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分及书评

4.5
1326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3.0
    底层逻辑

    冯仑专业学哲学的,号称商界的思想家,本书属于合集,虽然是最新出版的,有些文章明显是之前的,但无论如何,老人讲的还是需要听的,冯叔在商场摸爬滚打近 40 年,正好经历了中国经济发展的全周期,能硕果留存不容易, 年纪大了说的更实在,比如坦诚最近投资被骗的经历,他和他疯奶奶的故事都是过去没有披露的。冯叔最值得学习的还是喜欢读书,做商人短期和读书没关系,但做人读书就很重要,喜欢读书,喜欢琢磨事,书记录了前人的经验,多读书能避坑。但冯叔那一代 50 后的最大 Bug 是因为没有深厚的中国文化的功底,自身缺乏 “四个自信”。2018 年之后美国的制裁和指控,明眼人都明白是美利坚自己掀自己的桌子,完全无视二战后自己制定的 “世界规则”,从对华为制裁,到强制禁止 TikTok,芯片禁售,现在公然准备并吞格陵兰,巴拿马运河和加拿大,冯叔应该重新梳理文明的逻辑。中国可以给外国人 240 个小时的免签,如果帝国真的自信,也给中国人免签 240 小时,说起非法移民,传统思维是洪水猛兽,其实深圳如果没有全国各地的农民工,北上广没有各地盲流哪里有今天的发展,现在所有大城市的保安,保洁都是‘非法移民’,虽然可能逃税,但外来精壮年不占用教育,医疗和养老三大公共支出,涌进来的都是净利。日韩台大量的外劳做低端服务,懂王强烈排外是惧怕美国拉美化,所以才上任马上关闭了白宫西班牙语网站。日韩的资本家,人很松弛,但中国这批 “野蛮生长” 的人,底层逻辑还是遗留对革命的恐惧,看小潘如惊弓之鸟, “心底无私天地宽”,这批 50,60 后也确实到该退休交班的阶段了。

      4
      11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人生的逻辑

      “换一种理解,人生或许就能豁然开朗。” 这是本真诚的书,这是本需要细细琢磨的书,冯仑老师吹尽狂沙始到金,用几十年的世事沧桑解读人生的逻辑,用见过的人、去过的远方分享想开的解释,用人生的跌宕起伏追求幸福、自由与创造的力量。某种意义上,我是理解不了此书的,只能感知人生的部分缩影,剩下的就用时间慢慢品味和疗愈。

        1
        1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中国人的面子是什么?

        还没真的过年了呢,就扑面而来的中国式人情世故,最近看到冯仑的《人生的逻辑》就讲到中国人的面子是什么意思,他说面子就是尊重,给对方尊重就是给对方面子。​​我觉得讲得太精辟了,忍不住写一段感悟来总结中国人独有的面子。​​如果说不给面子就是不给尊重,也等同于不懂人情世故,那么我想不少人都不懂这些,大致原因有俩个 ——1、不懂怎么做才叫尊重别人​2、骨子里就不尊重别人​​前者是不懂,也可以恕你无罪了,比如说这小孩子不懂事,说一句看似批评的话也就把这事圆过去了,你可能不懂,怎么就能圆过去了?​​我都批评他不懂事了,你还想怎么样?还想把他打一顿解气吗?如果不是,那你就大人有大量,不和小孩子一般见识吧。​​如果是后者,那就很糟糕了,骨子里就不尊重别人,体现在说话上,做事上... 如果你感受某人这话说的不对或总感觉不妥,那大概率是对方没有尊重到你。​​准确来说,是没有以一个和你同位且谦卑的姿态尊重你,你故此觉得不妥。​​问题来了,对方凭什么要给你面子?​​我想大概是因为你给了对方面子,或者别人出于礼貌或习惯先给了你面子,所以别人才会给你面子,心理账户的道理大家都听过,面子,也有面子银行,只消耗不储存,你在别人心目中自然就没有面子可以用了,那别人也不会给你面子了。​​往深了讲,也不是谁天生就懂如何尊重别人,如果自己的父母没有教,出来社会也没有好好学习,那就不应该用这人是坏来评价,而应该用蠢来评价了。​​而我的感悟最深且一直在践行的就是,如果拿不准,就说不知道,或者直接沉默,或对此事不发表意见。​​讲了,可能在意料之外得罪对方,不讲,大不了落个笨人的形象,也不至于真的没有面子,其实我不是一定要谁的面子,我也没有那么好面子!我只是想获得最基本的尊重而已。

