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分及书评

4.5
378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爱的艺术》

    作者在书中表明,爱并不是一种任何人都能够轻易沉迷其中的感情,不管你达到的成熟程度如何,除了努力积极发展你的全部个性,使之形成一种创造性人格倾向外,一切爱的尝试都一定是要失败的。没有爱自己邻人的能力,没有真诚的谦恭、勇气、忠诚、自制,就不可能得到满意的个人的爱。

      转发
      1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3.0

      每日一书:《爱的艺术》。我们都是上帝的子孙,我们同样分享着人与神的财物,我们大家都是一样的。它也意味着必须尊重个体之间的种种差别。除了努力积极发展你的全部个性,使之形成一种创造性人格倾向外,一切爱的尝试都一定是要失败的;没有爱自己邻人的能力,没有真诚的谦恭、勇气、忠诚、自制,就不可能得到满意的个人的爱。在罕见这些品质的一种文化中,获得爱的能力注定是一个难以达到的目标。现代人的幸福在于观察商店橱窗的激情,在于购买一切能够付得起钱的商品,付现款或分期付款。他(她)以同样的方式看人。对男性有吸引力的姑娘,对女性有吸引力的男子,都是被追逐的俏货。“吸引力” 通常意味着在人格市场上被人爱慕和供不应求。第一步就是明确爱是一门艺术,正像生活是一门艺术一样。如果我们想知道如何爱,就必须遵循我们学习其他任何艺术的同样方法,诸如学习音乐、绘画、木工或医学技艺及工程艺术的方法。人类存在的最基本的事实正是他脱离了动物界,超出了本能适应性。他已超出自然 —— 尽管他从没有离开它,他仍是自然的一部分 —— 然而,一旦脱离自然,他就不可能重返自然;一旦被逐出伊甸园 —— 一种与自然一体的原始状态 —— 如果他试图返回,手执喷焰利剑的天使就会阻塞他的道路。由于人类智力的发展,人类的一个新的协调的社会,已经代替那逝去的协调的前人类社会,人类只能向前进。在宗教的教义里,平等的含义就是:我们都是上帝的子孙,我们同样分享着人与神的财物,我们大家都是一样的。它也意味着必须尊重个体之间的种种差别。我们大家同属一体,这固然是真的,而我们每个人都是一个单独实体的自身的宇宙体,这也是真的。例如,在犹太教法典《塔木德》的陈述中就承认这种个人的独特性:“谁拯救了一个人的生命,似乎谁就拯救了整个世界;谁毁灭了一个人的生命,似乎谁就毁灭了整个世界。” 关心、责任、尊重和了解是相互依存的。只有在成熟的人身上才能找到这四者的交融形态;凡成熟的人都能创造性地发展自己的能力,他们放弃了自诩为无所不能的自恋的梦想,把已获得的谦恭置于真正的创造性活动产生的精神力量基础之上。童稚的爱遵循这一原则:“我因被爱而爱。” 成熟的爱遵循 “我因爱而被爱” 这一原则。不成熟的爱宣称:“我爱你,因为我需要你。” 成熟的爱是:“我需要你,因为我爱你。” 如果我真正爱一个人,我就会爱所有人,爱这个世界,爱生活。如果我能对另一个人说 “我爱你”,我就一定能够说:“我因为你而爱每个人,我通过你而爱这个世界,我由于你而爱我自己。我自身必定与他人一样是我爱的对象。人们对自己的生命、幸福、成长、自由的肯定来源于人们爱的能力,即来源于爱护、尊重、责任和了解。倘若一个人能够卓有成效地爱,他也会爱自己;倘若他仅能爱其他人,他便根本不会爱。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看看错配了没有😊😊😊

        勇气和接纳一旦错配,似是而非、以假乱真现象便蜂拥而至,伴随的一定是混乱或无力感。需要勇气的时候接纳来了,那很可能就是把怯懦当胸怀, 把不敢面对当成审时度势,还能为一小步都不敢走找出冠冕堂皇的理由,最终错失良机。需要接纳时勇气不合时宜地来了也很麻烦,确实无奈时必须承认,承认之后的接纳才是真的接纳。比如说:生不是我们本人的愿望,死也常常是违背我们的愿望; 我们爱的人和爱我们的人是在我们之前离开,还是之后离开;有些个体根本无法左右的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如果把思维和想象的能量甚至是不加思索的行为,放在无法改变的自然和社会情景中,这便是看似勇敢时实质是莽撞,和坐监狱也没有什么区别,如果不能从这个人为的监狱里慢慢地一点一点地自我解放,那么最终将变成一个疯子。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1.0
          不是书不好

