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分及书评

4.2
17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50%获得一生最大财富的可能来自于风险,但是你想好拒绝另外50%了吗?

    基于对原著纪实小说和改编电影合计超过 20 遍的反复观看,我想提供一组和常见书评影评不同的信息,金融衍生品和金融危机内生风险的微妙关系。
    1. 书名《大空头》已经很明确地提出本书讲的是做空者。王烁老师在《知识训练营.2019》第 23 章逆向思维介绍了做空者共同的价值观、交易策略和收益来源,对于理解做空者的行为动机和套路很有帮助。
    2. 贯穿整个次贷危机和本书始终的是 4 个高度依存的金融衍生品,MBS (抵押贷款证券化)、CDO (担保债务凭证)、CDOs (合成 CDO,又称 CDO CDO) 和 CDS (信用违约掉期)。复杂的产品不用过多解释,只需要知道 CDO CDOs 是购买 MBS 的工具,而 CDS 是做空 MBS 的工具。
    3. 本书之所以叫《大空头》,就是因为书中主角之一 Micheal Burry 发明了 CDS,去做空 MBS。既然是发明者,他当然也是打开潘多拉盒子的人。多数书评人或专业人士总是从房贷违约角度来事后诸葛亮地说明 Burry 当初如何有远见,事实上,当他拿着 CDS 找高盛、德意志银行、摩根史丹利等一系列顶级投行让他们承销时,CDS 开始构成 CDO CDOs 的一部分时,Burry CDS 也构成了此后 CDOs 引发次贷危机的一部分成因。这一点很容易被人忽视 —— 次贷危机的真实动力既来自于现实存在的危机,也来自于人为额外加入的做空威胁。
    4.CDS 作为一种金融衍生品的初衷是为一部分特定投资者获利 (这部分投资人并不知道自己的资金被用于投资了什么,他们只关心实际收益盈亏高低与否),因此,一个做空工具或者做空者本质上不存在道德优势地位。何况,CDS 交易的对象是预期风险 —— 时间和风险正是构成金融市场的基石。同时,每一份 CDS 的存在,既是防范 MBS CDOCDOs 风险的保险品,也是消耗金融市场中 CDO CDOs 资金的成本。换言之,毁灭者自己也是自己想要摧毁的对象之一。
    5. 由于 CDS Burry 与投资银行的交易,且 CDS 获利必须以 MBS 变成废纸为前提,因此在 MBS 变成废纸之前,Burry 都需要持续向银行支付固定费用。不光 Burry,其他几位购买了 CDS 的大空头也需要持续支付高昂费用。
    6. 正是迫于成本的压力,原著和电影都极力表现出主角们为了验证自己的做空判断而加速 “挤泡沫” 的过程。例如去拉斯维加斯指责某集团 CEO、要求标准普尔调低对 MBS CDO 的信用评级以及提高 CDS 的评级、抵制投资人对于基金赎回的强硬要求等。对这些努力,我统称为 “去杠杆”。请相信,“去杠杆” 是一个格外值得警惕的词,它意味着整个经济中一定要有人承受资产缩水造成的伤害。
    7. 做空者最大的悲哀正在于 —— 他和所有的人为敌,即使他的判断完全正确且亦获得了金钱的回报,但他本身也是危机加速到来的原因。如果没有做空,危机肯定会积累得更大,但肯定也会来得更迟。因此最后面对狙击成功果实时,几位成功者都显得黯然神伤,当然他们过后还是恢复了自己的投资事业。做空的这种性质很重要,想象一下,有一个人拥有一件大杀器,只要当所有人开始昏昏欲睡时他就会用大杀器把神智不清的人 “清除”,可不可怕?
    8. 现实中的 CDO 并不像电影里表现的那样是火药桶,CDOs 也不是核武器。如果说它们都是杀器,那么中国市场近五年来爆发式增长的 ABS、类 REITs 以及供应链金融算不算是大杀器?CDO CDOs 确实为社会繁荣提供了长足的资金支撑,假如没有这些金融衍生品的存在,许多资金缺乏的产业和经营者都只能等待缓慢的自有资金积累 —— 等待,人最要命的敌人就是等待,金融衍生品的存在价值就是让人不必再等待。
    9. 正因为金融是一个价值中立的工具,所以才允许做多和做空两种截然相反的逻辑并行。从长远来看,反正财富都会归于轮回。穿越时间周期的存续,才是金融的唯一主角,而风险就是穿越时间周期必须支付的成本,无论做空者如何决策,只会让金融市场更加强大,因为做空者始终站在金融的大地上。与做空者同行的资金将在大杀器启动时获得数倍于常规操作的回报,但前提时他们必须承担足够的时间成本和管理成本。
    10. 与其说《大空头》是对贪婪的指责,不如说是中性地揭示风险传导过程、风险对于金融市场的绝对必要性、风险作为金融衍生品投资的配置工具,以及时间这一昂贵成本的两面性 —— 风险既是金融利润的终结者更是金融利润的来源,时间既是长期金融利润和繁荣的稳定生产者更是短期金融利润的催命符;属于终结者的那部分风险与创造利润的那部分风险混合在一起,属于繁荣与终结的时间也混合在一起,只能通过特定工具把风险和时间在 4 个维度间进行严格区分,活到最后的 “大空头” 显然就是更善于区分风险与时间要素的人。
    11. 管理财富的前提是量化和管理风险,但是风险厌恶的偏好让人们始终站在风险的对立面,很难做到同时拥抱风险和理智克制决策的反人性操作。这才是世界最大的平庸和公平。

