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分及书评

4.7
522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3.0
    大家都有病

    本书是武志红老师的新作, 老师非常专业,全篇都是各种故事,主要是分析” 全能型自恋 “的各种” 疯子 “表现,传销洗脑,原生家庭的互害,匪夷所思,总结起来,就是” 大家都有病 “。我不太喜欢判断性结论,就是男人女人如何如何,中国人如何如何,世界就是多样性的,比如美国最近的 “萝莉岛”,我们不能说外国人都是炼铜,互联网把任何局部都放大,我个人认为是因为社会变化带来的焦虑,传统家族稳态结构解体,大城市表面繁荣,可个人更孤独,更难有安全感,人类的进化还不适应高密集的城市工业化场景,带来各种心理问题,武老师太专业,我只有听的份,没得评。「什么样的人心理算健康的?或者说,心理健康的标准是什么?对此,美国心理学家科胡特给出了非常简明的答案:自信和热情。当活力能滋养自体时,就是自信;当活力能滋养客体时,就是热情。」

      5
      11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深度关系

      其实一开始我也不知道这个 “深度关系” 是全方面的,我以为就是讲人际关系的。但毕竟是我第一购买年度大课的武老师写的,所以我在书籍上架的第一时间就开始阅读了。因为他的课程我连续学过两遍,所以越看越觉得熟悉,这不就是那门课程的文字版嘛!正好,再复习一遍?不过我此时却有些犹豫了,因为,在没有学习武老师的课程之前,我只觉得我和母亲实在难以在同一个空间相处超过 24 小时,会窒息的。我当时理解为她实在太唠叨了。而学了课程以后,我知道了很多原理,也明白要去和解,才能让关系回到,嗯,或者说是恢复成正常的母女关系。于是我走上了和解之路,但我发现自己的内心深处其实是抗拒的。主动打电话次数变少(其实本来也一直不怎么愿意打,就是孝道文化强迫着我)。后来基本上要到打电话的时间了,需要做很长时间的心里建设,比给客户打电话还心累。看到来电很少马上接通,甚至直到挂断都没有做好心理准备,回拨了电话很快要找借口挂掉。…… 已经记不得啃了多少本书,宗教的,儒学的,心理学的…… 渐渐的,我开始变了,我会在打电话时说出自己小时候某件事的感受。当然,结局通常不好。说了三次我就放弃了。直到有一天,我看到一幅画,一个人现在铁栅栏后面,而其他三面都是敞开的,他却疯狂地叫嚣着 “放我出去!放我出去!” 这时,一道惊雷在我耳边炸响,这不就是我自己嘛!明明有那么多空间可以探索,你为何非要这样不放过自己!释然就在这一瞬间,紧抓不放的人一直都是自己!于是,我开始责怪武老师,其实,以前我也没这么心烦气躁急于改变。都怪武老师,把真相给我撕开了,让我得面对。犹豫不决了几天,我最终还是再次拿起本书。好,这一次,让我看看我会不会又被你带偏了!带着这种有点找茬的心态,我反而读出了不一样的收获来了。我一直都在拼命地努力 “拯救自己”,其实好像有一点归罪了,但又觉得这样不好,要自己承担,但又不知道怎么办的拉扯中了。但这一次我才明白,是我自己没有完成分离,所以才如此矛盾(或者叫内耗)。我一边想做自己,一边又忍不住想去满足母亲的期待(主要是为了她的面子,要不然早知道就摔死你)。心中的小我在害怕,害怕自己真的会被摔死。我把深度关系的链接搭错了,我需要的深度关系,至少现在,是先看见自己,嗯,就是和自己建立深度关系。不过,不是全能自恋的那种。这一次,是不是会真的和自己和解了呢?我想,至少我已经开始了,只要一直往前走,就不会停在原地了。我相信,这本厚书其实内容很多,但我更想书写自己的读后感,来为自己做点什么。与我而言,这一次阅读,是很有收获的。也是一本以后还想再读一次的书。对了,除了这关系,书中我还特别在意的就是心流,就是与当下发生深度关系的状态。武老师以《徒手攀岩》纪录片做了拆解,又是一次更深刻的理解。要产生心流的体验,需要满足八个基本条件:1.这件事是可以完成的。2.必须全神贯注,不受干扰。3.目标明确。4.有即时反馈。5.你感觉到不断深入,而且没有勉强自己的感觉。6.有充满乐趣的体验,这让你觉得自己能自由控制自己的行为。7.你会进入 “忘我” 状态。8.时空感会发生变化。这些,是概念层面的东西,体验是要自己去寻找的。就像克里希那穆提说的,概念只会束缚你,只有体验和觉知才是滋养你的。深度关系,被武老师视为人生的答案,而这必然意味着,拿出真实的 “我”,去和真实的 “你” 碰撞,所以真实地活在体验中,而不是退缩在头脑概念中,这是一个基本点。太多人总想着 “等把事情想明白了”,然后才去做,然而,也许我们可以直接跳入生命之河,去拥抱这个世界。