          一本从出版到现在畅销不衰并翻译成 30 几种语言的书,不会不是一本好书。不过读起来真是伤透了脑筋,几乎读不懂。有的读者说是翻译出了问题,而且还拿不同译本的相同段落进行比较,确实是这么回事。为什么翻译的时候不能通俗一点?也怪自己水平低,不能理解自以为高深的语言。在网上查了一下译者的自我介绍,才知道原来如此:“北京大学哲学在读研究生的我,以北大人的挟泰山超北海的豪气,借改革开放的春风,以半生不熟的英语、对精神分析学说一知半解的了解,一鼓作气翻译了弗洛姆的《爱的艺术》。” 理解理解。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爱直至成伤

            不成熟的爱宣称:“我爱你,因为我需要你。” 成熟的爱是:“我需要你,因为我爱你。” 哪怕没有看过弗洛姆的代表作《爱的艺术》,很多人也会对这句话熟悉。曾经我还是在网络上看视频听陈果老师提及这本书,当时并不没有在意,后来意外翻阅后才发现其魅力,至今已推荐过不少人,自己也看过好多遍。一定程度上我对爱情的很多观点和看法都是来源于此。说是它塑造了我的爱情观也不算夸张。1. 给比拿好一些人对于爱情的认知很多还停留在一种不成熟的阶段,在这种人的眼中,爱情是有条件的,甚至说是需要靠从对方那里获取而得到满足的。而成熟的爱情是无条件的,这就意味着你需要抛弃占有的欲望,去给予,通过散播爱来感受到自己的存在。简单来说就是给比拿好。这一点在商品化的社会里确实有些匪夷所思,因为这无疑是对于人们认知上的一大挑战。尤其是那些将世界视为商品的,在其眼中,一切皆可以靠交易获得。2. 自私之殇这种人无疑是自私的,即便是身处爱情也很难真正的去爱人。因为其并不能真正去爱自己,一个无法自爱的人又怎么会去爱他人,更别指望可以由此爱整个世界。这种人不管拥有多少,都是贫穷的,都是守财奴。不管是腰缠万贯,还是身无分文,都担心损失掉某些东西而焦虑不安。因此从心理层面上都是穷人,是值得可怜的,也自然无法体会到给予的快乐。3. 给予之乐这些穷人不光因贫穷遭受痛苦,还失去了给予带来的乐趣。而想要给予就不得不面临分离的痛苦,这是和人最原始的本能欲望相抵触的,尤其是对那些占有欲强的人。给予不光是物质层面的,还可以是精神层面的。给不了金钱,但是可以给予时间、关心、责任、尊重和了解。这些往往是比前者更让人难以承受的,这一点那些经济拮据的人是无法理解的,往往以对方太过现实导致和爱情无缘之类的借口来安慰自己。4. 二人世界另一个值得注意的地方是很多小情侣,在青春懵懂时期,在校园里整日卿卿我我,陷入了二人世界。仿佛除了眼中的甜蜜爱情,世界上的一切都不再重要。这种受到身体激素和认知不成熟而产生的行为可以理解,但随着热恋期的结束也会变得让双方难以接受。美好的东西总是短暂的。我们不能只记住了爱情的甜蜜,却忽视了想象和现实存在的差距,以及由此而要面对的重重挑战。毕竟我们都不是生活在真空中的。5. 抵御孤独除此之外,一大原因是对于生命本身所产生的孤独的一种抵御。依靠爱情来缓解还不算是太过离谱的,大不了就是不断地继续着喜新厌旧的行为。书中提及到的其他行为所造成危害就更加严重。身体上的伤害,精神上的摧残,特别是对他人和社会所造成的恶劣影响。这些都需要引起重视,要知道其动机往往比想象中的美好,只不过踏上了一条错误的道路。这些都是我们需要正视和面对的。6. 人生解药书中作者明确指出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和蔓延,人们所呈现出的很多病态其实都是可以用爱作为解药。至于效果如何,没有太多实践经验不敢妄言。可倘若想付诸实践就不得不面对一个很严肃的问题,比性无能更可怕的爱无能。人们早已在商品社会的改造之下,忘记了如何去爱。即便是想爱,也很难去正视爱无能的现实。这不是个案,是需要花费很多时间和精力去练习的。也正如上野千鹤子对此书最初抵抗的一大理由就在于译名过于技术话。在《始于极限》中坦言这确实是一门艺术,可内心深处的绝望已经很难让她付诸行动。不过就如同作者本人的经历,都是从爱身边的对象一点点修炼爱的艺术,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爱直至成伤,但依然去爱。这需要的不仅是勇气,更是对于人生和社会极大的信心。就像面对这个世界还会好吗的疑问,选择相信人性的善,却也得承受恶。电影《七宗罪》里结尾说我们需要继续努力,不管世界是否美好。可像罗曼・罗兰口中那种英雄主义很难在日常生活中遇见,我们倒也不必苛求,只是要明白这是一种终身奋斗的目标。记住司马迁在《史记・孔子世家》最后那段话,虽不能至,心向往之。

