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分及书评

4.2
154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3.0
    中国也将进入蓝白领平等的年代

    作者是台湾的 80 后,按照社会发展规律,台湾比中国北上广深早发展 20 年,一线城市早 30 年。也就是台湾的 80 后,对应中国的 00-10 后。日本没有引进中国的科举,自古以来没有阶层跃迁,各阶层安于本分,社会氛围也让捏寿司的师傅(如同中国面点师)成为 “寿司之神”,就是个卖鱼的,也不卑不亢,有名的纪录片《筑地市场》“筑地仙境 - 筑地世界最大的鱼市”(B 站有片源),日本的鱼贩都趾高气扬,而华人的惟有读书高,骨子里是希望阶级跃升的,本书主角读研,鱼贩世家,父亲嗜赌败家,从小看不起鱼贩行业的作者,只有当鱼贩养家糊口。如果深入了解,现代社会已经脱离了惟有读书高,书中自有黄金屋的时代,建国初期大陆文盲率 80%,读书人自然能够进入社会上层,但现在教育普及,大学毕业生没有任何特长,和过去一把力气的劳工没分别,反而鱼贩摊也是一个小型商业体,普通毕业生进入就业市场是直接出卖自己的时间,而鱼贩已经是加工组织生产后的出售了(各大小酒店后厨的供应商),所以在台湾文科研究生初入职场也就 7K 左右的薪水(3 万新币),而鱼贩(不是学徒)肯定能有 3 万以上的收入。在新加坡做小贩不会比坐办公室的收入低,而是成倍的高,只是工作时间长(全年无休),没有时间陪伴孩子,没什么娱乐,容易赌博成瘾。台湾人口下降,大学入学门槛已经很低,出生率下降(书中最后一篇 “鱼贩孕事”),作者杀生(宰鱼)还是有些挣扎。中国大陆也面临就业转型期,何帆老师都去考电工证了,传统的蓝领工作也在全面升级,“考公” 才是独木桥,需要转变观念。很久没看台湾文学作品,上个世纪,台湾人代表着比大陆更传统中国,柏杨,李敖等老一辈国学学养深厚,龙应台,张大春等也深得中华文化滋养,不同于香港当地报刊和殖民者环境,形成特别的文字记述氛围,流行的是语言类影视作品而没有文字类文学作品,台湾新世纪以来也在迷茫,台语越来越进入正式场合,只是还没有形成符号文字,现在能看到这样的作品值得鼓励,毕竟同文同种才是中华民族的基础,日韩越也都是从文字的脱落开始自立,本书一般,但应该鼓励。

      2
      6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溫暖的鱼腥味

      标题《清晨鱼市与深夜书桌》已经很好的说明了作者林楷伦的气质:他和普通的鱼贩不会完全一样,他在卖鱼的过程中也保持着温文尔雅的态度,平和的心态,所以他也能观察到众生百态。他身边的朋友也给他很多帮助,书中这些日常小故事都是身边的每一个人曾经给予他的温暖。每一个人的生命中,每一个普通人的生活,都需要关爱,需要来自朋友家人的呵护,在纷繁忙碌的生活中感受到温暖,才能有坚持的勇气,更加热爱生活,找到生活的样子。三代鱼贩的老林家,鱼是这个家庭的重要枢纽,从长辈的以鱼为生计,到林楷伦笔下对其产生了情怀与情感。在对鱼贩这一身份的讨论中,串起了三代人的人生际遇,也是宏大社会背景下一个小小家庭的真实写照。卖鱼的点滴,与人的交往,家庭的牵绊,生活的压力,都来是时间的积累,都是这么真实。我很喜欢这朴实而生活化的文字,也喜欢这样包含真情的表达,我并未觉得鱼贩与任何一个在这个社会让人生存的职业有任何区别,但我感受到了他的 “认真”,即便是阿公也曾想让他以读书改变未来,即便他因一个糟心的原因而弃研贩鱼,但他仍然想要用更好的状态去成为一个不一样的 “鱼贩”。