        5
        6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知名心理学者武志红继《为何家会伤人》之后,有关自我、自恋和关系的又一重磅作品。独创自我认知工具 “人性坐标体系”,帮读者用直观、可执行的方法衡量自己的心灵健康程度,或一份关系的健康程度。通过这一工具认识自我、找到问题症结。深度剖析情绪内耗根源 “全能自恋”,引导读者重新审视内心,识别和摆脱情绪操控;培养读者建立自己与人、事物和世界的深度关系的能力,从而拥有做成事的能力、爱的能力。真正帮读者活得真实、松弛、实现蕞根本的疗愈。

          1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深度关系:挖掘浮躁的本质,成为高效的人

          许多人面临着一系列的问题,如纠结、自我攻击、拖延、执行力弱、没有目标感、焦虑等。这些问题可能源于过度自恋,导致无法建立深度亲密关系。为了帮助人们认清关系的本质,武志红老师提出了一种新的自我认知工具 ——"人性坐标体系",通过衡量内心的健康程度,帮助认清关系是滋养还是毒害自己。1. 亲密关系的重要性亲密关系是我们活出自己的方式,通过正向的关系,充满热情、爱和创造力,从而爱上这个世界,同时也爱上自己。这样的爱带来真实的自信,让我们更加坚定地追求自己的目标和梦想。2. 浮躁的本质与深度关系当感觉时间不够用、总是消磨时间时,往往是因为缺乏深度关系,只停留在表面。例如,如果我们总是刷网页、忍不住消磨时间,那说明我们把工作和生活视为一种逼迫,不愿深入其中。这种浮躁的心态导致我们感到疲惫,需要不断消磨时间来逃避现实。当我们与工作、生活建立深度关系时,会发现效率大大提高,时间似乎变得更充裕。能够摒弃不必要的事物,专注于重要的任务,这种连续的投入让我们感到满足和充实。因此,深度关系带来的连续感和专注投入是提高效率的关键。3. 拥抱真实的自己成长的关键是拿出真实的自己,全身心地投入到所要做的事情中。我们也要接受失败的可能性,并从中吸取经验。4. 构建深度关系的重要性通过以真诚的态度与事物进行碰撞,我们可以建立起深度关系。深度关系不仅仅存在于爱情和婚姻中,还包括亲子关系、家庭关系等。通过与他人建立深度关系,获得更多的支持、理解和共享。深度关系不仅让我们更加投入工作和生活,还让我们感受到人与人之间的纽带和情感连接。5. 如何建立深度关系 - 倾听与沟通:与他人建立深度关系的第一步是倾听和沟通。通过倾听他人的需求和情感,建立起更深入的理解和共鸣。- 共同成长:与他人一起成长是建立深度关系的关键。通过共同的目标和努力,与他人建立起深厚的情感连接。- 赋予信任:建立深度关系需要相互信任。通过给予他人信任和尊重,打开心扉,建立起更深入的关系。

            1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深度关系

            本书感觉用了很久才看完,但是又觉得没看完,值得再刷一次,每一次的翻看都能让内心感受到安定这种吸收能量的过程特别惊喜和愉悦!希望更多有过迷茫,焦虑,当下生活在困惑里的朋友,都能够静心读一读一本书!

