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分及书评

4.8
870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3.0
    大家都有病

    本书是武志红老师的新作, 老师非常专业,全篇都是各种故事,主要是分析” 全能型自恋 “的各种” 疯子 “表现,传销洗脑,原生家庭的互害,匪夷所思,总结起来,就是” 大家都有病 “。我不太喜欢判断性结论,就是男人女人如何如何,中国人如何如何,世界就是多样性的,比如美国最近的 “萝莉岛”,我们不能说外国人都是炼铜,互联网把任何局部都放大,我个人认为是因为社会变化带来的焦虑,传统家族稳态结构解体,大城市表面繁荣,可个人更孤独,更难有安全感,人类的进化还不适应高密集的城市工业化场景,带来各种心理问题,武老师太专业,我只有听的份,没得评。「什么样的人心理算健康的?或者说,心理健康的标准是什么?对此,美国心理学家科胡特给出了非常简明的答案:自信和热情。当活力能滋养自体时,就是自信;当活力能滋养客体时,就是热情。」

      6
      12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深度关系

      其实一开始我也不知道这个 “深度关系” 是全方面的,我以为就是讲人际关系的。但毕竟是我第一购买年度大课的武老师写的,所以我在书籍上架的第一时间就开始阅读了。因为他的课程我连续学过两遍,所以越看越觉得熟悉,这不就是那门课程的文字版嘛!正好,再复习一遍?不过我此时却有些犹豫了,因为,在没有学习武老师的课程之前,我只觉得我和母亲实在难以在同一个空间相处超过 24 小时,会窒息的。我当时理解为她实在太唠叨了。而学了课程以后,我知道了很多原理,也明白要去和解,才能让关系回到,嗯,或者说是恢复成正常的母女关系。于是我走上了和解之路,但我发现自己的内心深处其实是抗拒的。主动打电话次数变少(其实本来也一直不怎么愿意打,就是孝道文化强迫着我)。后来基本上要到打电话的时间了,需要做很长时间的心里建设,比给客户打电话还心累。看到来电很少马上接通,甚至直到挂断都没有做好心理准备,回拨了电话很快要找借口挂掉。…… 已经记不得啃了多少本书,宗教的,儒学的,心理学的…… 渐渐的,我开始变了,我会在打电话时说出自己小时候某件事的感受。当然,结局通常不好。说了三次我就放弃了。直到有一天,我看到一幅画,一个人现在铁栅栏后面,而其他三面都是敞开的,他却疯狂地叫嚣着 “放我出去!放我出去!” 这时,一道惊雷在我耳边炸响,这不就是我自己嘛!明明有那么多空间可以探索,你为何非要这样不放过自己!释然就在这一瞬间,紧抓不放的人一直都是自己!于是,我开始责怪武老师,其实,以前我也没这么心烦气躁急于改变。都怪武老师,把真相给我撕开了,让我得面对。犹豫不决了几天,我最终还是再次拿起本书。好,这一次,让我看看我会不会又被你带偏了!带着这种有点找茬的心态,我反而读出了不一样的收获来了。我一直都在拼命地努力 “拯救自己”,其实好像有一点归罪了,但又觉得这样不好,要自己承担,但又不知道怎么办的拉扯中了。但这一次我才明白,是我自己没有完成分离,所以才如此矛盾(或者叫内耗)。我一边想做自己,一边又忍不住想去满足母亲的期待(主要是为了她的面子,要不然早知道就摔死你)。心中的小我在害怕,害怕自己真的会被摔死。我把深度关系的链接搭错了,我需要的深度关系,至少现在,是先看见自己,嗯,就是和自己建立深度关系。不过,不是全能自恋的那种。这一次,是不是会真的和自己和解了呢?我想,至少我已经开始了,只要一直往前走,就不会停在原地了。我相信,这本厚书其实内容很多,但我更想书写自己的读后感,来为自己做点什么。与我而言,这一次阅读,是很有收获的。也是一本以后还想再读一次的书。对了,除了这关系,书中我还特别在意的就是心流,就是与当下发生深度关系的状态。武老师以《徒手攀岩》纪录片做了拆解,又是一次更深刻的理解。要产生心流的体验,需要满足八个基本条件:1.这件事是可以完成的。2.必须全神贯注,不受干扰。3.目标明确。4.有即时反馈。5.你感觉到不断深入,而且没有勉强自己的感觉。6.有充满乐趣的体验,这让你觉得自己能自由控制自己的行为。7.你会进入 “忘我” 状态。8.时空感会发生变化。这些,是概念层面的东西,体验是要自己去寻找的。就像克里希那穆提说的,概念只会束缚你,只有体验和觉知才是滋养你的。深度关系,被武老师视为人生的答案,而这必然意味着,拿出真实的 “我”,去和真实的 “你” 碰撞,所以真实地活在体验中,而不是退缩在头脑概念中,这是一个基本点。太多人总想着 “等把事情想明白了”,然后才去做,然而,也许我们可以直接跳入生命之河,去拥抱这个世界。

