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分及书评

4.7
2193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组织能力决定战斗力

    1946 年抗日战争结束不久,蒋介石就下定决心要 “剿匪”,他把共产党看作是心头大患。经过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和平津战役三场大战,国民党彻底崩溃,内战结束,新中国成立。这个过程大家都知道,这本书里金冲之老师详列了非常多的珍贵史料和细节。不过我读完以后,第一感觉是 “太阳底下没有新鲜事”,我们现在把商业领域的各种商战总结出好像全新的规律,但其实同样的规律一直在起作用。共产党与国民党的战斗不止是军事能力上的对抗,本质是两种组织形式的对抗。在战斗初期,双方实力差距大到能一眼看到结果。国民党总军力有 430 万人左右,军事器械先进,占据了全国的大中型城市和主要交通线路,背后还有美国的支持。共产党这边总兵力只有 200 万多一点,武器不太跟得上,而且主要是在农村根据地。这样的局面蒋介石开始是很有信心的,他让蒋经国的幕僚写方案,方案很谨慎,还咨询了岗村宁次,说要两年能打下来;这时陈诚的方案说 6 个月就行,深得蒋介石心意,委派陈诚做总参谋长。战争从东北、山东,达到徐州、淮海,最后到平津,每一场战役都是在优势的情况下最后被全歼,有个特别搞笑的细节,辽沈战役期间,山东的一场战斗国民党在 3 天被歼 5 万人,有个山东省级的领导说,“3 天被杀五万人,怎么可能,我放五万头猪在那,让共产党杀,3 天也杀不完啊”。从中折射出的是国民党战斗力的低下,这背后我认为是组织水平的不足。共产党是代表人民的军队,这不是口号,事实就是解放军主要是从农村动员的,目标就是推翻国民党统治,建立全新的社会,简单说就是自己能有地有粮,所以他们是为信念和家族战斗的。国民党这边军心本来就不齐,蒋介石对嫡系和非嫡系分的很清楚,遇到危急情况先牺牲非嫡系部队,而且这个取向也被大部分军官所知,可想而知这样的军队如何有战斗力;而且整个国民党官僚积弊过重,也有个故事,蒋经国为了整顿吏治,在上海 “打老虎”,打到杜月笙儿子头上时,杜月笙将他军说,为什么孔家的扬子公司不打。蒋经国没办法就一起查扬子公司,遇上孔祥熙的儿子孔令侃,也就是宋美龄的侄子,孔令侃去告状,宋美龄就给蒋介石打电话。蒋介石正是在北京指挥战斗的关键时刻,还是连夜飞回上海,把蒋经国臭骂一顿,说他 “搞事搞到自己家里来了”,能看得出他还是把国家看成是他蒋家的天下。最后蒋经国也就没办法继续打虎了。对比共产党与国民党,有点像现在一家创业公司攻击传统巨头公司的感觉,双方的组织能力、心态和战斗力不在一个量级,巨头公司资源多但问题更多。如何保持不断奋斗的精神和状态,非常重要。另外,这本书金冲及老师主观上就已经预设了立场,所以很多内容的描述能读出偏主观,甚至材料也选取了有利于共产党的内容,能理解不可避免,读的时候多关注客观事实就好。

      4
      6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这本《决战》是我看得最认真仔细的一本书

      本书作者金冲及,为著名的中国近代史和中共党史研究专家,原中国史学会会长,对中国革命史有长期深入的研究。本书主要对比了毛泽东和蒋介石应对大决战的过程中的思想,决策,深入分析了背后的原因,唯一的不足是不只是有意还是无意,完全没有提及情报工作方面的影响。从大决战过程中明显可以看出,蒋介石对于情报工作完全失察,包括军事情报,人员情报;而共产党这边把国民党政府渗透得像筛子一样,要情报有情报,要队伍就能拉出来起义。具体的战略战术在书中有很多详细介绍,不管你从事什么工作,都会从中学到很多。

