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分及书评

4.2
98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如何安排高效安排时间管理

    有启发 10 句话 1. 共享日历是一种简洁高效的方式,可以向你愿意分享日程表的人传达你的忙碌程度和工作重点。通过这种方式,我们可以减少对他人不切实际的要求,同时也能降低他人对我们的不合理期望 2. 每天早上花 15 分钟计划全天的时间盒,会显著影响接下来 15 小时的执行效率 3. 倡导和执行 "一次只专注于一件事" 的原则,扼杀了多任务处理的可能性 4. 定期清理清单上的任务,将删减待办事项清单纳入时间盒,并作为重复的日程安排 5. 对于重要决策,需要将时间盒分解成两个部分来安排,一个用于收集和传播信息,再安排一个用于召开决策讨论 6. 没有截止日期的任务是不完整的。为了恰当地安排时间盒,任务的截止期限必须清晰、明确 7. 决定是否立即采取行动的关键因素在于事情的紧迫性,而非重要性 8. 正念和时间盒都将注意力聚焦在当下,而非过去或未来 9. 不要身心俱疲时才去休息,要更主动地找到一种休息、放松和恢复精力的方法 10. 睡觉前安排 1~2 小时 "睡前放松时间盒",戒断电子设备,养成良好的睡眠习惯重点整理 1. 只需在你的共享日历(微信、腾讯、钉钉、微软 Outlook)中,设置一个每天 15 或 30 分钟的固定时间段,每天利用这段时间提前规划好一天的行程,将时间分配给真正重要的事情。通过这些微小的调整,你就能更好地掌控时间,事半功倍,专注于真正有价值的事 2. 共享日历是一种简洁高效的方式,可以向你愿意分享日程表的人传达你的忙碌程度和工作重点。通过这种方式,我们可以减少对他人不切实际的要求,同时也能降低他人对我们的不合理期望 3. 时间盒管理法不仅适用于工作时间,还可以用于规划个人生活。通过特意留出时间与家人团聚、亲近自然或与朋友邻里交流,我们可以更加充分地参与那些能够恢复身心、补充能量的活动,为重返工作做好准备 4. 甘道夫:时间盒管理法不仅是一种方法,也是一种思维方式。我们所能决定的,唯有如何运用这短暂的时光 5. 培养一种积极的心态和对你所做的事情的信念,是使时间盒管理法持续下去的关键 6. 时间盒管理法定义为一种方法和思维方式,它包含以下内容: 🔖在一天的干扰出现之前,先决定当天要做的 🔖然后将每一项任务都标注在日历中,包括具体的开始和结束时间 🔖在执行任务时,要集中精力,一次只专注于一件事 🔖最后,不要追求完美,以可接受的标准完成每项任务 7. 待办事项清单告诉我们做什么,日历告诉我们何时去做。这两者结合起来,比单独任何一个,都更具有操作性和实用性 8. 自律并非天生,可以通过打磨出一套适合自我的管理系统来获得 9. 史蒂芬・平克:认知心理学告诉我们,由于人类心智过分依赖生动鲜活的轶事而非系统化的统计数据,因此极易陷入各种认知偏差和错觉 10.7 个通过反思完成自我提升的问题:🔖做出重大决定的那天,我脑海里还有哪些其他的想法?🔖我的工作强度是否过大?🔖我是否将足够的时间花在生活中的某个方面?🔖哪些好的或坏的习惯反复出现,需要在日后继续保持或加以留意?🔖我如何以及多久犒劳自己一次?🔖我最近最引以为豪的时刻有哪些?🔖我是否足够关心我的伴侣 11. 维护 "已完成清单",事后补建时间盒也能带来正向积极的体验 12.Lady Gaga:我是自己心灵的庇护所,可以在一生中选择无数次蜕变新生 13. 时间盒管理法让你跳出他人的日程安排,成为自己时间的掌控者🔖避免分心:相信自己的时间盒计划,只专注于眼前的任务🔖克服完美主义:设定时间盒时长,坚持在某个时间节点必须完成任务🔖改善拖延:提前规定开始时间,按时启动时间盒任务🔖管理讨好型人格:提供确切的时间盒日历,以合理的理由拒绝别人的请求🔖缓解焦虑:设置专属的 "担心时间盒",在特定的时间段释放情绪、自我关怀🔖增加自主权:选择按照你的时间去做对你重要的事情,让所有事情随你的召唤而被执行 14. 每天早上花 15 分钟计划全天的时间盒,会显著影响接下来 15 小时的执行效率。这相当于用短短 15 分钟的计划时间来确保接下来 15 小时的高效工作,使工作效率提升了 60 倍。因此,计划是一项至关重要的活动,需要在冷静、安静的环境下才能做好 15. 时间盒管理法恰恰能提供深度工作状态条件:🔖持续不断的专注力🔖清晰的目标🔖沉浸式的体验,在此期间感觉不到时间的流逝🔖挑战和技能的平衡,任务既不能太简单也不能太难 16. 运用时间盒管理法等于更睿智地思考🔖始终专注高价值的事:制订时间盒计划,并确信当下安排的任务是正确的🔖唤醒大脑的潜能:设置 "在头脑中播种" 的时间盒,让你达到最佳状态🔖达到心流:一次只做一件事,专注执行时间盒任务🔖睿智地思考:建立可搜索的时间盒日历,随时复盘 17. 