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分及书评

4.6
276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数字时代的心灵马杀鸡

    身处钢筋水泥森林,面对数字时代的狂潮来袭,我们似乎也越来越游刃有余的面对充满不确定性的社会,不知不觉中也变得忙碌起来。起的比鸡还早,辛辛苦苦一整天,赶上最后一班回家的车,眼上挂上幸福的黑眼圈,但我们的精神世界也渐渐缺少了足够的关爱。 看完这本小书,感觉就像是夏夜里吹来的一阵凉风,心灵也享受了一次马杀鸡。作者以一个学者的观察和思考,帮助我们去思考所处的环境和身处其中的我们,体验到精神世界的出走和归来,重新审视了我们早已习惯的一切,也对我们的精神状况多一点反思和关怀。 清爽的文字,深刻的洞察,未必可以让我们摆脱自己所处的困境,但是可以让我们重新意识到自己作为一个人应该具有的样子,也启发我们去探索其他的可能性。再次面对现实生活中的琐碎日常,我们不妨问一句,就该如此吗?

      1
      1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倦怠的一代

      在功绩社会中,我们都是一台自我压迫的机器。孤独时焦虑,自我驱动式的忙碌;社交时冷漠,自说自话的屏蔽式冷暴力;无聊时抑郁,无以对抗的无穷无尽的压力。我们忘了什么是深耕。我们生怕被这个时代的信息与资讯所抛弃,而拼命扩大和突破自己的所听、所看,却没有精力和时间分一点给所思、所想。这就是我们倦怠的原因,也是这个时代的倦怠。我们左手要躺平、右手要内卷;我们一边觉醒、一边丧失了注意力;我们一边要做自我、一边将自我碎片化、分裂化;我们一边在读 The One Thing,一边疯狂掠夺讯息、生怕每分每秒错过了每一个与己无关的事件。我们一边蔑视着鸡汤文,一边玩命地将自己熬成了一锅鸡汤。这道题目前无解。自相矛盾、自我机械化、以冷漠的沉默摧毁亲密关系…… 我们怎么了?

        1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倦怠的普罗米修斯

        普罗米修斯神话可以被解读为刻画现代功绩主体心理机制的隐喻,即对自身施加暴力,同自身发动战争。功绩主体幻想自己身处自由之中,实际上却同被敷的普罗米修斯一样,被一只鹫鹰每日啄食他的肝脏,肝脏又在不断地重新生长,这只鹫鹰即是他的另一个自我,不断同自身作战。现代生活中的我们就如同普罗米修斯一样,成为自我剥削式的主体,因而容易被一种永无止境的倦怠感攫住。本书指出这种倦怠感并非由不受约束的发展、升级导致,而是来自一种有益的自我降解。

