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分及书评

4.5
168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数字时代的心灵马杀鸡

    身处钢筋水泥森林,面对数字时代的狂潮来袭,我们似乎也越来越游刃有余的面对充满不确定性的社会,不知不觉中也变得忙碌起来。起的比鸡还早,辛辛苦苦一整天,赶上最后一班回家的车,眼上挂上幸福的黑眼圈,但我们的精神世界也渐渐缺少了足够的关爱。 看完这本小书,感觉就像是夏夜里吹来的一阵凉风,心灵也享受了一次马杀鸡。作者以一个学者的观察和思考,帮助我们去思考所处的环境和身处其中的我们,体验到精神世界的出走和归来,重新审视了我们早已习惯的一切,也对我们的精神状况多一点反思和关怀。 清爽的文字,深刻的洞察,未必可以让我们摆脱自己所处的困境,但是可以让我们重新意识到自己作为一个人应该具有的样子,也启发我们去探索其他的可能性。再次面对现实生活中的琐碎日常,我们不妨问一句,就该如此吗?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倦怠的一代

      在功绩社会中,我们都是一台自我压迫的机器。孤独时焦虑,自我驱动式的忙碌;社交时冷漠,自说自话的屏蔽式冷暴力;无聊时抑郁,无以对抗的无穷无尽的压力。我们忘了什么是深耕。我们生怕被这个时代的信息与资讯所抛弃,而拼命扩大和突破自己的所听、所看,却没有精力和时间分一点给所思、所想。这就是我们倦怠的原因,也是这个时代的倦怠。我们左手要躺平、右手要内卷;我们一边觉醒、一边丧失了注意力;我们一边要做自我、一边将自我碎片化、分裂化;我们一边在读 The One Thing,一边疯狂掠夺讯息、生怕每分每秒错过了每一个与己无关的事件。我们一边蔑视着鸡汤文,一边玩命地将自己熬成了一锅鸡汤。这道题目前无解。自相矛盾、自我机械化、以冷漠的沉默摧毁亲密关系…… 我们怎么了?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倦怠的普罗米修斯

        普罗米修斯神话可以被解读为刻画现代功绩主体心理机制的隐喻,即对自身施加暴力,同自身发动战争。功绩主体幻想自己身处自由之中,实际上却同被敷的普罗米修斯一样,被一只鹫鹰每日啄食他的肝脏,肝脏又在不断地重新生长,这只鹫鹰即是他的另一个自我,不断同自身作战。现代生活中的我们就如同普罗米修斯一样,成为自我剥削式的主体,因而容易被一种永无止境的倦怠感攫住。本书指出这种倦怠感并非由不受约束的发展、升级导致,而是来自一种有益的自我降解。

