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分及书评

4.4
13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3.0
    做60分父母,留40分给自己

    这本没多少字的书,却精准切中现代家庭的要害:它深知父母时间稀碎,于是将养育智慧浓缩成认知、情绪、关系、家风、锦囊五大模块。认知篇首先颠覆惯性思维 —— 当多数父母困在 “救火模式” 时,书中提出七种 “有解思维转换”:从紧盯着问题转向锚定目标,从追究责任转向共创方案,从裁判姿态转为伙伴关系。这不是空泛的口号,每一转换都对应具体情境的操作路径。例如孩子作业拖拉,父母惯常的反应是催促指责(“为什么总是磨蹭”),但有解思维要求重构提问:“如何让孩子主动规划时间?” 这一问,便将战场转为同盟。情绪篇最具疗愈力。它正视父母的疲惫与委屈,提供 “情绪红绿灯”“棒呆了词汇卡” 等工具,教人先安顿自己,再滋养家庭。尤其 “情感账户” 的比喻极为精当 —— 亲子关系如银行账户,批评指责是提款,欣赏感谢是存款。若余额耗尽,任何教育都无效。书中设计 “家庭感谢卡”“三件好事记录” 等方法,让情感储蓄成为日常仪式。锦囊篇是全书的高光。针对手机沉迷、厌学、起床困难等 12 项高频痛点,它给出逻辑严密的解决框架。以手机管理为例:先区分 “真问题”(缺乏自控?逃避压力?),再定制方案(约定使用时段、创建家庭无手机区、替代活动设计),最后设置缓冲机制(如 “暂停令牌”)。这种尊重问题复杂性的视角,确实能让父母从 “管不住” 的挫败中解脱出来。本书不承诺完美家庭的神话,相反,它强调:高能量不等于零冲突,而是拥有化解张力的能力。书中父亲路怒、母亲焦虑的场景,恰是大多数家庭的真实写照。重要的不是消灭情绪,而是建立 “修复机制”—— 哪怕争吵后,一句 “刚才我太急了,其实我想说…” 就能重启对话。

      转发
      1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每个人的家里面的氛围感觉是不一样的。 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会看到一些带娃家庭陷入困境。 🏻例如:一家三口在外面吃饭,爸爸拿着手机在玩,妈妈在说教小孩不能这么吃,不能那么吃,而小孩子捧着妈妈的手机在看视频。家庭氛围毫无联动,充满着冷漠的情绪,也算是内耗的无底洞,让人疲惫不堪…… 再或者,上小学的小朋友沉迷游戏作业拖拉,导致教导的大人情绪失控…… 夫妻关系由此紧...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本书旨在以有解理念帮助家长们掌握构建和谐亲子关系与家庭氛围的秘诀。本书通过认知、情绪、关系、家风、方法(锦囊)五个部分,全面而细致地解析了通往幸福家庭的路径。本书以温暖人心的笔触,引导家长们在日常点滴中实践幸福家庭的理念,营造有爱的家庭环境。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3.0
          第112本书

          爱是解决问题的总开关。

            转发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