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分及书评

4.7
101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3.0
    《道德经》是辩证法,人生减法

    南怀瑾老师说道家是药店,这个比喻很赞,人生和社会困顿之时,建议看《道德经》,年轻人昂扬奋进,学习儒家,立大志,追求三不朽,需要久久为功的 “寸进”,而到困顿之时,人到中年应该学习《道德经》,中国人最早的朴素辩证法。《道德经》全书 五千多字 ,八十一章,西方认为都是些格言太简单,其实是汉字的记载特性,记录结论没有推导过程,对于这五千多字几千年来,多少中国知识分子都在研读参悟,各种解读汗牛充栋,我的学习经验是原文多看烂熟于胸(锻炼记忆力推荐背诵),这样其他各种解读和讲解都可以当成同学间的 “讲用”,分享心得,同感可欢喜,不同意或不理解也无所谓,这种人间大道,如同洋人的《圣经》,经常参悟对身心有益。《道德经》通篇 81 章就是不断教导和辨析 “有和无” 的辩证转换,「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中华文明是向内求的 “道德” 论,“修身齐家平天下” 所用的道理是一样的,是修身还是平天下看外部条件和 “天时地理”。人到中年应该读道家,教导人如何取舍,心理放松,“自在”。「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已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做减法,在现在这个物质和信息极大丰富的时代,精神上的减肥,学习《道德经》。「因为辩证法在对现存事物的肯定的理解中,同时包含对它的否定的理解,和它必然灭亡的理解」(马克思)本书除了封面做的太 low 以外都不错,好处在于很精简,12.5 万字,原文 + 白话译文 + 精简现代的小故事引申分享,可当成学习《道德经》的入门课本。

      3
      6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道德经》有好多老师都在解读,个人最喜欢的就是曾仕强曾老、韩鹏杰老师和度阴山老师的这三个版本。人生不同阶段读它,都会有不同的悟…… 一旦悟 “到” 和悟 “道”,自会终生受益……

        转发
        1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怎么都看不懂的《道德经》,被度阴山用几个小故事讲透了!轮扁制轮:“道” 不可言说齐国的制轮高手轮扁有一次和齐桓公分享自己的制轮心得,他说:“我做的轮子非常好。可每当我把诀窍说给儿子听时,他要么感觉我说得很浅,要么感觉我未说全。哪怕我每次说的是同样的心得,都和前一次有差别。后来我明白了,真正的心得是无法说出来的。‘道’也一样,一旦形成文字和言语,就会产生谬误和偏差。” 推恩令:“无为” 不是什么都不做,而是避免采取有敌意的行为推恩令的内容很简单:将原本只能由诸侯嫡长子继承的封地,分给诸侯的所有孩子。久而久之,封地被切割,大诸侯变成了小诸侯,大诸侯的威胁消解于无形。这就是 “无为”—— 避免采取让对方感觉到有敌意的行为,在不知不觉中解决问题。

          1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道德经原来可以这样读

          这本书将《道德经》81 章的内容进行了详细的讲解。每一章都包含了原文、注释、译文,以及度阴山老师对于本章的讲解。这样的编排不仅最大程度地保留了原文的意思,还引用了古今名人们对其内容的解读,并写出了他自己的观点,这可以让我们从各个角度全。面地理解每一章的意思。我个人就很喜欢度阴山老师的解读方式,简单易懂,他通过一些具体的事例,将抽象的描述转化成便于理解的故事,让我们一下子就明白了原文所要表达的观点。是我目前看过的白话解说《道德经》的书籍中,最友好、最易懂的一本书,强烈推荐。

            转发
            1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解构玄奥,重获生活智慧

            解读 “道” 的概念:通过历史小故事等方式,阐释 “道” 不可言说的特点。如轮扁制轮的故事,说明真正的 “道” 如同制轮高手的心得,难以用言语完整表达,一旦形成文字和言语,就可能产生谬误和偏差。解析 “无为” 思想:指出 “无为” 并非什么都不做,而是避免采取有敌意的行为。以推恩令为例,将诸侯嫡长子继承的封地分给所有孩子,在不知不觉中解决了诸侯威胁,这就是 “无为” 的智慧,是一种不引起对方对抗而解决问题的方式。强调修身养性:书中强调了修身养性的重要性,指导读者追求内心的安宁与和谐。度阴山认为,通过反思自己的情绪和行为,能更好地理解《道德经》中提倡的道德准则,培养道德品质。结合现代生活:将《道德经》的古老智慧与现代生活相结合,让读者明白无论是面对人际关系、工作挑战还是自我成长,都能从《道德经》中汲取智慧,找到应对之道,如在现代社会中应用和谐共处和生态观念等。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学道德经心得,做园丁不当木匠