          3
          1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生存智慧

          《人生的逻辑》是商界思想家冯仑 2025 年的新作,以 30 个主题串联起他对人情世故、人生选择的深度思考。这本书既是作者 60 余年人生经历的凝练,也是中国改革开放后一代企业家精神图谱的缩影。通过 “逻辑” 这一理性框架,冯仑试图为读者提供一套应对人生复杂性的思维工具,但书中更动人的,恰恰是那些超越逻辑的真实生命体验。一、商人与哲人的双重叙事视角冯仑在书中展现了双重身份的交织:一方面,他是经历过地产行业野蛮生长的 “冯老板”,以商人视角剖析面子、资本、买房等现实议题,直言 “面子就是尊重,是心理账户的储蓄与支取”;另一方面,他又是试图用哲学思维解构人生困惑的 “冯叔”,在《疯子的逻辑》《监狱的逻辑》等篇章中,通过家族故事、牢狱见闻等个人经历,揭示社会运行中的荒诞与温情。这种叙事张力让理论不显空洞,如他坦言投资被骗的经历,恰恰印证了 “读书虽不能直接致富,却能帮人避开认知陷阱”。二、中国式生存智慧的当代重构书中 30 个主题构成了一张传统人情社会与现代商业文明交织的认知网络。在《孝顺的逻辑》中,他批判形式化的 “表演式尽孝”,强调 “孝道本质是代际间的能量传递”;《买房的逻辑》则犀利指出:“房产是中国人最沉重的信用抵押品,也是阶层跃迁最直观的刻度尺”。这些观察既延续了费孝通 “差序格局” 的本土社会学脉络,又融入了互联网时代的博弈思维,如将人际关系比作 “面子银行”,主张 “尊重是流通货币”。这种对传统智慧的祛魅与重构,恰如豆瓣读者所言:“在电梯时代总结爬楼梯的经验,虽未必全适用,却为转型社会提供了解读样本”。 三、理想主义者的现实生存法则全书贯穿着冯仑作为 “92 派” 企业家的精神底色:既有《开放的逻辑》中 “自由是创新的土壤” 的浪漫宣言,也有《商人的逻辑》里 “要懂得在玻璃瓶中跳舞” 的务实教诲。这种矛盾性恰恰映射了特定时代知识精英的集体困境 —— 当读者批评其 “既有突破体制的锐气,又残留对革命的恐惧” 时,或许正是这种不彻底性,让书中观点更具时代标本价值。相较于同类作品,《繁花》用文学镜像折射时代沉浮,冯仑则试图用商业思维建构方法论,二者共同拼合出转型中国的认知拼图。 四、争议与局限:逻辑的边界书中部分观点引发两极评价。推崇者认为其 “用接地气的语言说透潜规则”,批判者则指摘某些章节 “充满爹味说教”。这种争议性源于冯仑试图用个人经验覆盖群体困境的叙事野心。当他在《幸福的逻辑》中强调 “痛苦源于错误认知” 时,或许低估了结构性困境对个体的压迫;而将 “喝酒的逻辑” 等同于社交货币的论述,也可能简化了复杂的情感联结。正如《生命的逻辑》揭示的生物学规律,人类社会的运行机制远比显性逻辑更混沌。 结语:在不确定中寻找锚点在这个 “连未来学家都难以预测明天” 的时代,冯仑提供了一套中国特色的生存算法。书中没有终极答案,却充满了在商海、政经、人情中淬炼出的认知棱镜。它或许不够体系化,但正如豆瓣网友的感悟:“当逻辑解释不了生命时,那些自相矛盾的叙述反而更接近真实”。对于渴望在剧变中寻找定力的读者,这本书既是商业精英的认知复盘,也是一代人精神成长的备忘录 —— 在算法统治的今天,这种带着体温的经验分享,本身就是对 “逻辑至上” 的温柔反抗。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2025 年读完的第 9 本书《人生的逻辑》。看这本书的时候,我想起一句话: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有时候觉得吧,要达到这个境界还需要修炼。这本书写得比较通俗易懂,相对也比较浅显,特别适合初入职场的人来读。任何事情,如果弄清楚了逻辑,处理起来都会很容易。里面介绍了非常多条逻辑,大概有 30 条吧,大多观点还是比较认同的。像长辈的一些教导,也可以拿当姥姥语录来读。当然也适合一些比较轴的人无事时随便翻一翻,也许有一些观点可以借鉴或者是共鸣。或许不同的时期读的感受也会不一样,4 星推荐。

