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分及书评

4.6
25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被无数书友安利的书,真的很好看,与以往读的俄罗斯历史不断勾连印证。这是一部文化史,读完又被安利了很多本待读的书,娜塔莎之舞,不仅仅来源于《战争与和平》这样的伟大作品,也是民族意识的表现,与政治和意识形态、社会习俗和信念、宗教以及其他微小的精神现象一起,构成了一种文化和生活方式。最喜欢第五章寻找俄罗斯灵魂,没有任何一个地方的艺术家要承受如此巨大的压力,而国家对他们的恐惧和迫害又是如此之甚。苦难是精神力量的源泉,由此也造就了这个民族非凡的文学气质。从普希金到帕斯捷尔纳克,包括文学评论者与历史学者、画家与作曲家、神学与哲学人士。欧化的俄罗斯人有着分裂人格,娜塔莎之舞代表着独特的俄罗斯民族性格和民族心理。本书也代表着一部观念史,借以理解自身民族的思想,窥见这个民族的内心世界。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2022年读20本书之第18本:《娜塔莎之舞:俄罗斯文化史》

      💙太喜欢像讲故事一样写 “历史” 的作家了。给你们念一段开头:“1703 年春天一个雾蒙蒙的早上,十几个俄罗斯人骑着马穿过涅瓦河的入海口,这是一片荒凉的沼泽地,涅瓦河在这里汇入波罗的海。”    💙这样的写作风格和文笔也让这个大部头读起来不那么费劲。忙的时候读一节,空闲一点读 3 节,节与节有呼应但又相互独立。    💙这本书讲述的是俄罗斯的思想、社会和艺术的变化和纠结。听起来好像有些遥远,但真的看书的时候,你会读到著名诗人作家作曲家的无数八卦和心路历程,不会枯燥。书虽然厚,但读起来非常丝滑。————— 下面是读书笔记
      ‌第一章 欧化的俄罗斯 1703 到 1813 年,圣彼得堡开始建立,俄罗斯贵族开始脱离蒙昧野蛮,在生活的方方面面都靠近以法德为首的西方贵族生活,但广大普通人(包括农奴)还按照原始的方式生活中。近一个世纪的身份认同的纠结,在看见法国大革命时法国的崩溃,俄罗斯开始走向自己的 “民族道路”。第二章 1812 年的孩子第一节:1812 年,当拿破仑侵犯俄罗斯的时候,农奴兄弟(而非贵族)冲在了前线,这让祖上世代都是贵族的沃尔孔斯基在与农奴兄弟们的共同抗敌中形成了民主的基础,也是十二月党人的先驱。同时,对 18 世纪为国家服务的观念反抗,让普希金同时代的年轻人开始在思想和 19 世纪的俄罗斯民族主义进行探索。第二节:十二月党人的起义很快被镇压。而十二月党人和他们妻子的故事,却成为了历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第三节:谢尔盖・沃尔孔斯基和他的妻子玛利亚在流放时,重新适应了乡土生活。但玛利亚仍然维护着 “贵族氛围”,而谢尔盖则更能融入本土,他也算是真正走进普通人生活的第一人。第四节:1812 年的战争后,俄罗斯在语言、文学、舞蹈、服装、音乐等方方面面开始摆脱法国的文化殖民。第五节:1812 年后的贵族一代,非常怀念童年(与农奴保姆或玩伴打成一片的生活)。第六节:学者在历史、哲学上进行寻根、反思和探讨。第七节:沃尔孔斯基公爵所期待看到的民族重生及地主和农民之间和解,已生根发芽。第三章 莫斯科!莫斯科!第一节:莫斯科重生,而莫斯科和圣彼得堡也仿佛代表着俄罗斯本我和欧化。莫斯科自由而轻松。第二节:“外国城市” 圣彼得堡的传说。第三节:莫斯科,一个人人都爱美食的城市(这节要读细节,看得我又饿又惊)。第四节:音乐、美术、建筑上的俄罗斯文化觉醒(虽然斯特拉文斯基在这节只是短暂出场,但《春之祭》惊呆我)。第五节:俄罗斯历史相关的书籍、歌剧和画作等大量涌现。第六节:19 世纪,莫斯科成为商业中心,由商人主导的城市。由于贵族和商人团体的猜忌,商人希望被贵族阶层接纳,所以开始赞助艺术。第七节:铁路大亨萨瓦・马蒙托夫大力赞助私人剧院。第八节:戏剧的兴起让契科夫等艺术家备受欢迎。第九节:纵观 20 世纪,俄罗斯是先锋艺术的中心,是丰富多彩是现代的,是布尔什维克们希望建成的新工业社会的模范,也一直都是 “家园”。第四章 与农民的结合第一节:“走到人民中去”,觉得农民一切都好 ——Then,他们突然明白,自己脑海中理想化的农民在现实中是不存在的,那只不过是一种理论或者神话,他们与真实的农民之间,有着一道不可逾越的文化、社会和知识的鸿沟。第二节:伊利亚・列宾《伏尔加河上的纤夫》。艺术转为从欧洲人喜欢的大学到关注农民 / 当地。第三节:托尔斯泰在做精英和农民之间摇摆不定 —— 他把农民理想化,乐意与他们待在一起,但常年以来却无法脱离传统的社会准则,把自己真正变成一个农民。第四节:俄罗斯农民包办婚姻的习俗一直延续到 20 世纪初。