              1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全能自恋

              马尔库塞的话:俄耳浦斯的语言是歌声,他的工作是消遣;那喀索斯的生命是美,他的存在是沉思。《当我开始爱自己》是查理・卓别林在 70 岁生日时所写。诗中有这样一段:当我开始爱自己我才明白,头脑会让我混乱而病态然而,当头脑与心相连,它就成了可信赖的伙伴。今天,我称这种组合为 “心之智慧”。本书让我们了解了一个重要概念:全能自恋,以及其他三种经典表达,分别是全能暴怒、彻底无助和被害妄想。我们重点说了全能自恋,它是人最原初的心理,是 “我一动念头,世界就要按我的念头运转”。这种全能感会在生活中带来种种问题,比较常规的表现有卓越强迫症、强大恐惧症和投入困难症。其中,卓越强迫症和强大恐惧症还可能结合起来,构成一种 “双重束缚”,而这一现象常见于家庭养育中。那么,觉察到这一点后,我们要如何走出全能自恋呢?首先,在自恋维度上展开自己,真实地活着,不怕去抢占高位;其次,从自恋维度进入关系维度,用深度关系来滋养自己。最后,是克服 “头脑的暴政”,进入现实世界。想象是美好的,现实是残酷的,这会让人远离现实,活在自己的思维中。但是,把思维当作 “我”,意味着你基本上处于一种虚假中,只有把体验当作 “我”,才是真实的。一个人的成长,是从全能自恋到真实自信的过程,也是从孤独自恋到有深情依恋的过程,同时是从想象进入现实的过程。书中提到:“头脑快,但虚;体验慢,但真。当你能‘降服’全能自恋的狂暴想象,从而进入看似慢腾腾的体验时,你会爱上生命,爱上平凡的生活。太多人总想着‘等把事情想明白了’,然后才去做。然而,也许我们可以直接跳入生命之河,去拥抱这个世界。”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武志红与心理分析

                我是在读了武志红的许多本畅销书之后决定去见见他本人。于是我谨慎的选择了一个机会:有一个认识的朋友邀请武老师去西安讲课我就参加了这个班。我想去现场感受一下在文字中的那个人和真实中的人是不是很吻合?在一个有点学术氛围的环境里去认识一个专业人士可不可以让普通人能走近他?甚至还能感觉到很亲切很自在?我的愿望基本上都满足了,于是我继续读武老师的课买他的课直到此刻。武老师的心理分析拥有强大的解释力,我因此受益就是对心理分析这门我很陌生的学科保持了一种不即不离的关系。而且武老师所讲述的真实是我们无可否认的生活现象, 心理学就因为武老师这样的传播走进了我们生活中,相当于武老师给了我们每个人不同的想要的工具和武器让我们认识自己也更加善待自己。我尤其喜欢写书的人把自己也放在书中,这种需要双方都要投入构建的深度关系一旦形成真可能会让我们这一生受此恩惠。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一口气沉浸式读完

                  好多心理问题武志红老师给到答案,比如好相信身体,不要过分依赖思维。比如容忍模糊,创造力就在缝隙。比如脑嗨和脑补。又比如什么自恋,什么是深度关系。武老师还设计了人性坐标工具,非常好用。神奇的是昨晚做梦,然后给自己解了