              1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书中以 30 个主题串联起冯仑老师对人情世故、人生选择等方面的深度思考。        作为一位在商海历经六十余载的企业家,作者将商业思维运用到人生领域,用逻辑和理性拆解人生难题,提供了一套独特的人生算法。他提出的一些观点,如 “人生需要战略规划”“选择比努力更重要”“资源整合能力决定人生高度” 等,发人深省,能助力我们在复杂的世界中保持清醒头脑,不被短期利益迷惑,始终朝着正确方向前行。       《人生的逻辑》不仅是一本商业书籍,更是一部关于人生智慧的指南,适合所有在人生道路上摸索前行的人阅读,能为读者带来诸多启示和帮助。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人生就是不断解题,有时也不用解题,想开了就好,看开点,但不能看透。

                  1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提高见识与格局

                  有启发 15 句话 1. 解开心结、找到出路的过程,其实是一个重新解释和说服自己的过程 2. 两代人住得很近,但又不在一个空间里,实际上是有中国特色也特别好的养老方法 3.30 岁前后,应该一年查一次;四五十岁期间最好半年查一次;60 岁以后争取每隔 3 个月查一次 4. 要想把生意做好,让人生更顺利,一定要懂得骗子的逻辑,同时也要懂得被骗的逻辑 5. 所谓的好学校,无非就是能够用最短的时间准确地把这些知识传授给孩子 6. 千万不要写那些永远正确的废话,而要写真实的内容,哪怕是有争议的内容 7. 钻营圈子,还不如经营社群 8. 不存在不喝酒就做不成生意,不喝酒就做不成事情 9. 送礼时要注意:不要太大、要有用、表达的含义要特别清楚 10. 送礼和行贿之间有一个边界。越私密,送的礼越重,礼就越容易变味 11. 法律是生人法则。道德是熟人法则,面子更加是熟人法则 12.. 我们应当做一个开开心心的人,有一点浪漫的醋意,有一点温馨的醋感,让我们的生活滋味多一点,生活状态轻松一点 13.422 个皇帝的共同感受,概括起来,却是这三个字:靠不住:子孙、老婆、兄弟、大臣、太监都靠不住 14. 大哥的逻辑:指道、扛事、买单、牺牲,这也是一个领导者应有的风范 15. 生命的意义,可能就体现在这个人死的时候能召唤多少人来重点整理 1. 心结、找到出路的过程,其实是一个重新解释和说服自己的过程 2. 人生有很多想不开的时候,有很多想不开的事。把阻碍想开的障碍消除,自然就能想得开。想开之后,生活就依然充满了无限的可能性,心里的爱也就多了,脚下的路也就宽了 3. 两代人住得很近,但又不在一个空间里,实际上是有中国特色也特别好的养老方法 4. 花钱花时间体检,省钱省时间看病,这是保持健康的一个重要方法 5.30 岁前后,应该一年查一次;四五十岁期间最好半年查一次;60 岁以后争取每隔 3 个月查一次 6. 一个人的生命健康,不只有肉身的健康,还有精神的健康。肉身的健康与基因、环境、行为三件事有关,而精神的健康与五件事有关,分别是:乐观、融入、进取、雅趣、同理心 7. 要想把生意做好,让人生更顺利,一定要懂得骗子的逻辑,同时也要懂得被骗的逻辑。被骗过,见识了骗子之后,我们依旧要真诚做人,诚实做事,把企业发展好,把人生过好 8. 骗子在骗你的时候,已经编织好了解套的理由和退路 9. 骗子的本质是要图利。但是,骗子一开始往往是不和你谈利益的。如果有人来告诉你一个很好的事儿,和你谈友谊,诉诸情感,还信誓旦旦地说,不图钱,只图事业,只图理想。大概率,这就是骗局的开始,他已经在骗你了 10. 所谓的好学校,无非就是能够用最短的时间准确地把这些知识传授给孩子 11. 所以在未来,运用知识和创新知识变成了教育的重点。教育需要更多地教人怎么样运用知识,朝什么方向运用,以及为谁运用 12. 育分为两件事:能力的继承和养成。育,尤其是在学校的育,是把前人认识世界所总结出来的知识,传授给未成年的孩子们。这些知识,是能力当中最重要的一部分告诉下一代,这些能力该如何运用 13. 读书对我的人生,至少有三个方面的影响少年时代读的很多书,后来为我创造了就业机会