托尔斯泰终其一生都在寻找 “完美的结合” 和 “归属感”,他没有在婚姻中找到,却在农民身上找到了。第五节:契科夫的文章《农民》引发讨论:关于好人农民的神话被这个故事击碎了,同时,俄国人身份认同的基础也被摧毁。生活的经验让高尔基完全不相信存在所谓 “高贵的野蛮人”。这也让他认为,不管农民本身有多善良,只要他们 “聚集成一个黑压压的群体”,所有这些善良品质都会消失殆尽。第六节:但俄罗斯的音乐、绘画都借鉴了民间 / 农民元素,特别是震撼我 100 年(我自己定义为疯批 + 天才艺术家)斯特拉文斯基的作品(最具颠覆性的是《春之祭》)。第七节:斯特拉文斯基的《婚礼》—— 农民文化 + 音乐的结合。第五章 寻找俄罗斯灵魂第一节:从奥普京修道院说开去…… 第二节:果戈理致力于在文学作品(例如《死魂灵》)中揭示 “俄罗斯灵魂” 中的神圣真理,可他却没能成功。第三节:东正教徒、异教崇拜,还是理性主义者 —— 一个受过教育的俄国人可以兼有数种信仰。作为一名俄国人就要具备处理这种内心冲突的能力,并将这种矛盾转化为对生活的体察入微,一种与他人完美地和谐共处的生活态度和生活方式,比如斯特拉文斯基。第四节:陀思妥耶夫斯基。第五节:托尔斯泰。契科夫。第六章 成吉思汗的后裔第一节:俄罗斯人有成吉思汗的传统,亚洲文化也是其中一部分。第二节:蒙古统治给俄罗斯的语言、风俗、政治、饮食带去了影响。第三节:俄罗斯扩张带来的不仅是俄罗斯文化的传播,同时许多殖民者也被亚洲化了。第四节:莱蒙托夫(画家、作家)和作曲家巴拉基列夫(《塔玛拉》)都把高加索视为自己的精神家园。民俗学家开始研究探索亚洲对俄文化形成的印记和影响,却遭到斯拉夫主义者的强烈反驳和反对,他们认为俄国几百年的基督教文化未受侵扰,纯洁且不含古亚洲的元素。第五节:契诃夫在萨哈林写的《萨哈林旅行记》,是真实的囚犯故事 + 游记。草原给人灵感,也让人空虚。第六节:对于西方人对俄国的排斥,陀思妥耶夫斯基主张俄国要向亚洲靠拢,因为在亚洲他们才能重申自己欧洲身份。第七节:亚洲草原的部落文化(例如萨满教和马的意向)也影响一部分俄国艺术家的创作。第七章 透过苏维埃看俄罗斯第一节:介绍这个时代最为重要的诗人之一阿赫马托娃第二节:十月革命之后,文化界也开始了抛弃 “旧” 意识形态的运动,但无根的艺术却始终无法抵抗人民内心对 “真美” 的追求。第三节:电影成为了塑造年轻人的媒介 / 工具。蒙太奇的发明。救命!无论是工作还是艺术,有人试图将人机械化,并将此视为 “进步”。第四节:自马雅可夫斯基死后,文学中再也没有了特立独行的空间。而无数艺术家,例如阿赫马托娃(她的诗是真好),也生活在恐惧之中。第五节:战争(二战)对于艺术家们而言,似乎成了解脱。他们可以更为自由地创作。第六节:战后进入冷战,以阿赫马托娃和左琴科等为代表的艺术家被当局批判,又再次陷入了生活的黑暗。随后,苏联内部对外国影响都转化为对犹太人的仇恨,但仍有许多艺术家(例如,作曲家肖斯塔科维奇)以不同的形式进行反抗。第七节:虽然苏联社会很快进入了相信 “科学可以消灭人类苦难” 意识形态下,但科幻小说 / 电影等艺术形式抨击了这一观点,并认为 “人类对伦理关系、自由、美和创造性的永恒渴求” 才是至高目的;当然,这也让唯物的共产主义感到不舒服。第八节:阿赫马托娃逝世。第八章 俄罗斯在海外第一节:1917 年革命后,以马琳娜・茨维塔耶娃为代表的俄国知识分子、贵族及白军在海外的流亡。在流亡中,柏林成为他们的文化中心,巴黎则成为流亡者的政治首都。乡愁和祖国是流亡者无可回避的痛苦。第二节:侨民团体极高的艺术才能使他们身处孤立的环境,保存文化遗产是他们的目的,也是让他们团结在一起的因素。但可惜,流亡容易产生艺术上的保守,许多艺术家无法在新环境中有所突破。第三节:老一代作家无法突破自己,读者群体相对固化。新一代作家寻求转型,纳博科夫是第一人。尽管以他为首的作家身上俄罗斯的东西越来越少,但流亡和乡愁依旧是舍不掉的主题。为得到 “回应”,他后来加入美国,并凭借《洛丽塔》在美国获得了成功。第四节:到西方的侨民,两个彼此相关的俄罗斯文化特征被放大 ——1)侨民重新欣赏起俄国文化中的欧洲特色,比如在斯特拉文斯基、普罗科菲耶夫和俄罗斯芭蕾舞团中表现出来的所谓 “新古典主义” 风格;2)重新宣扬彼得大帝核心遗产之一 —— 贵族价值观。(令人吃惊的八卦:疯批作曲家斯特拉文斯基的情人是可可香奈儿。)第五节:诗人茨维塔耶娃、作家高尔基、作曲神童普罗科菲耶夫(俄国莫扎特)陆续回国。可惜,本想回国扎根的他们,生命却依然如无根浮萍。第六节:斯特拉文斯基在外流亡时,一直拒斥俄罗斯;1962 年,他竟然回国拜访,大约还是因为 “乡愁”。推荐指数‌🌟🌟🌟🌟🌟🌟喜爱指数‌💜💜💜💜💜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俄罗斯文化的全面描述