          1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咖啡不苦,命苦 冰块不凉,心凉

          据说韩国人血液里流的都是冰美式。第一次听到这个梗时我笑了,后来想想又有点心酸。咖啡冰凉、苦涩、提神,不正是我们在倦怠社会中赖以维持清醒的生活状态吗?,谁的包里没有一杯咖啡?谁不是靠着它撑过了无数个 Deadline KPI?但是咖啡不能让你变得清醒、精神、舒服、有创造力,它只是让你不困。它冰凉、苦涩,但我们离不开它。就像这个时代 —— 表面光鲜,内核疲惫,外在清透,实质苦寒。你以为它让你清醒,其实它只是让你更加闭不上眼的疲惫。韩炳哲说:我们以为自己比父辈更自由,其实只是换了更精巧的枷锁。以前的社会告诉你 “你不可以”,而现在的社会温柔地告诉你 “我可以”。听起来像是鼓励,实际上是一种更隐蔽的驱使。回忆下你身边有没有这样一个朋友,典型的 “积极青年代言人”:五点晨读,健身房打卡,周末考证,朋友圈的日常永远是 “今日份努力”“又学到了新技能”。看起来很励志,但私下聊天时会说:“我觉得自己像个陀螺,停不下来,也不敢停。” 她的疲惫不是来自于外界的压迫,而是来自于自我动员。这就是韩炳哲说的「自我剥削」。最可怕的是,当她焦虑、失眠、情绪崩溃时,她不会怪这个让人喘不过气的环境,而是怪自己:“是我不够努力,是我还不够优秀。” 这就是自我剥削的可怕之处:敌人已经不在外面,而是深扎在你内心。这种自我归因,比任何外在的压迫都要残酷。因为你连反抗的对象都找不到,最后只剩下个耗尽的自己,就像血管里没有一滴血,只有冰美式。韩炳哲还说了一个更深刻又不易觉察的的现象:我们正在失去与「不同」相遇的机会。朋友圈,大家在转发差不多的段子,刷差不多的梗,追差不多的剧,焦虑差不多的问题。算法给你推荐的内容,永远是你 "可能喜欢的"。世界那么大,我在同质化。我们越来越害怕真正的、陌生的「他者」—— 那些想法不同、生活方式不同、价值观不同的人。我们更愿意待在舒适圈里,和相似的人抱团取暖,在熟悉的同温层里自我确认。但是他者的本质是痛楚,没有差异就没有碰撞,没有碰撞就没有反馈,没有反馈就没有思考和火花。我们以为自己在社交,其实只是在照镜子。我们关注的博主、追逐的明星、喜欢的言论、点赞的观点,往往都是自己理想化的投射,对着影子谈恋爱。但这不是爱,这只是自恋。韩炳哲提出的解药是「沉思」,但不是那种打坐冥想,而是一种 “无所事事的能力”。韩炳哲说,真正的创造往往来自这种看似 “无用” 的状态。他引用了一句俳句:“静坐无所为,春来草自生。” 我很喜欢这句话,因为我做不到。毕竟这在我们这个时代听起来简直是异端。谁敢说自己在 “浪费时间”?谁敢承认自己 “没有目标”?哪怕你表面装得很像,内心往往惴惴不安。哪怕你自己比较坚定,但外人的眼光和言语也足够将你动摇。这不是个体的问题,而是群体的合力。但它或许可以成为一个提醒,一种不一样,一个「他者」,提醒自己在一个要求你永远 “向上生长” 的时代,有些东西可以不需要你的努力,它们会按照自己的节奏生长。透明化社会与效率化社会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什么都要量化。步数要过万,学习要打卡,连睡眠质量都有评分。我们把自己活成了一堆数据,每天检查各种指标,像管理一个产品一样管理自己。数据化的好处是让人对具体的事情更有掌控感,但产生的问题也是一样的,在数据化的过程中,我们越来越被数据囚控。人不是工具,那些最珍贵的东西,那些最有价值的时刻 —— 比如和别人的一次促膝长谈,比如看夕阳西下时的内心感动,比如无所事事时的放空自在 —— 都无法被量化。当我们只关注可测量的东西时,那些不可测量但真正重要的东西在数据的逻辑里逐渐消失。想想那些真正打动你的艺术作品,那些让你眼前一亮的创意,那些突然冒出来的好想法,有多少是在你拼命努力时产生的?更多时候,它们出现在你放松的时刻,出现在你 “无所事事” 的空隙里。我想起小时候,最快乐的时光往往是 “浪费” 掉的:和朋友在楼下瞎聊到天黑,看蚂蚁搬家看一下午,或者就是单纯地发呆。那时候没人问你 “有什么收获”,也没人要求你 “总结反思”。这种 “奢侈的浪费” 回忆能够陪伴着我们一辈子。画作需要留白,生活需要余闲。血液里流的不应该只有冰美式,还应该有温度,有诗意,有那些不被任何标准衡量的人性光辉。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倦怠社会:功绩主体的自由幻想

