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给这本书评了4.0逆城市化
人类文明史划分为 “钻木取火时代 - 煤炭能源时代 - 石化能源时代 - 电力能源时代 - 新能源时代”。今天的中国和世界会大踏步迈向新能源革命。同样从生产力和生产方式的视角,人类文明史还可以划分为 “狩猎时代 - 农耕时代 - 工业时代 - 数字时代”。今天的世界正处在大踏步进入数字时代的进程之中。中华民族作为原住民民族,在东亚这块土地上建立起一个延续历史的政治国家繁衍了 4000 多年。虽然近代的屈辱史让我们抬不起头,但当前终于又可以重新建立中国人的自信了。城市化是工业化的必然产物,随着人类开始进入后工业时代,伴随着人口密集型工业时代的终结,城市化以及伴随城市化诞生的房地产浪潮必然衰落。在现代通讯、现代交通、现代物流、现代物联高速发展和高度发达的时候,人口密集已经不再成为必需,城市化背景下的房地产业自然就不可能继续高增长。当然,这未必意味着房地产不再需要,只意味着城市化的房地产不再需要。未来必将出现逆城市化浪潮,房地产的未来空间在乡村,中国经济再次腾飞的增长极在农村而非城市。西方世界走的是大都市圈战略,纽约都市圈、伦敦都市圈、东京都市圈在大众印象中应该非常高效,意味着经济增长、商业发达、生活便利等。不过,其实大城市也意味着高度污染、高度风险,过度地把工业集群集中压在大城市带,必然造成严重的污染。按照大城市化的模式搞粗放的数量型增长,严重违背生态文明战略,很多发展中国家的贫民窟成为城市化的后果和社会管理的顽疾,印度,巴西,墨西哥,孟加拉,阿根廷,菲律宾都是如此。浙江省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实现生态价值转化的标杆地区,用集体化合作社模式承接外来资本,本书讲的 “城镇化” 实质上是一个减少农民成本的、去大城市化的 “三农” 现代化过程,也是一个统筹大中小城镇协调发展的过程。其间,各地会加大乡村的基础建设、保持农舍、维护原有的农村社区建设,这是保障农村成为国家经济发展 “蓄水池” 的作用,蓄水池容得下的 “水涨水落” 与经济危机的可调节程度和社会稳定程度有必然的关系,而农民工回到乡村本身就从城市贫民变成乡村 “城镇化” 的有产阶级,过去 30 年城市通过房产货币化让市民 “上车” 成为有产阶级,目前通过乡村基建,再次让农民享受到国家发展的红利,江浙农村户籍的抢手已经做出了反映。
4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456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4.0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的探索本书深入探讨了如何有效衔接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的战略目标,并提出了 “三变” 改革作为核心方法。这一改革策略旨在推动农村经济的持续发展,实现农民生活水平的稳步提升。首先,书中强调了村集体经济组织在资源开发中的主体地位。通过国家信用的 “以投作股” 方式,新型集体经济得以重构,从而为乡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注入了新动力。集体以固定资产对应分配的形式,实现了 “股到户”,确保了农民能够从中受益。此外,鼓励新型集体经济组织按照社会企业性质进行公司化转型,有助于提升组织的运营效率和市场竞争力。其次,书中提出了以 “激励相容” 的机制设计来促进乡村善治。这种机制能够激发农民的积极性和创造力,使他们更加主动地参与到乡村振兴的过程中来。同时,数字乡村建设也被视为推动城乡融合、助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重要途径。通过数字化技术的应用,可以优化乡村资源配置,提升乡村治理水平,进而实现乡村经济的绿色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然而,书中大部分内容似乎是对之前几本书籍的重复,缺乏新意。尽管如此,其丰富的案例仍然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值得一提的是,书中提到的 “集体经济主要不是搞生产,而是学会创造租、提高租,然后吃租” 的观点,虽然有些老生常谈,但确实揭示了集体经济在乡村振兴中的重要作用。然而,这样的观点似乎并未得到广泛认同和重视,这也反映出在推动乡村振兴的过程中,仍需要加强对相关理念和策略的宣传和普及。
