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分及书评

4.4
165个评分
  •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终于开放免费阅读了

    这本书在去年活动时,买纸质书送电子书。当时还不是免费开放给垫子书付费用户的。时隔一年多,终于也开放免费阅读了,感谢。回到本书,说到作者,刘少楠是笔记工具 Flomo 的创始人,这工具在知识圈里口碑堪比程序员眼里的 GitHub。他整天琢磨怎么让人 “记了能用”,据说写书时把自家产品的用户反馈全筛了一遍,难怪书里案例都特真实 —— 比如有人用他的方法,三个月从笔记小白变身部门知识管理达人。另一位刘白光比较神秘,从书里透出的信息看,象是个知识管理的老江湖,专治 “收藏夹吃灰症”。两人搭档挺有意思,一个提供数字工具视角,一个深耕方法论,合起来就是 “道术结合”。

      转发
      2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笔记的方法:从抄书到用书

      读一本书,记笔记恨不得把每个句子都记下来,脑子里只剩下一堆零散的句子,真正能用上的少之又少。读完《笔记的方法》这本书,才恍然大悟,原来,记笔记不是 "搬运知识",而是 "消化知识"。  用自己的话记笔记书中提到:"用自己的话记笔记"。过去摘抄的方式,把书本的内容挪了个地方,没有进入大脑。真正的学习,是要对信息进行深度加工。  用 "回顾三问法" 让笔记活起来  笔记的终极目标是 "用得上"。  每次回顾笔记时,自己三个问题:  ️这个知识可以用在什么地方?️如何用这个知识?️用时可能遇到什么问题?如何解决?  通过这种方式,笔记不再是 "存档",变成了行动清单。  我总想记下书中所有 "有用的内容",结果反而淹没在信息里。记录最触动我的 1-3 个点。为什么这个点打动我?72 小时内能做什么实践?  笔记量减少了,实用性却大幅提升。 笔记不再是简单的记录,是一场与知识的对话:  ️输入时加工:像消化食物一样拆解知识;  ️输出时提问:像策划方案一样设计行动;  ️定期做减法:保留能引发行动的精华。  如果你也困在记了很多笔记,都用不上的怪圈里,不妨试试这三个方法。笔记的价值不在于记得多,而在于用得多。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如果你想了解如何让笔记成为高效学习和工作的助力,我推荐你看看《笔记方法》。什么是有价值的笔记呢?作者告诉我们,它不是简单的内容摘抄,而是通过结构化记录、关联化梳理,将外部信息转化为自身可调用的知识体系,让笔记真正服务于思考和实践。我想把这本书推荐给经常记笔记却总觉得用不上的人,希望它能帮你找到笔记的核心价值,让记录更有意义。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3.0

          《笔记的方法》这本书就像你身边那个总能把混乱的桌面瞬间变整洁的学霸朋友!作者刘少楠和刘白光,就是做出 flomo 笔记和幕布 APP 的那两位,把记笔记这件事讲得特别接地气 —— 比如他们会说 "别当知识的搬运工,要做信息的米其林厨师",意思是别只会复制粘贴,要用自己的话重新 "烹饪" 知识。书里最戳中打工人的是 "增援未来的自己" 这个点子。想象你下周要汇报时,突然发现半年前随手记的行业数据简直像中了彩票!作者管这叫 "给未来的自己埋彩蛋",他们甚至教你用微信聊天式记笔记,比如看到好文章不用全文收藏,就像给朋友发语音那样简单记两句 "这篇说短视频运营要重点关注 00 后审美,案例超实用"。个人比较喜欢书里那些真实翻车案例:有人记了 3 年笔记变成电子垃圾站,有人却用 "三句话笔记法" 成功转行。作者就像拆解做菜步骤那样,把记笔记分成 "备菜(收集)炒菜(思考)摆盘(整理)" 的完整流程,连怎么用手机备忘录临时记录灵感都有详细攻略。这本书特别适合这些场景:备考学生党(再也不怕重点散落各处)、新媒体小编(快速建立选题库)、职场新人(会议记录秒变升职筹码)。就像作者说的:"好笔记应该像便利贴,不是博物馆藏品"。最近发现连记购物清单都用上他们的 "标签联想法",超市购物再也没漏买过酱油!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一本两百多页的小书,我愣是读了15个小时