        转发
        5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存人失地,人地皆存;存地失人,人地皆失。

        为什么中国共产党可以赢得解放战争?历史的趋势、人民的力量,这都是现成的答案。但是《决战》这本书提出了一个新的视角,从双方统帅部的视角,我们再来看这场战争是怎么打赢的。三大战役是解放战争中的战略决战,在解放战争全局中起决定性作用,是战争的真正重心所在。这本书从双方统帅全局性作战指导方面,分析共产党为何在解放战争中取得胜利的原因。毛泽东和蒋介石不同的战略指导方针在其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在战争的具体目标上,毛泽东要人,蒋介石要地。共产党这边,以歼灭敌人的有生力量为目标;国民党这边,以夺取地方为主要目标。蒋介石的方案是:先占领据点,掌握交通,由点来控制线,由线来控制面,然后逐个击破。这个方案听起来很有道理,并且当时国民党兵力比共产党多出 2 倍多,这样的策略感觉没啥问题。但是,这个方案忽略了一点,那就是 “根据地”。国民党军队每占领一个地方,就得投入资源去统治。宝贵的野战军队,变成了守备军队,一旦守备,各地军事力量被分散,就变成了孤子,特别好被集中力量吃掉。回顾毛泽东和蒋介石在三大战略决战中的作战指导,其中最关键的一点就是,能否做到实事求是。毛泽东都是实实在在地分析战场的实际情况,既要知己,又要知彼,既要看到有利因素,也要看到不利因素,既要看清局部,又要放眼全局,既要看到这一步,也要看到下一步或下几步,经过反复衡量利弊得失后作出判断,紧紧抓住作战时机和能够用来打开新局面的主要环节,确定行动决心。这种决心绝不轻易改变和动摇,但如果情况发生原来没有预料到的新的变化,或者听到来自第一线将领提出的确实符合实际情况的建议,又不固执原有看法,能够及时作出必要的调整。努力使主观适应并符合客观实际。这是取得成功的秘诀所在。蒋介石作战指导中暴露出来的弱点很多,而最重要的一条便是主观同客观相脱离:不全盘而细心地研究实际情况,不认真听取第一线将领的意见,一味凭自己的主观愿望和主观意志办事。由于对战场的具体情况和可能发生的变化心中无数,往往说许多空话,提不出解决问题的切实办法。平时忙于一大堆枝节问题,一旦遇到出乎意料的情况时又只是被动应付,或者轻率地一再改变主意,使第一线将领无所适从或虽有不同意见也不敢提出,硬着头皮照办。这样的仗怎么能不败呢?

          3
          3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力量的形态可能各种各样,但是本质只有一个:人。因为双方统帅部的战略思路不同。简单说就是:毛泽东要人,蒋介石要地。在战争的具体目标上,共产党这边,以歼灭敌人的有生力量为目标;国民党这边,以夺取地方为主要目标。战略执行不同,结果不同。

            2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三大战役

            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不论战争规模还是战果,在中国历史上是空前未有的,在世界战争史上也属罕见。可以说,它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凯歌行进的岁月,也是充满惊涛骇浪的历史篇章。        这本书重点探讨了为什么三大战役会那样发展?当然,从根本上说,是由战争性质决定的。但是人民战争也需要正确的作战指导,本书的重点就放在双方作战指导方面。        如何实施正确的作战指导?这本书深刻分析了毛泽东和蒋介石的指导艺术,还原历史进行客观比较,带给我们更多思考。粟裕在写战争回忆录时说过:“毛泽东军事思想的灵魂是唯物辩证法,把毛泽东军事思想归结为几条固定的公式,把错综复杂的战争进程表述为高明的指挥者早就规划好的,并以这些观点来教育下一代,打起仗来是会害死人的。”        回顾毛泽东在三大战略决战中对全局的作战指导,可以悟到许多道理,而其中给人印象最深的,就是实事求是,实实在在地在分析战场的实际情况,既要知己,又要知彼,既要看到有利因素,也要看到不利因素,既要看清局部,又要放眼全局,既要看到这一步,也要看到下一步或下几步。这是取得成功的秘诀所在。

