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分及书评

4.4
75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3.0

    468 社会学的眼光并不奇怪,但是问题在于社会学过分集中于某些人的思想,比如涂尔干,从某种角度来看,涂尔干已经过期了,他提出的解释框架大部分都不能拿来直接分析当下社会了,虽然他提供的许多思想依旧闪闪发光。社会在发展,社会学跟上的太慢……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了解一点社会学

      大城市与精神生活在每个人的心里,是不是都有一座回不去的故乡?我们对于所在城市的感情,是在无声无息间发生的。但凡走过必留下痕迹,在无意识的时候,城市对我们的改变就已经写入了我们的皮肤里、眼睛里、心里,在漫长的光阴里改变了我们对于世界的看法。而这一点适用于在任何一座城市生活的人。与其抱着抄捷径的念头,想知道大城市的生存智慧,不如问问自己,想成为一个怎样的人。或者说,想成为一个拥有怎样精神生活的人。是丰富的还是贫瘠的?是宽广的还是狭隘的?选择大城市,就意味着选择了创新、创造而不是墨守成规;而回到故乡,回到父母身边,也并不意味着就能 “躺赢”,逃避所有困难。任何的两种生活方式都不是针锋相对的,不管在哪里生活,最需要的都是为自己的选择而负责,并主动承担相应的各种结果。如果你看了这本书,它会带你从当今社会热门话题来剖析背后逻辑和现象,提供更全面知识供理解

        转发
        2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社会学

        向社会学进阶的路也是一场自我探索之路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社会学的关怀

          社会学的关怀:劳动的异化、物品拜物教、经济决定了、阶级和分层、金钱、社会整合、自杀、失范、陌生人、共同体、秩序、人性、教育、分工、工具理性、价值理性、科层制、克里斯玛型权威、时尚、大城市、社会低沉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学习一下,社会学家的眼光

            📚管中窥豹读书计划(第 329 本)📚📚《穿透:像社会学家一样思考》📚📕 社会学的一个核心命题,就是对人性与社会秩序进行研究。对于人性与社会秩序的追问,长期以来都是社会学家试图认识理解我们这个世界的核心使命。📕 秩序可以规范和约束人性,人性反过来也会塑造秩序、维护秩序。但同时人的最天然最原始的本性,就是冲破秩序的约束和规范。这两者互相缠绕、互相博弈,构成了我们的社会。📕 在社会当中,人和人是通过千丝万缕的纽带紧密连接,不断地进行社会交流与互动。这一现象在社会学理论中,被称为 “镶嵌”,即人是嵌套在社会中的,没有办法孤立的存在。人们的行为因此会受到很多非正式制度的约束,譬如情面、场面、道德、习俗、规范等。📕 从社会有机体论出发,斯宾塞认为社会中的人们必然按照不同的职能,分化成三个不同的阶级,即担负生产功能的劳动阶级、担负分配功能的商人阶级、调节生产分配及整个社会的工业资本家阶级,这三个阶级对于社会各有各的功能,缺一不可,而且三个阶级之间可以达到平衡和安分守己、各司其职。这三个阶级的同时并存是由社会有机体的本性所决定的。📕 商品经济的环境中,人们实际上就是互相为对方而劳动,劳动就不再是私人的了,而是具有了社会属性,也具有了交换价值。所以,人们在进行劳动,生产出劳动产品时,就不再仅仅只是考虑自身的需求和目的,而是必须要考虑市场的需求。📕 商品背后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就被悄无声息地掩盖起来了。我们每一次的购物行为,仿佛都简化成了物与物之间、物与金钱之间的交换。换句话说,不再是商品生产者支配商品经济的运作,而是商品经济反过来支配着商品生产者。📕 知识产品是通过知识、智力并结合资本、劳动等因素的投入,而产生的满足消费者物质或精神需求的创造性成果。在物质生产领域中,马克思天才地发现了价值规律,即由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决定物质产品的交换价值。所谓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就是 “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但是,我们却发现,很难用生产知识的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来定义知识产品的价值。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你关心对面那个陌生人吗?

              会来读《穿透》一书是因为社群约了严飞老师一起来聊天,为了有东西可聊找到了这本书。令我惊喜的是关于’social interest’在这里我产生了更多的想法。读这本书前一直在读与阿德勒心理学相关的内容,其中‘social interest’屡次出现,实在有些难以理解,而这个概念在阿德勒的心理学体系中其实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为什么他人是伙伴而非地狱?应着落在这个概念上。以我浅薄的理解,social interest 本质上是归属感的外在体现:你会因为站在你对面的生物与你同属一个物种而关心他 / 她的感受吗?你会因为躺在你对面的生物与你同属地球生物而担心它的存续吗?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其实是在变得冷漠的,在支教的最初,虽然我知道孩子们喜欢看快手、火山,但我从没想着要探索一下他们徜徉的世界。这在本质上其实是不关心,无论我可以举出多少例子我关心他们的生活、学习、未来,但都不能否认,在那个时候我其实对他们的生活没有产生真正的好奇。这也是为什么现在很多家长觉得孩子越来越难相处 —— 你并不真的关心孩子怎么会觉得和他相处是快乐的事情?归根结底,对面的陌生人,你吃了吗?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2.0
                有收获,不深刻

