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分及书评

4.6
123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3.0
    从大清到共和国

    题目不错,资料详细,讲述现代中国体制形成,题材敏感就不多评了,值得读的是从财政,地缘政治讲述了清朝和民国,几个特点:1. 资料表明清朝是个低税收小政府,这让我们想起过去经常被攻击大政府,其实农业社会和工业社会完全是两个概念,现代社会必须的教育,医疗和养老都是农业社会政府不负责的,自然也就带来清朝国家军事和组织羸弱。2. 因经济上不合算,清朝没有领土扩张的意愿,几次版图扩大都是为了国家安全的缓冲区需要,这是从汉武帝就得到的教训,非游牧民族如果不劫掠,非农耕之地入不敷出。3. 书有硬伤,作者还是用民族的现代角度看大清,强调满汉不同民族,其实这是 1840 年以后才因革命需要不断强化的。4. 作者也一直不愿明确大清就是帝国。什么是帝国?多民族多种族,使用相同文字语音,有共同认同价值观共同体。奥斯曼帝国,大英帝国,苏维埃帝国,美帝国,什么是美国人?可以多种族多民族融合在一起的幅员辽阔的国家就是帝国。如果不能融合只能是地域性民族国家,如现在的土耳其,俄罗斯。回顾这 400 年的进程,中国没有分裂或退回明宋版图,各种因缘际会,现在成为重新站立起来的共和国。

      1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宏大叙事

      随着 “躺平” 一词的流行,让当今简单化,娱乐化的叙事风格吸粉无数。社会科学近年来多偏重脱离现实的抽象理论建构,而本系列丛书所强调的则是实践中的经济、法律、社会与历史,以及由此呈现的理论逻辑。本丛书所收入的理论作品不是由理论出发去裁剪实践,而是从实践出发去建构理论;所收入的经验研究则是那些具有重要理论含义的著作。通过宏大叙事,系统全面地分析了解事物的整体,推荐这本《现代中国的形成》。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现代中国如何形成

