,欧洲在其中有八百年 [3]。如果我们把现存的碎瓷片也计算在内的话,传到欧洲的时间可能更早。一些中国瓷罐的破碎残片,在笨重的陶罐旁发出诱人的光芒,它们是同时被发现的。没有人知道这些瓷器循着怎样的轨迹来到了英国肯特郡的某块墓地,或者意大利乌尔比诺的某道山坡。在中世纪的欧洲,瓷器零星地出现在约翰・贝里公爵和几位教皇的财产清册中,而皮耶罗・德・美第奇在遗嘱中特别提到了 una coppa di porcellana,“一只瓷杯”。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白瓷之路

          本书副标题用 “穿越东西方的朝圣之旅” 来形容白瓷之路,也不为过,既然都这样了,为何不用些地图来说明瓷器在欧亚大陆乃至全球的传播呢?让读者在空间上有更直观的感受。这也是许多作品的通病,没有从宏观叙事的视角。通篇读下来,能有深刻印象的内容几乎没有。不知是作者还是译者,亦或编辑的缘故,将明嘉靖帝与清嘉庆帝混淆。

            转发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