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分及书评

4.7
1371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重要的是走下去

    人生的意义是什么?多么沉重的话题!在对这个问题的回答上,不乏高大上的答案。在 101 岁的吴大昌老人看来,他觉得冯友兰说的是对的,“人生就是,活着就是活着…… 人生问题就是这样子,你就好好过生活,你在生活里头过好生活,就没有问题”。作者试图通过重走西南联大师生走过的路,来寻找答案,解开心中的谜,结果是旧谜未解,新谜又添。历史在给你以自豪感的同时,也会把一副沉重的镣铐置于你身上,并成了生活的常态。在我看来,人生的意义,不是在寻找答案。人生的意义,在于闯荡,在于自己给自己设置路障,然后走出去、跨过去。人生的意义,在于对自己的选择负责,既然选择了,就请勇敢地走下去,每前行一步,总是会豁然开朗;每前行一步,总能获得一片新的天地。人生道路上,无论你选择了哪个方向,走向哪个路口,请莫为自己的选择而感到懊悔、惆怅、失落、悲伤,因为,它都是你的前方。

      6
      2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在重走中找寻当年高级知识分子的生活与信仰

      在看杨潇的重走 — 在公路、河流和驿道上寻找西南联大。两代人走当年的路,在相同中寻找不同,在不同中寻找相同。时代不同了,所见所闻中有同样美景的山水,但有不一样的条件和环境,当年的高知在迷茫和彷徨中找寻信心,播种希望,正是因为有徒步的经历,使他们有了对实情的了解,吃苦和不屈精神的养成,后来出现众多的大人物。杨潇边回忆边现实的写法让人在当年和现实中穿越。欣赏其关于景致和人物的描写,尽管看起来有些乱,但形散而神不散。值得一读。

        转发
        2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两位诺贝尔奖得主、5位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174位院士

        去年 11 月 1 日,正逢西南联大 84 周年校庆日,《重走》也因此火了一把,作者以徒步加乘车的方式,在 2018 年重走了 80 年前联合大学湘黔滇旅行团从长沙迁往昆明的徒步线路。作者阅读了大量的历史文献、当事人回忆文章和地方志,再结合自己寻访的经历,将每一地的过去、现在穿插衔接,读起来特别舒服,也无比让人唏嘘。另外,旅行团在湖南徒步的线路,正好经过沈从文湘行散记里记叙过的一些地方,桃源、沅陵,辰溪,这些地名对于沈从文的读者来说,太过熟悉了。最后,真的要感叹,民国的通识教育真好,家学渊源也很重要!

          2
          5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在公路、河流和驿道上寻找西南联大

          杨潇为自己的著作《重走》添加了一个副书名:在公路、河流和驿道上寻找西南联大。这的确让人一眼看到时,就能精准地识别出该书的内涵。1938 年,“湘黔滇旅行团” 徒步跨越三省穿过西南腹地;2018 年,处在人生转折点的作者杨潇重新踏上这条 1600 公里长路。这是一次非典型的公路徒步旅行,不时要与大货车擦肩而过,但沿途山色、水光、鸟鸣、人语与历史上走在同一条路上的流亡者所见所闻渐渐重叠、交织,乃至对话、共振,一个层累的、被忽视的 “中国” 缓缓浮现。杨潇开创性的旅行和写作,提供了关于生命与学习的多重洞察。他是一个满怀智识好奇心的城市人,但他用他的切身经历,证明了独立旅行可以源源不断滋养一个人的生命。与此同时,他也从祖辈们的经历中获得启发,这种启发有助于人们去应对一个不确定的未来。

            3
            1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让自己走进历史

            “得到” 年度好书中,最好的一本。写历史,太史公开创出以史载道,以人物为主,如一幕幕舞台剧。西方写史,如《光荣与梦想》如纪录片。本书作者,写的是抗战中,中国精英知识分子那次著名的南渡,以中国当时的识字率,这批人算是中华文明的种子。作者自己的重走南迁路,以非虚构纪实的笔法,把自己写进了历史。历史和现实无缝切换,把读者带入历史,也拉近现实,非常好的结构和笔法。语言流畅,浩瀚史料举重若轻,篇幅不短,但我都有些舍不得读完,内容就不评论了,踏踏实实细读,和作者一同体察中国的变与不变。

              3
              2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重走意味着什么

              我们不能问:人生所为何来,因为人生 "本身即是目的,并不是手段"。冯友兰说的对 "人生就是,活着就是活着…… 人生问题就是这样子,你就好好过生活,你在生活里头过好生活,就没有问题",活着,才有法子安顿这一副还未死透的良心?重走,重读,重启,读历史在时间中旅行,在空间中旅行。历史意味着什么,历史就像一台折腾牌的大搅拌器,我们都只是在里头浮浮沉沉。读书是中国知识分子几乎发乎本能的世界观,更是他们解决内心危机的方法论,任何时代都适用。

                2
                1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我2022年读完的第三十三本书!