在考虑使用共享日历之前,需要建立信任的文化,同时也需要理解隐私的重要性,并且,如何进行隐私设置也都是至关重要的内容 18. 只需完成少数关键任务,就能贡献绝大部分生产效益 19. 选择正确的时机做正确的事 20. 倡导和执行 "一次只专注于一件事" 的原则,扼杀了多任务处理的可能性 21. 设立长期目标的 3 个思考:🔖生活目标是什么?🔖实现这些目标需要什么?🔖近期的时间盒如何帮你实现这些目标?22. 优化你的物理环境,照顾好你的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触觉,使自己进入并保持适合于时间盒的最佳状态 23. 待办事项清单仅仅列出了我们应该在某个时刻着手的事项,时间盒则会为这些事项锁定具体的时间段,并确保它们随着未来的展开而发生 24. 待办事项清单的主要来源:想法、信息、会议和谈话、工作本身、生活琐事 25. 你的待办事项清单也应定期清理!毕竟,并非所有想法都完美。事实上,从想法进入待办事项清单到实际去做的那段时间里,世界可能已经发生了改变,使得某些想法变得毫无意义。因此,将所有待办事项都完成并不是一个合适的目标 26. 定期清理清单上的任务,将删减待办事项清单纳入时间盒,并作为重复的日程安排 27. 创建时间盒的三个步骤 🔖步骤 1:选择要放进时间盒的任务:时间盒计划、任务、提醒事项、会议准备、通勤、休息或锻炼、定期会议、个人事项 🔖步骤 2:合并与分解任务 🔖步骤 3:用充足的信息描述任务:命名(必填)、谁(必填)、何时(必填)、做什么(必填)、详述(可选)、色彩编码(可选)、话题标签(可选)、表情符号(可选)28. 通过对不同类型的活动进行色彩编码,谷歌日历推出的 "时间洞察" 功能使此类分析变得更加容易🔖蓝色 — 常规工作🔖绿色 — 价值工作🔖黄色 — 休闲🔖紫色 — 写作 28. 设置时间盒时长的两个技巧🔖技巧 1:结合实际经验练习时间估算🔖技巧 2:使用小、中、大 3 种时间盒:推荐的时间盒时长是 15 分钟、30 分钟或 60 分钟,分别对应小、中、大 3 种类型 29. 时间盒的目标是以可接受的质量水平完成某项任务;质量水平可以根据需要灵活调整 30. 决定时间盒排序需要参考 4 个因素:既有承诺、依存关系、心理偏好和能量水平 31. 对于重要决策,需要将时间盒分解成两个部分来安排,一个用于收集和传播信息,再安排一个用于召开决策讨论 32. 没有截止日期的任务是不完整的。为了恰当地安排时间盒,任务的截止期限必须清晰、明确 33. 任务开启需准时。偶尔的延迟在所难免,但延迟的时间占比应该控制在可接受的范围内 34. 设定一个明确的 "中途检查点" 有助于确保任务按时完成 35. 衡量一项产出物是否 "足够好" 的标准是,它是否值得分享 36. 思考干扰因素的 3 个思路:促成拖延的先决条件、转移注意力的诱因、对这些诱因的回应 37. 觉察到干扰的出现,迅速判断这个干扰是否需要立即处理 38. 决定是否立即采取行动的关键因素在于事情的紧迫性,而非重要性 39. 正念和时间盒都将注意力聚焦在当下,而非过去或未来 40. 唯有你自己,尤其是在状态最佳时的你,才会了解哪种休息方式最适合自己 41. 不要身心俱疲时才去休息,要更主动地找到一种休息、放松和恢复精力的方法 42. 用时间盒安排休息的 3 个步骤:🔖按休息的目的将休息方式分类🔖选择最适合自己的休息方式🔖将休息时长设置在 5~10 分钟,最合适的配比是每工作 30 分钟休息 5 分钟 43. 将午睡的时间盒固定时间安排到日历中,理想时长为 20~30 分钟 44. 睡觉前安排 1~2 小时 "睡前放松时间盒",戒断电子设备,养成良好的睡眠习惯 45. 要谨慎使用那些功能过多的界面,它们可能会分散你的注意力 46. 不要让时间盒管理法变成生活的累赘。过分明确的结束时间可能会抑制惊喜感,减少乐趣 47. 时间盒管理法的核心原则:明确任务优先级、计划完成时限、专注执行 48. 时间盒以近乎强制的姿态,要求我们在规定时间完成规定动作,倒逼着我们提高效率,遵守时间 49. 时间盒本质上是在不断提醒我们:判断和识别什么是最重要的事情。在这个意义上,时间盒不仅是个人的效率工具,更是组织发展的利器 50. 时间盒管理法能充分利用碎片化时间,每个时间盒都能拿到一个小成果,做足准备之后,只需要一小段专注时间就可以完成任务,取得最终成果 51. 践行时间盒管理法的提醒 🔖完成比完美更重要 🔖要在了解自己和事情的基础上安排时间盒 🔖进化出自己的特色时间盒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3.0
      水份太多