                  读书对人格塑造起了很大作用
                  学会了说话,形成了自己说话的风格 14. 学习 “三种语言” 书面语言,这是正经的表达,必须要懂
                  要懂俚语,就是乡间方言,口语
                  外语 15. 王国维曾读书的三个境界第一个境界是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大体上是指追求知识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有很多险峻,也有很多未知,需要耐心第二个境界是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表示读书要刻苦,要像思念远方深爱的人一样用心、专注第三个境界是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代表了读书过程中的豁然开朗、开悟、明白和提升 16. 写文章的目的无非是三件事、六个字:表意、传情、驱策 17. 千万不要写那些永远正确的废话,而要写真实的内容,哪怕是有争议的内容 18. 一个人说服人的能力来自三个方面:知识、天然的权威、某些拥有行政权力、政治权力的人士,或者村社里边德高望重的年长者,拥有某种威权,这让人们不敢反抗,只能认为他们是对的 19. 亚里士多德:友谊是另一个自我 20. 友谊就像保健品一样,至少有四大功效:获得认同感,进而获得自信提供一种安全感朋友之间会产生不间断、不确定、非预设的利益上的互惠让我们有成就感 21. 混圈子、跑圈子、钻营圈子,然后把圈子拿出来晒,再利用圈子来牟利,甚至获取一些不正当好处的人,往往会被自然形成的圈子唾弃 22. 钻营圈子,还不如经营社群 23. 年长的位高权重者与年轻人交流时,非常有代表性的一种表达:你知道,我比你更知道你着急,我比你更着急你教我怎么干,我要你跟我干 24. 不存在不喝酒就做不成生意,不喝酒就做不成事情 25. 人的交往,最主要不是靠喝酒,还是要靠事情本身,靠你的价值观,你的诚意 26. 满足三个条件才叫礼物表达一个清晰的意见,你是尊敬他、喜欢他、想接近他,还是烦他。礼物的这个意义得是清楚的
                  它是一个物件
                  这东西不能太贵,贵到一定的程度就不叫送礼物,叫行贿 27. 送礼时要注意:不要太大、要有用、表达的含义要特别清楚 28. 送礼和行贿之间有一个边界。越私密,送的礼越重,礼就越容易变味 29. 面子和关系有关,礼物又强化了关系,所以关系、礼物、面子、人情,构成了中国人的 “生存文化” 30. 人和人之间的关系
                  工具性关系:生人之间的关系,我不用吹捧你,你也不用赞美我混合关系:半生不熟、时生时熟、时热时冷的关系,同学、同事、邻居、前妻、前夫、前女友、前男友,这都是半生不熟的关系。关系密切的时候就是最好的时候,比如说谈恋爱的时候,那面子能给到极致,要啥都给。突然有一天翻脸、关系变差,就回到了工具性关系情感关系:家族、父母、子女。和父母、子女、兄弟姊妹的关系改变不了。这种关系里,人际关系最紧密、持久,是安全性很高的关系,但谈不上太多的面子不面子 31. “人情困境” 中,最难处理 “面子” 问题的,是混合关系 32. 法律是生人法则。道德是熟人法则,面子更加是熟人法则 33. 在人一生当中,永远都不要去算你的面子给谁不给谁,也不要去算计面子当中的利害得失,做好自己、拥有更大的成长性时,你的面子自然就有了 34. 处理事情的最高境界,是 “既有面子,又有里子”,名利双收 35. 失控的醋意有可能变成嫉妒,而失控的嫉妒可能变成仇恨甚至暴力,这是特别危险的一件事情 36. 我们应当做一个开开心心的人,有一点浪漫的醋意,有一点温馨的醋感,让我们的生活滋味多一点,生活状态轻松一点 37. 结婚是误会,离婚才是理解。相互误会,不理解,痛苦就多;理解了,痛苦当然就少了 38. 人生的很多困境,以及不幸福,往往都来源于观念的堵塞,如果得到疏导和新的解释,人生会很不一样 39. 