              转发
              2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爱的理论知识

              这本书最早通过吴伯凡的《冬吴相对论》获悉。弗洛姆的书都不好读,这本号称弗洛姆最好理解的书一刷读的云里雾里。可能缘分未到,读的比较泛泛。隔了多年,基本内容都已经忘记。不久前二刷此书,并且用得到的标记功能仔细思考分析相关段落。不敢说完全理解,但比一刷理解深入很多。如果说爱的行动是实践,这本书就是理论。缺乏理论很有可能无法意识实践的错误。缺乏实践无法理解理论的深刻。这本书需要有一定的阅历才能读懂。而且不同年龄段阅读会有不同感悟。通过此书可以时时关注自己付出的爱和收获的爱,让身边充满真正的爱。圣经上说:“爱是恒久忍耐,又有恩慈;爱是不嫉妒,爱是不自夸,不张狂,不作害羞的事,不求自己的益处,不轻易发怒,不计算人的恶,不喜欢不义,只喜欢真理;凡事包容,凡事相信,凡事盼望,凡事忍耐;爱是永不止息。” 这本书是符合这个本意的。

                转发
                1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一生中,应该读三次

                爱与任何技能一样,可以学习,可以练习。有理论,有路径。能不能爱,与是否找到了爱的对象,无关。我希望自己在年轻时,中年时,老年时,都能读一遍!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好的爱情,是两个人融入彼此的生命力,在其中收获滋养和成长