                    转发
                    1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体验,让自己的想象落地,才能真的改善自己的焦虑。只需要和一个人保持深度关系,就能改善。这些,头脑理解了,还不够。要实践,构建起深度关系,让自己真实,平等的展现出来,让自己被看到,自己的攻击性被展现出来,关系仍没有断裂,才会治愈自己,让自己得到滋养。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个人感受分享:阅读武志红老师的书籍,白天翻阅时感到烦躁不安,晚上阅读又让我心生恐惧。然而,这些年来我一直断断续续地阅读,既有喜爱又有畏惧。这种又爱又怕的感觉,就像我在面对人生中的挑战时,既想尝试又心生畏惧。我深信,深度的人际关系是我寻找人生答案的关键所在。这需要我拿出真实的自我,与真实的他人进行碰撞和交流。因此,我选择活在体验中,而不是退缩于思考。我认为这是我的人生哲学的基本点。我发现许多人总是等待把事情想得透彻明白之后才付诸行动。然而,或许我们可以选择跳出思维的限制,直接投身于生命的洪流,勇敢地拥抱这个多彩的世界。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这不是一本可以轻松读完的书,如果此前没有接触过武志红老师的课程或书籍,会被里面的很多观点所冲击。从《为何家会伤人》到《自我的诞生》,武志红老师深入普及了原生家庭和全能自恋这两个概念,这本《深度关系》又从更深广的维度把二者结合。本书或许没有所谓的政治正确,也没有很多现代科学依据,只是根据武老师多年的咨询经验,纯粹从唯心主义的角度总结出来的一家之言,看过网上有不少人对这些言论持怀疑抗拒的态度,但是不可否认它也治愈了很多人,无论是否认同,能够增加一些理解自我的观点总归不是坏事。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3.0
                          2024年第四本

                          一般人,读此书都会云里雾里,每个字都认识,但是旁征博引的句式,如果不连续看完,定会让人迷了心智,不知所云。本人听了武志红的心理学课程,又阅读了他的书籍,不错,挺不错。好的自不用说,但是一些自恋的异见,不吐不快。本书文字内容都在三分之一的重叠之中,引用的故事、案例都是社会上轰动一时的事件。如果是仅仅听一门课或者看一本书,作品都是五星推荐。只是,这堆砌字数真是浪费了好多时间。作为一个心理咨询工作者,作者在私下对个体举例让咨询者受到启发拨云见雾未尝不是一把解决问题的利器。但是你把自己爷爷奶奶叔叔姑姑在每部书里、课程里吊打一顿,依旧没有解决心里创伤的章节确实有点不堪。替你母亲报仇的事情能够引发多少共鸣?个人认为不妥。作者发明的一些术语可能会解惑,但是对于专业者来讲,混淆了心理学的边界。如果真自认为是独创的 “术语”,请进行严密论证。作为一个心理书籍作者,把心理学介于灵异梦幻之中,这只能是涉及心理之通俗读物,而非专业心理书籍。另外,你谈了好多女朋友,都没有给人家一个结果,你依然能自圆其说,这不仅需要巨大的勇气,还要相当的厚度,当然这里仅仅指 “脸皮”,要不然简直成了说相声文稿。其实,以上文字全是无稽之谈。天下文章一大抄,好在作者只抄袭自己。点赞为是。

                            1
                            1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从自恋和关系纬度拓展心理空间

                            1、人需要在自恋维度上展开自己。真实地活着,真实地呈现自己的各种生命动力,特别是自恋的动力,可以去抢占自己的高位,不惧怕和别人竞争。如果你一直都是谦虚地活着,那意味着,你从来没有真实地活过。2、一个人的心性,需要从自恋维度发展到关系维度,这是一个里程碑式的发展,这意味着从孤独进入关系,从想象进入现实世界。重要的是,当人只是活在自恋维度时,就只会感知到高低、强弱和生死,因此很焦虑。而进入关系维度后,关系维度就是平等的大地,因此可以极大地缓解人的焦虑。并且,自恋维度虽然能让一个人获得一些东西,但这常常是一种争夺。也许只有关系维度才能有创造,越是深度关系,越是能创造出好东西。3、体验和思维。思维太好使,而体验太容易痛苦,所以人容易过度使用思维,而远离体验。但是,把思维当作 “我”,意味着你基本上处于一种虚假之中,而把体验当作 “我”,才意味着真实。深度关系被我视为人生的答案,而这必然意味着,拿出真实的 “我”,去和真实的 “你” 碰撞,所以真实地活在体验中,而不是退缩在头脑中,这是一个基本点。太多人总想着 “等把事情想明白了”,然后才去做,然而,也许我们可以直接跳入生命之河,去拥抱这个世界。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人生之书