        这是全面了解俄罗斯文化的博物馆,极大的拓展了知识,补充了不足。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翩翩起舞的娜塔莎,回旋在东方与欧洲之间, 舞出俄罗斯的绚丽灵魂。 从托尔斯泰、普希金到帕斯捷尔纳克,从柴可夫斯基到肖斯塔科维奇, 奥兰多?费吉斯通过俄国的文学和艺术,探索俄罗斯民族的建构及其内心世界。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娜塔莎之舞:俄罗斯文化史》

            这本俄罗斯文化史并不是一部通史,他从 18 世纪讲到 20 世纪。为什么要从 18 世纪初讲起?因为正是彼得大帝推行的欧化改革撕裂了俄罗斯社会。费吉斯在书中以专题的形式,探讨了与俄罗斯文化认同有关的 8 个线索,他想让读者欣赏俄罗斯文化形态中的多样性,窥见这个民族的内心世界。本书的核心内容:1. 为什么说 1812 年卫国战争是了解俄罗斯文化的入口?2. 俄罗斯知识分子是怎样走向农民的?3. 俄罗斯文化的多样性是如何造就的?1812 年的卫国战争,让俄罗斯摆脱了法国的文化殖民。普希金奠定了俄语作为一种文学语言的基础,谢尔盖这样的贵族军官,接受了西方平等自由的理念,希望把俄罗斯建成一个欧式的现代化国家。十二月党人起义虽然失败了,但俄罗斯的知识精英都由此认识到自己的文化使命。俄罗斯知识分子相信,农民中有纯洁的灵魂,如果农民地位提升,俄罗斯就可以变成一个先进的国家,他们开始走向农民。像列宾这样的艺术家会走向农民,描绘 “俄罗斯人民的性格”,像托尔斯泰这样的贵族,会把土地无偿给农民,会给农民子弟办学校,但他们难以跨越艺术家、贵族与农民之间那条鸿沟。后世的革命者用自己的方式解决了这个问题。俄罗斯有辽阔的国土,有多种民族混居,蒙古人、突厥人、鞑靼人都在俄罗斯留下了文化痕迹。俄罗斯是一个东西方之间的国家,面对西方的排斥和蔑视,他们会强调自己野蛮的一面,面对亚洲的扩张,则更野蛮。这本书以贵族与农民的互动为主题讲述了俄罗斯文化史,如果你对俄罗斯的文学和音乐感兴趣,建议阅读原书。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俄罗斯文化艺术史

              这本书回顾了从彼得大帝向西方开放以来的重要艺术家,探寻了俄罗斯艺术东西方文化交融的特点,俄罗斯性格的形成原因,各阶层的艺术品味。作者解读透彻,文字充满激情,充分展示了俄罗斯文化和艺术的魅力与辉煌。推荐。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温故而知新

                温故而知新,大概就是这本书阅读体验的最好的形容。读懂一些,读不懂一些。读懂的,深化理解;读不懂的,扩展视野。或许,有一天那些读不懂的,能更懂得多一些。

                  转发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