      5
      13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3.0
      金融市场魅力

      每日一书:《大空头》。作者充分发挥专业特长,将美国次级抵押贷款债券及其衍生品的起源、发展直至演变为金融危机的过程融入有趣的故事当中,将次贷担保债务权证、夹层担保债务权证、信用违约掉期等产品的操作技巧和手段娓娓道来。尽管凯恩斯认为投资如同选美,需要考虑多数人是如何判断的,但是,在市场的转折时期,以遗世独立的勇气站在市场大多数人对面的,一定是屈指可数的少数参与者。这就是金融市场的魅力所在。几乎在每个人的眼里,艾斯曼都是一个怪人。他是在一个奇特阶段开始之初进入华尔街的。10 年之前抵押债券市场的创立,使华尔街扩展为一个前所未有的地方,在此能集中处理普通美国人的债务。开始时,新的债券市场只关注美国人口中有偿债能力的那一半。现在,随着抵押债券市场又扩展到了信用较差的美国人,它在偿债能力较差的那一半美国人中也找到了动力。次级抵押贷款在美国信贷市场中仍然只占很小的份额,每年的贷款不过几百亿美元,但是它的存在意义重大,甚至对史蒂夫・艾斯曼来说也是如此。“我认为部分原因是人们对不断加剧的收入不均所做出的一种反应,” 他说,“美国的收入分配出现了偏差,而且偏离正常状态越来越严重,其结果就是你拥有了更多的次级客户。” 市场本来应该学到一个简单的教训:不要借钱给那些还不起钱的人。可是相反,它却得到了一个很复杂的教训:你可以继续发放这些贷款,但不要让它们出现在你的账本上。放出贷款,然后将它们卖给华尔街大型投资银行的定息债券部门,这些机构再将贷款包装成债券,出售给投资者。至于这些银行为什么忽然都对次级抵押贷款债券信用违约掉期产品这么感兴趣,他不知道确切的原因,但是有一个显而易见的理由:这些贷款会在突然之间以一个惊人的比例成为坏账。之前在 5 月份,迈克尔・巴里把赌注押在他的人类行为理论上:从结构上来说,这些贷款都会成为坏账。到了 11 月份,它们真的开始成为坏账了。尤金・徐制作了一份内容详尽的图表,显示出不同住房价格前提下的断供率:住房价格上涨、住房价格持平、住房价格下跌。李普曼目不转睛地盯着这张图表,一遍又一遍地看。这些数字甚至连他自己都觉得吃惊,他们不用等到崩盘,只要住房价格不再继续高速增长就能够达到目的。住房价格仍然在上涨,然而,断供率已经接近 4%。只要断供率提高到 7%,最低投资级债券,即 3B 减评级的债券将会一文不值。如果断供率提高到 8%,3B 级债券的价值也将归零。在能够以每年 0.5% 的价格对赌担保债务权证中的双 A 级债券的情况下,为什么要以每年 2% 的价格去直接对赌 3B 级债券?如果他们能够以 1/4 的成本有效地对赌 3B 级次级抵押贷款债券,他们赚取的利润就会是原来的 4 倍。他们挨家给大规模的华尔街公司打了电话,看看是否会有人劝阻他们购买针对双 A 级担保债务权证的信用违约掉期产品。“这好得就像假的一样。” 加米说,“当有什么东西看起来好得不真实的时候,我们会尽一切努力找出原因来。丹尼认为,这个行业内部的绝大多数人都被利益蒙住了双眼,因此看不到他们制造出来的风险。文尼说:“傻子比骗子多,但是骗子的地位往往更高。” 到 2007 年 6 月初的时候,次级抵押贷款债券市场已经重新开始了势不可当的衰退,前点合伙公司的头寸开始变化 —— 开始是每天数千美元,随后则以百万美元计。“我知道我们正在赚钱,” 艾斯曼经常会问,“那谁在赔钱呢?” 他们已经在做空抵押贷款发起人以及房屋建筑公司的股票,现在,他们做空的还有评级机构的股票。“他们给担保债务权证产品所做的评级要 10 倍于他们给通用电气债券所做的评级,” 艾斯曼说,“所有这一切即将结束。” 