                  好的爱情,是两个人融入彼此的生命力,在其中收获滋养和成长一段好的爱情,和一个 “对自己好”、“条件好” 的对象之间,并不能完全划上等号。换句话说,好的爱情,是两个人融入彼此的生命力,在其中收获滋养和成长。以上观点,来自一本谈论 “爱” 的经典著作:《爱的艺术》。《爱的艺术》被誉为 “当代爱的艺术理论专著最著名的作品之一”。1956 年一经出版,就在心理学界引起了一场浩大的讨论;这种影响一直持续到今天,它被翻译成 50 种文字,在全世界畅销不衰。作者艾里希・弗洛姆,是德裔美籍心理学家和哲学家,因为这本书,他也被誉为 “爱的先知”。在这本书,弗洛姆提出了不少有关 “爱” 的哲学观点;对于解答 “现代人为什么觉得爱越来越难” 这个问题,书中两个重要的观点,或许可以给出一些回答 —— 爱很难,是因为我们对 “爱” 有误解。以及,爱是一门艺术,需要在实践中,慢慢习得。觉得爱很难,可能是因为:我们对爱有误解为什么我们会觉得爱越来越难了?弗洛姆认为,可能是因为我们对爱有误解;书中,他指出了我们对爱通常有 3 种误解 —— 误解 1:宁愿把爱当成 “被爱” 的问题,而不愿当成 “爱” 的问题。就像开头这位朋友所认为的,对很多人来说,爱就是如何被爱,如何惹人爱。当我们带着这样的误解去寻找爱情时,往往就会将 “爱” 拖入一个价值怪圈,即:男性为了惹人爱,得通过获得成就、地位或是财富。与之对应的,女性为了惹人爱,得通过健美锻炼、修饰仪表、穿着入时等。因此,在说到单身或失恋的原因时,男性总是反省自己不够有钱,没有大车子、大房子。而女性总是反省自己身材不够苗条,脸蛋不够漂亮等。所以,弗洛姆认为,“被爱” 不是爱,只是关注 “被爱”,真正的 “爱” 其实是被忽略了。换句话说,这是 “被爱” 的问题,不是 “爱”。误解 2:总是把爱的问题设想为找一个条件匹配的对象的问题。爱情为何这么难?大多数人都认为,因为找一个对的人,太难了。弗洛姆指出,这种态度的部分发展原因在于现代社会的发展。即,在这不断内卷的现代社会中,我们对爱的意识,逐渐变成了 “我值多少价格” 的人类商品。在寻找爱时,我们总是力图做一个交易:从社会价值基点来看,这个对象是否是值得要?我们把自己当作商品,也把对象当成商品;当我们在自身的交换价值限度内,找到了一个最好的对象时,我们就把它当成了 “爱”。但这同样与爱的本质无关。这是 “对象” 问题,不是 “爱” 的问题。误解 3:容易把爱等同于激情。当然,除了上述 “价值交换” 的爱之外,不少年轻人的爱,是来得极其猛烈的 —— 两个人相遇,迅速陷入爱河,许下天荒地老的誓言…… 但在弗洛姆看来,这种激情之爱,只是 “爱” 的浅层部分。他说,两个陌生人,突然让他们破除陌生这堵墙,很自然地会产生亲密感。这种突然产生亲近感的奇迹,会使两个人非常容易相爱。翻译成现代语境,大概就是那句话:“新鲜感上了头,谁都可以是那个偏爱和例外。” 是啊,如弗洛姆所说,这种激情,并不能持久。当两个人慢慢熟悉,亲密感就会越来越不新鲜,直到彼此对立、失望和相互厌倦,扼杀了最初的激情。这同样与爱的本质无关。这是 “激情” 问题,不是 “爱”,至少也不是 “爱” 的全部。看到这,大家或许会疑惑:如果 “被爱” 不是 “爱”;“对象问题” 不是 “爱”,“激情” 不是 “爱”。那什么才是爱呢?书中,弗洛姆是这么描述爱的特质的 ——“一个人把自身有活力的东西给予他人,他给他人以快乐、兴趣、理解、知识、幽默、伤感 —— 把他自身的一切充满活力的东西表现出来并具体化。献出生命、活力的过程,他充实了另一个人,他通过增强自己的活力感而提高了他人的活力感。” 什么意思呢?简单来说,弗洛姆认为的爱,是一个人自身热爱生活,把对生命的热情传递给另一个人;如果对方同样也热爱生活,对生命充满热情,那么他们将产生一种对生命、生活的共同热爱。这种对生命和对生活的共同热爱,这种两种生命力的交互,就是爱的艺术,爱的能力。所以说,在一段好的爱情里,彼此都会收获滋养和成长~觉得爱很难,可能是因为:爱是一门艺术,需要实践习得从小到大,我们学习语言,学习与人更好沟通;学习数学物理,探寻这个世界的发展规律…… 但对于 “爱” 这件事,我们更下意识把它归结于运气、缘分,少有 “学习” 的概念。而弗洛姆在书中提出的观点是:爱是一门艺术,一种技能,且能被学习。在书中,弗洛姆也提出了能够通过实践提升爱的能力的小方法。首先是:关心。在弗洛姆看来,爱是对所爱对象的持续关心。他说,“爱是对所爱对象的生命和成长的积极关心。哪里缺少这种积极关心,哪里就根本没有爱。” 就像一个人说她爱花,她就得给花浇水培土,持续关心花的生长情况;爱一个人,就要去关心对方的一衣一食,关心对方今天的心情如何等等。“准点吃饭。”“记得早睡。”“今天过得怎么样?” 也许正是这些再普通不过的碎碎念和关心,才能使爱历久弥新。再者,弗洛姆说,爱一个人还需要有责任感。“这是一种完全自愿的行为,是我对一个人表达或没有表达的需要的反应。” 比如,母亲对婴儿责任,主要指对身体需求的关怀。看婴儿啼哭,母亲就要查看、验证婴儿是饿了,还是困了,还是哪里不舒服,且要相应地准备好对策。在成年人的爱里,责任主要指对精神需求的关怀。即,对方不开心了,我应该怎么做?对方生气了,我又该怎么做?也许,爱是允许对方进入自己的生活,彼此支持,互相承担。此外,弗洛姆认为,假如没有爱的第三种要素 —— 尊重,那么责任就有可能蜕变成支配和占有。这里的尊重,是指你爱一个人,就要允许对方的成长和发展,顺应其自身规律和意愿。让对方为他自己的目的去成长去发展,而不是为了服务于 “我”。即,我们爱对方,但对方是自由的。最后,弗洛姆认为,爱一个人还需了解他。他认为,“不了解一个人就不能尊重他,爱的责任若没有了解作为向导便是盲目的。” 并且,这个了解是更深层次的;并不是简单的 “我知道对方喜欢吃什么”、“我知道对方的生活习惯” 等。而是在洞察对方的行为时,我们了解到了对方,同时也找到了自己,发现了自己,发现了我们两个人,发现了人类。比如,即使对方并未明显流露出自己的情绪,我们就洞察到对方生气了。且在洞察的过程中,我们察觉到了自己的情绪,以及在感情中所有人类会出现的情绪、状态。爱是一种探寻自己,理解世界的途径;我们能在其中,找到自己,找到与世界相处的方式。所以,对于在爱中有很多困惑的同学,第一个建议是:先去爱吧!去相信自己,也相信别人。给自己一些时间,给爱的人一些时间。慢慢来,谁不是翻山越岭去相爱。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成熟的爱