            这本书的内容太过真诚,让我感到有些不适。没有花钱就读到了这样的内容,让我感觉自己在剽窃作者的智慧,内心十分不安。这本书不仅仅讲了一种让我感觉更加有效的笔记方法,而且是全方位的把信息之于人的意义层面的东西讲了出来,可以说是作者的一套笔记哲学,我很喜欢,这么多年,我期待的就是这样一套方法,如今有了作者的思考给我借鉴,我对自己的记录方式有了更加丰富的理解。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笔记的方法》读书笔记-详述篇

              ️序言 笔记的目的是为了增援未来的自己将来遇到问题你可以查搜索引擎,也可以问 AI,但那是对于公共知识,对于个人知识,查自己的笔记是最好的办法,因为笔记是你预处理过的东西,可以拿来即用,而不再需要重新理解和整合。本书分为应用篇,记录篇,收集篇,心法篇。️应用篇说,记笔记是为了给想法,给线索,给依据。给想法就是拿来即用,给线索就是需要对线索思考一番再用,给依据就是笔记作为事实来论证自己的想法。作者举了很多有趣且让人深思的案例,应用篇主要就是理解这些案例,根据这些案例的应用场景举一反三。️记录篇说:记笔记要用自己的话记,给笔记分类要用标签,不断回顾自己的笔记。️为什么要用自己的话记笔记?我一开始的理解是,自己的知识体系用的是自己的语言,如果自己的笔记也是用自己的语言,那么能更容易产生关联,方便以后调取信息,即记得更牢。作者的观点有二条:一是记忆的方式如果越慢越困难,以后调取起来就越快越容易,这是有脑科学依据的。二是因为用自己的话记笔记只是手段,关键在于倒逼自己思考。先理解了内容,再记下来。而不是先记下来,再思考。因为后者的情况很多人就不再思考了。就好比书非借不能读。买完书很多人就不读了,而借书也只是手段,目的是马上阅读。用自己的话记笔记也只是手段,目的是倒逼自己思考。有一种笔记叫摘抄型笔记,就不是用自己的话,但前提也是你对摘抄有一定的思考,知道该怎么使用它。️该记些什么?1 记录自己的灵感,可能对未来的自己有用。灵感的来源:走路,洗澡,聊天,读书。灵感属于个人知识,公共知识查搜索引擎或者问 AI 就行,而个人知识尤其值得记录。2 记录有启发的内容。启发的关键是知识与自己的联系。比如:这个观点对我有什么用?能不能指导我的行动?这个知识适用于什么条件?和我原先的理解有什么不同?3 记录让自己情绪波动的事。情商的一个方面是识别自己的情绪和控制自己的情绪,记录情绪波动可以让我们从旁观者的角度来看待情绪,并且稳定自己的情绪。记录时要写清楚情绪发生的环境和产生情绪波动的原因,这样有助于我们进一步分析并改善情况。另外,如果是好情绪,值得以后的自己回忆这些美好的瞬间。如果是坏情绪,回看时能防止我们在未来的决策中被情绪裹挟。4 记录自己的实战经验。要知行合一,实践和理论同样重要。记录时要写清楚决策前的思考过程和决策后的实际结果,便于以后做复盘,自我迭代。5 记录一本书的核心内容。精炼核心内容和记录有启发的内容并不矛盾。前者的目的是通过化繁为简,总结出最本质的内容,锻炼自己提炼信息的能力,做到开口就能说重点。后者的目的是要六经注我,而非我注六经。6 记录日志我再补充一点,自己会记录日志。工作中记录自己每天做了哪些事,可以用于向领导汇报。生活中记录自己每天看了哪些书,可以见证自己的成长。记录日志的目的是为了搞清楚自己把时间花在了哪里,便于以后更好地管理时间。️为什么给笔记分类要用标签?当一条笔记与你关注的多个问题相关时,你可以在这条笔记上添加多个标签,而不需要把它复制很多份到各个文件夹。这样的好处在于,你的笔记不是树状结构,而是网状结构;你对笔记做修改时,只需要改一份,而不是很多份。多级标签还能呈现像文件夹分类一样的树状结构。另外,打标签没有标准答案,要根据自己的需求去做。就像丑小鸭定理说的那样,所有的分类都是主观的。笔记分类案例一:IAPR 法收件箱:临时储存的事,待进一步分类。领域:对别人有帮助,做砸了要自己承担的事。项目:有明确起止时间和目标的事。兴趣:自己感兴趣,但对别人没影响的事。笔记分类案例二:内功心法:普世智慧和高频使用的专业知识。招式套路:低频使用的知识,记录索引 (比如链接,概念,关键词)。实战经验:决策前的思考过程和决策后的实际结果。好的分类有什么特点?1 根据需求主观分类,方便将来调取。2 标签随着自己认知的加深逐渐生长出来。分类的建议:1 大的分类框架可以先借鉴再改造,先模仿再创新。2 如何维护标签?1) 制作标签说明书,对标签做出解释。2) 设置临时储存这一标签。3) 定期梳理标签,进行增删改以及寻找标签之间的关系。️为什么要不断回顾自己的笔记?一是为了对抗遗忘,二是为了激发思考,内化知识。内化知识包括:优化知识结构,增加知识连接,指导实际行动。怎样实现更好的回顾?1 投入时间:每次记录时回顾,熟悉该标签下的笔记。每日或隔日回顾,整理最近写的笔记。每周或每月回顾,发现不同时间段的笔记之间的关联。2 同步思考:这条笔记和我有什么关系?关于这条笔记,我可以补充些新的思考或新的实践吗?这条笔记可以和哪些笔记做关联?3 保持互动:增加:新的思考和新的实践。删除:不再有用的笔记。改写:用自己的话,本质是更深入的思考。️收集篇说,要获取高质量的信息。审视自己和信息之间的关系,避免信息成瘾 (不断地搜集信息) 和信息茧房 (只接受自己熟悉的信息)。️如何获取优质信息?1 减少利用情绪、缺乏信息增量和缺乏具体事实的信息源,避免信息过载。2 倾听他者的实践之言和记录自己的亲身经历,增加书本之外的信息源。3 深挖一层,考察概念;抽象一层,寻找范式;找到线索,顺藤摸瓜;转换视角,多元收益。总之,要思考信息,获得更大的信息量。️心法篇说,要以我为主,持续不断。以我为主:未被使用的知识叫信息,知道在哪些情况下使用哪些知识叫智慧。持续不断:构建日拱一卒的系统。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笔记的应用