早在其他人进入迈克尔・巴里的视线之前,他就已经注意到,把他的投资组合变成赌注押在金融体系的崩溃上让人感觉很不舒服。并不是在他们从崩溃中赚到钱之后,他才开始担忧他的金融战略的社会意义,并且担心其他人对他的看法是否会像他们看金融体系一样扭曲。2008 年 10 月初,在美国政府介入并表示将实质性地吸收金融系统内的所有亏损,以防止任何华尔街大公司倒闭的时候,巴里首次开始热情洋溢地买入股票。刺激计划将不可避免地导致通货膨胀,他想,同时也会带来股票价格上升的繁荣景象。他当然也觉得可能有点儿早,股市在上涨之前都会下跌一点儿,但是,这对他来说无所谓:价值现在就在那里,而赌注会在远期产生收益。很快,他最大的投资人开始质疑他的判断,而且威胁要赎回他的资金,他的投资是 1.5 亿美元。尤金・徐制作了一份内容详尽的图表,显示出不同住房价格前提下的断供率:住房价格上涨、住房价格持平、住房价格下跌。李普曼目不转睛地盯着这张图表,一遍又一遍地看。这些数字甚至连他自己都觉得吃惊,他们不用等到崩盘,只要住房价格不再继续高速增长就能够达到目的。住房价格仍然在上涨,然而,断供率已经接近 4%。只要断供率提高到 7%,最低投资级债券,即 3B 减评级的债券将会一文不值。如果断供率提高到 8%,3B 级债券的价值也将归零。在能够以每年 0.5% 的价格对赌担保债务权证中的双 A 级债券的情况下,为什么要以每年 2% 的价格去直接对赌 3B 级债券?如果他们能够以 1/4 的成本有效地对赌 3B 级次级抵押贷款债券,他们赚取的利润就会是原来的 4 倍。他们挨家给大规模的华尔街公司打了电话,看看是否会有人劝阻他们购买针对双 A 级担保债务权证的信用违约掉期产品。“这好得就像假的一样。” 加米说,“当有什么东西看起来好得不真实的时候,我们会尽一切努力找出原因来。丹尼认为,这个行业内部的绝大多数人都被利益蒙住了双眼,因此看不到他们制造出来的风险。文尼说:“傻子比骗子多,但是骗子的地位往往更高。” 到 2007 年 6 月初的时候,次级抵押贷款债券市场已经重新开始了势不可当的衰退,前点合伙公司的头寸开始变化 —— 开始是每天数千美元,随后则以百万美元计。“我知道我们正在赚钱,” 艾斯曼经常会问,“那谁在赔钱呢?” 他们已经在做空抵押贷款发起人以及房屋建筑公司的股票,现在,他们做空的还有评级机构的股票。“他们给担保债务权证产品所做的评级要 10 倍于他们给通用电气债券所做的评级,” 艾斯曼说,“所有这一切即将结束。” 早在其他人进入迈克尔・巴里的视线之前,他就已经注意到,把他的投资组合变成赌注押在金融体系的崩溃上让人感觉很不舒服。并不是在他们从崩溃中赚到钱之后,他才开始担忧他的金融战略的社会意义,并且担心其他人对他的看法是否会像他们看金融体系一样扭曲。2008 年 10 月初,在美国政府介入并表示将实质性地吸收金融系统内的所有亏损,以防止任何华尔街大公司倒闭的时候,巴里首次开始热情洋溢地买入股票。刺激计划将不可避免地导致通货膨胀,他想,同时也会带来股票价格上升的繁荣景象。他当然也觉得可能有点儿早,股市在上涨之前都会下跌一点儿,但是,这对他来说无所谓:价值现在就在那里,而赌注会在远期产生收益。很快,他最大的投资人开始质疑他的判断,而且威胁要赎回他的资金,他的投资是 1.5 亿美元。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3.0
        电影《大空头》告诉你,如何搞定那些举报口罩涨价的巨婴

        面对那些灾难临头,却舍不得多花几块钱买保命的口罩,却愤而举报冒生命危险开店售卖的商家的鸡贼巨婴们......


