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分及书评

4.0
29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3.0
    这本书让我想起了另外两本书,一个是思考路和超越思考

    让我想到的另外一本就是凯文・凯利的人生建议,但是不同点在于凯老爷子还是比较幽默诙谐的,而这本的话中规中矩,思考了一切跟自己有关的事情,但又好像没有思考,通过散文诗歌的方式,但又不像是方法论,所以没有任何落地实践性,感觉读完了就读完了,从这本书身边经过就经过了,所以我有一个小小的问题那就是,我们应该关注思考本身,还是去思考到底应该关注什么?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1.0
      流水账的一本书

      不如直接看原文更好,还锻炼了英文。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众所周知,亚当・格兰特思考了很多关于 “思考” 的问题。如何思考,为什么思考,我们是否在批判性地思考,他启发了数百万人思考和再思考。新作虽然采用了新的写作方式,但形式依旧非常 “格兰特”。他在书中分享了许多洞见 —— 有关我们如何拥有更自在的人生状态,有关我们如何理解人际关系中的索取与付出,有关我们如何成为合格的父母、更好的领导者,有关如何更睿智地对待工作,有关如何让自己变得更有创见并能对不同的观点求同存异。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日有所思》有时候想这也可以成为书?几句简单的 “名言警句” 而已,有些句子可能连名言警句都谈不上,可是它确确实实是一本书,一本严肃的关于思考的书。是我们太宽松了吗?还是因为现在的印刷业太繁荣?或者现在这个社会缺少的不是知识,而仅仅是勇气。既然是名言警句,肯定是有一些可取之处的,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可是,如果相比一些真正的大师,又缺少了很多的锋芒,比如尼采说的上帝已死,比如叔本华说的人生就像钟摆,在痛苦和无聊之间来回摆动。书中所述,有点家常了,或许对于大众化的书籍行业是一种很好的迎合,或者就是作者水平的生态位即是如此。活着挺好,活的挺好。但是不管如何吧,人生还是要思考的,对于自己的自省,对于事件的回顾,对于朋友的关心,对于爱人的依恋,对于人生的感悟。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3.0

            内容简短易读,“思” 是重点!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告别焦虑!这本书是我的“精神急救包”!

              现代生活的快节奏,让我时常感到被信息洪流裹挟,思绪混乱,焦虑感如影随形。无数次,我试图从嘈杂中抽离,却发现越想理清,越是缠绕。直到我遇见了《日有所思:打破思考僵局的种子》,它让我从烦恼走向了内心的宁静与清明。这本书并没有给我们灌输标准答案,而是提供了一个独特且实用的 “思维训练框架”。面对 “焦虑” 这个现代人的通病,它没有让我逃避,反而温柔地告诉我:“焦虑是行动的生理信号,而非敌人。” 并提供了 “焦虑转化四象限” 这样的工具,帮我把那些内耗的情绪转化为真正的生产力。每日的阅读,也让我们思考,进而通过行动作出改变。这种从认知到行为的转化路径,让我找到了处理情绪的全新视角,不再被负面情绪支配。书中 365 个微型思辨场景,就像每日的思维体操,挑战我固有的认知惯性。“生产力 = 工作时间 × 思维质量 × 学习质量” 这个公式,让我意识到与其盲目加班,不如提升思考质量。它鼓励我跳出单一视角,用 “换位思考实验” 去理解他人,用 “逆向清单” 去审视自我。读着读着,我发现那些曾经让我困扰的 “信息过载” 和 “决策疲劳”,正慢慢被 “批判性思考优先于观点输出” 的清醒所取代。它帮助我重构了对失败的看法,将错误视为 “未来成功的预演”,极大地减轻了我的心理负担。 书中精选金句(我的每日灵感!):“生产力往往会被高估,重要的是质量而非数量。”“志存高远,降低期待值,成功才最令人感到满意。”“智慧有时也会令局面变得更糟糕。”“不满意意味着事情可以变得更好,幸福的关键在于感恩拥有,而非哀叹缺失。”“失败重构法:将错误视为未来成功的预演。”“焦虑是行动的生理信号,而非敌人。”“虚度光阴可能是创造性灵感的孵化器。”“答案往往藏在‘第三选择’中,而非非此即彼的对抗。”“真正的创新始于承认‘我不知道’。”“变革的阻力常来自‘习惯性安全区’,而非反对者。”

                转发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