        转发
        1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清晨在魚市看人,深夜在桌前寫人。

        說真的,我還真沒有獨自到市場裡買魚的經驗。多謝作者領我走了一遍魚市,多認識了些魚販的兩三事,意外得知魚種也能拿來占卜🔮呢!    書中的人物故事很引人入勝,果然人人都是本厚薄不一的好故事呀🎆,閒暇之餘,翻看這些貼近生活的軼事,頗有樂趣。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写作,最一开始是为了面对自己。虚构的故事,写的依旧是自己。我写散文,更像是问自己:“你看到了什么呢?现实生活是怎样的世界呢?” 这样说好了,跟我两个孩子玩积木时,我总会先问孩子想做什么?恐龙或是城堡呢?他们埋头嵌榫每一块积木,最后的成品有时是抽象、难懂的。那时我才问这是什么呢?他们会说出他们的答案,我将那些积木保存,久了我看懂他们所说的答案,那些他们看到的世界。怪兽不是吓人的生物,只是长得奇怪,城堡不是巨大的建筑,反而更像是家。这些视角不会是幼稚或是与大人不同,更不是对事物的变形与不准确,而是他们看到什么。我的散文是我看到什么了,我在鱼市生活六年,在市场生活二十年了,接触的人很多很多,我不会摄影,不会画图。会写作,能描绘我所看到的人们。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3.0

            读这本纪实类小说,想起了陈年喜和杨本芬,都不是专业的作家,都是自身的生活表述,都有一股令人感动的真实的力量。越来越多的普通人都可以用文字表达自己,记录真实,害怕遗忘,揭露残酷,感染大众。虽然台湾用词和大陆有显著的不同,但一点也不影响感受作者的情绪。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3.0
              台湾鱼贩日常的深度观察

              写的是卖鱼,看的还是人情世故。书里有很多台湾方言跟行话,抛开那些无关紧要的细节,用想象还原成所描写的场景,有助于阅读本书。猫有猫道,狗有狗道,小贩有小贩的生存之道。前几章讲批发市场竞标跟鱼贩之间的竞合关系,还有跟顾客之间的交往,比较好看。做生意要跟人打交道,作者很会观察,观察别人也观察自己。后半部分有点烂尾,讲家里的事情,家人的故事,就没那么好看了。社会上烂人多了去啦,哪个家族里没一两个浑人?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作者用文字记录着他的鱼贩生涯,记录着他卖鱼生活的点点滴滴。虽然文中大量俚语读起来有些障碍,但从这本书中读到的是作者的一种生活态度,是纪实,是思考,也是人生。文字读起来有些许冰冷,但并没有感受到作者的苦难,而是让人品味他生活中的趣味与温暖。“身为鱼贩,我已经很努力,很努力了。”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清晨鱼市

                  写作,最一开始是为了面对自己。虚构的故事,写的依旧是自己。我写散文,更像是问自己:“你看到了什么呢?现实生活是怎样的世界呢?” 这样说好了,跟我两个孩子玩积木时,我总会先问孩子想做什么?恐龙或是城堡呢?他们埋头嵌榫每一块积木,最后的成品有时是抽象、难懂的。那时我才问这是什么呢?他们会说出他们的答案,我将那些积木保存,久了我看懂他们所说的答案,那些他们看到的世界。怪兽不是吓人的生物,只是长得奇怪,城堡不是巨大的建筑,反而更像是家。这些视角不会是幼稚或是与大人不同,更不是对事物的变形与不准确,而是他们看到什么。我的散文是我看到什么了,我在鱼市生活六年,在市场生活二十年了,接触的人很多很多,我不会摄影,不会画图。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鱼贩的人生、身边的百态,以及“附近的消失”