                社会学的方法论不清晰,不是大家,不容易有洞见。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社会学的想象力

                  《穿透》这本书,可视为从社会学家的角度对当下社会热点问题的洞察、分析与思考。让我记住的有:马克思的劳动异化,达尔文 & 斯宾塞的社会进化论,韦伯的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 & 世界的祛魅,齐美尔对大小城市的评价 & 对时尚的洞察与定义。这些知名社会学家虽百年前已作古,但他们的理论体系及对人性的洞察思考依旧能精准契合并解释当下社会的种种切片。作者提及的对广场舞的洞察,对城市边缘人群快手直播的田野调查让人印象深刻。那么下一本得读读快手。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1. 虽然是摘录并解释,但仍然有大量的学术用语,也许是写学术论文习惯了,积习难改。2. 书中提到了大量国外社会学家的研究和概念,但国内的除费孝通教授的《乡土中国》,就基本没有其他研究成果了,这是中国在人文学科研究的大败笔,国内大学的学术研究体制不改变,就大概率的难出研究成果。3. 作为社会学通识,足够了,比如社会学的奠基人,核心概念,研究方法,研究视角等都涉及到了,另外作者就社会学的发展提供的三条建议非常实用,比如与人文学科交叉研究,研究当下中国社会的真问题,建构属于中国的社会学概念。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1.0
                      党校培训教材 适合官员课余阅读

                      显然是用来培训官员怎样运用社会学知识来管理民众的最佳读本。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这部书用一个个故事告诉我们社会学关注的一个个热点。也让我们减少了对社会学神秘感。其实社会学和我们每个人的关系很近,它不仅关注热点,而是要找出每个社会问题产生的原因,也要为这些问题弥合裂缝。通过这本书,我们略见社会学的魅力。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3.0
                          与《把自己作为方法》进行对比阅读

                          2021.5.11 读毕 16.5 万字 1. 类型:论述型 — 实用型 — 说明规则形成的原理 2. 内容概述:将现代社会的热门现象或者热点问题,带入古典社会学家的理论框架,对人性和社会秩序进行分析。3. 不妨将这本书与《把自己作为方法:与项飙谈话》进行比较阅读。两本书虽然都是社会学研究,但差别很大:      a. 侧重点不同。《穿透》主要是讲 what 的问题,即采用社会学理论框架对社会热点进行分析,“穿透性” 理解这些社会现象;《把自己作为方法》主要是讲 how 的问题,即如何进行社会学研究,主要从分享了一些优秀的关于社会学研究的方法和经验。      b. 素材不同。《穿透》是从社会热点和争议话题切入,引出社会学理论并进行论述;《把自己作为方法》更多的是从访谈对象本人的成长环境、求学经历和学术研究等不同阶段,引出一些本人社会学研究方法,并对方法进行说明(不是对社会学理论进行说明)。      c. 形式不同。《穿透》更像是网络课程的文稿集结出的书,包括每一节课开始是由一个热点的社会现象引出理论,更适合于网课,感觉每一节课都有点浅尝辄止,确实不可能讲深讲透;而《把自己作为方法》是访谈类文稿的整理,访谈人按照被访谈对象的人生经历的不同阶段整理,整本书有一条比较粗的逻辑主线。4. 综合评价:个人更倾向于《把自己作为方法》。(1)这本书有逻辑线,可以大致清楚理解被访谈对象整体研究方法的变化过程,而《穿透》感觉像是散装凑在一起;(2)这本书从自己的经历出发,介绍研究方法更接地气一些,而不是像《穿透》只引用理论;(3)这本书的研究方法不光是在社会学领域适用,在其它研究,甚至是日常工作学习和生活中都适用,而《穿透》更多的是引发一种思考,没有明确结论或者解决方案。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社会学不仅仅是社会学家对整个社会表象下的思考,还有社会学家看未来的能力,以及向医生一样诊断问题,并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案。尺度和视角之大,是值得各行各业的人借鉴。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能力有大有小,责任却是有与无的区别

                              算是社会学的入门启蒙读物,用几位社会学家的经典理论分析社会热点事件。最大的启发,我们活着的时候,需要用一种冷静的理性视角去强力的介入生活本身,一面体验世态炎凉,一面不忘拿起理性之盾。人尤其是知识分子,不仅有分析社会的责任,更有实践理性力量的责任。我们不能只做旁观者,更应发挥自己的长处介入社会。能力有大有小,责任却是有与无的区别,诸君努力。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综合了多方观点

                                算是对之前各种细枝末节的总结和重申吧,社会学只阐述结果,根据现象解释生活,值得每个人学习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社会学家眼里的热搜事件

                                  关于离婚、时尚,是可以反复阅读仔细咂摸的章节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初学者友好。

                                    很好的入门科普书籍,可读性也很强。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社会、人性、城市

                                      社会的根本是人。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我在哪里我的位置在哪里

                                        通过阅读本书知道社会学家是怎么理解我们认为不可思议事件(老人为什么不扶、我们与劳动的关系),背后蕴藏这怎么的人性和社会秩序。对于理解我们所处的环境非常有启发。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1.0

                                          太不结构化了

                                            转发
                                            评论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