            本书的作者是被西班牙《国家报》誉为 “德国哲学界的一颗新星” 的韩裔德国新生代思想家 —— 韩炳哲先生,他的著作包括《娱乐何为》、《他者的消失》、《透明社会》等,其研究范围涉及伦理学、社会哲学、现象学、文化哲学、美学、宗教等,对数字信息时代人类精神状况有着深刻洞察和犀利批判。在这本《倦怠社会》中,作者指出当今的全球化时代 “否定性” 消亡、“积极性” 过度,交流和信息过剩正威胁着全体人类的免疫机制,由此而产生出一种不是来自免疫他者,而是源于系统内部的新暴力形式,继而导致人类精神梗阻,催生一种内在的恐怖。福柯的 “规训社会” 已经不再适合描述当今社会,取而代之的是 “功绩社会”。规训社会是一个否定性的社会,各种否定性的禁令在其中占据主导,“不允许” 控制着一切。功绩社会则使用一种积极的情态动词 —— 打破界限的 “能够”,它逐步消除了戒律和禁令,成为了一个 “自由” 的社会。 但作者认为,这种从 “应当” 到 “能够” 的转换看似自由美好,却暗含危机,甚至只是为了进一步扩大生产而产生的思想骗局。过去的规训社会通过权威和禁令分配社会阶级和两性角色,而在向功绩社会转型中,具有 “严厉、残酷、压倒性地约束力” 的超我被积极化为 “理想的自我”,并控制自我。规训主体屈从于超我,而功绩主体按照理想的自我构造自身。“有别于压抑性的超我,理想的自我富有魅惑性”,超我的否定性限制了自我的自由,而按照理想自我去建构自身则被视为一种自由之举。在这样的理想自我驱动下,每个功绩个体都需自发行动,都有义务去成就自身。然而,真实自我与理想自我永远存在鸿沟,自我受困在那个永远无法达到的理想自我之中导致自我攻击,进而变得日益消沉疲惫。“现代晚期的功绩主体不再臣服于任何义务,他的信条不再是顺从、法规和履行义务,而是自由和自愿。他成为了自己的雇主,从而摆脱了负面的、发号施令的他者。这种脱离他者的自由却并非是一种单纯的释放和解脱。自由的辩证法不幸地将其转化为强制和束缚。自我实现和自我毁灭在这里合一。” 由此可见,当今那个充满自由观念和去管制化的功绩社会,看似大规模地解除了规训社会下的种种限制和禁令,后果却是彻底的去界限化和普遍地混乱无序。工作社会和效绩社会并不是自由的社会,而是产生了新的强制手段。人类沦为只会劳动的 “末人”,毫无防御地陷入过度积极之中,没有任何独立性可言。多工作业这种时间和注意力管理技术也并不代表文明的进步,“人类的文化领域的成就,包括哲学思想,都归功于我们拥有深刻、专一的注意力。只有在允许深度注意力的环境中,才产生文化。深度无聊则是精神放松的终极状态。一味的忙碌不会产生新事物,它只会重复或加速业已存在的事物”。本书作者用普罗米修斯神话作为刻画现代功绩主义的心理机制隐喻,即对自身施加暴力,同自身发动战争。这位被永无止境的倦怠感攫取的自我剥削主体,就是倦怠社会的原初喻象。“功绩主体投身于一种自由的约束之中,即追求效率最大化。他进行自我剥削。剥削者同时是受剥削者,也是施暴者和受害者、主人和奴隶。” 功绩主体同自我抗争,从而陷入一种毁灭的压力之中 —— 他必须不断超越自身。这种自我剥削,伪装成自由的形式,并以精力枯竭和死亡为终结。自我形成的暴力取代了他者的暴力,前者的破坏力更大,因为受害者生活在一种虚假的自由之中。最终,“现代功绩主体没有能力从自身中抽离,无法抵达外在和他者,无法进入世界,只能沉湎于自身之中,却导致了矛盾的结果 —— 自我的瓦解和空虚”。作者的论述酣畅淋漓,读来不禁震撼而又自省吾身。在功绩社会的系统性内部暴力之下,多少人能独善其身呢?信奉越积极越自由只是幻想和错觉,多少新的 “规训” 藏于 “自由” 之下。自由并非是不被约束的感受,而是经过艰难的思想跋涉、反复解构重塑后抵达的涅槃新生后的自我。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上帝第七日什么都不做:叫“圣日”

              《倦怠社会》的主要观点可浓缩为三点:    1. 社会从 “规训社会” 变为 “绩效社会”:不再是外部强制,而是内部自我驱动。人们以为自己在追求自由与成功,实则成为 “自我剥削的奴隶”。    2. “积极性过载” 导致倦怠与抑郁:现代人不断追求更高效率、更好表现,结果不是被压迫,而是被 “积极” 的任务与自我期待耗尽。    3. 真正的自由来自 “停下来”:韩炳哲主张回归沉思、静默、无为 —— 只有懂得 “什么都不做”,人才可能重新获得精神自由。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踏遍千山,未总结任何经验。纵览万物,未形成任何洞见。