        6
        6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知名心理学者武志红继《为何家会伤人》之后,有关自我、自恋和关系的又一重磅作品。独创自我认知工具 “人性坐标体系”,帮读者用直观、可执行的方法衡量自己的心灵健康程度,或一份关系的健康程度。通过这一工具认识自我、找到问题症结。深度剖析情绪内耗根源 “全能自恋”,引导读者重新审视内心,识别和摆脱情绪操控;培养读者建立自己与人、事物和世界的深度关系的能力,从而拥有做成事的能力、爱的能力。真正帮读者活得真实、松弛、实现蕞根本的疗愈。

          1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深度关系:挖掘浮躁的本质,成为高效的人

          许多人面临着一系列的问题,如纠结、自我攻击、拖延、执行力弱、没有目标感、焦虑等。这些问题可能源于过度自恋,导致无法建立深度亲密关系。为了帮助人们认清关系的本质,武志红老师提出了一种新的自我认知工具 ——"人性坐标体系",通过衡量内心的健康程度,帮助认清关系是滋养还是毒害自己。1. 亲密关系的重要性亲密关系是我们活出自己的方式,通过正向的关系,充满热情、爱和创造力,从而爱上这个世界,同时也爱上自己。这样的爱带来真实的自信,让我们更加坚定地追求自己的目标和梦想。2. 浮躁的本质与深度关系当感觉时间不够用、总是消磨时间时,往往是因为缺乏深度关系,只停留在表面。例如,如果我们总是刷网页、忍不住消磨时间,那说明我们把工作和生活视为一种逼迫,不愿深入其中。这种浮躁的心态导致我们感到疲惫,需要不断消磨时间来逃避现实。当我们与工作、生活建立深度关系时,会发现效率大大提高,时间似乎变得更充裕。能够摒弃不必要的事物,专注于重要的任务,这种连续的投入让我们感到满足和充实。因此,深度关系带来的连续感和专注投入是提高效率的关键。3. 拥抱真实的自己成长的关键是拿出真实的自己,全身心地投入到所要做的事情中。我们也要接受失败的可能性,并从中吸取经验。4. 构建深度关系的重要性通过以真诚的态度与事物进行碰撞,我们可以建立起深度关系。深度关系不仅仅存在于爱情和婚姻中,还包括亲子关系、家庭关系等。通过与他人建立深度关系,获得更多的支持、理解和共享。深度关系不仅让我们更加投入工作和生活,还让我们感受到人与人之间的纽带和情感连接。5. 如何建立深度关系 - 倾听与沟通:与他人建立深度关系的第一步是倾听和沟通。通过倾听他人的需求和情感,建立起更深入的理解和共鸣。- 共同成长:与他人一起成长是建立深度关系的关键。通过共同的目标和努力,与他人建立起深厚的情感连接。- 赋予信任:建立深度关系需要相互信任。通过给予他人信任和尊重,打开心扉,建立起更深入的关系。