任何一种制度或生活方式,实际上都是人们为了满足某些生存需要,或者克服某些生存中的困难而创设出来的,在这个过程中,又产生了新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40. 爱情会不断受到挑战,同时,爱情也会挑战婚姻。实际上,婚姻本身对于爱情就是一个挑战 41. 婚姻关系会因为柴米油盐、照顾老人、抚育小孩等生活的细节,而变得不像爱情这种道德关系那样诗意、纯粹 42. 422 个皇帝的共同感受,概括起来,却是这三个字:靠不住:子孙、老婆、兄弟、大臣、太监都靠不住 43. 一个好的母亲,在养育子女的过程当中,一定要学会放手,而不要用自己的母爱和两个撒手锏限制子女的眼界,限制子女的职业选择,限制子女的婚姻、居住的城市、兴趣以及未来 44. 大哥的逻辑:指道、扛事、买单、牺牲,这也是一个领导者应有的风范 45. 真正的大哥,在买单这件事上,有六个字最重要。这六个字是:买全单,一直买 46. 科举制度的选官导向、教育体系的规训,以及 “单声道” 的信息灌输,最终控制老百姓的精神和思维 47. 宠物的逻辑和奴才的逻辑、奴仆的逻辑,几乎是一样的 48. 人做出自杀的决定,无非是有两个根本的原因:第一是委屈,第二是绝望 49. 一个人产生委屈,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对自己的认知,与很多人持续对他的评价不符,他得不到他所在社会群体的承 50. 生命的意义,可能就体现在这个人死的时候能召唤多少人来 51. 一个人进入社会性死亡的时候,最先离开他的,实际上都是那些平时跟他关系还不错的所谓体面人 52. 论死,也是论生。明白了丧事的逻辑,生者前进的道路才会更明晰,生者在未来扮演的角色才会更精彩 53. 商人的动力是利润,经商本质上是一个自私同时又利他的行为 54. 企业家三个更重要的特质使命很自觉,也很清晰企业家为了完成自己的使命,会在相应的历史阶段或者特定的环境中,创造出新的生意模式和组织模式,以及新的商业伦理和商业文明,从而推动社会经济不断进步创新。除了组织上的创新,更重要的是科技、技术上的创新 55. 事实上,企业家终其一生都持续成功是小概率事件 56. 资本本身的天然属性,就要求它不断地动起来,而且不断加快它的运动,在生产、贸易和金融过程中去创造增量的财富,这是资本推动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特征 57. 资本最重要的两个特征 — 流动性和创新性。所以,当一个社会的资本越来越多的时候,就意味着财富的流动在加快,同时创新的人、事、企业和产品也在不断地涌现出来 58. 如果一个城市的经济在增长,就业率在提高,个人收入、工资在增加,那么房屋改善的需求就很大 59. 在经济周期上行的时候,住宅价格是上涨的。在经济周期相对下行的时候,个人口袋越来越浅的时候,新房市场缺乏支撑力 60. 五个因素是决定住宅市场在未来是成长、转型还是停下来的因素经济增长人口增量城市发展的空间结构和基础设施相关的金融因素,比如利率、税收、汇率,对住宅的需求影响非常大社会心理预期 61. 当一个城市的基础设施没有完全定型,机场、码头、车站,以及公共的剧院、医院、学校等还没完全建好的时候,就是城市在往上走的时候 62. 大家对待财富的心思跟养孩子是一样,就三件事这孩子是不是我的?孩子是我的,我就好好养;如果是隔壁老王的,不仅不能好好养,还得跟老王对着干要让自己的孩子快速成长,让孩子去更好的学校,接受更优质的教育。同样,着眼于成长,人们也希望把财富放在一个有成长的地方要有良好的流动性 63. 慈善本身是有前提的。捐款的人和期待他捐款的人,实际上有一个默契,就是以不伤害捐款人的生存条件和生活水准为限,如果超过了这个界限,慈善行为就会被认为是一种道德绑架和抢夺行为,捐款人就可能会躲避 64. 观念的开放、觉醒,意味着我们要去看别人、看世界,同时也要被世界看到。这是开放必经的一个过程 65. 只有当我们每一个个体是自由的,每一家企业的选择也是自由的,创新和竞争才能不断涌现,开放才能落到实处,才能促进经济的成长。失去了自由的开放,将变成缥缈的云彩,风一吹,就散了