      應該一章節,幾句話就能寫完的觀念,卻出了本書,內容太水了。時間盒管理法:明確列出開始與結束的時間,能增加執行意圖,比起待辦事項,時間盒管理法明確列出什麼時間該做什麼事情。實際用法,列出待辦事項後在日曆上明確把要做代辦事項的時間列出來。問題是:對一個不是很熟悉的任務,評估完成時間是很困難的,明確規劃出多少時間是不可能的,想要使用這個方法必須把任務以時間段來拆分,然而用時間而不是任務進度來切分挺不切實際的。這種方法只能用在很簡單的事情上,比如:跑步、清潔、閱讀⋯ 難以想像可以用這個方法來準備考試。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建立主动时间管理意识,一旦开始,你就赢了。

        时间盒要点总结:1️⃣任务清单分类重要不急迫的事常态化做,比如学习和健康管理。急迫但不重要的事,又是必须的工作,可以放低标准完成。重要且急迫,按等级分类,列入待办任务清单,加入时间盒管理。2️⃣时间盒处理原则一心不二用;社交软件的消息集中处理,放下手机。3️⃣每日计划,与重要的人共享日历计划,复盘执行情况。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3.0
          时间盒子

          以下是关于湛庐文化推荐的新书《时间盒》的核心思想及时间整理方式的详细整理:------ 一、书籍基本信息・书名:《时间盒》・作者:马克・曹 - 桑德斯(Marc Zao-Sanders)・出版时间:2025 年 3 月・出版社:湛庐文化 / 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 二、核心思想:时间盒管理法(Time Boxing)1. 定义与本质时间盒管理法是一种将任务或活动限制在固定时间段内完成的方法。其核心逻辑是:・“范围可调,时间不可变”:为每项任务设定明确的起止时间(即 “时间盒”),时间结束时无论任务完成与否均停止,避免拖延和过度追求完美。・专注驱动效率:每个时间盒内只聚焦单一任务,通过倒计时机制激发紧迫感,提升单位时间的产出效率。2. 思维转变・从任务清单到时间分配:传统待办事项清单缺乏时间约束,易导致拖延;时间盒则将任务转化为日历中的具体时段,强化执行刚性。・对抗帕金森定律:工作会填满所有可用时间,而时间盒通过强制截止迫使人们优先完成核心内容,舍弃冗余细节。3. 核心优势・破解拖延:小时间盒(如 15 分钟)降低任务启动心理门槛,避免因任务庞大而畏难。・提升专注力:屏蔽干扰(如手机通知),全情投入单一任务,减少多任务切换的注意力损耗。・优化决策:倒计时迫使快速权衡优先级,避免陷入无休止的优化。------ 三、时间整理方式:四步实践框架 1. 计划阶段(每日开始前)・任务拆解与排序:列出当日任务,按 “重要紧急” 四象限分类,优先分配时间盒给高价值任务(如重要项目)。・时间估算:为每项任务设定合理时长(如回复邮件 20 分钟、写报告 45 分钟),初期可通过记录实际耗时校准预估准确性。2. 执行阶段(任务进行中)・倒计时专注:使用计时工具(如手机倒计时),严格在时间盒内完成任务;若未完成则记录进度并暂停,留待后续安排。