                闻一多、李继侗、袁复礼、曾昭抡、黄钰生、林徽因、梁思成、施养成、钱端升、王赣愚、丁则良、何炳棣、查良铮(穆旦)、张寄谦、蒋梦麟、梅贻琦、张伯苓、杨振声、胡适、顾毓琇、何廉、傅斯年、朱经农、皮宗石、杨步伟、赵元任、刘兆吉、吴宓、郑天挺、浦薛凤、黄明信、林从敏、吴大昌、冯友兰、陈达亦、樊际昌、王化成、罗常培、吴有训、熊佛西、翁同文、费自圻、蔡孝敏、张起钧、黄仁宇、云镇、杨武之、王明之、邵循正、张起钧、郁振镛、汤衍瑞、李为扬、白冲浩、朱自清、刘崇鋐、施嘉炀、李辑祥、陈总、叶公超、饶毓泰、江泽涵、杨武之、孙云铸、张佛泉、戴修缵、杨石先、张子丹、方显廷、张奚若、铁作声、王世杰、陈梦家、柳无忌、罗皑岚、金岳霖、吴俊升、罗廷光、周先庚、赵萝蕤、陈寅恪、姚从吾、傅幼侠、高亚伟、何与钧、赵瑞蕻、董庶、李赋宁、王佐良、许国璋、杜运燮、袁可嘉、汤用彤、容肇祖、沈有鼎、郑秉璧、浦江清、吴达元、孙晓梦、罗皑岚、刘寿民、杨业治、周先庚、吴俊升、罗廷光、周思信、邵循正、孔令晟、钱思亮、洪同、熊汇荃(熊向晖)、庄前鼎、张干胜(张生力)、赵儒洵(赵石)、徐特立、马伯煌、张起钧、季镇淮、宋延平(宋平)、陈舜瑶、董奋、秦瓒、雷澍滋、潘光旦、陈岱孙、于光远、杨启元、恽肇强、余树声、杨春芳、许维遹、李嘉言、毛应斗、郭海峰、王钟山、邹镇华、卓超、洪朝生、王乃樑、白祥麟、何广慈、许安民、黄师岳、毛鸿、栾汝书、陈之迈、钱能欣、戚长诚、杨筠如、翦万松、许骏斋、许维遹、李嘉言、陈登亿、高亚伟、杨桂和、陈岱孙、高廷章、高小文、申泮文、杨今甫、李嘉言、向长清、沈云麓、张一中、王鸿图、唐云寿、查良镛、戴云程、何善周、黄栋权、陈桂民、叶鹏飞、林耀、黄培云、胡士铨、全广辉、林振述、茅以升、蔡孝敏、赵悦霖、杨式德、徐大夫、王兰珍、余道南、胡端楷、萧乾、吴泽霖、聂鸿逵、周诒春、丰子恺、巴金、茅盾、谢六逸、李霖灿、赵太侔、林风、沈从文、林振述、吴冠中、吴征镒、黄友群、黄元操、陈登亿、薛子中、老舍、张恨水、罗常培、易君左、齐邦媛、蔡孝敏、亢玉瑾、全广辉、欧阳昌明、彭克诚、张先智、易社强、黄明义、季镇淮、耿修业、马思聪、谷正伦、刘伯龙、白展厚、张盛祥、卢昌隆、庞瑞、袁章益、李正明、胡彰义、冯思明、张道藩、胡国泰、邹伯屏、陈岱孙、潘光旦、章昭芬、王玉哲、王平、李朴园、石晋乡、萧克、王震、罗登义、刘重德、谢显琳、陈守常、何善周、杨涟、金宝祥、彭禄炳、陶曾谷、梅美德、章元善、吴讷孙、曾昭楣、赵如兰、赵新那、章延、章斐、徐绳祖、马约翰、燕卜荪、叶企孙、熊大缜、刘文典、袁同礼、袁刚、潘世征、杨武之、孙承谔、任以都、白家祉、史国衡、黄燕生、黄书琴、董奋、张炳熹、唐敖庆、杨起、严志达、陈庆宣、李鹗鼎、沈元、屠守谔、陈丽妫、王鸿祯、杨谋适(杨白苹)、陈述元、司徒愈旺、吴匡、栾汝书、庞瑞、余文豪(余行迈)、刘维勤、王鸿图、唐云寿、姚荷生、林振述、辛毓庄、骆凤峤、夏绳武、周醒华、周华章、彭秉璋、汪篯、艾光曾、郑逢源、徐璋、韩裕文、任继愈、石峻、郭世康、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走吧,走吧,为自己的心找一个家