        如果你自诩是头脑冷静的精英人士,在跟那些乌合之众说理说不通的情况下,如何去关照他们的社会心理诉求呢?
        当年奥斯卡的热门电影《大空头》给我们作了一个很好的示范。
        因为这部作品巧妙地迎合了对金融危机还心有余悸的普罗大众的情感需求。
        ¥$ 洒向 Loser 都是爱
        影片《大空头》把贪婪、愚蠢和邪恶的华尔街银行资本家设定为众矢之的,拿他们作为愤怒群众情绪宣泄的出口。
        然而现实中更大的罪魁祸首 —— 疯狂印钞、疯狂借债的美国政府却仅仅在影片里被轻描淡写地提及。
        更不用说作为危机爆发导火索的、真正负责大宗次贷的美国准国企 “房利美” 和 “房地美” 了 —— 这些 2008 年曾把我们耳朵快磨出茧子来的名字,在电影里就像压根不存在一样。
        创作者用艳俗明星和餐厅厨子面对镜头讲解的形式化的段落,生动的诠释了原来看上去高深莫测的金融衍生品。
        这让一知半解的观众们仅仅花费一张电影票的代价,就自以为掌握了现代经济学的精髓,看透了金融体系运作的肮脏内幕。
        但吊诡的是,影片里的正面形象恰恰也是金融资本家 —— 对冲基金的拥有者和管理者,他们是如假包换的资本家中的资本家,是电影片名《大空头》所指代的正宗对象。
        当然,这些资本家还是有情怀的。
        他们远见卓识洞烛先机,他们踏破铁鞋调查访谈,他们承担重压坚定不移,他们一边利用对手盘华尔街银行家的贪婪愚蠢大发横财,一边对金融泡沫破灭的悲观前景深感忧虑。
        他们为即将在危机中失业和失去住房的底层人民操碎了一颗颗圣母心,他们反复纠结于到底要不要赚这些昧心钱,并在决定性的交易时限到来之前的最后一刻,按下了交易的按钮,让巨额的钞票滚滚流入自己的账户 —— 好莱坞经典的 “最后一分钟的营救” 被创造性地用在了这样的地方,而且在影片里被很不要脸地用了两次,让人不得不佩服创作者的高明手法。
        更有意思的是,影片中还穿插了一个所谓房贷受害者的所谓典型案例:
        对冲基金的调查人员走访到一处次贷住宅,一头雾水的租户问调查者 “你找我房东的狗干嘛?” 原来通过骗取次贷购房的房主是用狗名贷的款,并且长期拖欠月供,这与诚实守信每月按时全额付房租的租户形成了鲜明对比。
        影片结尾处,憨厚朴实的租户一家沮丧地搬家走人,显然银行收回了房主断供的住宅,接着镜头扫过一片空地上搭建的无家可归者五颜六色的帐篷,用蒙太奇暗示了这家人的悲惨结局,很好地响应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受害者悲情。
        当然,如果你接受批判性思维的正确训练,你会立刻发现这里面的逻辑冲突 —— 即不一致、不合常理之处:
        这怎么可能?对于有能力按时全额付房租的租户来说,现在难道不是他自己购房的最佳抄底机会吗?
        遍地都是银行、法庭拍卖的廉价住宅,无数便宜的好房子可供随意选择。如果这一家子真要搬家,难道不是搬往可以用同样租金租到的、更豪华的住宅去吗?
        ¥$ 割韭菜 —— 以爱与和平的名义
        换到更高的维度上看这部广受好评的作品,我们还要佩服影片投资人的高明手腕,感叹这些幕后的资本家在大电影生产的科技应用与商业运作之外,对影片内外人文要素的精准拿捏。
        作为一部典型的好莱坞出品的影片,制片方迎合大众情绪、操弄大众情感丝毫不露痕迹:
        我们大多数人是无辜受害人,所有错误都是那少数精英、资本家的错,要对他们加强监管,要对他们严厉打击!
        如果早上映几年,占领华尔街的愤怒人群恨不得能把这部电影当自己的宣传片供起来。
        电影里,华尔街银行最终被政府用纳税人的钱救助,对冲基金资本家则收益翻番;
        电影外,花钱买票进场的广大观众对资本家的怨恨得到了发泄,影片的投资者则从电影票房赚了个盆满钵满。
        这是一个多么美妙的结局啊!
        想想看,同样是表现次贷危机的后果,《拉瑞克劳》这样主张个人为自己的选择负责、承担自己错误后果的影片,为啥就从来就不受观众们待见呢?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站对位置,顺势而为