                    成熟的爱是在保持自己的尊严和个性条件下的结合。爱是人的一种主动的能力,是一种突破使人与人分离的那些屏障的能力,一种把他和他人联合起来的能力。爱使人克服孤独和分离感,但爱承认人自身的价值,保持自身的尊严。在爱之中,存在着这样的矛盾状态:两个人成为一体而仍然保留着个人尊严和个性。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3.0
                      爱是一门艺术

                      💡 爱使人克服孤独和分离感,但爱承认人自身的价值,保持自身的尊严。💡  爱常常包含着共同的基本要素:关心、责任、尊重和了解。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爱的哲学

                        第一次读弗洛姆的大作,很是烧脑,但我赞同他最后的结论:爱是对人类生存问题的唯一合情合理的满意的答案。如果这种说法正确的话,那么,任何相对排斥爱的发展的社会,从长远观点看,都将由于与人类本性的基本要求相抵触而走向灭亡。其实,我们谈爱并不是 “说教”,原因很简单,谈爱意味着谈到每个人身上最终的、实际的需要。这种需要已被掩盖了,但这并不表明它不存在。分析爱的属性将会发现当今普遍缺乏爱,必须批判造成这种缺乏的社会条件。相信有一种作为社会现象而不仅仅是个别现象的爱的可能性,这正是基于对人的本性的洞察之上的理性的信仰。给 4 星不是因为书不好,是因为我没完全读懂。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很好看的一本心理学书籍

                          这是一本简单易看懂的心理学书,有关爱的内核和外延写的都很精辟,值得阅读。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3.0
                            如果这本书让你读不下去,那不是你的问题