                  不同时代的人们有不同的难题,旅行,让自己亲近自然、融入社会,应该是放松心境、开阔视野、寻找答案、自我成长的好办法。80 多年前,外敌入侵,山河破碎,西南联大部分莘莘学子及老师一路西行,横跨湘黔滇、纵横 3000 里,既是去大后方延续自己的学业,也为自己的心灵在动乱世界中找到安放之地。历史证明,这一经历成就了他们后来精彩的人生,他们找到了自我!他们干得漂亮!时光荏苒,80 多年后的今天,世界已经悄然进入了所谓以不稳定性、不确定性、复杂性、模糊性为特征的乌卡时代(VUCA)。在这一时代背景下,迷茫、无助和焦虑时常袭扰着人们,未来之路怎么走时常拷问我们的内心。何以解忧?何去何从?旅行,沿着那些影响人类社会发展历史事件的足迹重走,在感悟历史的同时,也为自己在这瞬息万变的世界里生存发展寻找精神的力量,然后在精神的引领下去排除万难,随机应变,成就自我。有道是,敢问路在何方?路在脚下。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重走:在公路、河流和 驿道上寻找西南联大》

                    杨潇被一种责任感所驱动:他希望帮助当代中国人更好地理解抗战那一代中国人的故事。为此,他重走了当年几百位师生从长沙到昆明、历时 68 天的长征之路。当战争于 1937 年 7 月 7 日爆发时,那些为数极少的大学生正就读于中国三所卓越的高等学府:北平的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天津的南开大学。战争中断了他们在城市的舒适生活,迫使他们做一个将改变他们一生的决定:是在日军占领下继续求学,还是南迁加入刚刚成立的、由三校合组的长沙临时大学。大多数人选择了后者。到了 1938 年 2 月,战争逼近湖南,他们不得不再次迁徙,这一次他们将在昆明组成西南联合大学。长沙临大的大多数师生,包括全部女性,计划先乘火车到香港,再乘船到越南海防,转滇越铁路经河内到昆明;不过,244 个男生和 11 位老师加入了长沙临时大学湘黔滇旅行团,他们要徒步前往昆明。他们的目标是向全国乃至全世界展示,在这战争年代,中国人历经艰险,仍可确保弦歌不辍。在他们出发八十年后,杨潇也做了一个了不起的决定:如果他想把那段历史经验传达给 21 世纪的读者,他就必须,一步步地,重走当年师生们的西迁之路。格式引文:杨潇著.【重走:在公路、河流和驿道上寻找西南联大】上海文艺出版社・单读.2021:6. 得到电子书:https://d.dedao.cn/DmsVEgadINCuvx4i

                      2
                      1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有一种像在电影里面播放回忆场景的时空交错感,前一秒还在 21 世纪,下一秒便梦回八十年前了。这一路的风景让我想起了王志刚老师的找魂,西南联大作为抗战时期中国教育界的明星,培养了一代传奇人物,其本身就是一个传奇。跟着走了这一路路上三千里征途,对西南联大的印象更深刻了。教育的意义在于启发人,行万里路,读万卷书,从生活中体验感悟和升华,点亮自己的非凡人生。这一段文脉的传承和延续,给新中国留下了宝贵的财富。天才在时代的背景下成群的来,支起了一片历史的天空,留给后来人敬仰。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重走应是在让自己寻找状态