                              深度关系被我视为人生的答案,而这必然意味着,拿出真实的 “我”,去和真实的 “你” 碰撞,所以真实地活在体验中,而不是退缩在头脑中,这是一个基本点。太多人总想着 “等把事情想明白了”,然后才去做,然而,也许我们可以直接跳入生命之河,去拥抱这个世界。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活着是一场体验,尽可能地酣畅淋漓

                                思维太好使,而体验太容易痛苦,所以人容易过度使用思维,而远离体验。但是,把思维当作 “我”,意味着你基本上处于一种虚假之中,而把体验当作 “我”,才意味着真实。深度关系被我视为人生的答案,而这必然意味着,拿出真实的 “我”,去和真实的 “你” 碰撞,所以真实地活在体验中,而不是退缩在头脑中,这是一个基本点。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太多没明白,又明白了太多。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那么怎么建立深度关系呢?

                                    看完知道了经常失眠,内再想象,孤独,现实检验能力差….. 好多都是因为没有建立深度关系,深度关系对于人的疗愈多么关键,生活中有现实的烟火气多么真实和重要,活在头脑妈妈中如此虚幻,当理解了这些之后,对于改变这些并不容易,关键还要建立深度关系,可是好想知道如何建立深度关系?怎么样才算是建立了深度关系,如果一直努力去建立深度关系,却始终迟迟没有找到这样关系的人是不是因为自自己内在不愿意建立深度关系,或者能力太差,另外关于做梦,是不是一定是因为现实关系没有得到伸展,是否有好的解释?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全能自恋,全能暴怒,被害妄想,习得无助。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深入浅出的一本来自实践的心理学书

                                        通过很多小故事(案例),展开 “我” 的分析,从自我、关系、及由内到外的深度链接,读起来轻松有意思,其中有些细节处描写分析,还会获得意外收获。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当你总觉得时间不够用时,常常是因为你没有进入深度关系,你是浮在水面上的。例如,如果你总是在刷网页,总是忍不住想消磨时间,那必然意味着你把工作、生活视为一种逼迫,你不愿深入。因此,工作和生活总是让你疲惫,所以你需要消磨时间,需要刷网页,浮在表面上。这种飘浮让你有一种感觉 ——“我在掌控,我在选择”。但是,当你深入存在,能和工作、生活建立深度关系时,你会发现,效率极大地提高了,你的时间好像多了很多。当你还能砍掉各种不情愿、不必要的事情时,你和你主动选择的对象的关系就变成了一个超深度关系 —— 它们是一个很少被切断的连续体。这种连续感,就是关系的深度,它会给你一种很深、很美妙的感觉,于是你情愿主动地工作和生活。它们本身就是一种奖励,你甚至无须额外的奖励。村上春树说:我绝不允许别人打乱我的节奏。更好的说法是蔡志忠的。他说:完整的一个小时,它的价值不是两个半个小时的累积,而是一倍;而四个十五分钟,它们更没法和完整的一个小时比,它们甚至毫无价值。他讲的是持续投入的时间。他认为,持续投入的时间的价值的增长是呈几何级数的。如果你能持续十个小时的专注,它的价值就是半个小时的千万倍级别。持续专注的投入,意味着你和事物建立了深度关系。如果把关系深度看作空间,那就意味着,当这个空间被极大延伸时,时间的价值也变得极大。因此,一个能持续专注投入的人,他拥有的时空,是浮在水面上的人所不能比的,甚至是后者无法想象的。说到人与人的差别,也许没有哪种差别比这份差别更关键了。不过,好在关系深度是我们每个人都可以主动去掌握的,虽然很不容易。

                                            转发
                                            评论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