                            是这个译本的问题。《爱的艺术》在得到书城、微信读书上架的都是这个译本,这个版本的翻译真的很让人头大。在读该版本的时候我一边摸着自己变得更大的头,一边心想:我可能也就两天没读书,咋理解能力下降这么多?这都是啥啥啥。(王宝强表情包脸)为啥我翻来覆去就是看不明白译者在表达啥。把一本通俗经典的小册子,翻得琐碎平庸又晦涩,译者真厉害!(阴阳怪气)举一些让很多读者都无语的例子:“对一个很广泛的领域的人来说”,原文意思是 “大多数人”。当你意识上担心没有被爱的时候,实际上你害怕的是爱。(请您猜一猜这句话是啥意思,本文末用另一个译本提供参考答案)这都是啥啥啥?怪不得被评价为类人工智能翻译。(意思就是还不如人工智能翻译)以下用该版本与李健鸣翻译,2008 年 4 月上海译文出版社《爱的艺术》(以下简称李版本)拿出相同部分段落进行对比:此版本:人具有天赋的理性。他是了解自身的生命体,他了解他自己、他的同伴、他的过去和未来的趋势。李版本:人拥有理智;人是生命,一种意识到自我存在的生命。人意识到自己,他人,人的过去和发展前途的可能性。此版本:孤独的经历引起人们焦虑。的确,它是焦虑的来源。孤独意味着被割断与社会的联系,没有任何能力去行使我们的人权。因此,孤独意味着无助,意味着无力主动地把握这个世界 —— 事物和人,意味着这个世界无需我发挥能力并可以侵犯我。李版本:经历过孤寂的人必然会有恐惧感。实际上孤寂感是每种恐惧的根源。孤寂意味着与外界没有联系,不能发挥人的力量,意味着一筹莫展,不能把握世界,事物和人;意味着世界把我淹没,而我只能听之任之。此版本:一个人在幼儿阶段,他还没有什么发展,仍感到同母亲一体。李版本:在一个孩子身上,“我” 字几乎还没有形成,每个孩子都同母亲融为一体。………… 上述例子不胜枚举,我无意从翻译 “信达雅” 的角度评判这俩译本的好坏,我只知道这个版本让我不理解,而 2008 年的那本,我至少知道作者、译者在说啥。《爱的艺术》1956 年首版,距今已有 60 余年,其中某些观点,特别是关于母爱部分,带着成书时期的时代特色,某些观点对当代女性主义者、LGBT 等少数群体有所冒犯。对此,读者需要辩证看待。整体而言,这是一本值得一翻的小册子,它一再告诉我们:爱是可以习得的,爱是一门艺术,成熟的爱是具有创造性的。这本书像是穿珍珠项链一样,把爱的理论和实践之珠一个个串起来,展示给所有人看。最后揭示前文中这段话的含义:当你意识上担心没有被爱的时候,实际上你害怕的是爱(尽管这常是不自觉的)。其实这里说的是:那些自觉地害怕被别人爱上的人,实际上是一种不自觉地害怕爱别人的反映。(引用李健鸣翻译版本)

                              转发
                              2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字数不多但有深度

                              爱需要学习,也需要行动,爱是自我的实现,而不是被动的接受,你有爱即能爱!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爱是克服孤独、疏远这一生存本质问题的答案

                                爱是一种人性培养的能力,一种摆脱造物被动性的活动,不是自恋的泛化,不是崇拜的矮化,不是理念的抽象化。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3.0
                                  爱是一种能力

                                  爱需要知识和努力,不是与生俱来。就像学习一门技能一样,我们也需要在生活中练习爱的能力。很多时候我都觉得自己欠缺这种爱人的能力,爱是付出不是索取。爱自己不是自私,先要学会爱自己,同时爱周围的人,然后当那个你想与之共度过一生的人出现时,你不慌不忙,感谢遇见,让你的生命增加更多的色彩。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一本关于“博爱”的书

                                    这本书讲到了:自爱、父母的爱、朋友的爱甚至上帝的爱。在爱的本质这件事上,弗洛姆更强调 “博爱”,博爱让稀松日常变得更加松弛。当心有不甘的时候,提醒自己爱是自由的,不是执着于某一段未果的关系里。当情绪反刍的时候,提醒自己爱是自信,爱自己才能更好地爱别人。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关心,责任,尊重和认识

                                      被翻译耽误的一本好书,翻译真是拉跨!弗洛姆在书中指出,爱是一个人人格整体的展现,发展爱的能力,就要努力发展自己的全部人格,并朝着自我实现的方向做出努力。只有爱,才能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让他们实现新的结合,并真正克服孤独和恐惧,找到自己存在的意义。成熟的爱是积极的,能保持自我完整性和独立性,这样的爱是一种给予,而不是索取。爱情当然也意味着责任心,而不是一场可以随时退场的感情游戏。相爱的人应该互相尊重,否则爱情就要沦为控制和奴役。爱一个人,就该尊重和接受他的本来面目,而不是一味要求他成为我希望的样子。

                                        1
                                        1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母亲便是温暖,母亲便是食物,母亲便是满意和安全的和谐状态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爱不是一个对象问题,而是一个能力问题。也就是说,爱不是一件随机、偶然、被动的事情,真正长久、有质量的爱,与一个人自身的成熟程度有很大的关系。

                                            转发
                                            评论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