・排除干扰:关闭非必要通讯,营造无干扰环境(如马斯克习惯用邮件替代电话)。3. 灵活调整・应对突发任务:预留 “缓冲时间盒” 处理临时事务,避免打乱整体计划。・动态优化:根据完成情况调整后续时间盒时长或内容,例如将未完成的任务移至次日。4. 复盘总结(每日结束时)・分析时间利用率:对比计划与实际耗时,识别低估 / 高估的任务类型。・优化策略:调整任务分类方式、时长分配或专注技巧,持续提升时间盒效率。------ 四、应用案例与价值延伸 1. 顶尖实践者案例・伊隆・马斯克:以 5 分钟为最小单位 切割全天时间,每个时间盒对应明确目标(如火箭设计、邮件批复),通过极致专注实现多领域高效产出。・比尔・盖茨:用时间盒管理会议与深度思考,确保关键决策不被琐事稀释。2. 生活场景扩展・工作与生活平衡:为休息、家庭活动设定时间盒,避免工作侵占个人时间(如设定 “19:00-20:00 家庭时间”)。・对抗信息过载:限定处理社交媒体的时间盒(如每日 30 分钟),减少 “错失恐惧症”(FOMO)带来的焦虑。3. 长期价值・重塑时间主权:在算法主导的时代,时间盒帮助个体夺回对注意力的控制权,实现 “有限时间创造无限价值”。・从效率到意义:通过聚焦高价值任务,推动个人成长与目标达成(如学习新技能、维系重要关系)。------ 五、与传统方法的对比方法 核心差异 局限待办清单 无时间约束,易拖延 任务堆积导致心理压力番茄工作法 固定 25 分钟工作 + 5 分钟休息,时段僵化 不适合需长时专注的任务(如创作)时间盒 时段灵活(5 分钟 - 数小时),以截止时间驱动效率 需精准预估耗时,初期易出现偏差 ------ 结语《时间盒》提供了一套对抗时间贫困的科学体系,其本质是通过 “时间容器” 量化生活,将抽象的目标转化为可执行的行动单元。正如书中强调:“掌控时间,就是掌控自己的人生”。该方法不仅适用于职场精英,也为普通人提供了一条从 “疲于奔命” 到 “从容有序” 的进化路径。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真正的自由不是拥有整块时间,而是在每个碎片里都能种下完整的种子。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2.0

              類似作者通篇所說的 "時間盒"Timetree 是我一直在用的時間管理工具🛠️也是一個可供隨時參考的時間日曆… 我所讀過的書,走過的路,见過的人,經歷過的事都在📆上一一對應,以至於要回憶往前看的任何一天是如何度過的都輕而易舉,也可以在上面提前設置好待辦事項。書中核心點是,不光已發生的事要有開始和結束時間,對於待辦事項也應如此,每天拿一小塊時間,提前備注好所有時間如何分配,每次只专注于一件事,单任务处理法 focus! 不隨心所欲,要精心設計,記憶的豐富程度決定了我們在時間上的感受。也許一個滿載回憶而非僅僅是經歷的生命,於我們而言,更豐盈、更醇厚、更具意義。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为什么说留白才是时间管理的关键?