              1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1.0
              贵的不一定是好货,但便宜的难有大用,最多日用。

              🟠🟠战争不是单纯的军事行动,而是由经济、政治、军事等诸多因素综合组成的。🟥🟥这部书的写作手法我不怎么喜欢,可能是这类书不太好写吧。人物和事件的冲突不够,着重叙述性。对于战争的影响是诸多重要因素,但叙述上,不能像端水,而应像饮水。本书是何帆老师《定力》书目推荐中写得不够波澜的一本。三星以下评分。

                4
                1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1
                  1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战略决策的高下立判

                  在清晰且宏大的战略性目标指导下,战术可以灵活应对,而缺乏清晰且宏大的战略性目标的指导,战术只能疲于应付。存人失地,人地皆存;存地失人,人地皆失。毛泽东的战略决策的基础是人,消耗和歼灭敌方的有生力量,以达到在军队规模上此消彼长,占得优势;而蒋介石的目的就是占领城市,占得暂时性的地图上的 "优势"。毛泽东军事思想是唯物辩证的,不能归结为几条固定的公式或者神化为早就规划好的,而是从战争中学习战争,重视听取第一线将领们的意见,是集体智慧的结晶。

                    1
                    2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推荐行政事业单位的小伙伴看看这本,近期的党史学习每个单位都有任务,结合启发俱乐部罗老师的解读可做读书分享、围绕革命时期党史学习心得、可做党课题材,视角独特内容生动不枯燥,别问我怎么知道,亲测有效。

                      1
                      28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一切战略要素中,最关键的是人

                      决定中国命运的解放战争是可歌可泣的大戏,解放战争中的辽沈、平津、淮海三大战役更是其中的主要剧目,三大战役投入的兵力之多、规模之大、意义之深远,在人类历史上都是空前的。金冲及的《决战》,可以说是迄今为止记述三大战役的最精彩的历史著作。这本书采用了大量的国共两党的历史资料,作者从这些历史资料和当代考证资料中,抽丝剥茧,层层推进,回答了在军事力量悬殊的情况下,共产党是如何一步步扭转劣势取得胜利的。这本书叙事视角新颖生动,历史观点权威严肃,历史资料详实可考,十分值得一读。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为什么毛主席本来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军人,却能战胜职业军人出身的蒋介石,成为伟大的军事统帅呢?我在本书的综述部分找到了答案,毛主席的办法是 “从战争中学习战争”,这里有两层意思:一是要投入到战争实践中去,否则就谈不上从中学习;二是,要在战争实践中用心去思考,不断总结实践中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用来矫正自己的认识和行动,并把战争中遇到的重要问题,提高到理论和原则的高度去思索和解决,这就是研究战略问题。战争是一个复杂过程,战略是一个全局问题,每一个决策背后,动辄是成千上万人的性命和历史的巨大转折。在重大得失关头,身处其中多个方案,实际上很难下出做出决断。正如毛主席所说,“战争的是力量的竞争,但力量在战争过程中变化其原来的形态”,这种形态可以是地盘转换,可以是军力消长,也可以是装备变化等各式各样的复杂情况。毛主席抓住了一个关键,这个关键是:人。在一切迷雾中,不要光看力量,还要看正在发生的生长变化,毛主席看到的正是人的增长,真正抓住了主要矛盾,抓住了关键问题。这对一切战争成败来说是至关重要的,放在我们的工作学习中,这个道理同样适用。

                        转发
                        4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为谁而战?