1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115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送给在基层工作的牛马温老师的这本书,从实践出发结合社会发展、经济形势,深入阐述了乡村振兴工作的干法和出路。这本书的阅读节奏,我是按照每个问题作为一个段落,一般不会出现阅读到问题中间的情况,这样方便我们对某个问题的深入理解。一,指出了乡村振兴的意义。我是从《八次危机》过来的,理解了乡村在经济危机中的重要作用。也学到了一个新名词 —— 原住民,中国的历史和西方国家不一样,中国的人民也和西方不一样,我们要走自己的路。二,世界上没有定于一尊的现代化模式。这是书里的一句原话。原来我们一直喊的现代化,只是自己的口号。我们从 49 年走到现在不容易,历任领导鞠躬尽瘁、持续耕耘,才有了现在的结果。中国没有模式可以学习,所有的一切都是我们自己努力的结果。现代化是根据国情来确定,我们不能固执的拿别人有的和我们没有的比较,那样我们永远不会幸福。我们也要理解国家,不会有什么事情能够得到 14 亿人的满意。我们的现代化是我们自己的方向,是我们前进的道路。不要去听别人的谎言。没有人自己吃菜的时候希望别人吃肉。三,给三农工作一个机会。现在有一种说法,秸秆焚烧是对土地最好的耕耘。但是,我们是否可以给三农一个错误的机会?我不是农业专业人才,不能理性判断肥料和秸秆焚烧的区别,但是我们是否可以包容一下三农工作?船大不好调头,大家和小家不一样,国家考虑的因素更多。就当是现在政策不对,但是谁又能保证自己一辈子什么都对,不犯错误呢?四,乡村振兴是一个长期工程。中国的发展需要城市化,农民需要变成市民,他既是城市的生产者,也是城市的消费者,农民进城是经济发展的基础。但是我们不能丢掉农村,农村发展是社会稳定的基石。社会的发展目标不是经济进步,而是和谐稳定。我们挣钱的目的不是为了挣钱,而是为了生活。乡村就是生活。经济发展的终极核心在乡村,现在体现不出乡村振兴的重要作用,但是我们已经需要从战略的角度进行入手,什么都不是一蹴而就的,乡村振兴需要一天天过,一步步来,我们也需要坚持,坚持,再坚持。你不懂,可能是因为你的角度不对,或者说格局不够,他就是错的吗?我们应该去理解他的正确性,然后驳倒他,这才是正确的方式。不要去打嘴炮,像温教授一样,去实践。最后一句,如果有人看到这里,那么你就知道我看的电子书。我想说,书里还有很多真知灼见被我忽略了,也还有很多有用的知识我忘记了。上文只是我在看完本书后的临时感想。抛砖引玉吧,希望有缘人能认真阅读。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1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5.0中国经济发展的下一个主题就在于乡村振兴通过这本书可以了解的这么一些重要但并未得到我们重视的一些事实:现在的城市化已经到底一定程度上的上限了,城市化本身也得存在弊病的,譬如贫民窟(城中村)的这些人和乡村里的农民一样得不到足够的保障,而且在人们争相涌入城市也必然会导致资方或甲方可以在面试和任用期间对劳动者变相盘剥(要求多,收益低,不稳定),劳资双方出于一个相对不平等的局面,像胖东来这种遵守劳动法的,从员工角度出发的企业反而成为了凤毛麟角,成了稀罕事。而乡村的空心化,年轻成批的离开自己的老家则是较为普遍的现象,资源和人的错配,具体表现在空间上的不合理分布。没有充分的利用乡村和广大土地,反而是盲目集中在少数城市。那么这样的问题要怎么解决呢 推行乡村振兴 - 城乡融合是其主要战略方向,具体实施从经济这个大的方面着手,同时生态和文化也是并行发展的。也推翻驳斥了盲目照西方经验参考的工作,比如说西方城市化和中国的城镇化,西方的高成本制度没办法应用在中国上,以及对应去组织化的小农经济和农户的巨大交易费用,单纯的用西方的理论是完全行不通的。而书中有较多已经经实践验证过的案例可供参考。乡村振兴是大有希望但无疑这也是一场攻坚战,需要一些像温老这样的学者和实践者以及党的干部们为先锋队组织人民共同去达到的。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赞分享「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