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给这本书评了3.0可以说建筑,不要评政治
在纽约,一位华裔注册城市规划师深入探讨了纽约城市发展与公共空间利用的理论。相较于中国的城市建设,他观察到资本主义国家往往更加重视私人空间的管辖权。在这样的背景下,纽约城市建设的一大亮点,便是探索如何将私人空间,特别是私人休闲空间,巧妙地向公众开放,或是通过精心的设计与串联,实现城市空间的和谐融合。这位规划师指出,城市规划的核心挑战之一,在于如何让公共空间的土地利用达到利益的最大化。例如,通过招商引资可以吸引企业入驻,进而提升税收。然而,如果引进的是对环境破坏严重的企业,那么高昂的维护费用可能会让这一举措得不偿失。即便是知名企业的引入,如果无法为城市带来公共价值,其影响力也难以持久,亚马逊总部的某些争议便是例证。此外,对于公共空间的理解,不应局限于二维的平面空间。纽约城所创造的高地公园,便是一个突破性的尝试。作者认为这不仅为周边的楼盘带来了更加优越的居住环境,还推动了房价的提升。这一创新之举,被视为纽约城市发展中留给世界造城文化的一笔宝贵遗产,彰显了城市规划在提升居民生活质量与塑造城市特色方面的无限可能。不过放到现在,其实这些看法已经渐渐被打脸。
1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11分享「微信」扫码分享给这本书评了4.0每日一书:《创造大都会:纽约空间与制度观察》。“公共” 与 “私人” 之间的模糊性,以及这种模糊性给城市所带来的创造力。不局限于城市规划,而是从政治制度设计、官商互动、公民自治等横跨政治经济的视角,讲述纽约的具体运作。印象最深刻的是书中关于市民自发组织,影响公共服务与市政建设的案例,包括自负盈亏的布鲁克林大桥公园,各个著名景点和经济区的 “综合改善区”,以及私人资本运营的公园和经济型住房;当然还有一些负面的案例,比如迟迟无法投入建设的拉瓜迪亚机场快线。不奇怪作者在第一章和最后一章两次引用托克维尔的同一句话:民众自由集结社团的力量,是美国公民生活和政治发展的推动力之一。这种自下而上的自主性,使得城市公共空间和公共服务有着很明确的服务对象,能最大效益地服务市民利益,而不是一个面子工程。还有一个印象深刻的点是,很多金融创新和政策激励都建立在房产税基础上,这可能能成为我们未来土地财
转发转发同时评论快速转发评论4分享「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