                #日更 100 篇计划 #时间管理# 讲书稿训练计划 #title: 讲书稿 001-《时间盒》- 为什么说留白才是时间管理的关键?你是不是也有过这样的早晨:咬着凉透的包子往地铁里冲,手机屏幕还亮着昨晚没回完的工作消息,连等红灯的 30 秒都在扒拉待办清单?可同样是一天 24 小时,马斯克却能一边盯着火箭冲向太空,一边陪孩子搭完半套乐高,甚至还能兼顾多家公司的核心管理 —— 这差距,真的只是因为他比我们更聪明、更拼吗?有才华、有野心,这些我们或许学不来,但他那 “1 小时当 8 小时” 用的时间管理方法,我们总能抄点作业吧?我常脑补他的日常大概是这样:车间里堆着密密麻麻的零件图纸,他一手夹着没吃完的三明治,一手飞快敲着电脑,连喝水都得按秒算 —— 毕竟要管 4 家独角兽公司,还得兼顾 14 个孩子,哪有半分空闲?可事实偏偏相反:他的日程表里藏着不少 “空格子”,没有会议,没有邮件,甚至没有待办事项,就只是 “什么都不安排” 的时段。你可别觉得这是他偷懒的 “忙里偷闲”,恰恰是这些像 “呼吸间隙” 一样的留白,才让他能在疯狂赶工的节奏里,始终保持超级高效。我估计你肯定会皱着眉反驳:“别扯了!我连去厕所都得小跑,工位上还堆着没改完的方案,手机消息响个不停,哪有留白的空?” 我太懂这种感受了 —— 上周我一个做运营的同事小于,把日程表排到每分钟:8:30 打卡,8:40 回邮件,9:00 开部门会,10:00 写周报…… 结果客户突然发消息说要改需求,整个上午的计划全乱了。她只能中午啃着冷外卖赶方案,晚上又熬到 12 点,第二天顶着黑眼圈上班,陷入 “计划被打乱焦虑熬夜效率低” 的死循环。这就是传统时间管理最残忍的地方:总想着 “挤干每一分钟”,把时间当成能无限压榨的海绵,却忘了 —— 就像装满水的杯子,再往里倒只会溢出来;我们的时间系统,也需要留白来 “透气”,才能稳定、持续地转下去。其实时间盒里的留白,从来不是 “浪费时间”,而是给生活留的 “弹性空间”:它能帮我们避开意外的坑,让精力不被耗尽,还能倒逼我们把事做在点子上 —— 说到底,这不是 “管理时间”,是学会 “和自己、和身边人好好协作”。一、传统时间管理的误区:错把 “填满” 当 “高效” 传统时间管理总觉得 “时间排得越满,就越高效”,比如把 “喝水”“取快递”“回复消息” 都塞进时间表,连午休都要掐着点。可这样的 “满”,往往是 “假忙碌”,藏着三个让人喘不过气的坑:灵活性为零,意外一来就崩盘就像给自行车装了固定轮,看着稳,一旦遇到小石头就会摔 —— 我们的日程表要是排得密不透风,一点意外就能让全盘乱套。比如同事老林,上周把下午的时间全排满:2 点见客户,3 点写方案,4 点开项目会。结果客户路上堵车,见面推迟了 1 小时,后面的事全被打乱,他只能晚上熬到 11 点补方案,第二天整个人都没精神。最后发现,忙了一天,核心的项目进度一点没推进。心理压力过载,越忙越想 “摆烂” 你有没有过这种时候:白天硬撑着赶完 3 个报告,晚上明明累得睁不开眼,却忍不住刷短视频到凌晨?不是不想睡,是大脑绷了一天,像拉到极限的橡皮筋,根本松不下来。我之前也这样,把日程排得满满当当,白天逼着自己 “不能停”,晚上却用 “刷手机” 逃避 —— 结果越熬越累,第二天效率更低,陷入 “硬撑摆烂更焦虑” 的怪圈。忙到没空想 “什么才重要”,净做 “无用功” 就像把衣柜塞满旧衣服,看着满当当,却找不到一件能穿的;我们把时间填满琐事,看似忙碌,却没做几件真正有价值的事。比如我邻居小夏,每天加班到最晚,总说 “没空”,可问她这个月搞定了几个大客户,她却支支吾吾 —— 原来她把时间都花在改 PPT 格式、帮同事打印文件上,真正该跟客户深度沟通的事,反而被挤到了角落。二、时间盒的关键:留白是 “藏在日程里的效率密码” 其实时间盒的核心,不是 “给任务设死时间”,而是在 “做事” 和 “做事” 之间,留一点 “呼吸的空”。这份留白要琢磨三件事:自己累不累、这事值不值、会不会耽误别人 —— 看似 “空着”,实则藏着三个让效率翻倍的秘密:应对突发:给时间装个 “缓冲带” 就像家里的电路,要是没有保险丝,电流一过载就会烧;我们的时间留 10%-15% 的空白,就像装了 “缓冲带”。比如我现在每天留下午 4 点到 4 点半的空白时间,上周客户突然说要改方案,我不用打乱后面的工作,安安稳稳在这段时间改完,晚上也不用熬夜,反而比以前更轻松。