            2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全能自恋

            马尔库塞的话:俄耳浦斯的语言是歌声,他的工作是消遣;那喀索斯的生命是美,他的存在是沉思。《当我开始爱自己》是查理・卓别林在 70 岁生日时所写。诗中有这样一段:当我开始爱自己我才明白,头脑会让我混乱而病态然而,当头脑与心相连,它就成了可信赖的伙伴。今天,我称这种组合为 “心之智慧”。本书让我们了解了一个重要概念:全能自恋,以及其他三种经典表达,分别是全能暴怒、彻底无助和被害妄想。我们重点说了全能自恋,它是人最原初的心理,是 “我一动念头,世界就要按我的念头运转”。这种全能感会在生活中带来种种问题,比较常规的表现有卓越强迫症、强大恐惧症和投入困难症。其中,卓越强迫症和强大恐惧症还可能结合起来,构成一种 “双重束缚”,而这一现象常见于家庭养育中。那么,觉察到这一点后,我们要如何走出全能自恋呢?首先,在自恋维度上展开自己,真实地活着,不怕去抢占高位;其次,从自恋维度进入关系维度,用深度关系来滋养自己。最后,是克服 “头脑的暴政”,进入现实世界。想象是美好的,现实是残酷的,这会让人远离现实,活在自己的思维中。但是,把思维当作 “我”,意味着你基本上处于一种虚假中,只有把体验当作 “我”,才是真实的。一个人的成长,是从全能自恋到真实自信的过程,也是从孤独自恋到有深情依恋的过程,同时是从想象进入现实的过程。书中提到:“头脑快,但虚;体验慢,但真。当你能‘降服’全能自恋的狂暴想象,从而进入看似慢腾腾的体验时,你会爱上生命,爱上平凡的生活。太多人总想着‘等把事情想明白了’,然后才去做。然而,也许我们可以直接跳入生命之河,去拥抱这个世界。”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深度关系

              本书感觉用了很久才看完,但是又觉得没看完,值得再刷一次,每一次的翻看都能让内心感受到安定这种吸收能量的过程特别惊喜和愉悦!希望更多有过迷茫,焦虑,当下生活在困惑里的朋友,都能够静心读一读一本书!

                1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武志红与心理分析

                我是在读了武志红的许多本畅销书之后决定去见见他本人。于是我谨慎的选择了一个机会:有一个认识的朋友邀请武老师去西安讲课我就参加了这个班。我想去现场感受一下在文字中的那个人和真实中的人是不是很吻合?在一个有点学术氛围的环境里去认识一个专业人士可不可以让普通人能走近他?甚至还能感觉到很亲切很自在?我的愿望基本上都满足了,于是我继续读武老师的课买他的课直到此刻。武老师的心理分析拥有强大的解释力,我因此受益就是对心理分析这门我很陌生的学科保持了一种不即不离的关系。而且武老师所讲述的真实是我们无可否认的生活现象, 心理学就因为武老师这样的传播走进了我们生活中,相当于武老师给了我们每个人不同的想要的工具和武器让我们认识自己也更加善待自己。我尤其喜欢写书的人把自己也放在书中,这种需要双方都要投入构建的深度关系一旦形成真可能会让我们这一生受此恩惠。

                  转发
                  1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自恋维度虽然能让一个人获得一些东西,但这常常是一种争夺。也许只有关系维度才能有创造,越是深度关系,越是能创造出好东西。最后讲讲体验和思维。思维太好使,而体验太容易痛苦,所以人容易过度使用思维,而远离体验。但是,把思维当作 “我”,意味着你基本上处于一种虚假之中,而把体验当作 “我”,才意味着真实。深度关系被我视为人生的答案,而这必然意味着,拿出真实的 “我”,去和真实的 “你” 碰撞,所以真实地活在体验中,而不是退缩在头脑中,这是一个基本点。太多人总想着 “等把事情想明白了”,然后才去做,然而,也许我们可以直接跳入生命之河,去拥抱这个世界。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一口气沉浸式读完

                    好多心理问题武志红老师给到答案,比如好相信身体,不要过分依赖思维。比如容忍模糊,创造力就在缝隙。比如脑嗨和脑补。又比如什么自恋,什么是深度关系。武老师还设计了人性坐标工具,非常好用。神奇的是昨晚做梦,然后给自己解了