        资料详细,考据充足,分析到位。一幅极简现代中国形成史,从清朝建立到衰落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作者着重用三个视角去分析了它们的成与败以及现代中国是如何形成的。传统历史观点采用西方视角,认为现代国家的形成是建立在帝国衰亡之后的,而本书作者给出了不同的观点,认为中国有其独特的发展路径,并不能采用通用的论点而一言以蔽之。在作者眼中,清朝与奥斯曼帝国等不同,西方帝国是采用扩张性的策略而稳固疆域,清朝虽然在早期建国阶段采用了政府性策略,在定鼎中原后则采用了保守性策略。地缘政治
        左宗棠在建议收复新疆时说 “新疆不保则蒙古危矣,蒙古不保则京师危矣,京师不保则大清危矣”。由此可见,新疆蒙古西藏对于大清朝的地缘政治来说尤为重要。清朝的统治者们也敏锐洞察到了这一影响,在康熙雍正乾隆年间就采用了硬实力软实力而开辟疆土。“采用众建而分其势” 的策略稳固疆土。再到清朝末年军阀割据的时代,张作霖的奉系、阎锡山的晋系、李宗仁等人的桂系为什么能够割据一方获取最大利益而不受叨扰,原因之一也是因为地理位置而影响。反观四川、江苏等地,众军阀趋之若鹜,无法形成一家独大之面。到国共内战时期,国共双方都用尽了策略想要入主东北,蒋甚至想要放弃外蒙古的主权而获取东北的统治。因为东北地理位置三接亲共国家,且有稳定的资金、工业、粮食支持。对于一个国家来说,地理位置决定了一个国家的政治外交性。在当下时代仍时时看到各国之间的地缘政治博弈,比如俄乌冲突以及早些年的古巴导弹危机,可见地理位置对于一个国家来说有多么重要。财政作者用翔实的史料考证了康雍乾三世对于西藏蒙古等地的征伐,从康熙年间的被动型保护到雍正乾隆年间的主动性防御政府。财政力量决定了政府的规模以及时长。帝国的崩溃也在于清朝本身的弱财政系统,清朝的财政系统是基于稳定的收入与开支而成立的,清朝早期百废待兴人口较少所以采用轻徭薄赋的策略,但到乾隆之后中国人口剧增,以往的财政策略很快崩溃,再加上白银外流,大清朝岌岌可危。军阀割据时期,国民党能够北伐成功最后行程一个统一性的国家原因之一则是依靠宋子文在广东实行改革的新策略,为北伐提供了强有力的资金支持。
        认同
        中国为什么能够在外强环绕内敌林立的时代依然保持着疆域的完好性而没有像其他帝国一样分崩离析。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则是所有中国人有强烈的民族认同感,当外敌倾掠时,一致矛头对外。国共内战以共而胜的局面出现。各历史学家也在研究这个问题。为什么国的综合实力要比共的实力强很多,却最后败退台湾呢?最后给出了一个认同感的原因,国民党内部在早期征服时就埋下了祸根,各军阀没有共同的信仰与目标,各自为了自身利益而战,何谈万众一心。蒋介石本身的重嫡轻外也导致了孟良崮战役的畏首畏尾。而反观共产党,在早期时他们看起来很羸弱,但他们拥有共同的信念与使命,带领全中国人脱离苦海创建一个新的国家。太平天国运动之后的成与败清朝的衰落与后世的军阀割据形成于太平天国运动之后。由于清朝内无忧患外无强敌,导致清朝的军事实力大幅下降,无力平定太平运动。只好下放于地方自治,由地方自治人事、财政、军务,形成了地方集中化,为后世的军阀割据埋下了伏笔。渗透
        渗透力度决定了该领域是否为之掌控,蒙古、西藏、新疆等地由于渗透力度足够而形成密不可分的状态。外蒙古则是因渗透力度较弱,所以整个地区的人民族认同国家认同并不强烈,这也为后来独立埋下了导火索。以上三点贯穿了整本书籍的分析,以 “钱袋子、笔杆子、枪杆子” 为主来分析成与败。对于现代中国的形成,作者认为清朝本身就属于一个前现代国家,而不是一个帝国。现有的疆域策略等也依然是继承的封建时代的遗产,因此并不能认为现代中国的形成与其他国家相似。中国与其它国家在几千年的农业时代相似的一点是都经历过外敌入侵内部分裂,但不同的一点是中国自秦朝以来是绝对的中央集权制度。中国人的民族共同体命运共同体深深扎在了每个人的心中,中国人的和平基因也扎在了每个人的心中,继承了几千年的独特的中国文化。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为了统治的稳固,清朝通过对边疆及其民族的不断统合,构建了一个以汉族为核心主体,边疆民族为外围的中国。这个中国不同于以往的任何一个朝代。他既遵从儒家理念汉人为治理主体,又在实践中放弃了中国统治下的蛮夷之分,承认了多民族共同存在并且治理国家的权力。及至晚清,在动乱四起的局势下,导致地方权势大于中央统制力。中央政府只能在道义上以维护统一为理由,对地方进行限制。而国民党结束了这样的局面,从地方做大,从而统一全国。但蒋介石对这一目标的实现,所做出的决策。是暂时而且短视的,不集权半集权,片面的依靠财阀,大资产阶级,无原则的打击地方势力,又接受这些势力加入国民党,使得这个党和其政府,鱼龙混杂,内部混乱,财政上走向陌路,治理上陷入无力,人事上内斗不断。但此时的中国是已经具有部分现代性的国家。而中国共产党,在政治上,经济上,思想上高度的统一,能够有效的整合已有力量,创造一个集权治理的,具备完全现代性的新中国。完成这样的一个历史进程。现代中国的形成,是层累的,逐渐的,是不同政治力量在不同历史条件下的产物。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近代中国面临的问题就是如何进入现代化国家。尽管清朝有着封建王朝的弊病,它并没有落伍,而是努力从外面借鉴经验,凭借自身解决边疆问题,为后世打下雏形,经过抗战的铸造,在共产党探索下,中国进入现代化。中国要想发展,就必须解决财政问题。财政的好坏,决定中国的走向。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一部视野宏大、新见迭出的中国近现代史著作

              今天的中国究竟从何而来?现代中国何以能避免多族群帝国崩溃和分裂的命运,建立一个高度有效且长期稳定的国家?其疆域构成、族群组合和政权形态具有何种历史合理性与独特性?今后的中国国家能否继续维持 “既大且强” 的格局?本书令人信服地回答了以上极具挑战性的问题。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通俗易懂,见解深刻。事实充足,论证严密。