          对投资的最好定义就是 “赔率对你有利的赌博”,次级抵押贷款市场的做空者就是在用对他们有利的赔率赌博,而市场的另一方,本质上是整个金融体系,他们是在赔率对自己不利的情况下进行赌博。做空者是意识到了游戏中的非对称风险,并抓住这个机会让自己获利。这些人在离场时都拿着大把的钱,他们都是做对了的人,理应成为赌局的胜方。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3.0

            不得不感叹:资本真是厉害!不同时代有不同的特点,当代资本主义已经把人变得越来越物质化。但是却越来越不遵守商业规则,无数的人都在梦想一夜暴富... 作者有一句话说得非常好:“投资也好,决策也罢,我们所有的人都应该为自己的决策负责。”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这本书讲述了美国次贷危机前后,美国金融市场上几位特别的投资人的故事。次贷危机以前,大多数的金融机构和市场参与者都积极看好房地产市场,然而这几位眼光独到的投资人却在风暴前,准确预测到泡沫的破裂,成为少数在金融灾难中大量获利的赢家。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历史会不断重演,而每次的重演有都以不同的方式上演,让处于其中的我们无法辨别正切。就如灰犀牛里面说到的,这样体量的灰犀牛事件实际上也是会有不断的警示出现,只是在没有到发生的那一刻,都会被有意或无意的忽略,这才是历史不断重演的原因。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重新审视华尔街

                  读懂这本书里的故事,你并不需要拥有多么专业的金融知识,因为这本书并不是虚构的,它讲述的就是那些在金融危机到来前仍然拥有理性的清醒的投资人。他们无论是从数字计算还是从地产业的现状已然看出来了华尔街千疮百孔的骗局,但是人人疯狂,觉得美国房市肯定不会崩盘,而肆无忌惮地嘲笑这些投资人的做空行为。直到多米诺骨牌被推翻,投资银行纷纷破产,“空头” 们笑到了最后。


                  你很难想象这样的疯狂出现在不久前的美国,当人们无需任何担保就可以轻松买房,当脱衣舞女可以凭借手上现金拿到五套房产,泡沫已经膨胀到要出问题的地步。也因此,“空头” 们为了他们眼中的真相承受了巨大的压力,他们遭受的嘲笑、白眼甚至起诉威胁,他们挺了过来。股市坍塌,他们拿到了巨额财富,但却有深深的幻灭感。因为他们的想法被证实了,那就是从投行到评级机构到媒体甚至到政府部门都对次贷泡沫视而不见。当我们再回顾这场世纪性的疯狂与毁灭,我们会深刻看到人性的贪婪与欲望。
                  所以,面对资本市场,请时刻保持最基本的理性与常识。就像张潇雨老师在《个人投资课》所言:“我们做的事情越简单,越承认自己的局限和不足,越有平常心,就越容易取得成功。”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1.0
                    会员的价值越来越低

                    一些新书和旧书会员都要另外付费才能看,会员的价值越来越低。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看电影和读文字的感受是完全不一样的。   翻完这本书,估计个人投资者对机构、基金、银行的巧言令色会有更好的分辩力,提高一下对自己钱包的保护能力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看了电影的人很多,但是看过这本书的人应该不太多,电影很棒,但是书更好看。原来不喜欢《大空头》这个名字,听起来好像是类似《华尔街》那种邪恶生物传记的感觉,但是看完其实刚刚是反的,这是一群和华尔街巨头对赌的勇敢者。有精神疾病的私募经理,有初出茅庐的车库基金,还有真正的做空大师。这样一小撮人,和强大的华尔街站到了对立面,好像挑战风车的唐吉坷德,只不过,他们最后真的打败了大风车,钱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是完美预言了黑天鹅。另外还有一本书《亿万》,和这本书有点像,但是没有本书写得好,都可以读一读。既然上了赌桌,愿赌就要服输,可恶的美国鬼子,竟然强行要全世界给华尔街买单,真的是打不过就召唤神龙啊

                          转发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