                      转发
                      1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体验,让自己的想象落地,才能真的改善自己的焦虑。只需要和一个人保持深度关系,就能改善。这些,头脑理解了,还不够。要实践,构建起深度关系,让自己真实,平等的展现出来,让自己被看到,自己的攻击性被展现出来,关系仍没有断裂,才会治愈自己,让自己得到滋养。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生命的根本意义在于,从孤独的自我幻想,走入真实的关系世界。1. 人性的成长是从全能自恋到真实自信的过程,也是从孤独自恋到有深情依恋的过程,同时是从想象进入现实的过程。人性成长的核心转变是从孤独的、充满幻想的自我中心,走向扎根于现实、充满真实联结的自信与热情。长大就是从一个巨婴变成真人。不成熟的时候,总觉得世界该围着自己转(像婴儿一样)。成熟以后,会明白自己不是宇宙中心,但通过努力能获得真实的自信,也懂得和别人建立深厚的感情,脚踏实地地生活。一个被宠坏的孩子(巨婴状态)会觉得:我一生气,全世界都得哄我。而一个成熟的成年人(真人状态)则会想:我心情不好,但我得先处理好工作,然后可以找朋友聊聊,或者自己消化一下。他不再要求世界围着自己转,而是学会了在现实世界中与人协作、管理情绪。就像孙悟空和唐僧。早期的孙悟空无法无天,觉得自己一个筋斗就能解决所有问题(全能自恋),结果总被压着打。后来他融入团队,保护唐僧,经历九九八十一难(进入关系),才从齐天大圣变成斗战胜佛,获得了真正的力量和自信。2. 疗愈的根本,是关系。全能自恋的对立面不是不自恋,而是能活在关系中。心理疗愈的关键不在于消灭自恋或单纯靠认知理解,而在于通过真实、深刻的人际关系来驯服和转化原始的生命能量。心病要靠和人打交道来治。一个人钻牛角尖想不通,光靠自己琢磨很难走出来。关键是要有好的关系,比如有靠谱的朋友、家人或者伴侣。在真实的相处中,被理解、被支持,心里的疙瘩才能慢慢解开。因为工作失误非常沮丧,觉得自己一无是处。如果一个人关在房间里胡思乱想,只会越来越绝望。但如果找个信得过的朋友聊聊,他可能会说:嗨,谁没犯过错啊,我上次比你更离谱…… 这句话本身不能解决工作问题,但这种被理解、被接纳的感觉,就像一束光,能立刻把人从黑暗的自我否定里拉出来。心病就像心灵的感冒。关系和情感就像是心灵的维生素 C 和 心灵的免疫力。光靠想开点(自己硬扛)效果有限,而好的关系能直接滋养人的内心,能更快恢复。3. 头脑快,但虚;体验慢,但真。当能降服全能自恋的狂暴想象,从而进入看似慢腾腾的体验时,会爱上生命,爱上平凡的生活。通过真实的行动和体验与生活建立深度联结,才能收获生命的充实与意义。别光想,要去做。天天在脑子里幻想自己多厉害,那是虚的。真正踏踏实实去经历、去做事,哪怕慢一点,得到的才是真本事。当不再做白日梦,而是动手去生活,就会发现平凡的日子也挺有滋有味。就像看美食节目和亲自下厨。看节目时觉得每道菜都轻而易举,但只有亲自切菜、调味、掌握火候,才能真正做出一道菜。那个慢腾腾的做饭过程,才是爱上厨房、拥有厨艺的根本。4. 能力是建立了深度关系的结果;建立深度关系需要持续投入;建立深度关系的关键,不是将自恋强加于事物之上,而是放下自恋想象,尊重事物本身的真实规律。破除对天赋或捷径的迷思,一切能力与成就都是通过长期、谦卑地投入并与事物建立深度关系的自然产物。本事是混熟了自然来的。想学好一样东西,别指望有什么神奇速成法。就是得花时间、下功夫,跟它混熟。尊重它本身的规律,一步一步来,时间到了,本事自然就是自己的了。想成为销售高手。不是靠读一本《销售圣经》就能立刻成交的。得去见无数个客户,经历无数次拒绝,慢慢了解不同人的需求,调整自己的说话方式。这个过程就是和销售这件事混熟。混熟了,经验多了,能力自然就长在身上了。5. 人性有两个基本维度:自恋维度和关系维度。关系维度的情感才是这样的大地。从只关注权力高低、强弱竞争的自恋维度,发展到能体验情感联结、平等共情的关系维度才能获得内心平静和幸福的基石。人活得好,靠的是真情实感,不是争强好胜。人不能总想着压别人一头、处处攀比(争强好胜),那样活得太累。能把人真正从空虚里救出来的,是那些实在的感情,比如爱、信任、理解,这些才是让人感到踏实和幸福的根本。争强好胜就像一个人一直想站在山顶,高处不胜寒,而且随时怕掉下来,很累。而真情实感就像拥有了一片肥沃的土地,可以在这片土地上建房子、种粮食,脚踏实地,内心安稳富足。阳光(成功)照在这片土地上,会感到温暖;风雨(挫折)来了,这片土地也能滋养人,让人有力量重生。总之,我们总想在天上飞(全能自恋),但幸福和力量其实藏在泥土里(真实关系)。放下幻想,落地生活,在与人、与事的深度联结中,才能安顿我们的生命。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这不是一本可以轻松读完的书,如果此前没有接触过武志红老师的课程或书籍,会被里面的很多观点所冲击。从《为何家会伤人》到《自我的诞生》,武志红老师深入普及了原生家庭和全能自恋这两个概念,这本《深度关系》又从更深广的维度把二者结合。本书或许没有所谓的政治正确,也没有很多现代科学依据,只是根据武老师多年的咨询经验,纯粹从唯心主义的角度总结出来的一家之言,看过网上有不少人对这些言论持怀疑抗拒的态度,但是不可否认它也治愈了很多人,无论是否认同,能够增加一些理解自我的观点总归不是坏事。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3.0
                            2024年第四本