                有更深层次的理论依据,我知道,当我不想在这儿说出来。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他们口中的现代化路径是西方思维模式,我们与其不同,不意味着我们的不好。我们发展的不是最好的,也不意味着是道路的问题,可能是起点比较低。即使道路存在问题,也不意味着他们的对我们而言更好。它的发展有其自身的基础,脉络和现实原因。我们需要立足自己,需要平等的看待各种理论,拒绝标签,集权不意味着不好。但也开放学习,仔细斟酌,大胆尝试民主是否意味着更好。从历史中吸取教训,总结经验,虽然时代变迁,但也要认识到它们是直接在这片土地上验证过的。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历史的惯性

                    历史的惯性太大。文化的,政治的,生活的,思维的等等。思想演化的阻力太大。生活苦难的底色太深。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本书对了解现代中国的形成有了全面的阐述。着重从地缘、财政和政治文化三者之间互动过程来探寻国家建构的轨迹。特别是花了大量篇幅来讲述各个阶段的财政状况起到的重要作用,而不同于通常历史著作中军事政治决定论。同时本书也相对客观地肯定洋务运动等在历史发展上的作用,也让读者明白很多糟糕的决策后受到各种因素制约下的不得已。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3.0
                        现代中国的形成读后感

                        为当下的社会科学理论基本上发端于西方,这种认识论的进路经常伴随着西方的经验(诸如资本主义、自由市场、形式主义法律等),以及其理论抽象乃是普适真理的信仰。而在适用于发展中的非西方世界时,社会科学的认知过程颠倒过来,不是从源自西方的理论及由此得出的理论假说出发,而是从研究对象国家的实践历史与现实出发,而后进入理论建构。近代以来,面对西方在经济、军事及文化 —— 那些看起来自相矛盾且相互排斥的二元现实,却既真实又真切地共存着。例如,没有(社会)发展的(全球化的)商业化、没有民主的资本主义,或者没有相应司法实践的西化形所不包,其分期又受既有的学科体系的约束。本书所采用的大历史路径,则有其独特的综合视角,即有选择地聚焦于地缘战略、财政构造和政治认同三个关键变项,强调从这三者之间的互动过程之中,探寻各个时期国家建构的轨迹。其二,中国的国家转型,是近世以来全球又为何在此之后终止此类军事行动?最为重要的是,为什么清朝在随后的一个世纪保守自己的疆域不变,直至欧洲列强的到来?到底是什么样的机制使得清代得以长期在国内维持和平与秩序?这些问题之所以重要,是因为今日中国的现代国家,亦即中华人民共和国,乃是转经民国、间接地建立在清朝的疆域之上。清朝如何奠中国的国家转型是一个连贯的历史过程,包含如下三个关键环节。其一,将中国此一步骤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它奠定了现代中国国家赖以形成的地理的、人口的乃至行政的基础。其二,再将中国由一个自居于周边各国之上的疆域国家,重构为如果一个国家的国境线较长且与他国接壤过多,那么就会面对更多的地面战争的危险,因此也就更加急需建立一支常备军,以及一个受控于集权政府的庞大官僚体系,以应对陆战的威胁;而像英国这样的海洋国家,不存在来自其他大陆国家的军事威胁,因此无须维持庞大的常备军,同时也更易形成议会政治以及自治政府(Hintze 1975;Roberts 1967)。中央垄断所有资源,而地方则因缺乏资源不得不听命于中央。其三,资源的分配介于上述两种极端之间;中央和地方都控制了一定的财政收入和军事力量,两治天下。更重要的是,满人从儒家有关文化意义上的夷夏之别的论述中,找到支撑。清朝统治者并不否认自己的祖先是 “夷”,但他们反复论证其统治中国具有正当性,强调夷夏之间可以互相转化。他们更渴望在汉人精英面前,通过宣扬王化或汉化的方式,证明其正当国家面对日益增长的人口压力采取了实用的处理办法,即通过禁止向隐匿和新垦土地征税,对全国田赋的总体负担加以限制,而不是全面、彻底地清查全国新旧耕地,并在此基础上降低所有耕地(不管是否在册)的税率。地方治理中的自主性清代县以下治理体制的特征是内生组织和惯例大行其道,其目标是满足村落的利益,同时在征税和治安方面配合国家权力机构。在清代国家的制度设计中,所有的城乡家庭都被编入 “保甲”,十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有三点分享:1. 新疆和外蒙在清朝的统治差异是汉人官僚对当地的渗透程度,外蒙就是渗透有限,才在苏联的挟持下脱离中国;2. 正是因为是汉人官僚的渗透,给维族人的感觉就是被殖民,尤其是目前对新疆的民族政策就更明显了;3. 全面集中和有效治理是有矛盾的,就看执政者如何权衡了。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何为中国,超大规模

