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分及书评

4.5
21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将自主意识切换到正确的方向

    在这本书中,我首次接触到了 “意义治疗”(Logotherapy)这一新颖的概念,它是由美籍德国心理学家(或奥地利知名的神经学家、精神病学家)维克多・弗兰克于 1946 年正式提出的。弗兰克的这一理论深深植根于存在主义哲学的土壤,他坚信人类并非仅仅是生理和心理需求的简单集合,而是对生命意义有着永恒追求的存在。弗兰克指出,与弗洛伊德提出的追求快乐的意志和阿德勒所强调的追求权力的意志不同,人们内心深处更为本质的驱动力,是对生命意义的无尽追寻,即他所说的 “意义意志”。这种追求超越了简单的快乐和权力的获取,触及到了人类存在的核心价值与终极目的。在意义治疗的理论体系中,弗兰克提出了三个核心命题,它们共同构成了治疗的理论基石:意志的自由、意义意志以及生命的意义。他强调,尽管人类的自由在现实中受到种种限制,但精神层面的自由却能够让我们超越这些束缚,实现真正的意义自由。为了探寻生命的意义,弗兰克建议人们通过创造和工作、体验事物的价值以及积极面对生活中的苦难来寻找。无论是投身于一项热爱的事业、建立深厚的人际关系,还是实现个人的潜能与价值,都是发现生命意义的重要途径。而本书的作者唐纳德・米勒,则以一种更加具象化、更具实践性的方式,将弗兰克的理论呈现在我们面前。他在书中以讲述故事为例,巧妙地将维克多所提到的意志的自由、意义意志以及生命的意义转化为四个类型的角色:受害者、反派、英雄和向导。作者指出,这四种角色之所以存在于故事中,并不仅仅是因为它们在现实世界中也有对应,更重要的是因为它们也存在于我们每个人的内心深处。在生活中,我们时常会在这四种角色之间切换。当我们遭遇不公平的挑战时,往往会扮演受害者,为自己感到难过;当我们受到他人的陷害时,则可能会像反派一样,满心复仇的念头;而当我们有了一个好点子并想要实现它时,就会切换到英雄模式,勇敢地采取行动;当有人向我们寻求建议时,我们则会扮演向导的角色,给予他们指引。然而,问题在于,这四个角色并非等同重要。其中两个角色能够帮助我们体会到深层的意义感,而另外两个则可能将我们引向毁灭的深渊。

      转发
      2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活出一个好故事

      反派,受害者,英雄,向导。心想并不能事成,但行动可以。本书没有成功学那种夸夸其谈,作者本人是从低谷里一点点走出来的,后来实现了儿时写下的愿望。    他提出把每天当成重来的第二天一样认真对待。做事不可贪多,要专心。可实践性强。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生活中走过的每段路,其实都会是一种领悟,阅尽世间百态,看淡世事冷暖,没有人不遗憾,只有人不喊疼。活着活着就明白了,跟任何人较劲,就是在消耗自己,年龄带给我们的是通透,很多事最后不是解决了,而是算了。成年人的妥协,一半是理解,一半是算了,山高自有风景在,心宽便是百事欢,敬生活的暗淡,也敬人间的灿烂。

          1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很棒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畅销书作者唐纳德・米勒重磅新书,人生只有一次,做自己的英雄,献给每一个人的 “人生逆袭手册”。

              转发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