                该书对如何高效率的使用笔记,提出了许多非常实用的应用技巧,以及笔记里的内容如何调取等内容,做出了非常清晰的梳理。是一本很实用,特别值得推荐的书。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干货满满的笔记分享

                  感谢作者如此用心良苦,这本书今天终于读完了。顺带做了个有点长思维导图,收获很多,有几点很有启发。另外还挺喜欢作者本人写的笔记分享。有些东西都非常值得学习。再次感谢作者开发的 APP 和写的这本书,虽然软件已经用了很久,但是有些功能我都没怎么用过,有点浪费了,看完书打算用起来了。😄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如同黎明与黄昏,拥有片刻的交接与光亮,随即陷入各自的轨道与黑暗。能够真正彼此懂得并长久陪伴的,是极稀有的恩赐。多数时候,我们只是在完成各自的旅程,偶尔交汇,然后分离。那就勇敢做自己吧,你是光,她会来!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笔记的方法除了方法,还有很多思路和启发

                      这本书刚上新的时候就买了纸质书,附赠了电子版,读了一些之后,就扔在了一边,直到我的数字写作教练沛哥推荐我读这本书,结合我最近写作的需求,重新认认真真读了一遍,启发很多,如何记笔记,如何用笔记,如何当作思维的工具,学习到了,后面就是把 flomo 用起来。有用的时候读书的效果更好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很有趣和奇幻的阅读体验

                        在一本讲如何记笔记的书上我写了很多笔记,而且这些笔记又存储到了这本书作者做的笔记 appflomo)上用 flomo3 个月了,很有收获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授人以鱼,同时,授人以渔。