                    1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今天,当我再回过头来看当年的经历,我就更深刻地理解了自由的价值和自由对于开放的意义。只有当我们每一个个体是自由的,每一家企业的选择也是自由的,创新和竞争才能不断涌现,开放才能落到实处,才能促进经济的成长。失去了自由的开放,将变成缥缈的云彩,风一吹,就散了。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好些自认为了解的概念,其实不是这样的

                      这本书写的很朴实易懂,读起来还是很快的,涉及的内容也很丰富,没有那种说教式的意思存在,就像跟你聊天一般,推荐阅读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人生的最高智慧在于 "建立弹  性的逻辑框架"。当冯仑谈及自己从公务员到地产大亨的蜕变时,将其归结为 "不断摧毁又重建认知体系的能力"。这种能力既包含对江湖规矩的敬畏之心,又保持对既有规则的审视之眼。       在 AI 重塑认知边界、代际冲突加剧的今天,本书的价值超越商业智慧本身,指向更本质的生存哲学 —— 正如书中所言:"真正的自由不是摆脱逻辑,而是在多重逻辑间从容游走。" 或许,这就是冯仑留给时代的精神遗产:用逻辑的确定性对抗世界的无常,以认知的进化力超越人生的局限。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只有当我们每一个个体是自由的,每一家企业的选择也是自由的,创新和竞争才能不断涌现,开放才能落到实处,才能促进经济的成长。失去了自由的开放,将变成缥缈的云彩,风一吹,就散了。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爱情∞开放

                            古人讲,爱情就像是把两个泥人打烂了,揉在一起,再重新做一个你,做一个我,然后你里边有我,我里边有你。开放其实也是如此。我们看到了世界,也被世界所看到;我们评价外界,同样也被外界评价。在交往、借鉴与融合的过程中,彼此都会有别人的影子,这样就会形成新的自己和新的世界。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新颖的一面

                              看似复杂的人生,都在这每个小逻辑之中。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人生的逻辑

                                正如作者说的,人的一生过程中,总有些想不开的地方,这些地方总让我们纠结,甚至一些严重的出现了抑郁等病症。不断找寻规律、自我开导自洽的能力,是一个人的关键能力。作者列举了几十个与我们日常生活、工作强相关的场景进行剖析,希望启发我们更好的理解社会运行规律,对一些看似不合理的地方给予更多的理解,自己和自己内心能够和平相处。没有绝对正确的道理,自我不断观察,进行思考 / 顿悟,时常跟他人(包括书中人物)进行对话交流,相信会一天天的变好,人生如今年的蛇年一样丝滑。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人生智慧之书

                                  朴素的做人、做事之道,能陪伴一生的人生智慧之书。写得有趣,非常受教,记了很多笔记。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好看。很像听隔壁老大爷边嗑瓜子边跟你聊人生。很喜欢里面对于杀人犯和人们怎么定义宠物的逻辑分析,很有意思。“躺是躺不下的,顶多算蹲着等风来。” 这很冯仑嘛~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3.0
                                      有点打高空

