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分及书评

4.5
11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我读《呐喊》和《彷徨》

    有时候真的佩服学者的炼字。平常、普通的字词就直指人心。鲁迅先生给这两本集子的取名更是如此。鲁迅说他写《药》的时候用了曲笔。可是,鲁迅的曲笔也未见得曲到哪里,毕竟那只乌鸦飞走了。作为五四运动的主力战将,这两部小说集表达的,我个人觉得更 “彷徨” 一些。坚定的,摇旗呐喊的主力,内心有没有 “不确定” 呢?我想还是有的,而且,一点也不比别人少吧。许子东讲鲁迅,说鲁迅先生选择了 “小为国家”,牺牲了 “大为艺术”。我深感同意。作为普通读者,小为国家+故意曲笔得鲁迅,更像中国人。虽然有时我不免有一个前提想象:为艺术就是为个人。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有几篇都可以当范文背诵了

      可惜当年选进教材的都太节选了.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弟兄》,主人公张沛君是一名教员,一向以兄弟和睦的形象示人。当弟弟张靖甫突然高烧病重,甚至被怀疑患上当时致命的猩红热时,他的内心开始动摇。张沛君表面焦急地为弟弟求医,内心却不断涌现自私的念头,比如担心弟弟的病会影响自己的工作、害怕自己被传染、甚至暗中盘算弟弟若去世后,其子女的抚养问题。最终弟弟被确诊只是普通感冒,张沛君的焦虑瞬间消散,又重新扮演起模范兄长的角色,仿佛之前的私心从未存在。小说以大量篇幅刻画张沛君的内心独白,通过他的担忧、猜忌、自我安慰,让人物形象立体且真实。故事没有直接批判,而是通过弟弟生病这一事件,让主人公的虚伪不攻自破,讽刺意味藏在平淡的叙述中,耐人寻味。结局停留在张沛君恢复兄长姿态的场景,没有对其行为进行评判,留给读者自行思考人性与道德的边界。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远离了发表小说初期(鲁迅初发表小说时已近四十,故不称年青)的锐气呐喊,渐渐染上了人到中年万事皆不如意呐喊之后却处处碰壁的苦闷彷徨。鲁迅的小说之所以经得起年年重读,是因为这是真正的现实作品。这些作品,就像一朵朵雪里绽放的花,在密封的雪中赫赫地红着、愤怒着。读完《在酒楼上》,慨叹于无论什么时代,无论物质世界怎么不同,人们的精神境况,从根本上还是一样。人生无往而不在罗网中…… 是的,这也太悲观了,可是鲁迅的不同在于在悲观消沉中奋战,即使明知还是要失败…… 是的,怕悲哀的只好避开鲁迅

            转发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