                    第一部分身为鱼贩,观察身边同为鱼贩的人。讲在鱼市场竞标的热闹和潜规则;讲原本的合作伙伴后来自立门户,怎样从争抢变成默契地错开卖鱼的种类;讲 “尿尿树” 如何成为交换信息的地标,和《志明与春娇》的 “打边炉” 如出一辙;讲鱼市场的女人们如何在男人堆鱼市场杀出一片天…… 离宝岛台湾的鱼市场很远,但这些伙伴被作者用温温的台湾腔写出来,各有各的生命故事,很近很鲜活。第二部分鱼贩日常,作为鱼货中间商和丈夫,分享下游买家和日常生活。离开鱼摊后相当于自立门户,做起了为餐厅供货的鱼商。这部分写了很多和妻子相处的日常,有老夫老妻的不耐烦。妻子经常叫作者教她选鱼,但每次都只是淡淡回应 “哦”,买鱼最后也按照自己的习惯来,我想她就是喜欢看丈夫认真(或不耐烦)介绍的样子吧,毕竟认真的男人最帅。鱼贩的职业病除了腰腿上的,还有就是看见鱼就条件反射地在计价,真实得可爱,就像搞项目宣传的人,看到一个精彩的策划也忍不住想怎么做到的、花了多少钱。第三部分讲作为鱼贩的孙子和儿子,怎么看原生家庭的影响以及自己的家庭责任。作者毕竟是因为父亲沉迷赌博,才继承爷爷的鱼摊卖鱼。作者在组建自己家庭后,才开始对原生家庭反抗 —— 包括虽然还是和父亲同住,但依然去装修腾挪出属于自己小家的空间,后来是搬到娘家、离开鱼摊。离家时,父亲说:“不要我这个阿爸了吗?”“不要”。后来当居住地变成故乡,被问 “不认这个阿嬷了吗”,答 “当我死了吧”。最后一篇《鱼贩孕事》题材算是挺意外的,但作为自己人生的新篇章的努力,也是非常妙。人类学家项飚说,现代社会有一个趋势是 “附近的消失”,我们用手机处理生活中大小事情,越来越没有机会、也没有兴趣去了解我们的生活究竟是如何运转,搞不清楚自己 500 米范围内正在发生什么事。最近得到听书解读了一本《我在北京送快递》,再加上这本《清晨鱼市与深夜书桌》,都是在介绍这么一群人 —— 他们或许就在我们身边,天天见到、习以为常,但大家的交集就仅限于某一个日常生活的片段,他们的日常生活作息是怎样,和哪些人打交道等等,我们一概不知。这两本书(或者同类的书)提供给我们一个看见 “陌生人” 的机会。正如项飚所说,只要当你对附近、对社会的了解越丰富,你才会对自己、对你在这个世界的位置有更丰富的了解,进而你才会有更多勇气去跟具体的困难打交道。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普通人的生活

                      看完了以后不知道为什么一种淡淡的忧伤,可能主人公里面的很多事情都是自己的一种现实中的投射吧;遇到了赌鬼老爸,但是又遇到了勤勤恳恳的阿公;家庭的琐事让我们可以看到更多的一种平平淡淡的一个社会可能很不起眼的鱼贩的种种现实中的的生活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鱼市没书桌鱼贩都缺眠

                        每个鱼贩都有故事,能写书的鱼贩可不多见,这是一个被家人从研究所拽回来强行继承家业的三代鱼贩,跟你讲他是怎么从奋发读书人变成一个称职的鱼贩阿弟,带你去鱼市看卖鱼日常,甚至还有一篇写了鱼占卜,根据吃鱼的喜好判断一个人的性格,摸头想想我喜欢吃的鱼是没刺且绵软的巴沙鱼,阿弟,你怎么看?后记里作者提到一双儿女,长子序陶、小女叙瓷,序是序言的序喔,叙是叙事的叙喔,孩子也会成长成有故事的大人,宛如精美而质朴的陶瓷。书里没怎么提到深夜书桌,可就是能感觉到从他身上散发出浓浓的书香气,甚至盖过了陈年鱼腥味。看完这本书会有什么事发生吗?怎么说呢,就是有一天跟朋友进菜市场,在鱼摊前驻足良久,我对鱼贩肃然起敬,朋友指着一尾鲫鱼对老板说 “麻烦处理一下,鱼鳞刮干净点哦”,不知道老板能不能看出来我们是不是吃鱼行家。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台湾人记述的鱼贩生活,都是日常的点点滴滴,读起来不费力,两三个小时便能通读,贵在真实,自然不全是生活的甜蜜,也有很多家长里短的心酸。算是了解这个行当的一个切口,虽然不懂鱼,但那份来自小百姓的感情,却能边读,边感同身受。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身边若有这样的鱼市,多好。