                倦怠社会📚本质:社会成员普遍深感疲倦和无力📚根源:功绩主体不断进行自我盘剥📚典型特征:全面数据化与透明化 + 思想与变化停滞 + 行动缺失与替代性消费 + 虚假治愈与治愈系文艺📚思考:对抗完全可支配性。无所事事,将自身交付给存在。面对可疑之物泰然处之,让事物本性成长。具备不行动的能力,中断、无所事事的停顿。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第一,开创性是学术的根基,这一点无可置疑。但学术不是短跑冲刺,看谁能拿到第一名,是一场漫长的接力,甚至是交叉接力。自从学术职业化以来,职业化的所有好处和毛病也都在学术界呈现。学者们,尤其是研究得越深入和领域越狭窄的学者,越容易有生人勿近的洁癖。开创新的概念是学术的进步,把过去的卓越研究连缀起来形成对时代的深刻表述,其中带有自己的重新阐释和排序,也是一种开创。第二,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表述,面向哲学圈,乃至公众的哲学表述可以千姿百态,有的哲学杂志也刊载哲学诗歌,同样也是哲学家的学术贡献。写得好看和写得深刻同样重要,如果因为深刻舍弃了文章的公共性,并不因此更高级。从一个出版人的角度,我更倾心于那些思考严肃问题,表达温润性感的人们。他们让更多的人领会到理论的穿透力和美感。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真正的反内卷即专注

                    《倦怠社会》这本书一针见血地描述了当前的内卷社会现象,就像 “内卷” 这个词一样一针见血。其如何描述的,我无需赘述,大家读书就可以了,书中写得非常清楚。作者用 “积极” 的 “我能做” 和 “消极” 的 “我不做”,完成了他的效绩社会辩证法的论证。通俗的说,要用 “无畏的躺平” 对抗 “无奈的内卷”,不过辩证法都是有 “正反合” 的,躺平和内卷分别是正反两面,那么 “合” 于何处?其实作者也给出了答案,即:专注。在观看和沉思中找到自己要专注的某一个点,或者说某一件事。然后,如果正好这件事大家也在做,那么 “虽千万人吾往矣”;如果这件事压根儿没人关心,依然 “吾将上下而求索”;如果一直没做成,依然 “虽九死其犹未悔”;无论如何,若不做此事,“万古如长夜”。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5年500本】2.《倦怠社会》

                      这是一本很简短的哲理书,从这本书中我得到了否定性存在的意义。生命的美在一定程度上由于他的短暂,否定赋予了生命活力,如果失去对死亡的否定,生命自身就会僵化或死亡。对于倦怠也是,倦怠一定程度上是延展,有的时候倦怠能治愈伤口,就像卡夫卡对 “普罗米修斯” 这则预言的解释,诸神累了,老鹰累了,伤口在倦怠中愈合了。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深刻

                        我被震撼了,原来有这样一种作茧自缚式的生活和社会。意义系统的缺失和自由主义的泛滥,现代社会是被诅咒的精神墓地。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来自这个时代的哲学思考

                          这个时代的挣扎与扭曲,我们身在其中,却又不敢反抗。这本书给了我一个新的视角来看待世界,看待自我。如果我不再追求优绩,我会如何?我的期待,会改变吗?我不确定,但至少我感到有些清醒了。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对于否定性的肯定

                            我有选择做什么的权力也有选择不做什么的权力,通过 “肯定性” 与 “否定性” 的双重夹击,人格中所谓的 “自我” 才诞生。 当我说,我就是我,其实是在否定一切与我不同的事物,可见对于主体存在,“否定性” 是不可或缺的。在一个社会社会中,积极的趋同性或者说 “肯定性” 只会创造出 “机器人”。 在整体情况下,也会有不同的小圈子产生,也就是亚文化,虽然绩效要求越来越严格,但社会在文化中仍有一小部分被保留,不知道在长时间的尺度下,需要多长时间个体与群体的 “积极肯定性” 会瓦解掉 “异类”。对一个体来说,适当的独处是必要的,只有在那时我们才能获得沉思的能力。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假自由,高速运转=停止……消极也是一种能力

                              感悟:消极也是一种能力我们的压力,疲劳,厌世,假自由,都是我们自我剥削,自我管束,自我压迫带来的更高速的运转带来的…… 高速运转也就意味着停止…… 也就是瞎忙…… 因而我们失去了足够消极的能量,也就失去了转化的动力……​​可是在我看易经 / 阴阳来看,所谓的能量是极度的阴与极度的阳才能够转化能量去突破……​​这本书与我理解的阴阳,是不是可以联系到一起了?是不是阴阳太极更胜一筹了?还是说,他们本来就是说的是同一个东西…… 应该是吧…… 太极也有休息的规律,遵循道的规律,而这本书也有这样的阐述消极的力量就是适当的休息,停止的规律……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很好