要是当天没意外,我就用这段时间整理下周的待办,一点不浪费。主动休息:给大脑 “充充电” 你有没有发现:连续写 2 小时报告,后面 1 小时的效率,还不如前面半小时?其实大脑就像拉到极限的橡皮筋,硬撑着只会 “弹性失效”,短暂的放松反而能恢复活力。我之前总觉得 “休息就是浪费时间”,直到有次写方案,从下午 2 点写到 4 点,越写越慢,1 小时才写 200 字。后来站起来走了 10 分钟,看看窗外的树,喝了杯温水,再坐下来,半小时就写了 300 字 —— 原来留白不是 “停下”,是为了 “跑得更快”。倒逼优化:把时间花在 “刀刃上” 留白让 “可用时间变少”,反而会逼着我们想:“哪些事不用做?哪些事能做得更快?” 就像我之前每天留 8 小时工作,总在琐事上耗着;后来故意把工作时间缩到 6 小时,反而开始认真筛选:取消了每周那两个 “没营养” 的例会,把帮别人打印文件的事推掉,专心跟客户沟通、推进核心项目 —— 结果这个月的业绩,比以前还多了 20%。而且留白还能治 “拖延症”:比如我以前写会议纪要,总觉得 “有的是时间”,磨磨蹭蹭要 1 小时;现在给自己设 “30 分钟留白 + 30 分钟写纪要”,反而能集中注意力,25 分钟就写完了 —— 这就是破解 “帕金森定律” 的秘诀:任务会自动填满可用时间,留一点空白,反而能逼自己高效。三、落地方法:按 “职业场景” 留 “三类温柔的空白” 留白不是 “等空闲来找你”,而是 “主动给时间留空”。不同职业的节奏不同,不用硬套统一模板,按场景调整更易坚持:休息时间盒:按 “专注强度” 定间隙深度专注型(程序员、文案、设计师):按 “90 分钟深度工作 + 10 分钟休息” 节奏来,休息时别刷手机,试试拉伸、听轻音乐,让大脑彻底 “离线”;高频对接型(销售、行政、客服):用 “60 分钟对接 + 15 分钟缓冲”,比如接完 3 通客户电话后,花 15 分钟整理需求笔记,避免信息混乱;我现在每天中午留 20 分钟 “远离工作” 的留白,不看工作群,只跟同事聊聊天,下午工作时思路明显更清晰。意外处理时间盒:按 “突发频率” 留时段每天留 1-2 段 “没任务” 的空白,高频突发岗位(运营、项目岗)可拆成 “3 个 5 分钟”(如上午 10:00、下午 2:30、傍晚 5:00),集中处理临时消息;低突发岗位(教师、财务)可留 “1 个 30 分钟”(如下午 3:30-4:00),应对突发需求。要是当天没意外,就用这段时间做 “弹性事”:整理资料、提前规划次日工作,甚至只是把桌面收拾干净 —— 整洁的环境反而能让第二天的心情更轻松。复盘时间盒:按 “人群需求” 算 “时间账” 每天晚上留 15-20 分钟,针对性复盘:职场新人:重点记 “计划 vs 实际用时差”,比如 “写周报计划 1 小时,实际用 1.5 小时,是因为中途被消息打断”,下次提前设 “免打扰模式”;宝妈 / 奶爸:额外记 “碎片时间利用”,比如 “孩子午睡 1 小时,实际只专注工作 30 分钟,下次提前把手机设成‘专注模式’”;我上周发现自己总在 “回消息” 上花太多时间,后来设了 “每小时集中回一次消息”,每天居然多出来半小时留白。总结:时间管理,是学会跟时间 “好好相处” 其实到最后你会发现:效率从来不是 “把时间榨干”,而是 “让时间跟你合拍”。马斯克的留白,是为了在火箭发射和陪孩子之间找到平衡;你的留白,可能只是为了中午能好好吃顿饭,晚上不用熬夜 —— 没有高低之分,只有 “适合自己”。就像你去爬山,不会一直往前冲,总会停下来喝口水、看看风景,这样才能爬到山顶;我们的生活也一样,留一点空白,不是 “偷懒”,是为了在忙碌里,能守住自己的节奏,把事做得稳,把日子过得舒服。从今天开始,不用急着留几小时空白,先按自己的场景试 15 分钟:宝妈可以用孩子午睡的 15 分钟发会儿呆,职场新人可以用午休后的 15 分钟整理桌面,自由职业者可以在两波工作间留 15 分钟喝杯温茶 —— 你会发现,原来不用把时间填满,也能过得很充实、很从容。时间管理,管理的从来不是时间本身,而是你,和你的协作关系。以上是《时间盒》的主要内容,任何对书的解读,都只是指向原书的手指,期待你与原书相遇结缘。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时间和计划相配合