                        纵观中外历史,战争的最终胜利者都是所谓的正义一方。表面上看,战争主要消耗的是人力物力,但背后消耗的是利益,只有站在大多数人这边、维护和争取大多数人利益的一方才能最终赢得战争,即使在战争初期,可能会吃很大的亏,甚至全军覆没、亡国灭种,但只要还有一口气在,依然能反败为胜、笑到最后。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揣测式沟通,最终必然会败给阳谋

                          此书由罗胖老师郑重推荐,关于 “人、地” 的逻辑,罗胖老师讲得很透,也是毛主席的思想精髓。与人奋斗其乐无穷 —— 用人,是毛蒋二人都在做的事情。但从过程和最终的结果来看,蒋获得了一批忠粉,最后甚至随他一起赴台,甚至一起做着反攻的大梦,蒋的人气,最终只剩下情感方面的依托。毛却是以实力圈粉,个人的威望是建立在情感和理智两方面的。蒋之败局,就在于人的问题没有解决好。在他的治下,有黄埔嫡系和非嫡系之分别,有各系军阀之分别,有宁汉沪等分裂的政治寡头,名为政党,实为帮派。他和属下们的沟通细节,读来实在令人哑然失笑。那些沟通的细节,都透露着不清不楚的揣测式意味,有投鼠忌器,也有杯弓蛇影。反观对手,则是另一种摧枯拉朽的力量。在面对重大决定时,一个人心里的主见到底得有多坚定?与团队的沟通需要达到何种默契?怎样才能看清时局中的关键节点?执行力到底该怎么落实到具体的小事情上?一个人的底牌和退路到底是什么?这两天看此书时,顺便拿出家里那本《蒋介石自述》,读到一些内容不禁有所感慨。蒋公同样是饱学的文化人,可是读书方面却囿于窠臼,时常引经据典,却不能写出自己的风格。用现在的话来讲,就是不够犀利。与之相反的毛公,却是得到 “开一代文风” 的评价。这一点,如果仔细看过毛选的人,特别是《延安文艺》那篇看过的,应该不会觉得这个评价有丝毫的夸张成分。中国人喜欢三十六计,也喜欢孙子兵法。前者实为附会拼凑的,举例说明一些具体的计谋,有阴谋,有阳谋,还有小聪明。后者是军事活动的纲领,是阳谋中的阳谋。按现在的话说,前者更多的是一次性博弈的策略,后者却是长期博弈的策略。历史的选择,最终还是遵循一定的原则,也就是必然成分。新的战胜旧的。长期主义战胜想速战速决的。逻辑强大的战胜一头雾水的。博弈思维战胜计谋思维。充分沟通战胜揣测式沟通。人心所向的战胜将相失和的。会宣传的战胜不会(不屑)宣传。

                            2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成功的战略,源自对基本情况的深刻理解

                            今天我们回首战争,会发现一场战争的胜负,虽然存在很多偶然性的因素,但是其基本假设能否成立,却直接关系着整体战局的走势。这种基本假设,就是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蒋介石的资源配置,基于 “以点连线,以线带面” 的战略设想。然而,这个基本假设脱离了中国的基本国情,所以在之后的实践中处处碰壁,最终葬送了蒋家王朝的命运。为什么这个符合逻辑的战略很难实施呢?因为中国的城市化率很低,有限的点,只能连成少量的线,而少量的线,覆盖不了广大的面。直到 1960 年,中国的城市化率才 16%。岗村宁次之所以让国民党不要掉以轻心,是因为在华北地区的作战中,岗村宁次使出浑身解数,也没能做到对根据地的分割包围。他吃过亏,知道这种战术在中国不好使。显然,蒋介石这位日本海归并没有真正重视岗村宁次的提醒。他以为他面对是一群流寇,其实,他陷入的是一场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最终,他的小船被大浪狠狠的拍在了沙滩上。《决战》这本书,不是简答的叙述历史进程,而是通过国共两党最高领导人对时局的不同理解,来揭示一个符合实际的战略,对最后的结果会起到怎样的作用,推荐大家阅读。