                            何为中国,超大规模的枢纽,这个从施展中国史纲演化出来的问题,继续在头脑中发酵。中国拥有地域和人口两个超大规模性,在网络数字智能时代拥有无以伦比的国家竞争优势。同时,在所有超大规模国家中,中国又是唯一一个高度统一的国家文明,再为中国迈向世界之冠加十分。但是,这样一个单一统一的超大国度是怎么形成的,本书告诉你。处处有让你兴奋的观点,扎实的论证却不让你失望。这是一本用数据说话的好书,而数据的作用有不仅仅作为论据,而是把它融入脑海,构造出 400 年来中华大地的一个个生动场景,并能直观找到在当下的坐标。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让你找到根的一本书

                              在我之前的概念里,中国就是中国,对于他的前世今生,只是停留在族群到文明到国家的一个简单的理解上。看了本书以后,对于现代意义上国家,现代意义上的中国的形成才有了一个比较清晰的脉络。书中从现代中国疆域和族群的传承,到晚清时集中化地方主义的形成,再到以集中化地方主义为特征的各个地方势力在一个中国框架下的角逐。不仅从组织结构和意识形态上解释了中国形成原因,也从法统和道统上找到了中国之所以成为中国的根源。好书,按照我的评分习惯,这是一本非常不错的书,应该打出最高分,4 分!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有见地的好书!

                                中国的体量太大了,现有的西方建国模式很难做参考,或者水土不服难以借鉴。中国的路不见得创新,大意味着总有西方国家没有经历过的部分。中国的集权与西方的代议制民主都是各自历史发展脉络下最优的选择,我觉得无所谓好坏,中国的集权和西方的民主,都得有国情、民情的匹配才能应用得当,适合的才是最好的。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中国所经历的突破和坎坷

                                  中国在融入以欧洲为中心的国家体系中尤为困难和漫长。对它而言,最大挑战是放弃自己一直宣扬的世界中心地位,平等对待其他所有国家,并终结与周边附属国的宗藩关系,承认它们的独立。中国当然不愿这样做,除非遭遇到了无法抵抗的外部压力。因此,在成为一个主权国家之前,它不得不屈服于那些军事上击败自己的列强的要求,比如治外法权、固定关税、割让土地以及给予列强单边最惠国待遇。尽管如此,在整个非西方世界,中国是少数几个在帝国主义冲击下得以幸存的国家(其他几个这样的国家包括日本、暹罗 / 泰国、波斯 / 伊朗以及阿比西尼亚 / 埃塞俄比亚)。更令人称奇的是,晚清中国不仅幸免于列强的征服,而且开始向主权国家全面转型,且一直将自己的边疆(包括蒙古、新疆和西藏等)大体保存完好。同样令人印象深刻的是,清朝在 1911 年的终结,并没有导致边疆脱离中国;相反,清帝在退位之际,将其版图完整地由新生的中华民国加以继承。因此这里产生了另一个问题:中国到底有何凭借,使其能够抵抗帝国主义的冲击,保持领土的大体完整?晚清中国当然算不上是非西方世界在卷入世界国家体系之后最为成功的国家,尤其是跟邻近的日本相比的话。不过 1949 年之前和之后流行于中国的民族主义历史书写只突出晚清以来的 “百年屈辱”,远不足以全面概括中国在这一个世纪所经历的突破和坎坷。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很好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本书有独到的观点,但行文比较啰嗦。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历史也有偶然性。

                                        老蒋没想到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共产党力量强大到足以埋葬蒋家王朝。

                                          转发
                                          1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分析入里

                                            转发
                                            评论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