                          这是两位优秀且有野心的产品经理,除了设计简洁实用的工具,提供有效且便捷的笔记方法,他们还尝试传递一种看问题的角度和思考的方法:我们读书、学习、记笔记不是为了收集更多的资料和讯息,而是通过现在的学习、思考和记录去增援未来的自己,通过不断回顾和梳理去发现人生的重大议题和新的可能性。作为滴答清单的重度用户,对肉脑的工作记忆和可靠性不如电脑,合理使用工具可以极大提升我们的效率这件事,我深有体会。现在,flomo 也成为我近期用得最趁手工具之一。回望过去,一些对自己影响至深的转变,其实就始于某一瞬间的灵光乍现和起心动念。捕捉,回顾,思考并迭代,能让我们不断以新的视角去理解世界,看懂自己,进而善自己。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持续不断记录,意义自然浮现

                            这本书对我自己的日记📔有划时代的意义,让我困惑已久的疑问得到了解答。这本书不仅分享了作者️实操读书📖,记笔记,消化吸收新知,以及付诸于行动应用的具体办法,更分享了做笔记且为人的底层逻辑:理解自己,从自己的实际需求出发,认真思考行动策略,才是让自己永不偏离自己 “北斗星”,勇于舍弃,勇敢向前的不二法宝。感恩遇见!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更为惊喜的是,连载过程中,很多热心的创始读者不断与我们互动、给我们反馈 —— 小到某些错别字,大到对案例的疑问或对章节主题的建议等,纷纷提出和这本书相关的问题。这就让原本在图书出版后才可能获得的反馈,提前出现在了创作过程中。这些反馈帮我们及时调整了后续的写作方向。除此之外,创始读者在本书的社群里也经常讨论相关话题;我们还做过几场视频直播,和大咖连麦,交流记笔记的方法,并对读者的典型问题进行答疑 —— 这些都为本书的创作增添了许多新的灵感与素材。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3.0
                                实操性很强的笔记方法论与心法指南

                                很多年前刚接触到知识管理这个概念的时候就开了印象笔记好几年会员,之后一直沉迷研究各种工具,致力于想寻找并打造一个 all in one,却没有真正沉下心来积累知识,正是书中所描写的那种本末倒置的做法。读了本书之后恍然大悟,知识管理这事真正重要的是记下来内容,而不是用什么酷炫的工具做!有时候就是会陷入这样的迷思,用自己的话写出来觉得很离谱的事,却可以默默做了那么多年而不自知。进一步佐证了 “用自己的话记” 这件事的重要性。确实,知识管理应该以它为始,后面的标签分类和定期回顾都需要有这一步做基础。由于这本书结构化得很好,读的过程中都没怎么划线,重点都在各章节的标题上,后续做读书笔记的时候需要做个思维导图了(当然是要用自己的话做)。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很有吸引力的系统性笔记课程

                                  我一直在寻找能够承载我所学知识、获得感悟的工具,但事实上我真正需要的是记笔记的方法。这本书很有启发性。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吸收

                                    . 学习是什么?就是把新信息和自己原来的认知结构缝在一起。笔记是什么?就是你接收到的信息,跟记忆结构里那个正在生长的结构对接出来的产物 —— 这才是真正值得记录的东西。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5.0

                                      好书!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输出”才是学到

                                        很多人都有一个疑问,为什么学到了这么多道理(知识),却还是过不好自己的生活?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看过”、“读过”、“学过” 都不代表你 “学到了”。“知行合一” 是最高境界,你做到了当然代表你学到了。退而求其次,能用自己的话记录下来,并不时更新、修改、回顾,则也可算 “学到了” 或者至少是 “学到了” 的开始。而本书就能帮助你高效掌握记录的方法和技巧,尤其适合大学生和刚刚参加工作的年轻人。我个人最受启发的,是记录自己的情绪,特别是那些令自己懊悔的日常小动作。每个人都能在本书中找到属于自己的灵光乍现时刻。

                                          转发
                                          评论
                                          用户头像
                                          给这本书评了
                                          4.0

                                          记笔记很重要,要开始啦!

                                            转发
                                            评论
                                          • 加载中...