          1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倦怠社会:功绩主体的自由幻想

          本书的作者是被西班牙《国家报》誉为 “德国哲学界的一颗新星” 的韩裔德国新生代思想家 —— 韩炳哲先生,他的著作包括《娱乐何为》、《他者的消失》、《透明社会》等,其研究范围涉及伦理学、社会哲学、现象学、文化哲学、美学、宗教等,对数字信息时代人类精神状况有着深刻洞察和犀利批判。在这本《倦怠社会》中,作者指出当今的全球化时代 “否定性” 消亡、“积极性” 过度,交流和信息过剩正威胁着全体人类的免疫机制,由此而产生出一种不是来自免疫他者,而是源于系统内部的新暴力形式,继而导致人类精神梗阻,催生一种内在的恐怖。福柯的 “规训社会” 已经不再适合描述当今社会,取而代之的是 “功绩社会”。规训社会是一个否定性的社会,各种否定性的禁令在其中占据主导,“不允许” 控制着一切。功绩社会则使用一种积极的情态动词 —— 打破界限的 “能够”,它逐步消除了戒律和禁令,成为了一个 “自由” 的社会。 但作者认为,这种从 “应当” 到 “能够” 的转换看似自由美好,却暗含危机,甚至只是为了进一步扩大生产而产生的思想骗局。过去的规训社会通过权威和禁令分配社会阶级和两性角色,而在向功绩社会转型中,具有 “严厉、残酷、压倒性地约束力” 的超我被积极化为 “理想的自我”,并控制自我。规训主体屈从于超我,而功绩主体按照理想的自我构造自身。“有别于压抑性的超我,理想的自我富有魅惑性”,超我的否定性限制了自我的自由,而按照理想自我去建构自身则被视为一种自由之举。在这样的理想自我驱动下,每个功绩个体都需自发行动,都有义务去成就自身。然而,真实自我与理想自我永远存在鸿沟,自我受困在那个永远无法达到的理想自我之中导致自我攻击,进而变得日益消沉疲惫。“现代晚期的功绩主体不再臣服于任何义务,他的信条不再是顺从、法规和履行义务,而是自由和自愿。他成为了自己的雇主,从而摆脱了负面的、发号施令的他者。这种脱离他者的自由却并非是一种单纯的释放和解脱。自由的辩证法不幸地将其转化为强制和束缚。自我实现和自我毁灭在这里合一。” 由此可见,当今那个充满自由观念和去管制化的功绩社会,看似大规模地解除了规训社会下的种种限制和禁令,后果却是彻底的去界限化和普遍地混乱无序。工作社会和效绩社会并不是自由的社会,而是产生了新的强制手段。人类沦为只会劳动的 “末人”,毫无防御地陷入过度积极之中,没有任何独立性可言。多工作业这种时间和注意力管理技术也并不代表文明的进步,“人类的文化领域的成就,包括哲学思想,都归功于我们拥有深刻、专一的注意力。只有在允许深度注意力的环境中,才产生文化。深度无聊则是精神放松的终极状态。一味的忙碌不会产生新事物,它只会重复或加速业已存在的事物”。本书作者用普罗米修斯神话作为刻画现代功绩主义的心理机制隐喻,即对自身施加暴力,同自身发动战争。这位被永无止境的倦怠感攫取的自我剥削主体,就是倦怠社会的原初喻象。“功绩主体投身于一种自由的约束之中,即追求效率最大化。他进行自我剥削。剥削者同时是受剥削者,也是施暴者和受害者、主人和奴隶。” 功绩主体同自我抗争,从而陷入一种毁灭的压力之中 —— 他必须不断超越自身。这种自我剥削,伪装成自由的形式,并以精力枯竭和死亡为终结。自我形成的暴力取代了他者的暴力,前者的破坏力更大,因为受害者生活在一种虚假的自由之中。最终,“现代功绩主体没有能力从自身中抽离,无法抵达外在和他者,无法进入世界,只能沉湎于自身之中,却导致了矛盾的结果 —— 自我的瓦解和空虚”。作者的论述酣畅淋漓,读来不禁震撼而又自省吾身。在功绩社会的系统性内部暴力之下,多少人能独善其身呢?信奉越积极越自由只是幻想和错觉,多少新的 “规训” 藏于 “自由” 之下。自由并非是不被约束的感受,而是经过艰难的思想跋涉、反复解构重塑后抵达的涅槃新生后的自我。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真正的反内卷即专注

            《倦怠社会》这本书一针见血地描述了当前的内卷社会现象,就像 “内卷” 这个词一样一针见血。其如何描述的,我无需赘述,大家读书就可以了,书中写得非常清楚。作者用 “积极” 的 “我能做” 和 “消极” 的 “我不做”,完成了他的效绩社会辩证法的论证。通俗的说,要用 “无畏的躺平” 对抗 “无奈的内卷”,不过辩证法都是有 “正反合” 的,躺平和内卷分别是正反两面,那么 “合” 于何处?其实作者也给出了答案,即:专注。在观看和沉思中找到自己要专注的某一个点,或者说某一件事。然后,如果正好这件事大家也在做,那么 “虽千万人吾往矣”;如果这件事压根儿没人关心,依然 “吾将上下而求索”;如果一直没做成,依然 “虽九死其犹未悔”;无论如何,若不做此事,“万古如长夜”。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5年500本】2.《倦怠社会》

              这是一本很简短的哲理书,从这本书中我得到了否定性存在的意义。生命的美在一定程度上由于他的短暂,否定赋予了生命活力,如果失去对死亡的否定,生命自身就会僵化或死亡。对于倦怠也是,倦怠一定程度上是延展,有的时候倦怠能治愈伤口,就像卡夫卡对 “普罗米修斯” 这则预言的解释,诸神累了,老鹰累了,伤口在倦怠中愈合了。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深刻

                我被震撼了,原来有这样一种作茧自缚式的生活和社会。意义系统的缺失和自由主义的泛滥,现代社会是被诅咒的精神墓地。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来自这个时代的哲学思考

                  这个时代的挣扎与扭曲,我们身在其中,却又不敢反抗。这本书给了我一个新的视角来看待世界,看待自我。如果我不再追求优绩,我会如何?我的期待,会改变吗?我不确定,但至少我感到有些清醒了。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对于否定性的肯定

                    我有选择做什么的权力也有选择不做什么的权力,通过 “肯定性” 与 “否定性” 的双重夹击,人格中所谓的 “自我” 才诞生。 当我说,我就是我,其实是在否定一切与我不同的事物,可见对于主体存在,“否定性” 是不可或缺的。在一个社会社会中,积极的趋同性或者说 “肯定性” 只会创造出 “机器人”。 在整体情况下,也会有不同的小圈子产生,也就是亚文化,虽然绩效要求越来越严格,但社会在文化中仍有一小部分被保留,不知道在长时间的尺度下,需要多长时间个体与群体的 “积极肯定性” 会瓦解掉 “异类”。对一个体来说,适当的独处是必要的,只有在那时我们才能获得沉思的能力。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免疫学范式和全球化进程彼此不能相容。免疫反应唤起了对他者的感知,这与消除界限的进程相违背。按照免疫学原则组织的世界具有独特的地貌。它由种种边界、通道、门槛、围栏、沟渠和城墙组成。它阻碍全球沟通和交流的进程。一种普遍的混杂无序控制了当下的一切生活领域,免疫学上的他者的缺失和普遍的混乱,二者互为条件。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功绩社会→倦怠社会