                            努力生活的人,他们的故事总是令人感动,身为鱼贩的故事能够说得这般敞亮通透,则多了不可思议的灿然与悲喜。当作者把身边人们的个性,以所贩售的各种鱼类来分析,戏称 “鱼之占卜”,那是对生命释怀与坦然的领悟。我以为阿伦,可以称他 “鱼的哲学家”,清澈生命,勤奋却不怨天尤人。是一部值得展卷的文学作品。

                              1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读《清晨鱼市与深夜书桌》

                              我们身处蓬蒿,我们多在市井,我们大都是普通人,我们大多是沉默的大多数,卖鱼生存,读书生活。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一本意外好读的书

                                随意翻开的,没想到读着就丢不下。非常平淡的故事,只是距离我的生活比较远。很奇怪的,从文字里面我居然也能读出台湾腔来。但是我并不讨厌台湾腔,我喜欢听台湾腔,也很喜欢那个依然保留着温良恭俭让的小社会,可能是两次的旅行经验都给我留下了很好的印象。说回到这本书吧,一开始吸引我的是他退学的经历,烂赌的父亲和摆脱不了的生活的沉重。然后就是细细碎碎的他生活的故事,鱼的故事,普通鱼贩的故事。因为是写鱼贩的,里面涉及到的鱼的种类特别多,很多字不认识,很多鱼我也无法知道他到底指的是什么。就是这样,还是读完了。可能不是什么名家名篇,也没有什么宏大叙事,普通人写普通人,意外的真实,也意外的好读。算是了解台湾的一个窄窄的窗口吧,人年纪大了,商场是不爱逛了,倒是菜场逛的多。就当是小林带你逛逛台湾的鱼市吧。不知道小林的两个孩子书读的怎么样,至少他们不用再去贩鱼了吧?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想去他的鱼摊买鱼算命

                                  并不轻快的人生,却不缺情感,小鱼小贩互相竞争也互相协助,鱼变成了蚕丝,和顾客,家人,摊贩们纠结成一个网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波澜不惊的叙述表面下隐藏的人生之多艰

                                    对个人来说,前半部比较有趣,后半截有点沉重,也有点无聊。可能真实的,不加滤镜的生活就是那么无聊吧。打开一本书是打开他人的人生,关上之后就回到了自己轨道。窥见他人生活,再反思自己。然后便庆幸自己不需要过别人的生活,没有赌鬼老爹和刻薄的奶奶(不对,其实我有这么个奶奶)。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或许我们终究只是一个凡人。

                                      冲着书名来的,《清晨鱼市与深夜书桌》。清晨鱼市,那是生活;深夜书桌,那是念想。为了生活,做了鱼贩;为了更好的生活,早起晚睡不敢浪费时间的去卖鱼。不是生活太卷,而是我们自己选择了去卷。不时不食,不要让自己硬吞不合时宜的苦。一次是死亡,多次是日常。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不算是很认真的读,但也读完了,作为一个几乎没有生活感的人,也从中认识了很多鱼,但目前似乎啥也没记住,感谢作者传递了如此鲜活的一个鱼市场的日常场景,也逛过,无非是目的鲜明的买东西,从来也没细致的观察过彼此或细致的交流。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2.0

                                          好压抑,作者写他爸爸的债务,和台湾六合彩对他这个家庭的极度影响。印象最深的有两章:关于冰箱那一篇章:隔夜,隔隔夜的菜,直至馊的味道;和关于他养宠物蛇一章:一次是死亡,多次是日常。总体写得偏含蓄,也许是他经历过那个阶段后的沉闷地呐喊。

                                            转发
                                            1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