                  把时间分为 15/30/60 三个阶段,每个阶段只完成一项任务。任务通过收集箱进行分配。全天时间进行划分,任务要具体和明确,预估好时间,全力以赴。日历共享,便于团队协调统一。每天进行复盘总结,不断改进。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判断和识别关键时刻和关键事项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可以试试这种方法。

                      扣分的原因是因为废话太多了,就明明可以再缩减一下的。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观点大于内容的一本书

                        核心思想很值得推荐,类似解决了时间管理任务落地最后一公里的问题,GTD 教你如何分类代办任务,番茄钟教你如何专注执行,三只青蛙和紧急重要教你如何规划任务优先级,但都没提过什么时候开始做这个任务!!!时间盒子的观点就回答了这个问题,没有写进日历的事件就没发生过!不把任务放进日历时间盒子,任务不会落地。但也可能是因为这个观点过于简单,观点外的其余内容有点水。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郑重对待时间

                          列清单,定排期,设底线,早聚焦。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时间盒

                            之前总感觉自己的时间特别碎片,看完后决定用三个盒子把自己的时间规整规整,看看是否能提升效率。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2.0

                              废话理念太多,实操太少。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时间盒》一个以目标为主的番茄时间法。如果这个目标比较宏大,那就把这个宏大的目标切割成一个个时间段的小目标,通过完成小目标来完成大目标。有几点要注意的地方,第一,一次只做一件事情,屏蔽掉电子产品,不要受外界干扰,如果可以的话,那就找个安静的地方,努力在这个时间段里把所有的精力都用在这件事情上。第二,分清楚自己的精力最好的时间段,分清楚就可以有效的利用,清醒的时间段做难做的事情,剩下的事情可以在不是特别累的情况下去做,田忌赛马吧,只是公正一点而已。第三,留出一定的自由放空的时间,这个比较重要,原因有任何事都不可能严格按照时间推进,所以需要时间;自己的状态也是有起伏的,也会影响最后的时间;放空的时间可能对于自己的工作效率有意想不到的帮助,就像很多的灵感不来自工作时间。还有许多请多看书。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强烈推荐时间盒这本书。

                                  名人都在用的时间管理方法。主要是设定了事情的起始和结束时间,使得人们更容易集中精力。另外和我们以往生活中类似的体验能够融合到一起。在实际操作应用过程中间,发现确实能够提高时间利用效率。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简单但有效

                                    就像《福格行为模型》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2025May《时间盒》自律路上的高速公路。

                                      JonderRead013# 《时间盒》时间管理的有效工具,自律路上的高速公路。管好时间,学好知识,干好工作,过好人生。~ 蓝舟在上海 2025.5.25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读《时间盒》这本书,给我一种 “为赋新词强说愁” 的感觉。其实它的核心内容就是常见的时间管理方法,带着些国外作品的风格。也不知道是原著就这样,还是翻译的问题,读起来特别啰嗦,老是反复讲个人感受,还掺杂了不少别的事,真正的核心内容占比不到一半。书里介绍的时间管理方法其实就是番茄工作法,它把番茄工作法按不同时长划分,再根据事情的重要程度来凑时间。但实际上,这些内容都是常规的时间管理方式。而且有些内容不太符合中国国情,比如共享日历,在中国很少有人愿意用。这本书对个人时间管理有一定的借鉴意义,但也就这样了,没什么特别厉害的地方。书里说马斯克用了这种方法,可实际上马斯克根本没提过用这种时间管理法,他可能有自己的时间效率管理方式。就像今天 “得到头条” 讲的,说的是马斯克如何实现时间效率管理,没说他用的是书里的方法,感觉作者就是在给自己脸上贴金。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时间盒管理法,既是一种系统、方法,也是一种思维模式,以帮助我们实现这一人生目标,并将其融入我们的生活。不同于市面上那些泛泛而谈的书籍,本书直指核心,力荐时间盒管理法。它之所以脱颖而出,是因为它是最简易、最行之有效的方法。

                                            转发
                                            评论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