                            一般人,读此书都会云里雾里,每个字都认识,但是旁征博引的句式,如果不连续看完,定会让人迷了心智,不知所云。本人听了武志红的心理学课程,又阅读了他的书籍,不错,挺不错。好的自不用说,但是一些自恋的异见,不吐不快。本书文字内容都在三分之一的重叠之中,引用的故事、案例都是社会上轰动一时的事件。如果是仅仅听一门课或者看一本书,作品都是五星推荐。只是,这堆砌字数真是浪费了好多时间。作为一个心理咨询工作者,作者在私下对个体举例让咨询者受到启发拨云见雾未尝不是一把解决问题的利器。但是你把自己爷爷奶奶叔叔姑姑在每部书里、课程里吊打一顿,依旧没有解决心里创伤的章节确实有点不堪。替你母亲报仇的事情能够引发多少共鸣?个人认为不妥。作者发明的一些术语可能会解惑,但是对于专业者来讲,混淆了心理学的边界。如果真自认为是独创的 “术语”,请进行严密论证。作为一个心理书籍作者,把心理学介于灵异梦幻之中,这只能是涉及心理之通俗读物,而非专业心理书籍。另外,你谈了好多女朋友,都没有给人家一个结果,你依然能自圆其说,这不仅需要巨大的勇气,还要相当的厚度,当然这里仅仅指 “脸皮”,要不然简直成了说相声文稿。其实,以上文字全是无稽之谈。天下文章一大抄,好在作者只抄袭自己。点赞为是。

                              1
                              1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失眠中的思维陷阱,分析的太好了

                              在本书中,武志红老师通过心理学视角,深入分析了人与人之间的连接如何影响我们的情感和生活质量。首先,这本书的核心观点是:真正的幸福和满足感来自于与他人建立的深度关系。武老师认为,表面化的交往无法满足人的内在需求,只有通过深度的情感交流和理解,人们才能感受到真正的归属感和安全感。书中,武老师用了大量的案例来说明深度关系的重要性。例如,他提到了一些人在职场或家庭中虽然表面上看起来很成功,但因为缺乏深度的情感联系,内心却感到孤独和空虚。这些例子让人深刻体会到,无论外在成就多么辉煌,如果缺乏深层次的人际关系,人的内心世界依然是贫瘠的。此外,武老师还提供了一些建立和维护深度关系的实用建议。他强调,建立深度关系需要勇气和耐心,需要人们愿意放下防备,展示真实的自我。同时,他也指出,深度关系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时间和持续的努力来培养。这本《深度关系:一切美好都是深度关系的产物》确实是一本引人深思的书。它不仅揭示了人际关系中的深层次问题,还提供了实际的解决方案。对于那些在快节奏生活中感到孤独和迷茫的人来说,这本书随时在提醒我们要适时地放慢脚步,去关注和培养那些真正重要的人际关系,从而在生活中找到更多的幸福和满足。