                                规训社会,功绩社会,现代晚期… 抑郁,束缚变得不再来自于他者的压力,而是由自己内心深处给自己加上枷锁…… 社会科技越发达,人与人之间的距离越疏远,大数据的求同越来越把个体的思维同化,固定化,“自我” 越来越自我。可人类是群体动物啊,生命的参与感就是要他者进行互动…… 所以这个社会病了,越来越多的人病了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免疫学范式和全球化进程彼此不能相容。免疫反应唤起了对他者的感知,这与消除界限的进程相违背。按照免疫学原则组织的世界具有独特的地貌。它由种种边界、通道、门槛、围栏、沟渠和城墙组成。它阻碍全球沟通和交流的进程。一种普遍的混杂无序控制了当下的一切生活领域,免疫学上的他者的缺失和普遍的混乱,二者互为条件。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功绩社会→倦怠社会

                                    倦怠社会有积极的倦怠,也有消极的倦怠。无为才能自由。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倦怠社会》

                                      好消息是,又完成了一本书的阅读,韩炳哲《倦怠社会》,作者认为:否定性的社会已经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充溢着积极性的社会,一部为当下全球化时代做出诊断的重要作品。数字媒体时代人类精神状况的分析批判简单的对这本书做个总结:社会最大的问题,是资本主义带来的,从资本家压迫和剥削劳动者的社会,变成了我们自己压迫和剥削自己的社会,在如今的超资本主义中,人的存在彻底瓦解,融入了商品关系编织的网络。没有一个生活领域能够摆脱商业的控制。超级资本主义把一切人类关系变成了商业关系。交媒体又加剧了这种关系;怎样实现自我救赎分享一下作者在数字时代的思考,过度的积极性还呈现于如今互联网过度的信息和资讯上,它从根本上改变了我们注意力的结构和运作方式,我们的感知因此而变得分散和碎片化。导致我们原有的 “深度注意力” 日益边缘化,从而转变为一种 “超注意力”(注意力缺陷多动症的一大病因),这种涣散的注意力体现为不断地在多个任务、信息来源和工作程序之间转换焦点,不能容忍一丝无聊。从而导致我们丧失了对创造活动具有重要意义的 “深度无聊”,也丧失了沉思的专注力与定力,人们关注的信息领域习惯性地被自己的兴趣所引导,也因此产生了 “信息茧房”,在 “自我” 所居住的数字化网络中,所有的陌生、所有的 “茫然失所” 都消失不见了。“过度的积极性还可以呈现为过度的刺激、信息和资讯,它从根本上改变了注意力的结构和运作方式。感知因此变得分散、碎片化。此外,日益增长的工作负担要求一种特殊的时间和注意力的管理技术,这反过来也影响了注意力的结构。作为一种时间和注意力的管理技术 —— 多工作业(Multitasking),并不代表文明的进步。多工作业不是人类新掌握的技能,以便适应现代晚期信息社会的需求。更确切地说,它代表了一种倒退。当动物身处野外捕猎区时,普遍存在多任务处理。这种注意力的管理技术是荒野求生的必备技能”“如果说,睡眠是身体放松的最高形式,那么深度无聊则是精神放松的终极状态。一味的忙碌不会产生新事物。它只会重复或加速业已存在的事物。本雅明哀叹,由休息和时间构筑的梦之鸟的巢穴在现代社会日渐消失。再没有 “编织和结网” 的活动。无聊是一块 “温暖、灰暗的布,里面却有耀眼夺目、五彩缤纷的内衬”,“当我们在做梦时,我们便包裹在其中”。我们置身于 “它内衬上的阿拉伯式花纹上,感到熟悉而惬意”。没有了放松和休息,我们便失去了 “倾听的能力”,也便不存在 “倾听的群体”。他们同我们这个过度积极的社会是直接对立的。“倾听的能力” 恰恰以沉思的专注力(Aufmerksamkeit)为基础,而过度积极的主体无法抵达这一领域。”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不做某些事的权力

                                        如果一个人只拥有去做某事的能力,缺少不做某事的能力,那么他将陷入致命的过度活跃之中。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看似写社会的倦怠,实则像一面镜子照出自身的倦怠。放在 2021 年阅读,我们更能理解疫情、内卷、躺平等一系列社会现象。更重要是自己反省,去寻找一种深度无聊。

                                            转发
                                            评论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