                        倦怠社会有积极的倦怠,也有消极的倦怠。无为才能自由。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倦怠社会》

                          好消息是,又完成了一本书的阅读,韩炳哲《倦怠社会》,作者认为:否定性的社会已经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充溢着积极性的社会,一部为当下全球化时代做出诊断的重要作品。数字媒体时代人类精神状况的分析批判简单的对这本书做个总结:社会最大的问题,是资本主义带来的,从资本家压迫和剥削劳动者的社会,变成了我们自己压迫和剥削自己的社会,在如今的超资本主义中,人的存在彻底瓦解,融入了商品关系编织的网络。没有一个生活领域能够摆脱商业的控制。超级资本主义把一切人类关系变成了商业关系。交媒体又加剧了这种关系;怎样实现自我救赎分享一下作者在数字时代的思考,过度的积极性还呈现于如今互联网过度的信息和资讯上,它从根本上改变了我们注意力的结构和运作方式,我们的感知因此而变得分散和碎片化。导致我们原有的 “深度注意力” 日益边缘化,从而转变为一种 “超注意力”(注意力缺陷多动症的一大病因),这种涣散的注意力体现为不断地在多个任务、信息来源和工作程序之间转换焦点,不能容忍一丝无聊。从而导致我们丧失了对创造活动具有重要意义的 “深度无聊”,也丧失了沉思的专注力与定力,人们关注的信息领域习惯性地被自己的兴趣所引导,也因此产生了 “信息茧房”,在 “自我” 所居住的数字化网络中,所有的陌生、所有的 “茫然失所” 都消失不见了。“过度的积极性还可以呈现为过度的刺激、信息和资讯,它从根本上改变了注意力的结构和运作方式。感知因此变得分散、碎片化。此外,日益增长的工作负担要求一种特殊的时间和注意力的管理技术,这反过来也影响了注意力的结构。作为一种时间和注意力的管理技术 —— 多工作业(Multitasking),并不代表文明的进步。多工作业不是人类新掌握的技能,以便适应现代晚期信息社会的需求。更确切地说,它代表了一种倒退。当动物身处野外捕猎区时,普遍存在多任务处理。这种注意力的管理技术是荒野求生的必备技能”“如果说,睡眠是身体放松的最高形式,那么深度无聊则是精神放松的终极状态。一味的忙碌不会产生新事物。它只会重复或加速业已存在的事物。本雅明哀叹,由休息和时间构筑的梦之鸟的巢穴在现代社会日渐消失。再没有 “编织和结网” 的活动。无聊是一块 “温暖、灰暗的布,里面却有耀眼夺目、五彩缤纷的内衬”,“当我们在做梦时,我们便包裹在其中”。我们置身于 “它内衬上的阿拉伯式花纹上,感到熟悉而惬意”。没有了放松和休息,我们便失去了 “倾听的能力”,也便不存在 “倾听的群体”。他们同我们这个过度积极的社会是直接对立的。“倾听的能力” 恰恰以沉思的专注力(Aufmerksamkeit)为基础,而过度积极的主体无法抵达这一领域。”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不做某些事的权力

                            如果一个人只拥有去做某事的能力,缺少不做某事的能力,那么他将陷入致命的过度活跃之中。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看似写社会的倦怠,实则像一面镜子照出自身的倦怠。放在 2021 年阅读,我们更能理解疫情、内卷、躺平等一系列社会现象。更重要是自己反省,去寻找一种深度无聊。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有点难读,需要多看几遍。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倦怠社会,功绩社会,积极社会

                                  虽然感受到了一种 “一个能打的都没有” 一般的桀骜不驯,但有一说一,是很富于洞见的文章。学到很多,值得一看!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自由者不自由,自我剥削最高效

                                    自由者不自由,自我剥削最高效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很好

                                      规训社会,功绩社会,现代晚期… 抑郁,束缚变得不再来自于他者的压力,而是由自己内心深处给自己加上枷锁…… 社会科技越发达,人与人之间的距离越疏远,大数据的求同越来越把个体的思维同化,固定化,“自我” 越来越自我。可人类是群体动物啊,生命的参与感就是要他者进行互动…… 所以这个社会病了,越来越多的人病了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自我剥削

                                        因为太爱自己,而没有更多的爱分给他人,也就无法建立深刻长期有意义的亲密关系。— 突然发现了一个新角度。自我剥削比他人更有效。疏离和孤立。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3.5 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我都认为一个人的长处某种层面上亦是其短板。

                                            转发
                                            评论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