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主编推荐语

在世界与我之间,探寻历史与现实的可能。

内容简介

本书记录了杨潇2010—2019十年间前往美国、埃及、肯尼亚、缅甸、德国等十多个国家旅行、访学、短居的足迹,是一个拥抱世界的青年去现场,探寻可能性(并且认识不可能性)的历程。

2010—2019这十年,是中国人与中国护照真正拥抱世界的十年,回过头看,这更像是历史的一段特殊恩惠,几乎不可避免地被乡愁化地对待。作者带领我们重新回到一个又一个现场,让今日的目光照进当时当刻的记录,从时事、人文、历史、地理等多个维度,探讨了在一个转型的世界里,我们如何学会与过去相处、如何面对历史的内爆与偶然,如何探索与思考一个可能的世界。

目录

  • 版权信息
  • 代序 汉堡之骄傲与湖南胃
  • 自序 追上2019
  • Part I 洪流与河床
  • 看守时间
  • Part II 印迹与伤疤
  • 船与墙
展开全部

评分及书评

4.6
12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世界总存在多样的可能,稍微转变视角,你就会体会迥异的习俗与味道。你也并非仅生活于此刻,你可能闯入任何时空,他人的喜悦、悲痛、遗憾,也在你体内滋长。万事万物、不同面孔与文化间,总有种关联,看似壁垒重重,却又充满流通的空洞。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在消逝的航线上打捞真相

      这不是一本普通的旅行笔记,它记录的是 2010 至 2019 年 —— 那个中国护照真正拥抱世界的十年里,一个记者用双脚丈量地球的轨迹。从埃及解放广场的硝烟到缅甸昂山素季的庭院,从哈佛的哲学课堂到肯尼亚的 “疯狂铁路”,作者杨潇以地理写历史,以空间写时间,在十二国土地上追问一个核心命题:当世界的大门豁然敞开,我们如何面对自由的眩晕,又如何守护转瞬即逝的可能性?在场,是作者的文字能让人信服的一个要素。2011 年,作挤在开罗解放广场的人群中,目睹革命后的埃及如何被 “恐惧的流行病” 裹挟:知识分子在咖啡馆辩论民主的虚像,贫民窟青年将愤怒倾泻于社交媒体制造的 “后革命山寨秀”。在仰光,他拜访刚获释的昂山素季,院落外铁丝网森严,而她的微笑 “像一片薄冰,随时会碎裂在高温里”。这些场景被作者用文字捕捉下来:牙医作家阿斯万尼诊所里的政治寓言,泰国街头湖南移民的酸辣乡愁,爱沙尼亚歌手那句 “世事难料” 的叹息…… 细节的琥珀里,封存着剧变前夜的社会体温。  为抵达现场,他践行一套 “笨功夫”:出发前吞下海量文献,给陌生人群发上百封约访邮件;住进东京里弄、柏林墙边的民宿,把自己浸入街道的呼吸;每晚雷打不动整理笔记,因为 “记忆不可靠,写作拼的是体力”。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可能的世界》记得有句歌词讲,爱情是什么颜色的?是啊。如果爱情有颜色,那么世界呢?她是不是也有自己的独特颜色。美国,一条铁路的兴与衰,最大的发达国家竟然没有一条像样的高铁线,当然也许只谈铁路有点偏颇,毕竟飞机很方便。日本,一个既熟悉又陌生的国家,熟悉离我们很近,如果愿意打开 “耳朵” 就可以听到他们的鼾声,又陌生,日本的历史尤其是侵华战争,为何做了不敢承认,当然这不属于此书范围。塞尔维亚,德约科维奇,网球和国家,苦难和历史,战争从未走远,只是我们却已忘记,可怕的是刻在基因中的种族歧视是否是下一次火山爆发的引线。哥伦比亚,是不是除了《百年孤独》马尔克斯这个人,好像还有黑帮和毒品,之后什么也不记得,可是真正的哥伦比亚又是另一番天地,值得去看看,在安全的前提下。还有很多值得您去发现。

          转发
          评论

        出版方

        单读

        《单读》是单向空间的品牌出版物,它团结着新一代作者和读者,内容以小说、诗歌、文化评论、思想随笔、非虚构报道和艺术作品为主,推崇沉静、深入、优雅的阅读,尊重清醒、独特、富有活力的声音,致力于成为全球青年思想策源地。 《单读》用全新的视角和文体看世界。我们如此强调文体,因为语言是思维的花朵,语言改变了,思维就改变了。 我们珍视作家和读者,特别是拥有全球化视野且兼具新鲜趣味的知识分子,以及思维独立、善于表达的新一代年轻人。我们推崇沉静、深入、优雅的阅读,尊重清醒、独特、富有活力的声音,在精神世界,《单读》要做不跟随的引领者,思考、记录、审美,将更多年轻人重新引导进入到书籍、艺术与思想的世界中,体验“思维的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