                                转发
                                1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审视内心、与情绪和解——幸福人生

                                这本书其核心内容主要围绕以下几个方面:人性坐标体系:武志红在书中提出了一个系统化的人性理解框架,即人性坐标体系。这个体系将人的发展分为关系维度和自恋维度,帮助读者理解个人成长和人际关系的复杂性。全能自恋:书中深入剖析了全能自恋的概念,这是一种心理状态,个体期望自己拥有无限的控制力和完美无缺的自我形象。全能自恋会导致情绪内耗和人际关系问题。走出自恋:武志红强调,要走出过度自恋的状态,与他人建立平等、深度的关系。这需要个体放下自我中心的想象,尊重他人和事物的本来面貌。深度关系的重要性:真正的能力并非源自自恋,而是来自于与自己、他人和事物建立的深度关系。深度关系是通过持续的专注和投入形成的,它能够带来个人的成长和疗愈。疗愈与成长:与真实世界构建深度关系被视为一种根本的疗愈方式,也是幸福和创造力的源泉。书中鼓励读者从孤独的想象世界进入关系的现实世界。个人发展:武志红认为,个人发展不仅仅是技能或知识的积累,更多的是通过与他人和事物建立深度关系来实现的。心理健康:书中还探讨了如何通过建立深度关系来改善心理健康,包括如何处理情绪、如何与他人有效沟通、以及如何克服内心的恐惧和焦虑。自我实现:深度关系有助于个体实现自我潜能,通过与外部世界的互动,个体能够更好地了解自己,实现自我价值。《深度关系》通过丰富的案例和深入的分析,引导读者重新审视内心,识别和摆脱情绪操控,培养建立深度关系的能力,从而提升生活质量和个人幸福感。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从自恋和关系纬度拓展心理空间

                                  1、人需要在自恋维度上展开自己。真实地活着,真实地呈现自己的各种生命动力,特别是自恋的动力,可以去抢占自己的高位,不惧怕和别人竞争。如果你一直都是谦虚地活着,那意味着,你从来没有真实地活过。2、一个人的心性,需要从自恋维度发展到关系维度,这是一个里程碑式的发展,这意味着从孤独进入关系,从想象进入现实世界。重要的是,当人只是活在自恋维度时,就只会感知到高低、强弱和生死,因此很焦虑。而进入关系维度后,关系维度就是平等的大地,因此可以极大地缓解人的焦虑。并且,自恋维度虽然能让一个人获得一些东西,但这常常是一种争夺。也许只有关系维度才能有创造,越是深度关系,越是能创造出好东西。3、体验和思维。思维太好使,而体验太容易痛苦,所以人容易过度使用思维,而远离体验。但是,把思维当作 “我”,意味着你基本上处于一种虚假之中,而把体验当作 “我”,才意味着真实。深度关系被我视为人生的答案,而这必然意味着,拿出真实的 “我”,去和真实的 “你” 碰撞,所以真实地活在体验中,而不是退缩在头脑中,这是一个基本点。太多人总想着 “等把事情想明白了”,然后才去做,然而,也许我们可以直接跳入生命之河,去拥抱这个世界。

                                    1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感想

                                    思维理清楚了一些逻辑,体验需要慢慢来,后面当遇到一些难以解决的情绪时,常常打开细读应该是一个不错的时间与空间的容纳意愿。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人生之书

                                      深度关系被我视为人生的答案,而这必然意味着,拿出真实的 “我”,去和真实的 “你” 碰撞,所以真实地活在体验中,而不是退缩在头脑中,这是一个基本点。太多人总想着 “等把事情想明白了”,然后才去做,然而,也许我们可以直接跳入生命之河,去拥抱这个世界。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太多没明白,又明白了太多。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活着是一场体验,尽可能地酣畅淋漓

                                          思维太好使,而体验太容易痛苦,所以人容易过度使用思维,而远离体验。但是,把思维当作 “我”,意味着你基本上处于一种虚假之中,而把体验当作 “我”,才意味着真实。深度关系被我视为人生的答案,而这必然意味着,拿出真实的 “我”,去和真实的 “你” 碰撞,所以真实地活在体验中,而不是退缩在头脑中,这是一个基本点。

                                            转发
                                            评论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