                        读过本书,应会二刷,简单谈谈体会。至于学生成长的主题,不再多谈,此次重点谈谈我对该作者写作的理解。作者表述其中一条重走的理由在于,他本身就爱徒步,写稿也经常是在楼下徒步之后方可进行。作为一个初入写作的小作者来说,我个人的体会是,窗明几净无法让我沉浸,让我有无限倾诉欲的状态多数与身体状态密切相关。身体的高度自律引起呼吸法的巨大改变,你会明显感受心熵的降低。徒步,困苦,寒冷,饥饿,贫穷,卑微等等一切都是一种状态。而我相信,这不仅仅是追求一种写作的状态,更是追求时空交会的状态。我也去过西南联大,我能感受到那种穿越感。更何况走在相似的路上,看到相似的风景,你就更能理解那段史料当中的少年青年教授们,可能在想些什么。他在行走的时候看到山体上的标语,也许会想到农村的落后的经济制度,从农村制度想到过去可能落后的思想,从思想就想到那些带着防毒面具进入苗族领地的时候,旅行团对 “放蛊” 的神秘所带来的隐忧,以及队伍前进时的心态。所以一些评论认为两个时空的叙述有割裂,确实,我认为如果作者可以用 “重走” 的心态进行 “重写”,作者将获得更大的,难以估量的成功。会让自我的时代和旅行团产生更难以分辨的联系和差异。但是究竟当下的 “我” 选择哪个时代,在不同的时代是否和 1938 年发生更美妙的化学反应,可能没有人能给出答案,除了未来的作者本人,或者下一个 “重走” 的行者。而对于今日封控中的 “我” 来说,我会因自己的时代产生怀疑,正是因为我看到了那个时代旅行团的 “不怀疑”。在感动之余,我会更努力地去思考外部社会对中国的压力,是如何促进中国人内部的人性之光,像一块石炭在高压之下可能压缩成为一颗石墨甚至钻石。大到一个社会,小到一个家庭。最后我想说,年轻的时候曾经骑过川藏线,当时就有个不成文的鄙视链。开车的被摩托车队瞧不起,摩托车队被骑行者瞧不起,骑行者被步行者瞧不起,而最终都会被一路跪拜过去的藏传佛教信徒按在地上摩擦。选择吃一定的苦本身有利于人生阅历的提升,这的确是一场自导自演的戏,但自我演绎的过程又是那么地重要,这也大概是西游记在最快的就告诉我们的设定,孙悟空一个筋斗云的距离刚好是取经的路程,然而我们务必脚踏实地把它走完的道理。

                          1
                          1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在旅行中温习历史

                          “人生就是,活着就是活着…… 人生问题就是这样子,你就好好过生活,你在生活里头过好生活,就没有问题”。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旅行的意义不仅是欣赏身边的风景,也是在寻找历史的痕迹中去温习历史,从而感悟生活,探究人生的意义。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长沙临大到西南联大

                            谢谢作者帮助回顾这段历史,有机会开车走一次。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很多事,值得重做;很多路,值得重走。

                              去年 7 月。与几个好友,甘南行。行至腊子口时,遇到几位男士,60 岁左右,也自驾。聊天时得知,他们此行是沿着当年红军长征的线路前进的。用他们的话:闻闻当年红军长征时留在空气中的精气神,找找落在树上、土里的魂,去去中年油腻。顿时,肃然起敬,大叔们的形象高大许多。杨潇老师重走了当年西南联大 300 多位师生,从长沙到昆明、历时 68 天的西迁之路。正是杨潇老师这个了不起的壮举,这条当年让知识阶层的甦生之路,今天通过杨潇老师的文字把那段历史经验传达给我们这些 21 世纪的读者。借助这些,让我们得以重新想象一段历史。看完本书,我对旅行的意义有了重新的认识。旅行不仅仅是从此地到彼地,旅行最宝贵的价值在于更好地理解世界和自我。苦于疫情,这几年出国旅行的可能性几乎为零。这对爱旅行的我是件痛苦的事,年轻时跑了国内大部分线路,碍于旅行体验不是太好,近年来大多往国外跑。看完本书,有了启发:可以重走之前的一些线路呀。这事值得好好琢磨琢磨。希望,当我老的走不动时,回想自己的一生,我能意识到,旅行是一段徐徐展开的经历,在我往后的岁月不断制造回响。和一群老伙伴们一起翻看那一帧帧照片,亙相骄傲地说:我们好好地活过。

                                转发
                                1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读万卷书 行万里路

                                抗战初期,一群莘莘学子,当时顶尖大学的学生,这些读过万卷书的青年才俊被迫 “行万里路”,从象牙塔跌落凡间,重重的烟火气影响了每个人。空间的 “行” 是经历地理环境的变化,时间的 “行” 是经受抗战期间的时代影响和变革。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我心中的乡土——读《重走》有感(一)