                              1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这本书主要讲述的是抗日战争和十年内战。毛泽东所领导的共产党和蒋介石所领导的国民党,互相合作、对立、合作的趋势。文章以经典战事,来写出双方的实力、信念、觉心。再配上一些图片,使文章更具有说服性感染力,让读者仿佛声临其境。

                                1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历时四个多月的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是决定国共两党以及中国前途命运的大决战。本书全景展现了双方统帅部斗智斗勇,排兵布阵,进行战略决策部署的过程,沉浸于阅读中,这一人类历史伟大战争的巨幅画卷扑面而来,不禁让人心潮澎湃,思绪万千。影响战争胜负的因素有许多,战略决策部署是最重要的一环,统帅部领袖人物军事战略思想无疑对战略决策部署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从这一角度讲,三大战役也就是毛泽东与蒋介石军事战略思想的大比拼。毛泽东实事求是、随机应变的辩证唯物主义军事思想无疑远胜过对手,三大战役的胜利也是毛泽东军事思想的胜利。金冲及老先生以 80 多岁的高龄著此大作,史实详尽,逻辑分析严谨,令人叹服,值得一读。

                                  转发
                                  3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战略最终拼的其实是人性

                                  战略其实拼的是个人的见识,格局,态度和人性。1. 这本书的脉络非常简单和清晰,从战略的视角切入分析三大战役,得出决定国共败胜的因素之一是战略选择,而战略选择往往是跟个人的认知挂钩的。2. 根据战略回归到人性的弱点,蒋介石不是被毛泽东打败的,而是被他自己人性的弱点打败的,所以蒋先生的敌人不是毛主席,而是他自己。3. 国民党军队内部的官僚风气非常严重,这和蒋介石的管理风格有很大的关系,蒋介石并非出身底层,所以对军队里面底层士兵的关注非常少,以至于在执行层面,蒋介石的指挥往往是想当然,不具备实际可操作性。这一点对现代企业的管理有很大的借鉴作用。

                                    2
                                    2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3.0
                                    领袖的战略眼光

                                    此书罗胖引用过,讲领袖的战略眼光决定了战争的方向。三大战役受过通识教育的中国人都耳熟能详,本书从双方领袖的战略视角进行讲述,蒋是占地盘,迷信纸面的军事实力。而毛重人力,消灭对方有生力量,在三大战役前,国民党一方已经散开如巴掌,共产党一方集中优势兵力如拳。一方是精英上层勾心斗角,一方底层动员众志成城,一方越打人越少,一方越打人越多。从书中双方领袖的语言对比也是挺有趣的。本书易读。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战略决战

                                      在战争史中,双方统帅如何统筹全局、作出判断、布局下子,如何处理战争进程中那些异常复杂而有关键意义的问题,他们的领导能力究竟怎样,后果又是如何,常常引起人们的特别兴趣,给予多方面的启发。毛泽东和蒋介石是怎样应对辽沈、淮海、平津这三大战略决战的是本书着重考察的内容,事实比任何雄辩更有说服力。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毛澤東的作戰策略及思維,高出蔣中正好幾個檔次

                                        毛澤東的作戰策略及思維,高出蔣中正好幾個檔次,蔣中正的失敗一點也不冤。書中提到:戰爭的勝敗,從根本上說,自然取決於客觀因素是否具備、取決於人心的向背,更取決於勝利一方各級將領、戰士以及民眾的共同努力。然而,有了上述這些條件以後,軍事統帥的作戰指導是否正確,無疑也是發揮了決定性作用。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读完这本说给我最大的启发就有时候看问题不能太绝对了,虽然这本书是写解放战争中的三大战役的,但是作者用了很多个角度,印象最深就是塔山阻击战,曾经在别的书中也看到过,一样是国民党的高级将领怎么推演都是他们赢,但是事实就是他们无论怎样就是过不了塔山防线。

                                            转发
                                            评论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