                                      本书摒弃了商业领袖惯常的自我神话叙事,转而以平实的笔调探讨商业实践中的人生真谛。这种写作姿态本身,就是对当下浮躁商业文化的一种反叛。在作者冯仑的笔下,商业不再是冰冷的利益计算,而是充满人性温度的生命实践。本书最引人入胜之处,在于其对商业本质的哲学思考。作者将中国传统智慧与现代商业理念熔于一炉,创造出独具特色的商业哲学体系。他关于 "野蛮生长" 与 "文明生长" 的辩证思考,不仅是对中国企业成长历程的精辟总结,更是对商业文明演进规律的深刻洞察。在商业伦理的探讨上,作者指出,商业成功不应以道德沦丧为代价,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建立在正确的价值观基础之上。这种思考在当下中国商业环境中显得尤为珍贵。对人生智慧的阐释同样发人深省,他以其丰富的人生阅历,诠释了如何在商业世界中保持精神独立,如何在物质成功的同时实现精神升华。这些思考超越了单纯的商业范畴,虽然某些观点难免带有精英主义的色彩,其对商业世界的理想化描述有时与现实存在距离,但也是为我们提供了另一种思考角度。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搞懂人生的逻辑享受精彩的人生

                                        逻辑是什么?逻辑是经过多次验证而总结出来的规律,从这个意义出发,任何事情都会有一个简单朴素的底层逻辑。我们读书学习的目的,有很大一部分就是为了提高自己的认知,因为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搞清楚事物背后的逻辑。逻辑,可以很好地帮助我们理解一些现象,同时也会对我们的选择有重要的参考意义。至少可以少走一些没有必要的弯路。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有逻辑就好想得开(《人生的逻辑》读书笔记)

                                          最近确实有些东西容易想不开,碰到了太多的事情,确实有点想不明白。这种想不明白,我想了好长时间,主要的问题是,之前几十年积累的经验,确实没有办法解决现在的困境。所以确实有点难受。上次碰到类似的事情的时候,我也是靠读书过来的,虽然上次没有现在这么困难。书里也说,“我们在读书的过程中,最大的得益其实在于 “改变”—— 生命历程的改变,观念的改变,以及我们所接触的世界带给自己感受的改变。”“如果你想成长,想变成一个有意思的人、精神健康的人、眼光独到的人、生活愉悦的人,那就多读点书。”“各种各样的书读得多了,我们观察世界的角度会更加多元,于是在我们眼中,这个世界也会更加真实,更加丰富,更加有意思。” 可能我还是不够成熟,我虽然知道这个世界的真实、丰富,但是挑战仍是实实在在的,而这种挑战又不是用逻辑就解决得了的,是必须需要经验的,经验却又不是仅仅能读书读出来的。就像书里说的,人生中的困惑、焦虑、苦闷、烦躁、绝望,统称为想不开,总要想办法去化解。想开的关键在于解释,解释就在于逻辑。所以这本书的帮助,很多时候就是在于给了好多各种各样符合逻辑的解释,而且是基于作者那么丰富经验之上的解释。比如说,这种如同当头棒喝的 “有解释很重要,没有解释的人生是一个走向死亡的人生。”“来到这个世界,你没有任何使命,不负责改变任何外部环境,你觉得每件事都跟你没有关系,那你当然就会放弃,就会绝望,就会自我毁灭。” 再比如说,如这种通透的 “生命状态中的行为的苦。这一类苦又包括三种。一是怨憎会,你和某个人有怨,互相憎恨,却还老见面,这是苦。二是爱别离,相爱的人不能在一起,或者是被外力分开了,这是苦。三是求不得,你有一个欲望,你很想要一样东西,可是因为种种原因,比如你可能没钱,或者说你被限制了自由,你没办法满足欲望,没办法得到想要的,这也是一种苦。” 其实,看了这些就会明白,世界上所有的事情,本来就很简单,还是因为自己想要。想要而不得,不就是苦嘛,对于不得又没有合理的解释,那就更苦了。所以看完这些,一方面是要给自己解释,还有一方面是让自己放下。世界上很多事情,当我们不理解,没有办法解释时,就会陷入痛苦。或者我们自认为能解释,但是外力又不让我们这样解释,只能被迫接受别人的某种解释,违心地去接受那种解释,这也是一种痛苦。没有选择解释的自由,更是一种痛苦。找到合理的解释,使自己理得,从而心安。心安之后,我们才能坦然,才能看开,才能豁达。再进一步,就能增强毅力、积极面对、改善现状、解决问题。所以,就简单一点,然后找逻辑,想开了,再然后幸福就来了。

                                            转发
                                            评论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