              生了她(他)养了她(他),并不意味着她(他)是你的私有产品。团队成员或者孩子的成长有你的贡献,也不意味着你就可以对他指指点点、好为人师、颐指气使、甚至喜欢左右别人;如果你整天把你的贡献挂在嘴上,贡献最少也得打个三折。处于绝对的优势地位,更不意味着你就可以替人做主,甚至妄想主宰他的命运。掌控所有,主宰一切是生命的本能,很珍贵,但是你用错了地方,用错了时候,就成了罪过,就得承担相应的后果。掌控自己就好,让我们的行为恰如其分,恰到好处,春雨润物细无声。做智慧的园丁,绝不当蹩脚的木匠。语言上的喋喋不休,意味着灵魂上的奄奄一息。作为父母,我们的责任不仅仅是生育和养育孩子,更重要的是给予她(他)们自由成长的空间和尊重他们的独立性。稍微多一点的深入思考,我们就会明白,孩子或者团队成员是独立的个体,即便在基因上,她(他)们会有遗传,也会有融合和变异,她(他)们有自己潜在的优势和特长,也一定会有自己的思想和意愿,我们不能将她(他)们视为自己的私有财产,随意支配和控制。作为父母或者作为领导,我们的贡献只是孩子或者团队成员成长的一部分,更多的是她(他)们自己的探索、学习和成长。在她(他)们的成长过程中,我们可以肯定、可以鼓励、可以建议、可以引导,更要全心全意、全力以赴的支持,但绝不可以干涉他们的生活。作为父母或者领导,在一定程度上会处于优势地位,这时候恰恰要注意的是,绝不可以替人做主,甚至妄想主宰她(他)的命运。我们应该尊重她(他)们的自主权和独立性,鼓励她(他)们学会独立思考和做出自己的选择。可以建议,但最终的决定权必须掌握在她(他)们自己手中。作为智慧的园丁,我们的角色是引导和支持孩子或者团队成员的成长,而不是强行塑造她(他)们的人生。关注他们的兴趣和潜力,并提供适当的资源和机会,帮助她(他)们发展自己的才能和个性;鼓励她(他)们追求自己的梦想,而不是强迫他们按照我们的期望去生活。绝不当蹩脚的木匠。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2000 多年前,老子就告诉我们:生而不有,为而不侍,长而不宰。

                1
                2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道德经其实很好懂

                八十一篇,八十九天读完,中间有过偷懒的几天,还有看小说来不及看的时候。其他时间一天一篇,阅读、抄录,第二天早上再朗读一遍。虽然不知道这样效果怎么样,但是个人感觉还是不错的。打算换个版本的再来一次。度阴山这个版本,确实比较通俗易懂,特别是加上不少小故事,立马让《道德经》变得鲜活起来。虽然有些解释个人不太认同,但是又有谁规定每个人不可以有自己的专属解读呢。不过我觉得如果是刚开始接触《道德经》,还是应该先看南怀瑾的《老子他说》和韩鹏杰的《道德经说什么》。因为初期的基础还是很重要的,形成客观印象了要再改过来,所耗费的时间会比新学要长太多了。但整体来说,这本解读很增加《道德经》的可读性。

                  转发
                  2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入门级道德经科普书

                  可以当作道德经入门级科普书。本书通过一个个历史故事,把道德经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讲清楚除了度阴山的版本,还可以读读韩鹏杰老师的道德经版本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最大的敌人就是自己

                    因为博主推荐,于是读了这本书。常常觉得,读书,也是有缘分的。了解之后刚好心动了,翻开之后刚好动心了,一切都刚刚好,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感谢这种加上历史故事的解读,倘若让我直接看原文,怕多半是看不懂的。但加上解读和历史故事,就容易些了。看完之后,觉得道德经真的是把辩证法用到了极致,于是,如何凡事都没有定论,于是,面对工作中的苦辣酸甜,生活中的离合悲欢,似乎都会淡然很多。因为辩证,一切让人难受的似乎没有那么难受了,之前让我纠结在意的,似乎也没有必要了。心态平和了很多。当然,这种平和,不是无可奈何的认命,不是自我安慰的阿 q,而是心甘情愿的接受,是甘之如饴的豁达。而正因为平和,似乎不那么容易被情绪左右了,有时候,甚至觉得自己可以超脱出来冷眼旁观,细细分析,寻找对策,付诸实践。原来还可以这样,人最大的敌人果然是自己。工作调动后,我一直有些郁闷,但又无可奈何,今天 z 先生提醒我,我之前看书时说过,人不能总待在舒适区,想要提升,就应该主动去面对不愿面对的,去做不想做的。瞬间释然。想,都是问题;做,才有答案。知行合一,战胜自己。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里面的小故事每每想起来就加深对道德经的理解(目前都达不到入门层级),故事一汉武帝的推恩令;故事二南风和北风让人脱掉衣服;故事三齐国二桃杀三士;故事四楚国应对辩论派不识字的人应对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3.0

                        可以当故事集看,跟道德经其实关系并不大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推荐

                          还是非常不错的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通俗易懂,对初学者很友好!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好书

                              好书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老子所谓的 “道” 到底是什么?北宋陈景元的解释最妙:“夫道者,杳然难言,非心口所能辩。故心困焉,不能知。口辟焉,不能议。在人灵府自悟尔,谓之无为自然。” 常道是心得、自悟,所以不可道,而老子的常道就是无为自然。在老子看来,无为自然就是宇宙的正确路径(道)。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大概看完了,似懂非懂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没有阅历很难读懂的书

                                    大学的时候翻起过这本书,没有读懂毕业之后还买了一本道德经,拿起来看了一段时间,似懂非懂,又过了十年,读到这本度阴山老师的书,很幸运,用案例来和生活解读原文,感觉比之前理解更透彻了,感谢!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善莫大焉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作者对道德经的理解较为粗浅,书中案例值得一看。

                                          转发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