                                  其实我很少把自己看作是远走他乡的游子,也许当一个人感到充实紧张时就会淡化他的愁绪吧,也只有孤独会唤起他无限的愁丝,对故乡,亦是对故乡人。看书时,我总喜欢待在安静的地方,一个人翻动书页,一个人陷入沉思,一个人感受孤独,有一种天地间,万籁俱寂,唯我一人在肆意奔跑,在旋转跳跃的感受…… 故乡的桉树挺拔,直指云天,故乡的湖水清澈,碧波倒影,故乡的山石,故乡的茅草,故乡的小道,故乡的林林总总,故乡的一切,似乎都那么安静,鸟儿在天上飞,风儿在地上吹,还有个人儿慢慢走进了风景,他步履缓缓,不时张望着,向远方挥一挥手。而这个人儿,就是记忆中的我。那个少年,拨开茅草,走在崎岖小道上,一条久无人走的小道,青苔渐铺满了地,一条通往家的小道,回忆也铺满了地…… 一个人独自走在祖国西南的小道上,你会想起什么呢?田坎、水田、蓝天、竹林,或许还有一条黄狗和几只白鹭,往远处看,是绵延的群山…… 这就是我脑海中的西南大地,我的故园!《重走:在公路、河流和驿道上寻找西南联大》的作者就是这样一个独行在西南大地的人,他有一个目的地,但是这不重要,因为路上的旅程近乎占据了全书,“走” 才是全书的主题,在这里我不是很想谈论政治,谈论历史…… 尽管,这些是谈论本书离不开的话题,但是我还是只想谈论 “旅行” 本身,行走的意义,亦或是看见西南大地的意义。起伏的群山、奔腾而缓的江水、热情好客的村民,当然还有低矮破旧的平房、随意的涂鸦、常见的佛像…… 这些对西南风景,对西南风土人情的描写无不唤起我对故乡的回忆。我的故乡呀,我的故乡人哦,在书中,我看见了他们的影子,而我心中的乡土是怎样的呢?无非还是这般,平平凡凡普普通通的人儿耕作在起伏不平的土地上,过着平平淡淡的生活罢,这本就是故乡的真实写照。他们平凡,生活也确实平淡,平淡,是因为轰轰烈烈的,热情洋溢的东西,早已化作回忆存在了脑海里……

                                    1
                                    7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最好的学校

                                    在 2015 年的夏天,我在中大图书馆四楼读完了台版的《战争与革命中的西南联大》,我认定这就是写西南联大最好的作品了。而多年之后,杨潇帮我重走了这段长征,我也承认,这本作品可以与前者比肩而立。这段旅行漫长而细碎,在很多个瞬间会让你穿越回八十年前,又有很多个时刻,你置身于现代科技的荒谬中。每至感动处,泪盈眼眶,我也像杨潇一样,结识了许多神交的朋友。刘兆吉、董奋、吴大昌…… 这是在正统叙事里面很容易被忽略的人物,却个个熠熠生辉。在西南联大的主流叙事里,清华北大的荣光一直占据多数,而校舍被炸的南开从规模到名气都是从属者。杨潇为南开扳回一城,也让我庆幸我们这个时代还有这样优秀的作者,还能提醒着一代又一代青年人,我们曾有过如此坚毅刚卓的学校。To the finest school.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一次穿越中国西南偏僻腹地的两个多月的长征,帮助了那一代受过良好教育的青年迎接日后的挑战,这挑战不只来自抗战,也来自内战和革命。而接受战时教育的过程,也是联大学生领会个人与民族存亡的重要一课。同样富有深意的是,这些联大学生的孙辈,有些后来成为知青,也习得了自立、灵活和坚韧的品质,并受用终身。

                                        2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一段路,一回头,一段史,一回顾

                                        1938 年,在中华民族最危险的时候,一群年轻人 “在路上”,“湘黔滇旅行团” 穿越西南腹地前往大后方。2018 年,杨潇再次踏上了这趟中华知识人的流亡之旅,重回历史现场,与时间对话,同古今共振。这是一次文化的大迁移,这是一次文化的再融合,这是一次文化的再创造。80 年后,历史依然清晰,生命依然绽放,中华已然强盛。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真是好书

                                          很久没看完一整本书了,而且还是这么厚的一本书,作者杨潇了不起,打算把他列入追更的作家清单,他的书,出一本,就读一本。

                                            转发
                                            评论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